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貝殼蓋的房子見證海上絲綢之路

貝殼蓋的房子見證海上絲綢之路

1291年,奉元朝皇帝忽必烈旨意出使印度的馬可·波羅由海路返回中國,經過刺桐城時,他曾如此形容:沿岸有一個港口,以船舶往來如梭而出名,其港有大海舶百艘,小者無數。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在這裡,貨物堆積如山,難以想象。

刺桐自周秦兩漢建置,唐朝時成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期間成為東方第一大港,是馬可·波羅筆下的“光明之城”。700餘年後,昔日的刺桐城已更名泉州,頭戴“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光環,成為福建歷史文化最為悠久的城市之一。

歷經數百年風雨的蚵殼厝

曾經的輝煌勢必會留下些許蹤跡,地處泉州市東南、晉江入海口北側的蟳埔村,曾是古刺桐港的所在地,如今這裡還保留著世界罕見的沿海特有民居建築——蚵殼厝。

“蚵”是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牡蠣目牡蠣科的通稱,臺灣及閩南小吃“蚵仔煎”的“蚵”便是此,“殼”即為貝殼的意思,“厝”在閩南語中代表房屋。“蚵殼厝”即為用牡蠣貝殼搭建的房屋。

泉州沿海一帶的蚵殼厝大多消失於歷史長河中,如今只有在蟳埔村還有少量分佈。一天午後,由繁華的泉州城出發,我們來到古泉州港探尋貝殼房子。地圖導航只能把我帶到蟳埔村附近,好在這個村子很小,走一走便到了村口。

贝壳盖的房子见证海上丝绸之路

如果從建築和歷史的角度,這個存在應該被保護起來進行一些復原性修建,遺憾的是蟳埔村依舊是當地居民的蟳埔村,這裡很少有遊客到訪,何談保護。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正是因為沒有過分被外界關注,這裡還保留著淳樸的生活狀態,即便是坍塌的貝殼牆,也不曾有人竊取一石一殼。

除了蚵殼厝,蟳埔村另一獨特之處是村裡女性頭上都帶有花飾,無論老幼。越是年長的女性花飾越為密集,花飾由真花和假花搭配而成,甚為豔麗,和漁民們滄桑的膚色搭配,呈現出強烈的對比。

贝壳盖的房子见证海上丝绸之路

村中央的一棵大榕樹下想必是昔日的“廣場”了,這裡也是蚵殼厝最為集中的一片地區。現存的蚵殼厝老宅已經沒有人居住了,房子就這麼空著,不見主人蹤跡,也並不拒絕來訪的遊客。供桌的祭臺上閃動著燭火,可見,這裡的原住民雖然搬離老宅,但作為宗族古宅,老房子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牡蠣殼築牆,一般採用混合築法,內牆為雜碎土石,外牆砌牡蠣殼。牡蠣殼凸面朝上,層層疊好,並用糯米水和土攪拌後粘接,看上去彷彿一排排魚鱗。它可以保護內牆不受雨水沖刷侵蝕,同時,白色的牆面因反射部分陽光,降低了室內溫度。從美學的角度看,灰白粗糙的蠣殼清爽鮮明。從實用主義的角度講,牡蠣殼不怕蟲蛀,堅固耐久,當地民間有“千年磚,萬年蚵”的說法。

牡蠣殼不僅當作牆磚,還可以用來修葺花池,結合其他“海鮮”也可做裝飾之用。走進一座座老房子,彷彿在聽這些牡蠣殼們訴說歷史。元末明初,戰亂烽火席捲了曾經富饒的刺桐城,百姓流離失所,房屋倒塌。聰明的漁民發現,用牡蠣殼和糯米土搭建的屋子雖然不太結實,不過一旦倒塌,重建起來卻非常快,所以自那時起,當地的村民便大量用牡蠣殼搭建房屋,明清政權穩定後,蚵殼厝也儼然成為當地特色。

歷經400多年的蚵殼厝有些破敗,坍塌的牆體,千瘡百孔的牡蠣殼早已不再光鮮亮麗,假以時日,中國僅存的貝殼民居恐怕也要和我們說再見了。

蚵殼厝所用的牡蠣殼全是“舶來品”

我隨手拿起一塊圍做花池的牡蠣殼,幾乎有成年女性的鞋底一般大小,貝甲一層層生長,堅固而厚重。這些巨大沉重的貝殼來自哪裡?

廈門泉州一帶素有以海蠣為食的習俗,不過當地的海蠣很小,大多和蠶豆一般,蟳埔村的門戶前,阿婆們拿著一團海蠣殼一點點撥開,將海蠣肉挖出待用,這種小號的海蠣是當地特產,而泉州等近海地區是不生長如此巨大的牡蠣的。

贝壳盖的房子见证海上丝绸之路

馬可·波羅第二次到訪泉州時,停留的時間更長,深入瞭解了當地的海上對外貿易,他在遊記中這樣寫道:大批外國商品運到這裡,再運到全國各地出售。這裡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豐富,德化瓷器物美價廉,一個威尼斯銀幣能買到8個瓷杯。

可見泉州在元明時期成為中國沿海乃至整個東亞地區最大的海運進入口岸,這其中,作為中國對外出口的保留項目,瓷器出口數量驚人。德化自古以來便是白瓷的聚集地,德化燒製的瓷器由陸路運至泉州,不過百餘公里,在泉州裝船出運便可一路南下至東南亞、印度,甚至可達東非及地中海地區。

繁重的瓷碗瓷盤運至船上即將啟程,為了避免航海途中的顛簸,聰明的中國人想出了獨特的包裝方法,在打包好的瓷器夾縫中灑滿豆子,臨行前幾日澆水,豆子不日發芽,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瘋狂生長,隨著船舶一路前行,每日給豆子澆水,豆芽便緊緊纏住瓷器,使之不會相互磕碰。運輸瓷器本身已經很重,加上豆芽,船舶由泉州出發時吃水很深。一路售賣瓷器直至航程終點,船舶的載重達到最輕,返程時空船會導致重心不穩,所以為了保證船舶的吃水和自重,水手們在海邊拾取牡蠣殼當作“船底石”運回泉州。久而久之,古泉州港一帶便堆積了無數牡蠣殼,起初並沒有用處,直至明初戰亂年間,人們想出了使用蚵殼建造房屋的好主意。

贝壳盖的房子见证海上丝绸之路

經科學考證,蚵殼厝所用的牡蠣殼全部是“舶來品”,泉州當地不生長大型牡蠣,而這些牡蠣的老家可能是東非索馬里沿岸,也可能是東南亞的越南沿海。無論他們誕生於何處,都已在蟳埔村安家百年,也稱的上是一段穿越時空的緣分了,它們靜靜地看著這座淳樸的小漁村,見證者幾百年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

攝影:馬多佳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商務合作:010 - 64098333

贝壳盖的房子见证海上丝绸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