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深度|上海建設全面創新型城市的規劃思考

深度|上海建設全面創新型城市的規劃思考

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上海要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必須不斷適應城市發展的新要求,主動迎接創新帶來的挑戰。在創新型城市內涵和國際趨勢解析的基礎上,結合上海建設科創中心的目標,提出複合高效的空間利用、開放互聯的空間鏈接、彈性預留的空間適應3大規劃策略。基於產業現狀格局,根據創新功能、產業類型與城市功能等特徵,總結科學城、產業社區、創新城區3種創新空間模式,並對未來上海建設全面創新型城市的若干重點進行展望。

本文基於新時期全面落實“上海2035”城市總體規劃要求的大背景,比較全球城市創新的新趨勢,對上海創新型城市目標內涵進行思考,並結合既有實踐,提出上海創新空間模式與管控策略的設想。

1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國際經驗

1.1 創新型城市的基本內涵

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一個城市人均GDP達到10 000美元左右時,就應該進入創新導向階段。目前被普遍認同的理想的創新型城市是以自主科技創新為核心內容、輔以創新文化為基因、體制創新為支撐的一種創新型城市。它一般是由區域中心城市發展演變而成,是知識經濟與城市傳統經濟的有機融合,通過完善的城市創新體系集聚和配置創新資源,在不斷調整空間結構和內容的基礎上,最終實現城市創新集約與可持續發展。

創新型城市的內涵主要包括:從城市發展的驅動力來看,創新型城市應是以知識資本、人力資本為核心要素的一種城市發展模式;從城市發展的歷史演變來看,是由科技和文化中心城市發展而來,科技和文化基底是城市發展基因;從城市發展的產業構成來看,是一個複雜的城市創新生態體系,創新型產業和創新型企業是主體,高技術產業、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創意產業成為主要的基礎產業;從城市發展的地位來看,創新型城市在區域、國家乃至全球的城市網絡中,越來越成為重要節點,在更大區域配置資源。

1.2 創新型城市的多元類型

創新型城市主要有5種類型:(1)科技創新型城市,如印度班加羅爾、日本筑波、韓國大田、加拿大渥太華等;(2)文化創新型城市,如芬蘭赫爾辛基、法國巴黎、西班牙巴塞羅那、美國西雅圖、英國曼徹斯特等;(3)工業創新型城市,如美國堪薩斯、英國哈德斯費爾德;(4)服務創新型城市,如德國柏林、英國格拉斯哥等;(5)全面創新型城市,如英國倫敦、美國紐約、日本東京等。

1.3 創新型城市的生態體系

創新型城市的構成要素一般包括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體制、創新環境4方面。創新主體是動力源泉,創新資源是物質基礎,創新體制是實現機制,創新環境是支撐保障,以此構成完整的創新生態體系。創新型城市普遍呈現4大特徵:創新精神突出、創新資源豐富、創新產業發達和創新環境優越。創新型城市的4大表現:創新投入高、科技進步貢獻率高、對技術引進的依存度低和創新產出高。

1.4 創新型城市的評價指標

總體而言,由於創新型城市的發展日趨綜合化與多元化,如今對創新型城市的評價指標體系變得越來越全面,涵蓋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環境創新等多個方面。

1.5 創新型城市的空間趨勢

創新型城市的發展都要基於特定的創新空間載體。近年來,創新區成為歐美城市創新空間發展的新趨勢。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報告顯示,美國大都市區呈現出3種不同類型的創新區:樞紐型模式創新區、城區更新型模式創新區和城市化科技園區模式創新區。

1.6 世界實踐對上海的啟示

創新型城市是以創新為驅動力的一種城市發展模式,知識經濟會對城市既有空間格局發生重大影響。創新主體、創新資源是形成創新型城市的關鍵要素,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些要素是可以在全球城市網絡中流動的。因此,建設創新型城市必須要有長遠戰略,要著力於創新體制、創新環境的建設,在全球範圍內吸取創新力量,強化創新能力。城市的持續創新提供城市經濟發展新動力,經濟發展又支撐城市的深化創新,創新型城市就是要建立起這種良性循環,推進城市向更高能級演進。

2上海城市發展的戰略選擇

2.1 城市發展的階段困難

在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和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遇到艱鉅挑戰,資源環境約束、城市功能提升等方面則面臨巨大壓力,未來城市發展進入了戰略機遇期和關鍵攻堅期。具體而言,一是人口及用地規模達到天花板,二是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有待提升,三是創新功能有待增強。

2.2 創新型城市的新戰略

上海建設創新型城市是符合國際趨勢、立足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部署,也是上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構發展動力的必然選擇。站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起點,上海必須緊扣全面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戰略思維,抓住實施“上海2035”城市總體規劃的歷史機遇,在建設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基礎上,拓展科技創新中心,推動“創新之城”子目標的成功實現。

2.3 創新型城市的目標體系

上海建設“創新之城”,要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重點,以文化創新為基因,科技和產業創新先行,帶動體制機制的制度創新,構建起全面創新的生態體系,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面創新型城市。

3上海創新型城市的規劃應對

3.1 創新空間的現狀格局

目前,上海的創新空間主要呈現出以科技產業園區為主導、大學和科研機構及周邊地區為集群、嵌入式創新空間為補充的空間格局。

3.2 空間適應存在的不足

城市在應對創新活動時,還存在空間不適應、空間載體達不到應有效率等情況。(1)產學研聯動不足,缺乏空間定製。(2)用地績效不高,缺乏彈性管控。(3)產業生態不良,缺乏佈局引導。(4)配套服務不足,缺乏職住融合。

3.3 創新型城市的規劃策略

城市規劃應重點圍繞每個城市各自的創新體系,優化創新資源與要素的空間配置,促進創新活動的發生。上海目前已初步形成創新資源與要素集聚的空間載體,要建設“創新之城”,形成全面的創新型城市,必須建立以效率空間匹配創新活力的思維,堅持“複合高效、開放互聯、彈性預留”3大規劃策略,統籌謀劃和綜合佈局好各類可促進多元融合、互為關聯、充滿機遇的城市空間。

4

上海創新型城市的空間模式探索

為落實全面創新型城市的建設目標,上海需加強創新產業生態體系的研究,結合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產業現狀基礎,進行全市域創新功能的科學佈局,打造不同類型的創新空間載體,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一是以張江科學城建設為重點,聚焦世界科技前沿領域,佈局大科學設施、高校和科研機構,增強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探索以“研發+轉化”功能為主的科學城模式。二是結合重點產業園區的特色產業,佈局重大產業創新戰略項目,打造創新功能型平臺和共性技術研發支撐平臺,探索“生產+研發”功能為主的產業社區模式。三是結合中心城區城市更新,充分利用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優勢,鼓勵嵌入式創新空間的建設,積極引導創新要素集聚,佈局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探索“研發+設計”功能為主的創新城區模式。

創新空間載體的類型與特徵

深度|上海建设全面创新型城市的规划思考

4.1 科學城模式

科學城模式是指依託大學、研究機構密集區發展形成的產學研高度融合的城市功能區。科學城的功能主要是綜合性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並通過技術轉化與開發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具備居住、服務等功能。張江科學城是上海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重要載體,上海應加快張江從高科技園區向科學城的轉換。

4.2 產業社區模式

產業社區模式是基於產業園區的特色產業集群疊加城市功能,形成創新資源相對集中、生產—研發—體化、產學研聯動較為緊密的城市功能區,是強化實體經濟的重要空間載體。上海的產業社區主要基於嘉定、臨港等郊區產業集群發展較為成熟的園區,需通過工業用地更新與功能複合,促進土地集約高效利用,植入研發創新、科技服務、創意設計等功能,同時增加居住、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配套,形成“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

4.3 創新城區模式

創新城區是創新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密集、服務配套豐富的中心城區,是城市創新樞紐和經濟活力的核心,也是未來城市創新空間發展的趨勢所在。上海需依託中心城區如楊浦區、徐彙區等高校集聚區,充分發揮多樣化的文化、信息和人才集聚優勢,以知識創造和研發轉化為核心活動,通過創新主體之間頻繁的互動合作,打造開放、跨界、複合的創新產業模式,構建全面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5結論與展望

當前,上海正邁向創新驅動的新階段,圍繞“創新之城”的目標,上海要建設全面的創新型城市,要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重點,以文化創新為基因,科技和產業創新先行,帶動體制機制的制度創新。城市規劃要從創新資源空間配置的效率出發,堅持“複合高效的空間利用、開放互聯的空間鏈接、彈性預留的空間適應”3大策略,根據創新功能、產業類型與城市功能等特徵,統籌佈局好科學城、產業社區與創新城區3種類型的創新空間,提升上海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未來,上海的城市規劃實踐應更多地關注以下問題。一是發揮規劃的戰略引領作用,統籌安排創新資源與要素,科學佈局網絡化、開放式、融合型的市域創新空間體系。二是以創新城區為重點,通過管控模式創新,促進創新資源、創新功能與城市空間深度融合。三是豐富創新文化的空間適應,促成具有當代性、全球性、多樣性和先進性的特色文化的培育,為世界文化創新發展提供經驗。

來源:《上海城市規劃》2018年第3期《上海建設全面創新型城市的規劃思考》,作者:張帆、盧柯、王周楊、杜鳳姣,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