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江陰銀行中報解讀:穩中求進,紮根實體經濟

江陰銀行中報解讀:穩中求進,紮根實體經濟

​2018年A股中報季接近尾聲,已經發布半年報的上市銀行大部分業績優於去年,核心指標呈現出企穩回升的跡象。

作為A股首家上市的農商行,江陰銀行(002807.SZ)2018年中報業績的關鍵詞是“穩中有進”。財報顯示:上半年,江陰銀行營收同比增長18.84%,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4.27%,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4.09%。

除了盈利指標之外,江陰銀行的資產規模、信貸投放和資產質量等核心指標均呈現出“穩中向好”的特徵。核心數據如下圖:

江陰銀行中報解讀:穩中求進,紮根實體經濟

以上數據不僅反映出江陰銀行上半年的經營業績,也體現出上市農商行當下的一些整體趨勢。

當前A股上市農商行數量已經有5家,但由於相當長的時間內A股沒有農商行上市,市場對於農商行的研究其實遠不如國有行、股份制行和城商行充分。作為最早登陸A股的農商行,江陰銀行是研究我國農商行的一個典型範本。

翻查上市農商行和整個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史會發現,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農商行尤其縣域農商行其實與“三農”和實體經濟發展休慼與共。

觀察農商行的核心競爭力,不能只看規模和短期的業績增速,更應當注重其發展質量。穩健與可持續發展是優質農商行最可貴的特質。

從核心數據入手,看一下江陰銀行的最新中報業績和上市農商行當前的整體狀況。

盈利能力穩步增長:營收增18.84%,扣非淨利潤增14.09%

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江陰銀行營收創下上市以來新高,達到13.96億元,同比增長18.84%;歸母淨利潤為3.67億元,同比增長4.27%;扣非後歸母淨利潤為4.02億元,同比增長14.09%。以下是江陰銀行歷年中報營收與淨利潤走勢圖:

江陰銀行中報解讀:穩中求進,紮根實體經濟

由於營改增等因素對收入確認方式的影響,此前江陰銀行與其他很多上市銀行一樣面臨報表營收負增長的壓力。

2018年上半年,在利息收入和投資收益的共同帶動下,江陰銀行營收恢復增長。財報顯示:佔營收大頭的利息淨收入為10.24億元,同比增長2.99%,投資收益3.18億元,同比增長103.28%。

江陰銀行中報利潤表的一個亮點是扣非淨利潤實現了14.09%的同比增長,這體現出利潤增長較為穩健紮實。近年來,無論是監管層還是投資者都日益注重上市公司扣非淨利潤的增長情況,即便是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也不例外。翻查今年已經公佈業績的海外上市公司,在按照標準報表公佈歸母利潤的同時,往往會將扣非淨利潤置於同樣重要的位置,大型投行在解讀上市公司業績也往往格外看重扣非淨利潤的變動。

江陰銀行營收與淨利潤增長,除了得益於自身的穩健經營之外,也與區域內經濟和金融環境的改善密切相關。

包括江陰銀行在內,當前A股5家上市農商行均來自蘇南地區,觀察這5家銀行的中期業績,可以窺見蘇南地區當前農商行的整體狀況。

財報統計顯示:5家A股上市農商行2018年上半年營收與扣非淨利潤均實現了較為穩健的增長。核心數據如下表:

江陰銀行中報解讀:穩中求進,紮根實體經濟

根據財報數據統計,2018年上半年5家上市農商行總營收合計86.78億,歸母淨利潤合計25.74億,扣非淨利潤合計26.13億;同比分別增長15.87%,15.16%和17.3%。

資產質量改善,不良貸款率“三連降”

財報顯示:2018年6月末,江陰銀行不良貸款率為2.29%,較年初下降0.1個百分點,上半年共清降盤活不良瑕疵貸款超過6億元。

翻查歷年財報,從2016年之後,江陰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經呈現穩步下降的趨勢,撥備覆蓋率則逐年提升。如下圖所示:

江陰銀行中報解讀:穩中求進,紮根實體經濟

實際上,江陰銀行當前比較高的不良率受到了村鎮銀行和經營時間尚短的異地分支機構的拖累。根據江陰銀行的數據測算,若剔除江陰銀行並表的5家村鎮銀行以及異地經營的分行數據,江陰銀行不良率將進一步下降。

在不良率下降的同時,江陰銀行的撥備覆蓋率持續提升,2018年6月末達到206.48%,較上年末增長了14.35個百分點,較2016年底的170.14%提升了超過36個百分點。

資產質量穩步優化、撥備覆蓋率提高,使得江陰銀行的抗風險能力不斷提升。這是一系列組合拳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報顯示:上半年,江陰銀行嚴防信貸風險,從行業、區域、單一客戶、組合限額等維度出發,實施差異化授信政策,加強集中度風險管控,提高中小企業信貸可獲得性,降低“兩高一剩”、“殭屍企業”等落後行業和過剩產能對於信貸資源的佔用等一系列專項活動,進一步提升全行風險管理能力。

不良貸款認定標準嚴謹:上市農商行資產含金量較高

今年上半年,部分非上市農商行被曝出不良率上升引發了市場對商業銀行,尤其是農商行板塊的真實不良貸款率的擔憂。

但仔細梳理相關的信息會發現,導致部分銀行不良率快速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監管政策的變化,而非資產質量在短期內出現突變式的惡化。

公開的信息顯示,今年監管部門要求商業銀行按照政策逐步將“90天以上逾期貸款大部分納入不良貸款”,引起統計口徑變化,這使得前期不良率認定標準比較松的銀行面臨“擠水分”的壓力。

翻查上市農商行的財報數據會發現,這一監管要求對於上市農商行的影響不大,因為大部分上市農商行不良貸款認定相對嚴謹。

衡量不良貸款認定鬆緊的一個重要指標是不良貸款偏離度,即90天以上逾期貸款與不良貸款的比值。

依據財報數據對A股5家已上市農商行的不良認定偏離度的測算,早在2017年,包括江陰銀行在內的5家農商行的不良認定偏離度都已經小於1。也就是說,已上市農商行在不良認定的嚴格度上遠高於未上市農商行,未來因為要調整不良認定標準而導致不良率攀升,或讓利潤承壓的可能性也較小。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上市農商行在經營規範性和保守性上要優於非上市農商行。

來自監管部門的行業統計數據也支撐了這一推論:截止今年6月底,不良貸款偏離度普遍較低的國有行和股份制銀行不良率並未上升。如下圖所示:

江陰銀行中報解讀:穩中求進,紮根實體經濟

截至2018年6月底,全國農商行的整體不良貸款率為4.29%,較3月底驟增1.03個百分點。這其實主要是統計口徑變化讓已經存在的風險顯性化,並不意味著農商行在短短3個月內出現了資產質量的突然惡化。

作為對比,以5家上市農商行為代表,前期不良貸款認定比較嚴謹的農商行,當前的不良率均有下降。以下是各家上市農商行的不良率變動情況:

江陰銀行中報解讀:穩中求進,紮根實體經濟

新的監管要求雖然讓部分銀行不良率在短期內迅速暴露,但有利於擠掉銀行不良率中的水分,讓隱藏的風險充分暴露,提升銀行業的財務透明度。

信貸投放穩步增加,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加強

財報顯示,江陰銀行的資產規模穩步擴大,信貸投放穩步增加,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持續加大。下圖是江陰銀行近年來的資產規模和信貸投放變動趨勢圖:

江陰銀行中報解讀:穩中求進,紮根實體經濟

2018年1月份銀監會(現銀保監會)官方網站公開發布《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意見》,強調“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各級監管機構要抓住服務實體經濟這個根本”。

財報數據顯示,江陰銀行的信貸投放重點在於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小微企業,貫徹了監管意見。

根據公開數據,截至2018年6月末,江陰銀行各項貸款餘額598.08億元,比年初增長39.55億元;其中母公司實體經濟製造業貸款餘額301億元,佔比50.4%,遠高於無錫平均27.9%、全省平均16.1%。

江陰銀行小微貸款比重穩升。根據財報,至6月末,江陰銀行母公司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18.6億元,同比增速6%;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以下(含)小微企業貸款餘額89.2億元,貸款戶數6146戶,達到“兩增兩控”新要求。

農商行,尤其是縣域農商行更多將貸款投向實體經濟,不僅僅是政策推動的結果,也是自身業務發展的必然選擇。

與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相比,農商行的資本金、資產規模仍然普遍比較小。同時由於農商行經營地域受限,因此其業務主要集中在當地。農商行的資產、負債和收入,根植於“三農”,與當地經濟休慼相關,榮辱與共,也使得農商行成為支持當地實體經濟,尤其是農村金融的主力軍。

在金融去槓桿的大背景下,這對於農商行可能也意味著機遇。

以同業業務為例。近年來,同業業務成為不少銀行擴大規模、增厚業績的重點手段,前期通過同業業務快速發展的銀行自去年強監管以來,面臨較大的調整壓力。農商行則因為長期以來定位於服務實體經濟,因此對同業業務的依賴較少,也因此在金融強監管下為後續發展騰出了足夠的空間。下表為目前已披露中報的A股上市銀行截至今年6月底同業存放款佔總資產的比值情況:

江陰銀行中報解讀:穩中求進,紮根實體經濟

可以看到,農商行的同業存放款佔總資產比例普遍偏少,其中江陰銀行的佔比還不到1%。從這個角度來看,上市農商行對同業業務的依賴度極低。創收則主要來自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資本充足率提升,位居上市銀行前列

財報數據顯示,江陰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從2017年底的14.14%提升到2018年6月末的15.52%,提升了1.38個百分點,位居上市銀行前列,目前在已經發布中報的銀行中位列前三。各上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如下表:

江陰銀行中報解讀:穩中求進,紮根實體經濟

縱觀江陰銀行2018年中報數據,核心的關鍵詞其實是“穩”,這也正是當前農商行發展的關鍵所在。

以史為鑑,梳理過去幾十年農商行的改革歷程會發現,將穩健經營、可持續發展列為農商行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有其必然性。

當前農商行所面臨的風險、機遇以及獨特的業務特徵,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從農信社到首批農商行試點設立,再到5家農商行在A股上市,至今整個農村金融經歷了長達40年的改革歷程。

回望歷史有助於看清現實。

銀行業的堅冰地帶:農村金融40年改革史

當前上市的農商行前身為農村信用合作社,簡稱農信社。

農信社的歷史相當久遠,是新中國成立後起步最早的金融機構之一。20世紀50年代,人民銀行頒發了《農村信用合作社章程準則草案》和《農村信用合作社試行記賬辦法草案》,大量農信社開始設立。

改革開放初期,農信社的管理體制經歷了一次變革。1979年,農業銀行恢復建立。同年,中共中央辦公廳提出農村信用社為“集體金融組織,又是農業銀行的基層機構”,從此開啟了農信社歸屬農行管理的歷史。

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直至上世紀90年代,農信社仍普遍存在產權不清、行政干預不當等問題。國家開始進一步對包括農信社在內的農村金融體系進行改革。

1996年,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於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農村信用社與農業銀行正式脫離行政隸屬關係,其業務管理和金融監管分別由縣聯社和中國人民銀行承擔,並按合作制加以規範。同時,也倡導在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地區,已經商業化經營的農信社可合併建成農村合作銀行。

與農行“分門”後,農信社經營情況普遍不佳,不良率居高不下,不少地方農信社存在產權和管理混亂、資本金匱乏、甚至資不抵債的局面,金融風險積聚。

如前文所述,由於更多的將信貸資源投放到製造業、支持“三農”,以及不良率天生較高的小微企業,當前江陰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超過2%,已經引起了市場的關注。但一些研究資料顯示:在90年代,農信社與農行“分門”時,很多農信社的不良率其實高達50%,甚至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風控流程和措施。情況之危急可見一斑。

一場更深入的改革迫在眉睫,試點選在了江蘇。

2000年4月,時任國務院領導在江蘇對農信社進行調研後,同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江蘇省率先進行農信社改革試點,開始了農信社改制農商行的試點。2001年末,江蘇省成立了三家全國第一批縣級農信社改制而成的農商行。

為何歷史選擇了江蘇?後來成為A股首家上市農商行的為什麼會是江陰銀行?這要從當時的經濟環境說起。

農商行蘇南樣本:江陰領跑全國百強縣

2001年5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下發《關於印發〈關於在江蘇省試點組建農村商業銀行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南銀髮〔2001〕158號),確定張家港、常熟和江陰3個縣級市先行進行組建農村商業銀行的試點。

試點選擇在江蘇省,且集中在蘇南地區,一個很核心的因素是農村金融機構極大地依賴於當地經濟的發展狀態。而當時江蘇尤其是蘇南地區鄉鎮企業崛起,縣域經濟發達,不僅經濟實力相對雄厚,農村金融需求也非常旺盛。

事實上,張家港、常熟和江陰這3個縣在地理位置上是相毗鄰的。其中,張家港是在50年代末從常熟和江陰這兩個縣劃撥部分行政區域組建而成的。本質上來講,這3個縣的經濟情況具有較大的相似性。而三者也是全國百強縣榜單的常客。

江陰又是當時這三個縣中經濟實力最強的。

江陰隸屬於無錫,地處蘇錫常“金三角”的幾何形中心,交通便捷,歷來是重要交通樞紐。改革開放之後,迅速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縣級市,長期位列百強縣第一陣營。

2001年,江陰以365.03億元的GDP位列江蘇省縣級市第一。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百強縣(市)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測評結果,2001年時江陰位列全國第二。

當時,江陰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高於全國和江蘇的平均水平。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江陰人均GDP高達31665元,而同期全國和江蘇的人均GDP分別只有8717元和12882元。

在這一背景下,由江陰市轄內7家法人單位、807名原江陰農聯社職工、609名社會自然人共同發起,設立了江陰農商行。成為首批地方性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

江陰銀行等三家首批設立的農商行的試點經驗,也為隨後整個農村金融的改革方案設計提供了經驗和樣本。

2016年9月,江陰銀行作為A股第一家上市農商行正式登陸資本市場,常熟銀行和張家港行也在隨後完成上市。

事實上,江陰銀行們的IPO之路並不順暢,首批試點的三家農商行在2008年前後均遞交了IPO資料,但由於彼時市場原因,IPO通道關閉,這一拖就是近十年。

而在2016年的這輪商業銀行上市潮中,江蘇的五家農商行先後完成了上市。上市銀行是一種稀缺資源。當時,不少輿論聲音驚異於為何首批上市農商行均集中在蘇南,探討是否有政策上的傾斜。

但其實,如果系統化梳理中國農村金融和農商行發展史就會發現:江陰銀行們實際上承擔了整個農村金融改革破冰的重任。而根植於強勁的縣域經濟的江陰銀行,能夠成為首家在A股上市的農商行有偶然性,但成為首批上市的農商行有其必然性。

作為農村金融改革的先鋒隊,農商行在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但是,幾十年來背上的歷史包袱並沒有完全解決,又適逢中國的經濟轉型換擋期,農商行們迎來了新的挑戰。

今年以來,金融行業面臨愈加嚴格的監管,先有資管新規,後有對銀行的不良貸款認定規定。不少銀行在表外轉表內以及不良貸款增多的情況下,面臨不小的業績壓力,尤其是前期非標業務發展迅猛的中小型銀行。

儘管這其中的一些因素對上市農商行的影響並不如外界所擔憂的那樣嚴重,但挑戰依然嚴峻。

縱觀整個農商行過去十多年的改革發展歷程,農商行的資產質量與盈利能力其實與當地經濟密切相關。由於種種歷史和政策導向原因,過去幾十年裡,農村金融一直是整個金融系統較為脆弱的環節。

目前已經在A股上市的5家農商行均來自於最早試點的蘇南地區,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發展,經歷規範化改制運營以及上市募資補充資本金後,在當前我國新的經濟條件下,這些已上市農商行們,基於前期探索出的可持續發展方式,將擔負起新的使命——探索農商行新的發展路徑。(CBB)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