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我经常从梦中惊醒,

一切往事如云烟再现,

哈尔滨教堂的钟声响起,

城市裹上洁白的外衣,

无情岁月悄然逝去,

异国的晚霞染红了天边,

我到过多少美丽的城市,

都比不上尘土飞扬的你。

这是曾经侨居在哈尔滨的俄罗斯诗人涅捷尔斯卡娅的诗句。在诗中她用满含深情的文字描写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哈尔滨教堂的钟声。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中东铁路,一声笛响,两根长长的铁轨连接了世界。从此松花江边的小渔村华丽转身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金元故国封闭了几百年的沃土,沿着铁路而开放,诞生了中国近代史一座年轻而浪漫的城市~哈尔滨。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哈尔滨的独特,在于中西合璧的文化积淀、优雅豁达的城市性格以及开放包容的人文情怀。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1898年6月9日,第一批来自海参崴的铁路建设人员,进驻现属香坊区的“田家烧锅屯”。这一天,被俄国人视为“哈尔滨市”的诞生之日。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1900年建设铁路桥时的场景,此桥至今犹在,已屹立百多年了…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建于1899年的哈尔滨火车站,是当时中东铁路上仅有的两个一等站之一。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俄国摄影师镜头下的哈尔滨火车站。年代久远的黑白色,依旧无法掩饰她当年的壮美与时尚。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火车滚滚而来。它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商人、银行家、技师、医生和流浪异人,带来了啤酒、卷烟、面包、香肠和咖啡,带来了电影、诗歌、音乐,以及西伯利亚的风和犹太人的泪… …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1904年前后的中国大街(中央大街),已然是商铺林立。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1924年的中央大街,洋面孔随处可见,颇具国际大都市的风采。背景中的松浦洋行,即曾经的教育书店,1918年竣工,俄国人设计。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1930年的中央大街。时间,仿佛从那时起慢慢凝固。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蒸汽机车将大批俄国侨民带到这座城市,最多时达到17万人;而当时哈尔滨的总人口,仅有30万多人。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建于1922年的万国洋行。岁月星移斗转,万国风情未改。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石头道街与水道街(兆麟街)交叉路口;左侧的“中央大药房”、右侧的“高冈号”曾全市闻名。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上世纪30年代初,地段街已十分繁华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新城大街(尚志大街)一些民族工商业集中在这里。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新买卖街与山街(一曼街)交角处,普育中学的中国式建筑独树一帜,现为哈三中。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1943年,哈尔滨大户人家的婚礼。脱去长袍,一点不输于今日之时尚。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晨光中的松花江畔,干净、整洁得令人难以相信。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松花江上的游轮。即便放在今日,也堪称气派。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一张老照片,多种族、多文化、多阶层,共天地。没错,这就是当年的松花江畔。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帆船比赛,是当年松花江上的夏日盛景。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松花江上的跳台跳水,虽是初级阶段的,还是吸引了不少勇敢者。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当年的太阳岛江边浴场,游人如织。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冰城哈尔滨,怎么可能少了冰雪之乐。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不知道明信片上的哈尔滨,拍摄于何时、拍摄于何地,但要感谢它,记录了一座城市的过往。

在上个世纪初,哈尔滨各种风格的教堂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了70多座。所以当年哈尔滨除了有“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外”的美誉外,还被赋予了一个非常浪漫的“教堂之国”的别名。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圣尼古拉大教堂,以沙皇命名,建于哈尔滨最高处,1900年建成。整座教堂,以整齐的原木,水平叠砌成墙体,墙体交叉处互相咬合,属古典哥特式建筑。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明信片上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柔美中,带着一份孤寂,浓郁的异域风情。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圣尼古拉大教堂最后的时光。1966年8月23日,红卫兵以“破四旧”之名,革了它的命。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据说当时每到敲钟的时候,全城的大小教堂的钟声同时敲响,雄浑的钟声飘出教堂的穹顶,回荡在整个哈尔滨的上空,传播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行走在街道上的外国侨民听到钟声敲响,便纷纷停下脚步,面向教堂的方向,默默地在胸前划着十字。这“来自天堂”的钟声使当时的哈尔滨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和异国情调。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规模不同,风格各异的新老索菲亚教堂曾一度共存,南北相望。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现存最清晰的索菲亚大教堂旧照,穿越黑白世界的富丽堂皇。这些宗教艺术之花为哈尔滨市编织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景线,也构成了哈尔滨早期最美的城市标志。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当年从空中拍摄的圣索菲亚。,整个埠头区的富庶与繁华,尽收眼底。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由俄国建筑师科亚西科夫设计,典雅超俗,宏伟壮观。

在教堂的钟声和火车汽笛的尖啸声中,哈尔滨仿佛在一夜之间,便从松花江畔的沼泽和村落中,拔地而起。

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中间,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鞑靼人、波兰人,还有大批的俄国犹太人。结束了一路上的颠沛流离,在遥远的东方,新生的哈尔滨是他们得以喘息的新家园,是他们心灵的庇护所,是他们心中的“东方莫斯科”。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在每一栋建筑物上都有两种东西:它的功能和它的美。其功能属于他的主人,而它的美则属于全世界。”--雨果

1900年前后,是哈尔滨开创“中国第一”的时代。那一年,俄国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波兰裔犹太人老巴夺兄弟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卷烟生产企业。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东巴伐利亚啤酒厂旧照

那一年,俄罗斯商人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来到哈尔滨,创建了著名的秋林洋行。之后,秋林员工、立陶宛人爱金宾斯自立门户,生产出了“里道斯红肠”。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秋林洋行坐落的大直街,当年已颇具国际范儿。1915年拍摄。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这座城市现代音乐的历史,可上溯至1898年。这是1908年哈尔滨交响乐团的合影。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上世纪20年代,哈尔滨格依戈涅尔爵士乐队深受欢迎。

哈尔滨,拥有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中国最早的现代音乐教育学校、中国第一部原创音乐剧、中国第一家电影院。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1906年创办的“节克坦斯”电影院,位于中国大街与商市街(中央大街与红霞街)交角处。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1908年创办的敖连特电影院(和平电影院),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电影院。整体建筑由犹太人设计,是典型的折衷主义欧式风格。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与“敖连特”隔街相望的亚细亚电影院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当年,傅家甸许公路(景阳街)水都电影院门前的热闹景象。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这里,纪录着一座城市走来的“足迹”。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时光就这样一分分流失,但哈尔滨人对生活乐观豁达的态度,并未远去。

有人说,身为哈尔滨人是幸福的。独特的城市历史和文化轨迹赋予他们双重性格——他们既可以和别的东北人一样,在漫长的冬夜里,烤着暖气,吃着热气腾腾的铁锅炖鱼,搓着麻将唠着各家长短;在夏日清冽的风中,扯着膀子大撸烤串,喝着“哈啤”。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哈尔滨人的野餐,有些“旁若无人”,这是家乡人夏日里的最爱。如此的集体爱好,在中国其他城市中并不多见。

同样,他们也可以到旧时典雅装饰的俄餐厅或咖啡馆里,享受烛光美酒的西式浪漫;或是满怀着“布尔乔亚”的志向,正襟危坐地用心聆听一场属于音乐的饕餮盛筵。

这,就是哈尔滨人;这,就是故乡——哈尔滨。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这座铁路桥,穿越百年,她栏杆上的装饰,依旧美得令人窒息。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这座城市在变美,我们曾经的过往,又将去何处寻呢?

哈尔滨:一座年轻但绝不青涩的浪漫都市

在中国的大城市里,百年的哈尔滨算不上是历史悠久,然而,哈尔滨的历史年轻但绝不青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