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南極:遍地風流

南極:遍地風流

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

文章來源:星球研究所 文 | 星球研究所

從走出非洲到佔據每一塊大陸、每一座海島現代人類對地球的開拓已經超過7萬年

我們一代代繁衍、一代代生息一代代大刀闊斧重塑地球這顆星球上的任何一處地方

我們都有足夠的理由將其稱為人類家園

(7萬年是以智人走出非洲為起點計算;下圖為2015年10月12日NASA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RO拍攝的“地出”畫面,拍攝點為月球軌道,畫面下方為月球康普頓環形山,畫面上方的地球恰好展現出人類起源的非洲)

南極:遍地風流

唯有位於地球最南端的

南極大陸

是個例外

從1821年2月7日

海豹獵手約翰·戴維斯(John Davis)

駕船登陸它的邊緣一角算起

人類與南極的接觸不足

200年

它生存環境極為惡劣

至今沒有永久性居民

更像是一個被人類剛剛闖入的

異星世界

(關於人類第一次登陸南極大陸的時間,學界仍有爭議,沒有爭議的登陸記錄是1895年,相比之下又晚了70多年;因為對南極洲存在領土主張,阿根廷、智利等國曾安排女性在南極生產,誕生所謂的“南極寶寶”,至今已超過10人,但國際社會一般不認可其永久居民的身份;下圖為南極洲位置示意圖,純白色為南極大陸及冰架,淺白色為2012年海冰覆蓋範圍,綠色大陸為南美洲,圖片源自@NASA)

南極:遍地風流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宜居住的異域

卻孕育出了完全不同於人類世界的另一種繁華

它擁有全球最為獨特的生態系統

包括全球數量最大、繁衍最成功的動物

在極為荒蕪、冷酷的自然條件下生生不息

堪稱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

這一切並非與生俱來

而是要從南極大陸的“風”“流”說起

2億年前

地球上的陸地主要由兩部分構成

勞亞古陸(Laurasia)盤踞北半球

南極、非洲、南美洲

印度、澳大利亞等地則連成一片

共同構成了南方大陸

岡瓦納古陸(Gondwana)

(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南極:遍地風流

雖然同樣位於極地

但此時的南極遠沒有今天這般寒冷

而類似於今天從北京到漠河的氣候

銀杏、松柏、蕨類、蘇鐵等植物生長茂盛

森林綿延、綠草如茵

各種古獸繁衍其間

甚至大批恐龍也在之後遷徙而來

一時間物種昌盛、萬象更新

(下圖為水龍獸,是2億年前南極大陸上的代表性動物,身長從0.6米到2.5米不等,上下頜前端可能有喙狀嘴,用來切碎植物,兩顆長牙自上頜延伸出來,成為它的顯著標志;圖片源自@Dinopedia)

南極:遍地風流

如若照此發展

也許我們今天看到的南極

與亞歐大陸並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但是

1億多年前

關鍵性的轉折出現了

岡瓦納古陸開始分裂

澳大利亞、非洲、南美洲等陸塊紛紛向北漂移

印度次大陸更是如箭離弦般

向亞歐大陸飛速撞去

只有南極陸塊孤零零地留在原地

(1.4億年前至今的板塊運動示意圖,原視頻製作@Christopher Scotese,星球研究所加工修訂)

南極:遍地風流

2500萬年前

隨著南美洲與南極洲最後勾連的手指

被板塊運動的洪荒之力無情切斷

一個以南極點為中心

四面環海、特立獨行的大陸

南極大陸

誕生了

(下圖中:南美大陸與南極大陸各自向對方伸出了一條細長的陸地,彷彿是剛剛分離的手指,兩個手指之間即是德雷克海峽;與我們平常所見的地圖不同的是,它採用皮爾斯梅花投影法制作,可以更好地展現南極與其他大陸的關係;白色曲線分別為經線、緯線;製圖@Daniel R. Strebe)

南極:遍地風流

它面積高達1400萬平方千米

比中國或美國的國土面積還要高出50%

(南極大陸與美國本土對比圖,圖片源自@NASA)

南極:遍地風流

南極大陸四周沒有其他陸地、山嶽的阻隔

“風”率先降臨

它自西向東環繞南極一週

無遮無攔的海面上風力時常高達7級以上

人稱咆哮西風帶(Furious Fifties/Screaming Sixties)

(西風帶的形成與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等因素有關,南極與其他大陸的分離極大加強了風勢;下圖為2012年12月-2013年3月環繞南極的西風帶示意圖,數據源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原視頻製作@Matt Owens,星球研究所加工修訂)

南極:遍地風流

強風吹動海面,形成海浪

大小海浪又匯聚為更強大的洋流

洋流環繞南極,同樣無遮無攔

流速越來越快,規模也越來越大

最終形成了一個寬600-2000千米

深達2-4千米的超級洋流

南極繞極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這便是“流”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洋流系統

流量超過全球所有河流總徑流量的

100倍

(南極繞極流不同位置的流量有差異,此處以德雷克海峽為準計算;南極繞極流的形成原因還包括地球自轉;下圖為2006年7-12月的南極繞極流,原視頻製作@NASA)

南極:遍地風流

咆哮西風帶、南極繞極流

共同構成了南極大陸的外圍屏障

風雷滾滾、海浪洶洶

至今仍是許多南極航海家、旅行者的“噩夢”

(正在通過德雷克海峽的船隻與巨浪,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航道之一,攝影師@Robert Harding)

南極:遍地風流

更重要的是

“風”與“流”兩大屏障將整個南極包裹在內

來自北方的暖流難以進入

內部的寒流亦難外散

內外熱量交換受阻

南極大陸幾乎被“封印”其中

氣候開始加速變冷

大量降雪紛紛飄落、終年累積

高山上率先發育出巨大的冰川

將山峰切割得尖削凌厲

(北極要比南極溫暖得多,墨西哥灣暖流可以直抵北冰洋,北緯78度全球最靠北的城市斯瓦爾巴冬季溫度比南極同緯度高出20度;下圖為埃爾斯沃思山脈群山,其中文森峰海拔4892米,是南極洲最高峰;攝影師@Kyle Thompson)

南極:遍地風流

就連那些燥動不安的火山

也被冰雪包圍

(從太空拍攝的南極火山群,下方火山口最突出者為西德利火山,海拔4285米,是南極洲海拔最高的火山;照片上看似狹小的火山口,實際寬度超過5千米;圖片源自@NASA)

南極:遍地風流

當大雪堆積超過千萬年

即距今

1400萬年前

南極98%的陸地

都被巨大的冰蓋所籠罩

(超大面積的冰川像蓋子一樣覆蓋陸地,是為冰蓋;下圖為NASA根據衛星圖像合成的南極冰蓋圖,冰蓋反射陽光,呈現出一種激動人心的珍珠光澤,大陸伸出的一角為南極半島,大陸中部巨大山脈為橫貫南極山脈)

南極:遍地風流

冰蓋平均厚度高達2300米

最厚之處可以達到4700米

相當於將3個泰山高度的冰雪疊加

巨大的重量壓迫陸地下陷

甚至嚴重低於海平面

(冰蓋厚度數據為現今的數據;下圖為去除冰川后的南極陸地示意圖,約50%的陸地將被海水淹沒;圖片源自@NASA)

南極:遍地風流

另一方面

覆蓋南極大陸的冰蓋

如同一頂中間高、四周低的帽子

帽頂的空氣因受冷而密度增大

沿著帽子的斜面急劇下滑

“風”再次形成

它名為下降風(Katabatic wind)

是地球上威力最大的風暴之一

其肆虐迅猛,所到之處物毀土崩

它呼嘯著抵達海岸,橫掃大洋

(目前地球上測得的最大風力便在南極,因此它又被稱為風極;2009年9月16日衛星拍攝的特拉諾瓦灣Terra Nova bay,下降風在海面上留下了清晰的痕跡,圖片源自@NASA)

南極:遍地風流

下降風極為寒冷

再加上其他諸多因素

海洋也跌入酷寒之中

從太空俯瞰

地球開始上演一場壯觀的“新裝發佈會”

白色的海冰正向四面八方擴展

似乎要讓藍色星球換新顏

(2015年9月21日的南極海冰範圍,圖片源自@NASA)

南極:遍地風流

海冰厚達2米

陳年的冰層更是能達到5米

它們互相擠壓摩擦,嘎嘎作響

即便最強大的破冰船也只能擇機而行

(2013年中國南極科考船雪龍號曾被海冰圍困,最後在風向轉變海冰散開後,才得以脫身;下圖為澳大利亞的一艘破冰船在南極麥克默多灣行駛的畫面)

南極:遍地風流

冰封的大陸、凍結的海水

南極已經徹底由綠色天地

轉變為萬物肅殺的冰雪世界

曾經生機勃勃的動植物

包括陸生動物、大多數魚類都走向了滅絕

(下圖為畸齒龍化石,曾於1億年前生活於南極;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南極:遍地風流

貧瘠荒蕪,一片死寂

生命就這樣結束了嗎?

(南極徒步者,攝影師@周哲峰/德邁極地旅行)

南極:遍地風流

當然不是

因為一場“風”與“流”造就的生命大戲即將上演

南極便是生命的秀場

覆蓋南極的巨大冰蓋並非靜止不動

而是會從高處向低處流動

形成冰流

(南極冰流示意,原視頻製作@NASA)

南極:遍地風流

當冰流到達海岸

會在海岸邊矗立起巨大的“冰牆”

(帆船與海岸“冰牆”,攝影師@黃國偉/德邁極地旅行)

南極:遍地風流

冰流繼續向前,延伸至海面之上

便會形成

冰架(Ice Shelf)

冰架斷裂,在海面上四處漂浮

是為冰山(Iceberg)

(冰架冰山形成示意圖,以南極羅斯海為例;注意冰山與海冰不同,冰山由陸地上的冰川形成,而海冰由海水直接凍結形成;製圖@SV Medaris,星球研究所標註)

南極:遍地風流

南極大陸邊緣74%的海域

都被連綿不絕的冰架覆蓋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攝影師@柳葉刀)

南極:遍地風流

當這種冰架的前緣斷裂

所形成的冰山往往呈現

桌狀

(2010年在Weddell Sea拍攝的桌狀冰山,寬度超過300米,圖片源自@德邁極地旅行)

南極:遍地風流

可以高達數百米

(注意冰面上的企鵝,攝影師@Chris J Wilson)

南極:遍地風流

在海浪、狂風的不斷侵蝕下

變得形態萬千

(第1張圖,攝影師@郭際;第2張圖,攝影師@週三哥)

南極:遍地風流

南極:遍地風流

有時冰層中還會混入大量的沉積物、岩石

冰山因而呈現出巧克力蛋糕般的外觀

(拍攝於Elephant Island,冰上為企鵝)

南極:遍地風流

然而無論冰山多麼巨大

在大洋的洶湧波濤之下

都難逃分崩離析的命運

(拍攝於拉美爾水道,冰上黑點為企鵝,攝影師@Clement Vial/德邁極地旅行)

南極:遍地風流

大量的冰架、冰山不斷融化

為大洋帶來富含氧氣的冷水

再加上劇烈的洋流

將海洋深層的營養物質攪動到海面

冰架、冰山周圍

形成了氧氣與營養物質都極大豐富的上升流

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正式開始

1

首先登場的是

硅藻為代表的浮游植物

它們個體極小,只能用微米衡量

(北極海域的營養物質不如南極豐富,赤道海域則是氧含量低於南極;冰山融水帶來的鐵元素也是生命繁衍的關鍵,具體可參見“鐵限制假說”;下圖為硅藻的一種,圖片源自@NASA)

南極:遍地風流

就是這樣小小的生命

憑藉著異常豐富的種群

將海水、浮冰“染”成綠色或棕色

(拍攝於Pleneau Bay,海水因充滿藻類而呈現綠色,攝影師@David Doubilet)

南極:遍地風流

2

緊接著

南極磷蝦登場

它們以藻類為食

體長只有5釐米左右

卻是這顆星球上數量最大、繁衍最成功的動物

保守估計總量超過5億噸

(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南極:遍地風流

它們喜歡集群活動

每立方水體可以聚集幾千到數萬條

在洋流和浮冰的驅動下

流雲般地來去無蹤

(圖片源自@MarineBiology)

南極:遍地風流

3

如此巨大的磷蝦種群

可以支撐的生物鏈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

魚類便是其中之一

(一種小型南極冰魚,呈現透明狀,圖片源自@Uwe kils)

南極:遍地風流

與其他大洋的魚類相比

南極魚進化出了極強的“抗凍”能力

最具代表性的南極鱈魚

它的循環系統中含有一種糖蛋白

可以有效防止血液凍結

類似於人類在汽車中使用的防凍劑

(圖片源自@Oceanwide Expeditions)

南極:遍地風流

4

鳥類也在南洲大陸邊緣

以及周邊島嶼上繁衍起來

數量多達2億隻

它們以南極磷蝦、魚類、烏賊等為食

(下圖為黑眉信天翁,利用最小的氣流就可以在南大洋上空滑翔;圖片源自@澳大利亞南極事務部)

南極:遍地風流

身形優雅的漂泊信天翁尤其惹人矚目

它的翼展可以長達3.7米

是現存翼展最長的鳥類

(漂泊信天翁,圖片源自@澳大利亞南極事務部)

南極:遍地風流

不過

真正大紅大紫的鳥類並非信天翁

而是早已失去飛翔能力的企鵝

數千萬年前

企鵝的祖先放棄了天空

它們專注於游泳

以便在大洋中獲得更多的磷蝦、魚類等食物

(3700萬年前的巨企鵝與人類、現在的帝企鵝對比,圖片源自@New Scientist)

南極:遍地風流

如今,企鵝家族已多達19種

其中居住在南極、亞南極區域的共有8種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企鵝家族圖譜,目前種數仍有爭議;製圖@Barbara Harmon,星球研究所標註)

南極:遍地風流

從紳士般的王企鵝

(拍攝於Fortuna Bay,攝影師@黃國偉/德邁極地旅行)

南極:遍地風流

到“渾身是戲”的帽帶企鵝

(拍攝於Half Moon Island,攝影師@梁沛文/德邁極地旅行)

南極:遍地風流

再到高大、堅毅的帝企鵝

(拍攝於Gould Bay;帝企鵝比王企鵝更高大,王企鵝頸部的黃色比帝企鵝更明顯,這是簡單分辨二者的關鍵;攝影師@Gunther Riehle)

南極:遍地風流

南極為它們提供了最適宜的舞臺

它們或是獨自頂風冒雪

(巴布亞企鵝,攝影師@阿劉)

南極:遍地風流

或是雙棲雙宿、濃情蜜意

(交配中的阿德利企鵝,拍攝於Brown Bluff,攝影師@Lorraine Turci/德邁極地旅行)

南極:遍地風流

它們哺育後代

(帝企鵝,攝影師@Gunther Riehle)

南極:遍地風流

它們互相依偎

(帝企鵝幼崽在暴雪中擠在一起,攝影師@Gunther Riehle)

南極:遍地風流

在那些寬闊的營巢地

企鵝可以多達數十萬只

成為南極大陸上最壯觀的景象之一

(南喬治亞島上的王企鵝,攝影師@黃國偉/德邁極地旅行)

南極:遍地風流

5

大型的海洋哺乳動物也接踵而來

例如有著細小耳朵的

海狗

(攝影師@黃國偉/德邁極地旅行)

南極:遍地風流

體型臃腫的象海豹

(拍攝於St. Andrews Bay,攝影師@黃國偉/德邁極地旅行)

南極:遍地風流

還有喜歡鑿洞的威德爾海豹

以及豹形海豹、食蟹海豹、羅斯海豹等等

(一隻捕獲獵物的威德爾海豹正鑽出冰洞,攝影師@Helen Baird)

南極:遍地風流

胃口巨大的鯨魚

也時常在南極海域出沒

從喜食磷蝦、重達200噸的藍鯨

到常以優美姿勢躍出水面的座頭鯨

再到頂級掠食者虎鯨

(座頭鯨,攝影師@Ari Friedlaender)

南極:遍地風流

就這樣

“風”與“流”冰封了白色大陸

卻又創造出了獨特的生態系統

從單細胞的硅藻到成群的磷蝦

從優雅的信天翁到最引人矚目的企鵝

從種類眾多的海豹到上百噸重的巨鯨

萬物競發、生機勃勃

堪稱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

(南極生態系統簡化示意圖)

南極:遍地風流

而我們人類

只需要做一名安安靜靜的看客

(按照規定,人類需要與企鵝保持5米以上距離,此時旅行者已經停下腳步,彷彿一次會晤;攝影師@Jennifer Wressel)

南極:遍地風流

關於去南極旅行

不應只是浮光掠影、一看而過

我們建議大家選擇有地理學家同行的旅行線路

中國長城站的建立者之一、曾16次赴南極考察的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

劉小漢研究員

將於今年11月11日帶隊奔赴南極三島

(南極三島包括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南極半島,是南極與亞南極生物景觀、冰山景觀最密集的區域之一;下圖為此次南極探索活動專屬郵輪:龐洛)

南極:遍地風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