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老子《道德經》:第28章解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蹊。為天下蹊,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註釋

知其雄,守其雌:“雄”譬喻剛勁、躁進;“雌”譬喻柔靜、謙下。

蹊:同“傒”, 傒徑(亦作“蹊徑”)。言默守雌靜,當為天下所遵循之蹊徑。

器:物,指萬物。

官長:百官的首長,指君王。

大制不割:帛書本作“大制無割”,完善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今譯

深知雄強,卻安於雌柔,作為天下所遵循的蹊徑。作為天下所遵循的蹊徑,常德就不會離失,而回復到嬰兒的狀態。

深知明亮,卻安於闇昧,作為天下的川穀。作為天下的川穀,常德才可以充足,而回復到真樸的狀態。

真樸的道分散成萬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樸,則為百官的首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老子《道德經》:第28章解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引述

“知雄守雌”:在雄雌的對待中,對於“雄”的一面有透徹的瞭解,而後處於“雌”的一方。“守雌”的“守”,自然不是退縮或迴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裡面,它不僅執持“雌”的一面,也可以運用“雄”的一方。因而,“知雄守雌”,實為居於最恰切妥當的地方而對於全面境況的掌握。說:“今之用者,只知有後一句,而不知其命脈在前一句也。”這話說得很對,老子不僅“守雌”,而且“知雄”。 “守雌”含有持靜、處後、守柔的意思,同時也含有內收、凝斂、含藏的意思。

“蹊”“谷”即是處下不爭的象徵,老子鑑於政風社情搶先貪奪,紛紛擾擾,所以主張“謙下涵容”,同時呼籲人們要反歸真樸。

互說

網友:

譬如一個人成功了,不要光想著自己多厲害,守住自己的成功的原因,不要光想著自己成功了認為一切都好,守住失敗時候的感覺,不要光想著成功時候的榮華,守住曾經自己的落魄。

網友:

社會層面的一般精英都是一副很吊很有心計的樣子,而真正的大人物看起來反而樸實無華。

網友:

以我對老子 的解讀, “樸”是原木,原木代表質樸的本質。樸散則為器,原本的意思是原木破散後才能做成器具,比如桌子、椅子一類的。

人經過打磨、訓練和培養,是可以成才的。但人的本質很重要。比如真正的領導人一定是其本質就是想要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了加薪、升職,背靠大樹好乘涼。被社會訓練、塑造出來的人很容易動搖,容易被迷惑。

合適的人做合適的工作,比費心費力培養、扭曲、改造一個人更高明,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沒有做,卻做到了最好。

本章內容帶給你什麼收穫嗎?歡迎發表評論,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文章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