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戰日軍最順時為什麼沒佔領印度?印度二戰時期有多厲害?

趙慶樹


不是印度厲害,而是日本人太不能打了,在進攻緬甸,實圖切斷國際最後一條援華通道――滇緬公路的時候,進攻東南亞的日本可以說已經是強弩之末,在仁安羌被孫立人所部劉放吾的一個團圍住日軍的一個師胖揍,完了還徒手救出英軍及神父、記者七千餘人。(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也就是說,日本的戰爭機器雖然在開始時開的馬力大,但小國的天生弱點――顧頭不顧腚的劣勢已然出現,從中國的東北到東南亞的緬甸,展現實在太長了,即使日本人在戰前一直在鼓動國內的娘本多生快生,一家至少五個,要不然就是不愛國,是要遭白眼的!

但戰爭就是最殘酷最無情的絞肉機,縱使日本人用裝備上的優勢一度掩蓋著人手不足的缺點,加上中國國內大批漢奸的湧現,使得日本人的確一段時間內不缺人手,越玩越花!

但是日本人不進攻印度,不是他倆關係好,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在軍事外教上都受英國挾制,包括遇到侵略時,英國也有與來搶食的野狗撕咬一番的權力和義務。


英國人雞賊的地方在於並不遠與日本短兵相接,而是採取了以空間換間的策略,主動讓出緬甸,同時慫恿美國和中國協防東南亞,試圖達到四兩撥千斤的目的,花最少的力氣辦最多的事情。

事實也確實如英國人所料,蔣介石派遣了大規模的1軍事力量保衛緬甸,在國內戰事吃緊的情況下,不可謂不說是個大手筆。

而英國人則放心的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印度的防務上,因為印度才是英國人的戰略核心,只要印度在,南亞次大陸就跑不了,東南亞也跑不了。


一個緬甸就把日本的“向南計劃”打的稀碎,更不要說花力氣去進攻更加難啃的狗骨頭印度,小日本也是人,是人就有缺點,日本人的缺點就是“小”,幹啥都小人家一截!

因此,不是印度厲害,是日本人太不禁幹!


歷史三日談


這是兩個問題,就分兩部分回答吧。

日本在二戰期間曾經分別從海上和陸地上試圖進攻印度,一次是1942年,一次是1944年。1942年的緬甸戰役中,日軍擊敗英軍和中國遠征軍以後,順利佔領緬甸全境。不過,這個時候參與緬甸戰役的日軍只有第33、55和56三個師團,而且從2月打到5月,已經頗為疲勞,對於和緬甸隔著重重大山的印度倒是無力進攻。但在此期間,日本海軍展開了印度洋襲擊作戰,其中對印度的攻擊倒有那麼一些。1942年3月,南雲忠一率領空襲了珍珠港的聯合艦隊主力進入印度洋,對孟加拉灣的英國船隻展開攻擊,擊沉23艘商船;日本潛艇還在印度西海岸擊沉5艘英國商船。4月5日,日軍空襲斯里蘭卡的科倫坡;9日,又空襲斯里蘭卡的亭可馬裡。兩次空襲擊沉英軍1艘輕型航母(“競技神”號)、1艘輔助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英國人認為,日軍會趁機進攻斯里蘭卡甚至印度,當然,這個攻擊最終沒有發生。也許是因為日本海軍從來沒有這個計劃,也許是因為杜立特對日本的空襲吸引了日軍的注意力。

此後,就是1944年3月日本緬甸方面軍在英帕爾發動的攻勢了。當然,這一仗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參與進攻的3個日本師團被打得落荒而逃,損失慘重。

之所以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都沒有對印度發動什麼像樣的進攻,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這裡離日本本土太遠,供應線延伸到緬甸已經超出日本的極限了。所以英帕爾戰役時,日軍的物資極其匱乏,被打得大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且相對於印度而言,太平洋、中國戰場、東南亞方向……有太多更重要的戰場需要日軍關注,印度實在排不到前面去。事實上,日軍對於緬甸方向的期望也就是保持佔領和對雲南方向中國軍隊的壓迫即可。

第二個問題,印度在二戰有多厲害?可以說,這個問題其實不存在。因為印度在二戰中是作為英國的一部分參加的,你沒有辦法單獨說印度厲害還是不厲害。從物資生產來說,印度在二戰期間基本上是作為英國的原料供應地存在,有一些兵工廠,但主要以生產輕武器和維修重武器為主。從軍隊戰鬥力來看,印度並沒有獨立的軍隊,只有一些英印軍,其特點是指揮官基本都由英國人擔任,印度本土徵召人主要是士兵。也有少數印度上層精英在英國的軍校接受教育後從軍,但大都擔任中下級軍官。例如,印度大名鼎鼎的陸軍元帥馬內克肖,1934年從軍,到1945年二戰結束時也不過是一名中校參謀而已;而印度陸軍第一任司令、也是第一批在大英帝國擔任指揮官的印度人蒂邁雅,也是到了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也就是印巴分治前一年才被晉升為准將,指揮一個英印旅。所以,單就印度而言,在二戰中沒啥可說的。T


聯合防務


日本二戰期間沒能打進印度去不是因為印度有多牛,而是因為二戰中日軍最大的問題就是戰略方向始終不明確,確實如果它們傾盡全力在開戰初期集中路海軍主力向印度進軍,那麼英國很可能根本守不住印度。德國如果也同樣通過北非或者高加索方向集中兵力挺進中東地區。那麼日本和德國在中東實現了戰略握手將是非常可怕的態勢。

但是正如希特勒在先打莫斯科還是先進攻烏克蘭問題上一樣來回猶豫,日本人初期也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好,尤其是消滅了英國遠東艦隊之後,機動部隊毫無所謂的斯里蘭卡周圍傻乎乎的轉悠了一圈。其實當時在整個印度洋上已經沒有能阻攔日本聯合艦隊的力量了,所有的英國艦隊都已經逃到了東北日本完全可以通過海陸機動,將大量的部隊運往印度發動進攻,但是他們終究沒這麼。

這其中的原因既有,日本陸海軍之間存在著激烈的戰略主攻方向爭論,也有日本害怕自己的力量不足,無法放心讓主力部隊深陷中國戰場的泥潭,手頭僅剩下的機動兵力如此勞師遠征,那麼在太平洋方向上,日本恐怕無法有效的面對美國的反擊。美國確定先歐亞戰略這件事情,在日本人看來還是一個未知之謎,他們絕不敢如此冒險。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的聯合艦隊機動部隊在襲擊過斯里蘭卡的亭可馬裡之後又回到了太平洋戰區發動了中途島戰役,而實際上澳大利亞方向對於日本同樣具有威脅。美軍完全可能從這裡發起戰略反攻。

日本在認識到了這一點之後,又慌忙的向所羅門群島和伊裡安島一代發動了進攻,但是時機已經錯過。他們又一次不能集中足夠的陸海軍兵力,結果打成了一場膠著戰。白白的栓住了一部分兵力之外一無所得。

最不可理喻的事,他們在此期間還發動了中途島戰役。能讓自己有限的兵力分散到這個地步,他們大約是真的被前期勝利衝昏了頭腦,妄想能在多個方向上多點開花並且都能取得勝利。事實教育了他們,在中途島海戰日本聯合艦隊的核心航空母艦力量輸的一乾二淨,從此之後他們也無力在印度方向發動什麼海陸聯合突擊了。

當然中南半島西部的地形本身也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在日本強拉泰國參戰修建完畢泰緬鐵路之前他們無法通過陸路保證自己的部隊提供足夠的給養。到了1944年,他們才勉強的讓佔領緬甸的日軍發動了一次毫無所謂的英帕爾戰役也正是因為給養的嚴重缺乏結果造成了慘痛的潰敗,這簡直就是更不知所謂了。

從這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來日本在狂妄的自己認為戰無不勝外表之下,實際上內心還是存在著深深的自卑。這就直接導致了他們一方面再幹小叫花操辦大廟會的傻事,另一方面,頭腦根本不清醒,不知道自己究竟該做什麼。

至於說印度二戰時候有多厲害,這個麼……看看新加坡有多少印度士兵投降,然後轉身加入日本支持的“印度國民軍”就知道了。別看什麼北非戰場印度出了不少力,那是跟著英軍好麼。英軍對於遠東的中南半島一帶基本就是沒存心認真保住,對於北非因為可能威脅到他的命根子蘇伊士運河,打得比較認真了。但是這一切都跟印度沒啥關係。倒是忘了誰在希特勒面前提說考慮招降納叛的弄點印度人組成軍隊去打英國人,希特勒評價說“印度軍隊唯一精力充沛的事情是轉動XX”。


千里巖


這是一個讓人們都很疑惑的問題,二戰時期的日本那麼順時怎麼還會沒佔領印度,難道印度比日本還厲害?這些問題都令人們驚異。但是從歷史地理位置上看,就迎刃而解了。到達緬甸的時候日本的補給線已經達到極限。我們還要知道的一個問題是在1942年的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這就爆發了當時歷史上有名的太平洋戰爭。日本還與次同時向東南亞發起了進軍,導致處於東南亞的各國都只能暫避他此時的鋒芒。當時在緬甸的時候,英國的軍隊弱到令人驚異,中國的軍隊領導人孫立人帶領中國的遠征軍奔赴緬甸支援英軍作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仁安羌一戰,卻成了英軍準備潰逃前的最後一大勝戰,英軍一路逃脫竟然到了印度。日軍見到此刻這種狀況怎麼可能不乘勝追擊。



日本指揮官密謀了一段時間後,在1944年1月7日下達了英帕爾作戰計劃其代號為"烏",他們的目的是佔領科希馬和英帕爾等一些重要之地。憑藉這些打算控制整個東印度地區。可見他們當時的胃口真大。這樣的日本在當時人們看來可算是膨脹到了極點。他們打算讓牟田口廉也中將帶領軍隊去實施本次的作戰計劃,當時的他也是有著"小東條"之稱的。英帕爾會戰是當時二戰中很是出名的戰爭,卻也是二戰中日陸軍傷亡最為慘重的一戰。日軍中五萬三千多人戰死和失蹤。如此損失慘重,卻也最終沒有取得想要的結果。這一次的戰爭徹底拖垮了日軍的第十五軍,緬甸這次的開始了總進攻戰略階段,更是令日軍消滅我國的遠征軍制定了計劃,本次計劃的代號為"斷",但是他們駐緬甸的兵力已是不足。所以本次計劃算是胎死腹中吧。日軍沒有佔領印度,其實並非是印度有多厲害。而是他們自身的問題。



首先,日軍忽視了最基本的戰略保障,後勤保障。糧食帶不足,保證計劃不周。本次戰役僅僅才攜帶了一兩週的糧食,根本不夠,這也算是當時失敗的重要原因。其次,太過於輕視了對方,說白了就是輕敵。原以為當時的英軍弱爆了 可是沒成想他們請來了美軍援助。還有,就是他們對當時的熱帶雨林惡劣氣候不適應。最後才是,他們的兵力也是不足。這可以說明,驕兵必敗,外部條件再順勢,也架不住自己不行。


軍武小咖


名揚青史的事情誰都想去做,吃力不討好的差事誰也不願意去幹。二戰時的印度沒有什麼戰鬥力,根本就談不上厲害。日軍沒有佔領印度,歸根結底是因為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日軍的兵力有限。

中國的抗日戰場拖住了日軍三分之二的兵力,為了切斷中國與外界的聯繫,日軍還有一部分在緬甸和中國的遠征軍在耗著,東南亞其他日軍佔領國日軍還得派兵駐守,海軍在太平洋上和美軍在拼命,此時日本的兵力已經了強弩之末的地步,印度僥倖逃過一劫。

其次,日軍的補給不足。

日軍打下緬甸的目的就是為了切斷中國與外界唯一的補給線,佔領緬甸後,由於緬甸貧困,日軍無法得到足夠的戰爭所需,補給已經相當的困難。

第三,日軍的對手強勁。

日軍為了奪取盟軍的反攻基地——印度東部地區英帕爾,以此威脅盟軍重要的補給基地迪馬布爾,切斷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緬甸的戰略態勢,於1944年的3月到7月對印度英帕爾發動了進攻,英軍自緬甸兵敗撤退至此後,為了守住盟軍最重要的戰略補給基地,拼死保衛英帕爾,再加上盟軍空中力量的強大優勢,日軍慘敗,再無能力伸手印度。



綜上所述,就是日本二戰時沒能佔領印度的原因。


野釣魚倌


二戰期間,在戰爭的中後期,日本軍國主義已經瘋狂至極,將戰火燃燒到了整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日本軍國主義不僅佔領了我國的大部分國土,膨脹的戰爭野心,促使日本軍國主義,將戰爭魔爪伸向我國的香港,以及菲律賓,新加坡,緬甸等國。並偷襲珍珠港,悍然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佔領了亞洲的大部分地區,但卻未能染指印度,真的是印度軍隊的強大,抵擋住了日軍的侵略嗎?非也,日軍之所以沒有佔領印度,主要是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印度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是英國在亞洲的戰略基地。英美盟軍極其重視印度的戰略地位,不會讓日軍輕易得手。日軍佔領緬甸以後,也曾經通過緬甸進軍印度,進而控制這個亞洲。從而發動了英帕爾戰役,日軍投入十萬人的兵力,由緬甸向印度發動進攻。英印軍隊組織抵抗,消滅日軍五萬餘人,英帕爾戰役以日軍慘敗告終。

二,中國戰場牽制了約二百萬人的日軍兵力,佔日軍總兵力的一半以上。再加上日軍發動的太平洋戰爭,佔領了香港,菲律賓,新加坡等地區,日軍戰線過長,後勤補給極其困難,兵員嚴重不足,已經無力組織大規模的軍力,對印度發動進攻。

三,日軍佔領緬甸以後,已經達到切斷盟軍對中國戰場援助的交通動脈之目的,進攻印度已非其主要戰略任務。且有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和印度,直接對日軍作戰,牽制和消滅了日軍的部分軍力,增加了日軍進攻印度的難度。

四,太平洋戰爭後期,美國軍隊開始逐步取得主動,日軍進攻的勢頭被阻止,開始出現敗退。中國軍隊在緬甸以及雲南開始了局部反攻。中國的遠征軍,也曾進入印度配合英軍對日作戰。日本軍隊在戰略上已經呈現敗勢,無力組織有效的進攻。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沒有佔領印度,主要原因是中國戰場牽制了大部分日軍主力,以及英美盟國對印度戰略地位的重視。


無奈且向上


日本當年和英屬印度也有過一番較量,那就是1944年的“英帕爾戰役”。此次戰役,日本出動了10萬人,結果日軍傷亡6.5萬人,英印軍傷亡1.6萬人。此戰過後,日本知道印度不好對付。所以,進攻印度的計劃,自然也難以成行。

日本當年在亞洲,連中國都沒有佔領完,佔領印度對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一件事情。以日本當時的兵力,想完全佔領整個中國都讓他夠嗆的。更別說,佔領印度了。在二戰時期,日本橫掃了半個亞洲,包括中國在內以及所有東南亞國家,幾乎無一倖免。可見當時日本的野心不小。日本進攻東南亞國家,主要是掠奪東南亞地區的資源,比如石油、橡膠、鋼鐵等資源。佔領東南亞以後,由於戰線太長,日本兵沒有擴大戰場。因為日本兵力有限,他們每佔領一個地方,就需要分兵把守,兵力會被分散,戰鬥力就會被削弱。不過日本在當時能一國單挑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甚至美國。還能堅持這麼多年,可見日本人的戰鬥力也不弱。

其實,以日本當時的兵力,單獨佔領東南亞還是綽綽有餘的,而日本想蛇吞象佔領中國,甚至招惹美國,他真的太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和野心。日本的戰略想征服整個亞洲,印度也包括在內的,如果真的像日本所說:“三個月滅亡中國”那麼,印度絕對是逃不掉的,只可惜,日本高估了自己。當時的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因為有中國這道屏障,和東南亞諸國的阻隔,日本的兵力一下難以將印度這塊骨頭啃動。總之,以日本當時的軍力來說,佔領中國、東南亞,再惹怒了美國,要想再吞下印度,他的體量還不夠。上面我們也說到了,日本與印度也較量過,結果吃盡了苦頭。不過那時的日本已經窮途末路,在做困獸之鬥,立投降也不遠了。日本1942年,佔領緬甸以後,就停止了領土擴張。其實二戰時期的緬甸也是英國殖民地的一部分,屬於英屬印度的一個省。日本戰略緬甸只想掠奪哪裡的資源,並沒有心思進攻印度。

當然,上面我們也說到了,日本兵不是不想,而是日本軍力已經發揮到了極致。印度的國土面積在當時的亞洲,僅次於中國。當時緬甸到印度的道路不通暢,到處都是雨林沼澤,日本要想佔領印度談何容易。以日本當時的人口和軍力,可以說是,心有餘力而不足,根本辦不到。


謀士說


二戰時印度地區是英國的殖民地,還沒有印度這個國家,所以印度二戰時有多厲害無從談起。至於二戰時日本為什麼沒有佔領印度,那是因為日本沒有這個能力再佔領印度地區。

雖然二戰時日本佔領大半個中國領土,佔領了東南亞地區,太平洋上很多島嶼,甚至發動了珍珠港偷襲戰,但是當日本佔領英國的殖民地緬甸以後,企圖以緬甸為跳板,西進進攻印度板塊,然後揮師中東同德國會師。但是,當日本發動對英國殖民地印度的英帕爾戰役後,結果日本戰敗,西進戰略受挫。

那麼,日本為何在英帕爾戰役中失敗呢?

首先、日軍準備不充分,無法有效補給。

日本準備發動本次戰爭時,只攜帶了1-2周的乾糧,彈藥攜帶也不充足,所以趕著成群結隊的牛羊,為的就是乾糧吃完了有肉吃。由於緬甸的叢林地形,在雨季泥濘溼滑,非常不便於運輸,導致後期進入相持階段後難以有效的補給。

其次、日軍無法適應環境惡劣的叢林戰。

日本此前雖進行過叢林作戰的演習和訓練,但是並未真正在複雜環境下進行熱帶叢林的作戰。進入緬甸叢林,又是雨季,叢林中充斥著各種危險,隨時都會奪取日軍的生命。

再次、中國遠征軍進駐緬甸,對日軍形成有力牽制。

中國從開始救援英軍開始,先後派遣30萬遠征軍赴緬作戰。中國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派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1萬人。緬北反攻戰中,中國遠征軍及駐印軍參戰兵力共計307281人,駐印軍傷亡人數高達12729人 ,滇西遠征軍達40000餘人。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

綜上,英軍撤出緬甸後,中國遠征軍接替英軍進行佈防,牽制了大量日軍。日軍為了打掉盟軍的反攻基地,切斷英美對中國的物資援助通道發動英帕爾戰役,由於日軍後勤補給難以維持,最後付出5.3萬人的重大傷亡後撤回緬甸,從此沒有再發起對印度的進攻。

而集結在印度地區的大量英軍卻可以藉此對日軍進行反攻,英軍能夠取得本次作戰的勝利,當然也有中國遠征軍的功勞。


銘蘇先生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印度二戰時期有多厲害?題主你出來老梁保證一定不打死你,這幫吃啥啥沒夠,幹嘛嘛不行的玩意,從一戰起到二戰止就沒有雄起過。你就想想他們就是有事跳段印度舞,沒事再來段印度舞的玩意,能有嘛戰鬥力,他就和厲害倆字扯不上任何的關係。

所以老梁給題主腦門上先蓋一章pass一下,第二個問題根本就不成立,您那涼快那歇著去。

那咱就只剩下一個問題:為嘛二戰時期牛的不要不要的小日本沒揍印度這傻小子?

為嘛?

小日本邁著八字腿,手裡拎著一把比自己都高的三八大蓋,挑著膏藥旗,把亞洲這地界的老人們挨著個的暴揍,就連腦袋比一般人都大,屁股比一般人都肥騎在這幫老人們頭上的西方列強,也一起踩在腳下使勁的搓。

大有天下唯我獨有的樣子,這42年的時候,就緬甸這塊彈丸大小的地方,小日本擼著手裡的三八大蓋,就去捅英國佬的屁股,說實在的這幫子蹲在亞洲殖民地裡吃香喝辣的玩意,真心沒啥子戰鬥力。

這刺刀還沒碰上英國佬,這幫子慫貨,比兔子竄的都快,一股腦就竄到了印度,到了印度地界,這幫慫貨就剩下一大褲衩,擼套衣服重新穿上,彷彿嘛事沒有發生過一樣,人模狗樣的蹲在印度地頭上,捧著大腕飯安安心心的這就吃上了。

這小日本的大腳丫子,就停在了同屬英國殖民地的印度邊界線上了,也沒再捅捅英國佬的肥屁股,其實這話有點子過了。

小日本這是一個有便宜就要佔的玩意,輕輕鬆鬆搞定緬甸,他能不騷擾一下這印度?

《牟田口廉》

這就是著名的英帕爾戰役,當時佔領緬甸的是小日本第十五軍,這個軍的大腦袋是一個叫牟田口廉的蠢貨。

這貨從自己的軍隊裡,扒拉出十萬大頭兵,對著這十萬王老二家的二傻子,叫囂:“俺們大日本陸軍天下無敵,這膏藥旗已經告訴我佔領印度指日可待,去吧回來的時候,俺給你們準備一杯清酒。”

接著這貨,從口袋裡刮出二個星期的口糧,外加100發子彈丟給了這十萬要去送死的傻帽。

好吧,三個師團長看著這點東西都快哭了,紛紛要求再加點。

“滾!你們不知道就食於敵?就算你們沒有補給,你們不是還有刺刀,沒有了刺刀你們還有拳頭,沒有拳頭你們還有腳,沒有腳你們還有牙齒,去吧,我很看好你們!”牟田口廉丟下這句話,拍拍屁股走了。

好吧,當第31師團抵達欽敦江,開始發起總攻的時候,說了這麼一句話:“各位只要沒有奇蹟發生,咱們這幾頭蒜,就算是徹底玩完了,但絕不是死在子彈下面,我們是被餓死的,好吧善意的提醒就到這了。”

好吧,看到這裡大傢伙也就明白了,小日本失敗在糟糕透頂的後勤補給上了,當然還要外加一個蠢的不要不要的大腦殼牟田口廉。

那小日本的後勤補給有多糟糕呢,首先他們沒有制空權,再有他們是渡江作戰,只能通過陸地進行補給,這陸地上無遮無攔盟國的飛機不僅可以阻斷小日本的補給,還能通過飛機給英國佬發補給。

這還不算,打著打著雨季就來了,小日本有三萬多人得病了,瘧疾、霍亂外加要命的傷寒,食物缺,藥品缺,子彈也缺,就沒有不缺的東西,當然按照牟田口廉的要求這幫子傢伙嘴裡都塞滿了草(因為牟田口廉說過小日本就是一吃草的民族,只要有草他們就能夠活下去,這話真是牟田口廉說的,不是老梁說的)。

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小日本的還是衝到了英帕爾的邊界線英國佬的家門口,好吧這個時候的小日本八字步已經邁不下去了,膏藥旗也不知道扔到那個地界了,惦著個大腦袋被英國佬這頓踩,失敗是註定的。

這一戰,小日本死了六萬多人,英國佬外加印度大兵一共死了1.6萬人,這小日本的第十五軍已經不是一個軍的建制了。

而這個時候,咱中國遠征軍也開始對緬甸發起進攻,小日本已經是無力再戰印度了。這印度就這麼完整的留到了二戰結束。

好吧,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二戰期間印度有多厲害?

首先聲明一下,印度在二戰期間並未成為國家,而是英國一塊比較重要的殖民地,直到1950年印度共和國才成立,二戰期間,真正管理和掌控印度的是英國。

當時的印度並不能說有多厲害,因為印度的位置來說,是英國殖民地裡面比較安全的,是得天獨厚的,而最二戰中英國最危險的地方,不是他的殖民地,而是他的本土,德國在1940年攻陷法國後,就將侵略的方向對準了英國,要不是希特勒擔心登陸英國本土作戰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說不定海獅計劃就實行了,但是在1940年到1941年間的不列顛空戰,也著實讓英國人捏了一把汗,每天頭上有飛機拉粑粑不說,萬一希特勒真的冒險打過來,那英國很可能會成為流亡政府。

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又怎麼可能去管印度這塊殖民地呢!

日本最順的時候,看不上印度

日本最順的時候,應該在1941年偷襲珍珠港左右,在中途島海戰之前,這個時候不論是日本還是德國,軸心國氣勢如虹,頗有稱霸世界的趨勢。

在這個時候,日本如果發動對印度的進攻,肯定會攻下印度,很多人會難以置信,印度有英國保護,印度人多等等,其實這都並不成立,在整個東南亞對日戰爭中,不管是英國還是美國都處於節節敗退中。

在日軍進入緬甸時,反法西斯同盟已經建立,中國派出十萬遠征軍幫助英國阻擋日軍,結果是英軍跑得比兔子都快,致使中國遠征軍在撤退的時候損失慘重。

以日本的海軍實力,雖然和英國海軍全面開戰可能打不贏,但是打敗英國的局部海軍還是可以做到的,這希特勒邀請日本加入軸心國的原因,德國海軍是短板,有一個海軍強大點的盟友,會給英國造成一定的壓力。

事實上,日本也沒怎麼把英國放在眼裡,不是看不上英國,只不過日本和英國從地球上來說,應該處於對立面,就是隔著千山萬水,沒有核心矛盾,沒有必要大動干戈,對日本來說,對日本影響最大的國家是美國,日本意識到北方不現實後,就制定了南下的策略,南下當然是東南亞了,這一塊是英美荷等國的殖民地,為了防止美國事後報復,日本率先偷襲珍珠港,先下手為強。

這個時候,日軍一面在太平洋上和美軍作戰,一面向東南亞進軍,到1942年春,日本開始進攻緬甸,中國遠征軍應英國政府要求入緬作戰,中國之所以會調動十萬精銳進入印度,也是為了保持中國的對外通道。

等日本想要搞印度的時候,已經不順了

在攻佔了緬甸之後,日本的戰略訴求,就是逼迫重慶國民政府投降,實際結果是中國並不投降,日本的戰線拉得更長了,對外侵略的不走就放緩了。

到1944年1月日本開始想要搞印度的時候,日本已經窮途末路了,屬於放手一搏了,在英帕爾會戰中,日軍更是遭受重創,為第二次緬甸反攻創造了條件。

實際上日本想要進攻印度,動用海軍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在1942年中途島海戰後,日本海軍已經受挫,光是美國海軍已經夠頭疼的,更不可能抽調兵力去攻打印度。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印度並不是日本直接能夠控制的地方,即使能夠打下來,也因為距離日本本土和其他佔領區太遠,而顯得沒有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