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童年況味」瓜幹煎餅,費縣人那些年的主食

  我的家鄉處在沂蒙山區的費縣,在我小時候,曾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地方。這裡石多地薄,麥子種得很少,產量也低,一年到頭難得吃上幾頓面飯。不過適宜種植地瓜,產量也較高,瓜幹煎餅曾一度成為當地老百姓的主食。

「童年況味」瓜幹煎餅,費縣人那些年的主食

  春回大地,人們調起地壟,植上地瓜苗。到了夏天,地瓜蔓爬滿了地,像鋪了層綠色地毯。金秋送爽,地瓜成熟了,刨出來,宛如一個個紅色胖娃娃,煞是喜人。人們用擦板把地瓜擦成片狀。這時,漫山遍野都擺滿了瓜幹,遠遠望去,到處白花花的,很是壯觀。過個兩三天,瓜幹晾乾了,收攏起來,挑回家中,放進倉囤裡。一年的口糧總算有了著落,人們個個笑逐顏開。

「童年況味」瓜幹煎餅,費縣人那些年的主食

  把瓜幹送到磨坊,磨成粉末,這叫瓜乾麵兒。把瓜乾麵兒倒進盆裡,添上水,攪拌均勻,和成糊子。篩子裡鋪上包袱,舀上糊子控水。等水控得差不多了,就用包袱把糊子裹起來,壓上一塊大石頭,直到控幹水為止。

「童年況味」瓜幹煎餅,費縣人那些年的主食

  燒熱了鏊子,就該烙煎餅了。用雙手把糊子團成團,放在鏊子上,再用右手從外緣向內裡一圈圈地滾動,讓糊子粘滿整個鏊面,接著用刮板來回刮平,一張煎餅就烙成了,揭下來放到蓋頂(一種用梃子串成的蓋子)上。記得在那時,快烙完了,母親常常把一張煎餅鋪在鏊子上,上面倒上韭菜餡,攤勻,上面再覆上一張煎餅,熥熟後,疊成卷,用刀切成幾段,當地人叫它“煎餅合子”。這可是我的最愛,吃在嘴裡,香酥可口,餘味無窮,吃了這回,還想下回。特別到了年底,幾乎家家戶戶一連幾天都在烙煎餅,足夠吃兩三個月的。

「童年況味」瓜幹煎餅,費縣人那些年的主食

「童年況味」瓜幹煎餅,費縣人那些年的主食

「童年況味」瓜幹煎餅,費縣人那些年的主食

  在當時,農村人的一日三餐主要是瓜幹煎餅卷渣豆腐。渣豆腐是沂蒙山區的地方小吃,即把白菜葉、蘿蔔纓、芹菜葉、野菜、地瓜秧等洗淨剁細,加點豆麵和鹽,用水燜煮後即可食用的一種家常菜。在吃煎餅卷渣豆腐時,往往會就著辣椒和鹹菜,可開胃口了。當時老百姓常說的一句口頭禪就是 “要想解饞,還是椒子鹽”。要是煎餅卷肉或炒雞蛋,味道就更美了,但當時的條件有限,年頭到年尾,也吃不上幾頓。

「童年況味」瓜幹煎餅,費縣人那些年的主食

  上初中了,我到縣城就讀。學校離家二十多里路,需要住校。學校雖有食堂,但沒錢買飯,主要是從家裡帶瓜幹煎餅和炒鹹菜。一到星期天,該返校了,母親就忙活開了。她從煎餅盆裡把煎餅拿出來,按我一星期要吃多少煎餅外加兩三個餘頭數好,淋上水,疊成卷,放在包袱裡裹緊,還要炒一大包鹹菜。這個過程需要大半天完成。以後,母親常常對我提起:“打發你上學,就像打發閨女出嫁一般。”

在宿舍裡,我把一包袱瓜幹煎餅放進一個紙板箱裡。令人可氣的是,老鼠常常光顧這裡,鑽進箱子裡偷啃煎餅。老鼠在啃煎餅時,往往把整摞煎餅從上到下啃上兩三道,這樣每個煎餅上就都留下了兩三個缺口。即便這樣,我還不能扔掉,就把留有老鼠齒印的地方掰淨了再吃,否則會餓肚子的。現在想想,真令人心酸。

「童年況味」瓜幹煎餅,費縣人那些年的主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瓜幹煎餅漸漸退出了當地老百姓的飯桌,現在早已覓不到它的蹤影了,取而代之的是諸如麥煎餅、饅頭之類的細糧。因為我是吃著瓜幹煎餅長大的,所以對它有著濃厚的感情。瓜幹煎餅,好令我難忘,不過只能在美好的回憶中做一下品嚐了。(朱旭)

「童年況味」瓜幹煎餅,費縣人那些年的主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