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 被表揚的孩子是不自由的

批評或者表揚,兩種方法,大多數人會選擇表揚,因為批評孩子的壞處,大家已經都瞭解一二。可要是說,表揚孩子也是不好的,會不會讓你感到很迷茫?

最早看到“否定表揚”的觀點,是在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簡·尼爾森指出:表揚可能會促進一些孩子改善行為。但問題在於,這些孩子可能會變成“討好者”和“總是尋求他人認可的人”。

從短期效果來看,表揚也許真的會管用,但長此以往,那些願意接受表揚的孩子可能會形成一種完全依賴於別人觀點的行為模式;而另一部分孩子會憎惡且反抗表揚,因為他們不想去符合別人的期望,或者他們害怕自己比不過那些好像輕易就能得到表揚的人。

之後在接觸阿德勒心理學的時候,看到阿德勒明確指出:“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時,我再次感到動搖,我曾經就是“表揚法”的踐行者,孩子有什麼好的行為,都毫不吝嗇我的表揚。

直到看到阿德勒做出進一步的分析,即“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在於——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既沒有尊重也沒有感激”時,我才更加意識到“表揚”的危險性。


被表揚的孩子是不自由的


一、我們常用表揚來操控孩子!

批評或者表揚,區別只在於“用糖還是用鞭子”,其背後的目的都是操縱。

阿德勒指出,“表揚”這種行為,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這方面的特點,例如,父母會讚美幫忙準備晚飯的孩子說:“你真了不起”,但是,如果自己的伴侶做了同樣的事,我們一般不會表揚說“你真了不起”吧。

這樣的讚揚,無意中就營造了一種上下級關係——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

此外,我們還常常會有意或無意地通過表揚,對孩子進行操控——因為更加希望孩子朝某一方向發展,我們就會刻意關注他在這方面的表現,並給予過多的表揚。


被表揚的孩子是不自由的

二、被表揚的孩子是不自由的

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分析,就會發現——熱衷於被表揚的孩子,其實是不自由的。

因為表揚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評價”,所以假如一個人會因為得到表揚而感到喜悅,那就等於是從屬於“縱向關係”和承認了“自己沒能力”。

如果孩子將表揚看成是給自己的獎賞,那麼少了表揚,就會讓孩子覺得被貶低;如果孩子沒有在每件事情上都得到表揚,那麼他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得到大人“很好”“很棒”之類的評價,會致使孩子以大人的標準來判斷“好壞”。

長此以往,會導致孩子做事只為得到表揚,而不是因為自己做出貢獻和努力而心生滿足。因此,這樣的行為容易強化“只有得到讚美才有價值”的錯誤觀念。以獲得表揚為目的,那最終就會選擇迎合他人價值觀的生活方式,最終導致孩子葬送自己的精神自由。

被表揚的孩子是不自由的

好在,我們還有第三選擇——鼓勵

三、基於橫向(平等)關係的鼓勵法

表揚的長期效果是讓孩子養成依賴;但鼓勵的長期效果在於它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自我價值,找回自信。

設想一下,一個跟你平等的夥伴幫你打掃衛生的時候,你會說什麼?

當然是“謝謝”了,對吧?

那麼,對於孩子的行為,我們也要做出同樣的反饋;孩子幫我們打掃衛生,我們說聲“謝謝”,或者用“我很高興”之類的話語來傳達自己的真實喜悅即可。

用諸如“幫了大忙了”“很很高興你做了某某事”來表示感謝,這就是基於橫向關係(也就是平等關係)的鼓勵法。

當孩子有了良好行為時,我們可以說一些簡單的話語鼓勵,如:“我很高興你會做這件事”,“謝謝你所做的”,“看,你能做到”。

孩子在聽到感謝之詞,或者大人內心真實反饋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能夠對別人有所貢獻,進而體會到自身價值。

四、“存在”的價值

也許有的父母會說:“我家孩子一天到晚做壞事,根本找不到機會對他說‘謝謝’或者‘你幫了大忙’之類的話。”

父母會這樣認為,是因為他們是按照“行為”標準來看待孩子,注重的是孩子“做了什麼”。

阿德勒指出:不要用“行為”標準,而是用“存在”標準去看待他人。

對待孩子時,先不要用“行為”標準去考慮,而是要從“存在”標準上去接納。正如大家常聽到的,“愛他,要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總之,就是對孩子的存在本身表示感謝和喜悅!

被表揚的孩子是不自由的

在今後的生活裡,多“鼓勵”,少“表揚”,讓孩子成為自由、自信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