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一位爸爸臨終遺言:兒子,你媽媽為我們,放棄了她的人生

一位爸爸臨終遺言:兒子,你媽媽為我們,放棄了她的人生

01

一個事業有成的爸爸,在多年的打拼中,擁有了顯赫的地位,存摺上也有了驚人的數目。他一直覺得,這才是一個人,曾經存在於世界的價值。

為此,他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比如說,他從來沒有送兒子上過學,沒有拉著兒子的手,陪他一起吹滅生日蠟燭,甚至很少讓兒子靠在自己的鎖骨上,為兒子朗讀睡前故事……

但這位爸爸,覺得自己做出這麼大的犧牲,是有價值的。至少自己成功做到了拋棄兒子的同時,又滿足了兒子在物質上的所有需要。

在他們所生活的城市裡,所有同學都知道兒子有個顯赫的爸爸。至少他們從當地的報紙上,經常能夠見到這位爸爸。

可他的妻子,還是選擇帶著兒子,離開了這位財富驚人的丈夫。她沒有解釋過,是否有什麼別的原因。她只是覺得,對於這種形式上的父親,只有足夠的距離,才能夠保持雙方的平靜。

為了兒子的健康成長,媽媽還是給出了讓爸爸可以繼續關心兒子的方案,那就是每一個月的定期見面以及一年一次的單獨旅行。

那時候,兒子還很小,也不過就是五歲的年紀。有一天,兒子問父親:“爸爸,你整天都在忙些什麼呢?”父親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賺錢了。

兒子好奇地問:“人人不都在賺錢嗎?”爸爸卻很嚴肅地回答:“不大多數人只是生存而已,他們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有價值,但其實不是這樣,有價值的東西幾乎不存在。

當然,這個世界上,唯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時間,一秒鐘就是一秒鐘,這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餘地。”

兒子似懂非懂。

爸爸繼續說:“我把生命裡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貢獻給了工作,但我至少沒有浪費時間,我為這些分分秒秒找到了正確的歸宿。”

兒子什麼也沒有說,也許年幼的他,已經知道爸爸這所謂正確歸宿中,並沒有自己吧。

爸爸在記憶裡拼命搜尋,才發現自己和兒子相處的片段,能夠清晰回憶的並不多。

有時約好的為數不多的見面,兒子會一直坐在門外等待,直到被路燈拉長了身影,才會接到父親突然打來充滿歉意的電話,為了一個突然到來的應酬,爸爸把這段本來屬於父子時間的歸宿,又交付給那些形形色色的人。

爸爸的記憶裡,全家在一起的溫暖時刻,此刻出現在眼前。

那是一天晚飯後,媽媽邊做家務邊在家放著音樂,房間裡父親和兒子正在玩耍。

兒子望著窗外滿眼的星空,感覺到無比恐懼,為此緊緊的抱著爸爸。

兒子曾聽人說,星空不是真的在人們的頭頂,而是在人的腳下。地球轉得太快,小孩子又小又輕,很容易被地球甩出去,掉入星空的黑暗深淵。

那個時候,爸爸認真的回答:“別怕,我們其實生活在一個山洞裡,而天空是擋住洞口的透明罩子。星星是夜幕裡的裂縫,只有這些裂縫,光才能照進來。”

爸爸抱緊兒子,溫柔的說:“人的眼睛也像星星一樣透光的裂縫,才能有光透出來,就像你的眼睛。“從此,兒子再也不怕黑夜和星空了。

這樣美好的記憶,真不多見。

一位爸爸臨終遺言:兒子,你媽媽為我們,放棄了她的人生

02

一眨眼,兒子到了十四歲的年紀。他和爸爸,最後一次去丹麥旅行時,那一夜的場景,又浮現在爸爸的眼前。

爸爸企圖讓兒子利用酒吧裡那些喝烈酒的菜鳥們,教兒子利用一些人無法理解遊戲規則,而趁機賭錢贏了對方。兒子忐忑贏了六百塊卻深深恐懼,一直告訴爸爸,這個錢夠多了,他不想再繼續玩了。

兒子用贏來的錢,買了幾副耳環。很久以後,爸爸才發現,原來那幾副耳環,全是兒子買給自己媽媽的。從那以後,兒子再也沒有玩過撲克。

爸爸這才明白,自己想把兒子培養成一個心硬的人,可兒子的心卻變得很軟很軟。

父子倆人最後一次激烈的爭吵,發生的兒子十八歲。父親期待兒子成為一個像自己一樣的人,可兒子終究沒能成為他想要的那種人。

兒子選擇了在一個古建築中的酒吧裡當調酒師,爸爸覺得自己的兒子沒出息,人生無趣。

兒子興奮地講述自己怎麼整體搬遷這座古建築,可爸爸一點興趣也沒有。他只覺得自己有這樣的兒子,很失敗。

此刻,這位爸爸,不知怎麼就回想起,兒子出生的時刻。

聽到兒子哭得很大聲時,爸爸才發現,自己頭一次,為了除自己之外的人感到心痛,意識到自己,竟無法和擁有這種力量的人呆在一起。

當他在兒子工作的酒吧外面,看著兒子快樂忙碌的背影時,他突然覺得自己,所理解的快樂真的和兒子不同。也許自己對快樂的理解,過去並不正確。

他也想起了自己的前妻,他能夠肯定的是,如果不是遇見自己,如果不是做了母親,前妻肯定會過另外一種人生。

某種程度上來講,前妻在這段婚姻關係中,為了某種平衡,為了讓兒子能幸福快樂的人生,她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可是這一切,他曾經視而不見,認為一切理所當然。

當爸爸回想起這一切的時候,他躺在醫院裡。爸爸得了一種罕見的癌症。他有時候會自嘲,自己是和普通人不一樣,得病都會更罕見。

就在自己快要離開人世的時候,他才突然想明白了一切。這個來自爸爸內心獨白的故事,出自瑞典巴克曼的最新小說《時間的禮物》。

這是巴克曼寫了《外婆的道歉信》、《清單人生》之後的第三部暖心之作,再一次在全球創下了銷售奇蹟。

故事的起源,來自他某個平安夜的晚上,看著身邊熟睡的妻子和孩子產生的靈感。

這個故事裡的全部場景,都真實再現了他的故鄉瑞典赫爾辛堡。這位八一年出生的作家,曾經在故事中裡提到的小酒吧裡,喝得酩酊大醉、痛哭不止。

也許身為父親的他,懂得在所謂的人生奮鬥中,總會有對家人的虧欠。他用這樣一部殘酷又溫暖的小說,喚起所有爸爸們,對時間和家庭的思考。

我特別喜歡這部小說寫在封面的那句介紹語:“是一分一秒的陪伴,積累成我們不可替代的情感。”

一位爸爸臨終遺言:兒子,你媽媽為我們,放棄了她的人生

03

這幾天我恰好在學習陳海賢老師的《自我發展心理學》,他講過的一個觀摩案例,讓我記憶猶新。

因為兒子得了多動症,這家人一起來看心理醫生。

說起兒子的病情,丈夫不停的埋怨妻子,大概是嘮叨自己每天辛苦在外掙錢,妻子就當全職媽媽,專心照顧兒子,結果還整出這個毛病。氣人的是,他現在停下工作、回家陪伴兒子,兒子卻總是找媽媽。

妻子什麼話也沒有說。可過了一會,兒子突然很著急的勸媽媽別哭,大家才發現,媽媽正在默默的流眼淚。

不難看出,在這段關係裡,這位媽媽,就因為過度承擔了關係中的責任,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的秩序感發生混亂。

丈夫長期不在家,妻子把兒子當成依靠,自己的壓力也會無形中傳遞給孩子,孩子接受到這種壓力,多動症也更加嚴重。而妻子壓力的源頭,又是丈夫無形中施加給自己的。

在這段關係中,人和人之間的行為和角色就像是一個拼圖,是他們把彼此塑造成了現在的樣子,以此完成系統這個大拼圖。

再回到巴克曼筆下的那個爸爸,就會明白,為什麼前妻最終選擇帶著兒子逃離這段關係。

讓兒子保持快樂,是妻子在這段關係中做出自我犧牲後的選擇。可天下的爸爸,有多少人能體會一個女性當了媽媽的不易與自我犧牲?

陳海賢老師觀摩這個多動症家庭的個案時,也特別指出,如果想讓這個孩子儘早康復,一定不要讓家庭系統中,某些人承擔其他人該承擔的角色,並把所有人都固定在錯誤的角色和位置上。

他建議這個家庭需要進行系統性的改變。

爸爸需要重新靠近媽媽,讓媽媽能夠感受到丈夫的安慰。當媽媽不需要兒子安慰時,焦慮感就不會傳遞給兒子,兒子的症狀才會漸漸減輕。當兒子的症狀減輕,狀態越來越好時,爸爸的心情也會變得更好。

也許巴克曼在《時間的禮物》這個小說序言寫給讀者的信中,很誠摯的表達,最能說明今天文章的精神內核:

“無論如何,至少我是希望年輕時的自己,能夠讀到這本書,然後覺得還不賴,放下書,年輕時的我和現在的,我還可以一起喝杯啤酒聊一聊,人生中的那些選擇,我會給他看我的全家福,他可能會說:“不錯,你過得很不錯。”

如果你現在擁有一段幸福的關係,恭喜。可如果你正在一段關係中痛苦,希望你能在這個系統中,及時做出改變。

願我們都能如巴克曼所願:“不錯,你過得很不錯。”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親子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13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