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老校長下鄉”是教育扶貧的有益探索

鄭文

日前,為進一步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加大教育扶貧力度,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北京市將“老校長下鄉”納入支持鄉村學校發展計劃,相關費用列入政府財政預算支出。

雖說隨著各地對鄉村教育事業的日益重視,以及投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鄉村教育的硬件建設有了質的改變,但是在教育教學管理和教師專業水平等方面,鄉村學校與城區學校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讓老校長髮揮“餘熱”下鄉講學支教,既能有效豐富辦學治校經驗,還能幫助鄉村學校爭取教育資源。對於振興鄉村教育來說,“老校長下鄉”有著現實意義。

部分地區農村小學教育的師資緊缺。同時,我國幾乎平均每年會有約200萬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步入退休年齡,如果其中有一部分能去廣大農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支援教育,可以解決優質師資缺乏的問題。

教學方面,老校長們站了一輩子講臺,對教育理念有獨到的理解,對教學方法有深刻的認識,對相關學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的到來,首先能讓教學水平上臺階。此外,他們還能發揮“傳幫帶”的作用,為當地鄉村教師學習機會和經驗借鑑,能對當地鄉村教師形成啟發和激勵。同時,老校長既能從具體的行為做法上幫助支教學校如何去做好管理工作,又能從理論層面上引導學會反思沉澱、總結方法,而且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培育出來的職業精神也是教師學習的榜樣。

“老校長下鄉”是助推教育扶貧、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有益探索。在免費師範生“下不去、留不住”的問題出現後,教育部門從一個新的角度出發做出嘗試,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但積極作用卻不可小視,期待這一措施能固化為教育扶貧的措施。當然,還是要在可持續性和建立長效機制上下工夫。比如,在試點基礎上逐步擴大支教區域,起到輻射帶動作用;擴充老校長隊伍,壯大支援力量;完善老校長下鄉的工作條件和生活保障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