01.07 湖南“排毒”疏“經絡”整治“長江之腎”

湖南“排毒”疏“經絡”整治“長江之腎”

中新社長沙1月6日電(付敬懿)鸕鷀落滿楊樹枝頭,野鴨在沙洲上追逐,翱翔的飛鳥不斷掠過湖面。歲末的洞庭湖,逾10萬隻候鳥翔集於此棲息、覓食,寂靜的湖洲溼地因此生動而充滿靈性。

“湖灘一片蘆葦,風吹過去碧波盪漾,各色候鳥飛舞,兒時記憶的場景又重現了。”在洞庭湖溝港湖汊和蘆葦蕩裡蟄伏出沒數十年的“候鳥守望者”李劍志感嘆,洞庭湖又迎來飛鳥翔集、蘆花飛雪的大美景象。

作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是長江流域重要調蓄湖泊和溼地,被譽為“長江之腎”。然而,由於過去長期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洞庭湖水面萎縮、生態惡化,自然保護區溼地面臨著面積銳減和功能退化的威脅。

數據顯示,洞庭湖最盛時超過600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至今只有2625平方公里;與2013年相比,2016年洞庭湖Ⅲ類水質斷面比例從36.4%下降為0,已無Ⅲ類水質,出口斷面總磷濃度升幅97.9%,生態環境飽受“荼毒”。

如何給“長江之腎”排“毒”?湖南省在2017年發出了打好洞庭湖生態環境保衛戰的動員令,推進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整治五大專項行動、開展環境治理“夏季攻勢”,實施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的“三年行動計劃”,整治汙染頑疾不遺餘力。

人為築成的堤壩矮圍,是破壞洞庭湖健康的一顆毒瘤,這種非法的圈湖捕撈、養殖活動曾在洞庭湖區愈演愈烈。

“四米高網圍、兩米高泥堤將溼地分割成一片片漁場,像上萬畝的‘迷魂陣’,漲水魚入,退潮魚盡鳥絕。”當地漁民邱雲華說,水位降低圈湖網圍就增加,漁民曾面臨無魚可撈的境地。

天怒人怨的矮圍豈能長期存在?截至2018年9月20日,洞庭湖區岳陽、益陽、常德三市按照新標準累計拆除矮圍網圍121處、矮圍面積18.65萬畝、堤長375.84公里。特別是下塞湖矮圍13天內拆除1.8萬米矮堤,62名責任人被嚴肅問責,17名犯罪嫌疑人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毒瘤被快速“摘除”,一些殘餘毒素也被陸續清除:湖區大興“種樹造紙”時種下的數百萬棵歐美黑楊倒了;湖區投餌、投肥設施被全面清理整治;保護區非法採砂全面關停;清理河湖岸線4613公里,排查整治工業企業2860家……

健康的“長江之腎”,本身和其相連經絡一定是通的。但在洞庭湖水域,許多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溝港河渠淤塞嚴重,導致湖區垸內水系連接通道被切斷,變成“死水一潭”。

為此,自2016年以來,湖南在洞庭湖區累計疏浚溝渠4.3萬公里、整治塘堰2.4萬口,讓洞庭湖外湖和垸內溝渠之間水系形成“活”循環。

洞庭湖南納湘、資、沅、澧四水匯入,四水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一湖的健康。湖南全面推進“一湖四水”系統聯治工程,3.57萬餘人成為河流河長,巡河巡湖保證一汪碧水暢通奔湧,每位民眾可以通過互聯網化身“河長”,對河湖進行全天候監督。

系列舉措使洞庭湖水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2018年1至11月,洞庭湖11個湖體斷面總磷濃度較2015年下降39.3%,11月份當月下降到每升0.057毫克,已接近Ⅲ類標準。

“今年的指標是在全年降雨量大幅減少的情況下取得,來之不易。”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鄧立佳表示,下一步,湖南將按照《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部署,突出抓好湖區城市生活汙水、農業面源和工業面源汙染、黑臭水體、溼地生態修復等問題的治理,還洞庭湖一湖清水,造福子孫後代。

據悉,為避免“治理再反彈、再治理再反彈”怪圈,湖南將在依法治湖上下“猛藥”:加快推進《湖南省洞庭湖保護條例》、河道採砂管理條例等立法出臺,開展湖區生態補償機制立法研究,形成一張洞庭湖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治的“保護網”。(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