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客觀評價賈樟柯對中國電影界的貢獻?

流浪wjp


這幾天看了賈樟柯的《山峽好人》、《天註定》、《山河故人》,以前也多少了解點賈樟柯,山西汾陽人,對自己的故鄉山西有一份特殊的情愫,在國際電影節得過大獎,但是在國內似乎影響不怎麼大,最起碼麼有馮小剛張藝謀姜文等人的大紅大紫,但是相反的是這些人在國際上卻鮮為人知,或者他們的作品很少被國際認可,在國內卻票房爆棚,當然這些人的電影我也看過一些譬如《讓子彈飛》、《一九四二》、《老炮兒》,這些個電影看完之後總感覺不貼近生活,場面宏大,氣勢不凡,看似很符合當下的社會格調,其實在票房虛張聲勢的背後卻很難引起人們的共鳴,看完之後有的唏噓不已,有的熱血澎湃,有的不了了之。有時候你看過一部當下的中國電影真的感覺索然無味、不痛不癢,讓人很是失望,甚至後悔那三十塊錢觀影票,但是前段時間徐崢的《我不是藥神》確實是一部好電影,很有價值。至於賈科長的電影雖然好似與中國當下的社會風氣有點不著調,但是卻以潤物細無聲的手段向觀影人傳遞著某些最真摯的東西,可能是他的思維或者講故事的手段有些與眾不同,每次都從十多年前略有點頹敗、蕭瑟、落後的山西講起,還有他的故事情節似乎總是有點突兀,可能他的隱喻也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因為很多人不瞭解他,也不瞭解他的電影,所以他的電影票房低也就理所當然了,但是票房低不代表不是好電影,相反的我感覺他的電影真正詮釋了電影二字,讓我們記住了歷史,留住了回憶,看到了真情,理解了生活。我感覺他的電影會像梵高的畫一樣身後必然價值斐然。我敬重你不一樣的山西電影人——賈樟柯。







流浪wjp


談兩點貢獻吧:

將中國電影的鏡頭下沉到了小縣城和小鎮

人們通常的印象是:第五代導演偏愛歷史題材和宏大敘事,第六代則更關注當下和個人。

但是在賈樟柯拍出《小武》之前,第六代的關注點多在都市邊緣人群和文藝青年身上,隨便舉幾個例子:

  • 張元,《北京雜種》:北京搖滾圈;
  • 張元,《東宮西宮》:同性戀群體;
  • 王小帥,《冬春的日子》:青年畫家;
  • 王小帥,《極度寒冷》:行為藝術家;
  • 婁燁,《週末情人》:搖滾青年,文藝青年;
  • 管虎,《頭髮亂了》:搖滾青年。

而1997年的《小武》,卻拋開了這代人特有的文藝腔調,一下子把視線拉到了更加廣闊卻從未被影像關照過的空間——三四線城市的小縣城和小鎮,記錄那些明明在人口比例上更高卻集體失語的小鎮青年們。







不說表達了什麼,單單讓這些小鎮青年被看到,就已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了。

「生活流」電影在中國大陸最好的繼承者

「生活流」是影史上重要的美學風格,簡單地說,就是用一種類紀錄片的拍攝方式,讓鏡頭裡的場景和人物狀態無限接近生活本來的樣子,具體的操作方法有:

  • 實景拍攝(不搭景);
  • 不使用音樂(除非拍攝空間的環境音裡就有音樂);
  • 對白使用方言;
  • 大量起用非職業演員;
  • 敘事追求生活的真實質感,不追求戲劇性。

雖然張藝謀1992年的電影《秋菊打官司》也是這種風格,但是真正把它堅持下來,並運用得爐火純青的,大陸導演裡,還是賈樟柯(在這一風格上,他是完全可以對標早期侯孝賢的)。

多年來,賈樟柯一直保持高產,左手紀錄片,右手劇情片,他從未停止過對這個劇烈變動的時代以及裹挾其中的小人物的關注,他對於時代情緒的捕捉之精準,使得他的影像甚至具有了某種文獻價值。

以上。


雪寶寶愛電影


說實話,他沒有什麼突出貢獻。在國外得個獎,自己國人都不認可,這種文化是什麼文化?反應小人物的生活為什麼能在國際上獲獎,外國人看重的只是中國尚不發達甚至是落後窮酸的一面。我不知道這是一種固定的模式,還是故意放慢節奏講個故事專給外國人聽,有迎合之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