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寧樑高速施工現場 多處古遺址重見天日

寧梁高速公路起點位於寧陽縣石屋村東,西至伏山北上跨S104,沿瓦日鐵路西行,至裴寨村北設置互通立交與G105聯接……一條開始施工的高速公路讓沿途村民興奮不已的同時,幾處被圍擋起來的路段又讓村民感覺非常神秘。久而久之,有人在挖“寶貝”的說法不脛而走。其實,圍擋處,是為了配合寧梁高速公路推進而進行的一場跨地域的考古發掘現場。在前期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全面勘探的基礎上,首次走出濟南的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兵分多路,在東平縣、寧陽縣境內相繼發現了裴寨漢唐文化遺址、柳溝新村西南遺址等多處古遺址。

漢唐文化遺址讓僻靜小村莊出了名

7月6日上午10點左右,在距離東平縣城十幾公里的彭集街道辦事處裴寨村北,記者在一片莊稼地旁找到了一處發掘現場:三個相對獨立的淺坑暴露在日光中,頭戴帽子的考古人員和村民正小心翼翼地向地下、四周探尋著。坑道周邊,有一圈圈用鏟子劃出的痕跡。坑道的一側,立著一塊牌子:裴寨遺址考古區。一輛商務車上放著幾個編織袋,裡面裝著一些陶瓷碎片。遺址南面大約二三百米的地方,就是裴寨村。遺址北側百十米處,是瓦日鐵路。

在 一個遮陽棚下,一位中年男子正饒有興趣地看著發掘現場。記者打聽得知,他叫李欽華,是裴寨村的村主任。“自從有了考古,這裡變得熱鬧了,很多村民都跑來看熱鬧。”李主任說,“該村原名榮家樓,村莊的四周應該有角樓。明朝初期,裴姓遷入後,在村周圍修築寨牆,故改名裴寨。”李主任手指南面的一排排樹說,村北以前有條河道,是龍宮河的支流,後來大部分河道被填埋了。

“李主任的解釋也說明了為何這裡會有古遺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的一位考古人員趁著休息時間向記者介紹起裴寨遺址來。“古代人類生活也是依水而生,這裡靠近水源,地勢平坦,適合人類的居住,從周圍的地理環境來看,此處能發現古遺址,合乎常規。”這位考古人員指著高速兩邊的莊稼地說,經過前期的勘測,古遺址的面積較大。高速公路施工,僅佔壓了其中一部分,考古人員也只是對高速公路沿線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其他的遺址還都被大片的莊稼掩蓋著。“這也是一種最好的保護方式之一。”考古人員說,“目前正在發掘的有300平方米麵積,由3個10米長乘以10米寬的探方組成,此次發掘已經開展了一週時間。兩個探方中各發現了一條灰溝,出土了少量陶瓷器的碎片,在車上放的那些陶瓷器碎片,就是出土的一部分。隨著發掘的推進,我們會根據土質、土色、包含物的不同將地層劃分開來,每一層都可能訴說著一段過去的故事,因為發掘工作剛剛開始,更多的發現有待後續發掘工作的開展。” 這位考古人員介紹, 根據前期勘探及遺物採集情況,他們初步判斷這是一處漢唐時期的古遺址。

談起裴寨遺址的發掘,東平縣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兩漢至三國魏時東平為國,隋唐之際,須昌城一度成為東平總管府、天平軍節度使、鄆州、須昌縣四級治所,是當時齊魯西境最大的都市。所以東平境內的古遺址較多,現在破土施工,還能經常發現一些古遺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表示,希望通過這次的發掘,能夠初步揭示裴寨遺址的歷史文化內涵,對進一步瞭解東平地區的歷史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後伏山發掘出戰國西漢時期聚落遺址

從東平縣出來,記者驅車一個多小時趕到了寧陽縣伏山鎮。打聽起考古的地方,伏山鎮一位村民熱情地向記者介紹:“不遠,於莊那邊就有。”從伏山鎮鎮政府所在地向東行駛了大約4公里路程,記者來到了寧梁高速公路施工現場附近。“看到那面白牆了嗎?就在那跟前考古,這個點天太熱,考古人員還沒來呢。”家住伏山鎮辛莊的朱先生說。得知記者是來採訪考古一事,朱先生立即打開了話匣子。“前段時間已經挖過了,在後伏山那邊。我有認識的村民就在考古工地幹活,都很小心,拿著鏟子一層層往下刮。”

沿著臨時鋪墊的一段石子路,記者來到伏山鎮於莊村東南的遺址,遺址的四周被嚴嚴實實圍擋了起來,帶著鎖的大門微微敞開。記者注意到,此處的發掘面積同樣是300平方米,由10米長乘以10米寬的3個探方組成,探方內出土了少量陶器、瓷器殘片。“因為此處距離於莊最近,所以命名為於莊東南遺址。”現場考古人員指著探方說,此處的發掘工作開始5天左右,已經挖掘出兩層土,第一層是耕土層,剛剛露出來顏色較黑的那一層是文化層,根據前期的勘測,此處文化層大約有2米深。“根據早期文物調查的情況看,此處古遺址為漢唐時期的,在發掘前的勘探中又發現少量周代陶片,古遺址的具體年代還需要根據下一步發掘情況來判定。”現場考古人員介紹道。

談及村民向記者提到的之前的考古發掘,這位考古人員表示,前期確實對後伏山村西北的後伏山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有灰坑、陶器殘片等。“出土器物絕大多數為陶片,另有少量獸骨等。陶片以泥質灰陶、夾砂灰陶、夾砂紅褐陶為主,少量泥質紅陶。”考古人員介紹,此次發掘,基本確定後伏山遺址主體為戰國西漢時期的聚落遺址,文化堆積豐富,另有少量嶽石文化和西周中晚期文化遺存,後兩者的發現豐富了該遺址的內涵。嶽石文化是繼山東龍山文化之後分佈於海岱地區的一支考古學文化,因最早發現于山東省平度市東嶽石村而得名。嶽石文化的分佈範圍比較明確,以泰沂山為中心,北起魯北冀中,向南越過淮河,西自山東最西部、河南省的蘭考、杞縣、淮陽一線,東至黃海之濱。“此次考古工作為研究寧陽地區夏代至西漢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考古人員現場介紹。

柳溝新村西南遺址發現古人燒製瓷器工具

在距離伏山鎮二十幾公里的葛石鎮柳溝村附近,一處古遺址也正在緊張發掘中。這處古遺址的發掘面積在200平方米左右,由4個探方組成。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考古人員在其中一個探方內用小鏟子小心翼翼地對一塊瓷片進行清理。起初,現場考古人員推測可能是一個相對較為完整的瓷器,但隨著對周邊土層的一點點分撥,最終看到了它的“真面目”,只是一個帶有碗底的較大瓷碗碎片。在探方的邊緣,還放著一些形狀和顏色不一的瓷器碎片。現場考古人員拿起其中一塊兒碎片說道:“這些帶有顏色的是當時燒製的瓷器,從目前的顏色初步判斷,當時想燒製成青釉色,但因燒製過程中火候沒有掌握好,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造成了窯變,導致有些瓷器的顏色不均勻。”

除了帶有顏色的瓷器碎片,現場還出土了一些三叉形、圓柱形的器具。現場考古人員拿起一件三叉形器具說:“這種就是窯具,三叉形的是支釘,圓柱形的是窯柱。當時進行瓷器燒製時,窯柱在底端,其上為墊圈,墊圈之上放置器物,器物內部放置支釘,支釘之上再放置器物,層層疊燒,燒製完成後,瓷器上就留下了‘支燒痕’的印記,根據出土器物的種類也可以判斷,當時燒製的都是一些民用的瓷器。”現場考古人員說,目前發掘的古遺址周圍很可能有窯址的存在,隨著此次發掘工作的不斷推進,他們也希望能發現當時燒製瓷器的窯址,出土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考古人員的這種推測是有一定依據的。1985年,同樣是在寧陽縣境內的磁窯鎮西太平村附近,發掘了西太平瓷窯址。發現半地穴式燒柴窯爐3座,其中晚唐五代2座,北宋1座,另有作坊遺址及宋代墓葬各1處。北宋窯爐結構完整,為我國北方古瓷窯址所罕見。“柳溝自古以來就有燒窯的傳說,而且距離磁窯也不遠,此處有窯址的可能性較大。”現場考古人員說,山東地區近幾年的考古發掘中,隋唐時期的古窯址發現較少,這次的發掘,對於研究隋唐時期古窯址的分佈以及瓷器的燒製工藝起到很大的補充作用。據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介紹,此次柳溝新村西南遺址的發掘,是西太平瓷窯址發掘後泰安地區進行的第二次科學發掘的窯址,對於研究隋唐時期泰安地區的歷史、社會、經濟有著重要意義。

他們首次走出濟南開展考古發掘

2015年底,寧梁高速公路建設之初,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就對工程沿線進行了全面的勘探,發現了沿線的多處古遺址。此後,相關部門委託濟南市考古研究所進行考古發掘,這也是濟南市考古研究所首次走出濟南市進行考古發掘工作,這對於濟南考古研究所來說也是意義非凡,所以考古人員前期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制定了各項發掘方案。

隨著寧陽後伏山遺址、東平裴寨遺址等古遺址發掘工作的推進,濟南市考古研究所還將陸續進駐更多的考古人員,此次發掘工作將持續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記者也將持續關注古遺址發掘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