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什麼現象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兆?

勝在自我


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兆就算找到了也沒有辦法去真正的執行,因為身邊所有的人都迷惑在繁榮景象中不能自拔,就算你自己清楚也會受到身邊熱漲的氛圍進而改變自己的觀點。其實金融危機的爆發不一定影響是大的,只有上升至經濟危機造成的影響才是大的、嚴重的:

一、投資氛圍的熱漲,市場中談論的就是投資、投資而不是規避風險。當然了,這樣的投資氛圍致使的是所有商品價格的上漲所引起的而又有著高額的利潤可圖。商品絕大部分的漲價是因為市場中的需求增加而供給並不充分,所以這時候就會自發性的去提供多的供給,擴大投資。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投資氛圍會逐漸的熱漲。

二、股市的大幅上漲。給予市場經濟的好轉,反應到股市中來就是對應著大幅的上漲。當然了,股市越是上漲,入市投資的交易者也就越多,越多也就把股市推的越高,指數越高風險也就越大。達到某特定的位置的時候,就會形成泡沫。

三、市場的資金開始出現衰弱。要說什麼致使市場的危機爆發,就是市場的資金嚴重不足所致使的,因為市場中的流動性減弱而致使更多的企業融不到錢、借不到錢而倒閉、破產。所以,當市場資金開始轉弱的時候就一定要注意。

當出現以上情況的時候就需要注意市場的危機是否就會來臨,如果結合著經濟週期、宏觀經濟、貨幣政策的綜合分析,預測金融危機、經濟危機還是有著很高的命中率。


厚金說


我們說金融指的是貨幣的融通,出現金融危機則是貨幣流通環節出了問題,要麼是資金鍊條斷裂,要麼是貨幣流速大降所導致的。這跟經濟危機的本質是過剩的危機有所不同。當然,金融危機也能發展成經濟危機。

政府部門,企業和居民是宏觀經濟組成的重要部門。政府通過基礎貨幣的增減,釋放或收緊干預著需求和供給,追求二者的平衡,以達到經濟的持續發展。

簡單的說,經濟保持穩定上升,政府只需要不停的印鈔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從而推升了資產價格,並通過金融創新創造出各種金融交易工具供人們交易,使資金流速適當加快。到了一定時期,隨著流動性的不斷增加,由膨脹的需求產生的債務水平也水漲船高。

上表中可以看到近四十多年來,全球在貨幣供應上一路狂飆,再看看2015年底來自國際清算銀行的債務數據:


根據以上信息來看,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債務水平包括髮展中的中國都處在較高的水平,這和貨幣投入過多有很大關係。

所以我們知道之前發生的歐債危機,美次貸危機等等。目前看,以歐美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又開始進入縮表週期,回收過多的流動性,以防止債務危機的發生。


通過以上,我們也能理解政府為什麼要從17年開始展開降槓桿的舉措,防風險,控風險是讓未來經濟平穩發展。在降槓桿的過程中必然也就會伴隨著貨幣收縮,股市受到衝擊,這也是金融市場和經濟政策的必然聯繫和表現。

圖表來自wind數據

圖表顯示全球主要經濟體步調一致進入緊縮時代。

那麼通過什麼能發現金融危機或者債務危機的苗頭呢?

那就是通過金融資產價格走勢。我們知道金融商品是實體經濟的附屬品,它們的價格走勢往往提前於經濟走勢三到六個月不等。


以目前全球190萬億美元的股債市場,它們的價格變動深刻影響著金融的方方面面。也可以說,股市的向下變動,反映著未來經濟的冷暖,更能提早表現出對危機的預警作用!這在美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甚至是東南亞經濟危機中多次表現出巨大的前瞻性!


股語言


從去年開始,關於近幾年會不會發生金融危機的討論在網上逐漸變熱。有的人認為目前金融的管理日趨合理,危機短時間可控;當然也有人表示,未來金融危機的發生將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相比上一場,其規模和破壞性可能會更大。那麼金融危機爆發前都有哪些徵兆呢?

引發金融危機的誘因有很多,比如說銀行破產、戰爭、自然災害、實物黃金擠兌、金融系統遭到黑客的攻擊等等。比如說2008年就是由次貸危機而引發的。

總結歷年來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徵兆,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根源在於經濟增長的乏力。當一個國家沒有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了,而舊的經濟模式又出現嚴重衰退後,就會引發金融危機。

2、經濟增長乏力後,大家都不會坐以待斃,國家可能採取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比如銀行“大放水”、企業和居民大範圍的利用杆杆。這又引發了另一個嚴重的問題:信用問題。企業或個人沒錢還債了怎麼辦?

3、發現國內經濟增長緩慢之後總要尋找出路啊,很多人就把目光放到國外了。王老闆就這樣幹過,大家可以瞭解一下。

4、資產價格大幅度上行算得上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另一個主要標誌,比如股市多年上漲(這一方面來說A股市場應該慶幸嗎?),上漲幅度已經超出經濟的增長表現,企業的盈利增速,從估值的角度出現大量泡沫;再有房地產市場的火爆,房價節節攀升等等;人們在這種過於樂觀的情況下,蜂擁而至的買房炒股。風險也就不斷累積。

5、黑天鵝事件的影響,比如08年的次貸危機,今年的毛衣爭端等等,都有可能成為引發金融危機的導火線。

......

大家觀察現在的經濟形勢,細思極恐!

首先GDP最近幾年總體來說是下降的,各種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多年執行下來也累積了不少的風險,當然最近政策方面也在努力化解金融風險。

然後是上市公司今年爆發出來的股權質押風險,已經到了不可不解決的時候了,而中小企業發展也面臨總總困難。

就個人來說,按照國家統計居民存款變少是事實,家庭債務增加也是事實,而收入增長速度能否跟得上債務的增長還是個問題。

最後,如果金融危機爆發了,我們該怎麼應對?


文財經


記住,盛極而衰,當一個東西異常繁榮之後,就有可能爆發危機。

2007年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的,其實是美國夢,讓每個美國人都買得起房子。銀行推出零首付買房,當時房價在這種政策刺激下,不斷上漲。很多人覺得買房就是最好的投資,就連服務員等都買房了。最終,這個泡沫破滅了,房價停止上漲,很多人失業,斷供,最終房子又被銀行收走。很多買了這些房貸作為抵押資產的債券的銀行破產了,金融危機爆發了。


有一百多年曆史的銀行貝爾斯登破產了。

如果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一直持續,違背客觀規律的存在,那很可能會發生危機。

再比如,2015年的股災,剛剛過去,每個人都經歷過,怎麼發生的呢?

其實當時基本面是不支持這種超級猛烈的牛市的,但是當市場走牛的,由於有正反饋效應,每個人參與的人都相信會更牛。

那時候,場外配資非常繁榮,異常繁榮,暴富的人很多,幾萬投入,加10到50倍槓桿,如果股市一直漲,那就能賺幾倍甚至幾十倍。


最終,這個靠槓桿加起來的牛市快速的破滅了。。。

這次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其實幾乎都要走到危機邊緣了,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政府出手了,冷凍療法。

這次,同樣會死一批加槓桿炒房的人。可能不是因為房價下跌,而是因為還貸壓力。


趙冰峰財經


金融危機的特徵是人們對未來經濟預期比較悲觀,國家貨幣出現較大幅度貶值,國家經濟總量大幅度縮減,經濟增長受到嚴重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有時候甚至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什麼現象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兆?主要體現在房價、匯率和股市上,90年的日本經濟危機和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都是由房地產價格大幅下跌引起的。

1、房地產泡沫:房價持續的上漲,價格完全超過了市場上大部分人的購買能力,價格主要受到市場投機或者其它因素推高的,和市場實際需求差別很大。目前國內的房地產市場就是這種情況,至於破還是不破,取決於國家的決策和決心。

2、國家貨幣大幅貶值:貨幣貶值會導致資本外逃。資本拋售國內的股票,房產和其它大額投資項目,導致相關行業資金短缺,產品價格下跌,進一步導致相關行業經濟下滑,甚至破產。目前來看,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如果明年美聯儲繼續加息,不排除進一步貶值的可能。

3、最後是股市泡沫:股市經過長期上漲,形成泡沫並大幅下跌,會導致企業融資非常困難,部分企業無法維持正常的經營,部分企業會因資金鍊斷裂二破產,從而進一步加速股市下跌。目前看來國內股市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4、企業負債和投資槓桿過高:這兩種情況都會形成高風險,如果企業經營情況或者投資預期收益出現波動,破壞性將成數倍的放大,企業很可能因為一個很小的失誤就會破產。

5、以上幾點都會導居民和企業致債務違約大比例上升,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壞賬增加,銀行出現擠兌,貨幣流動性不足,中小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破產。進而導致整個國家經濟崩潰。

85老姚


首先是經濟持續過熱、通脹率高居不下,這個時候最典型的就是資金利率持續走高,導致企業生產沒有利潤,金融理財投機風氣蔓延,實體經營困難並導致企業逐步減少投資、甚至減少工作人員、控制生產規模。

其次,是國債市場在金融危機之前會首先出現大幅下跌,國債熊市持續發展,主要背景是經濟過熱導致政府採取加息政策控制貨幣流動性,而資金利率的提高進一步導致投資成本的上升,會抑制經濟的發展。

第三個徵兆就是企業和家庭負債率急劇上漲。這由兩方面原因造成,一是之前經濟表現良好,企業和個人的開支衝動較大、而且對未來預期充滿希望,所以大舉舉債投資或者消費,最典型的就是1990年日本股災之前紛紛到海外買樓投資、投資股市,企業和家庭大量舉債,最終日本股市、樓市、匯率崩潰,至今日本仍處於緊縮性社會,本質原因是虧怕了、知道沒錢的痛苦,所以節儉過日子成為日本的生活時尚了;二是經濟增長持續下滑但是企業和家庭負債仍舊高居不下,賺錢難度持續增加,導致緊縮性開支成為普遍,所謂的“月光族”無儲蓄消費成為常態。

第四就是國民集體性盲目自信,在1929年美國股市崩潰之前的1926年,時代週刊記者在紐約大街採訪市民會不會意識到未來會出現危機,市民集體嘲笑記者說是不是腦子出問題了;同樣的時間在1987年日元升值日本人買空全世界的背景下,日本人說在二戰失去的尊嚴將在經濟上擊敗全世界,結果就沒啥結果了,自1990年日本經濟持續衰退。

第五就是國家金融政策持續的嚴厲和緊縮,大量的民間非法金融被取締,金融監管迴歸傳統體制內,銀行話語權進一步增強。

第六就是一國貨幣開始大幅貶值,說明經濟發展開始減速甚至負增長。

在以上因素持續發酵,一旦碰到所謂的“明斯基時刻”事件,流動性危機就會顯現,資產價格就會急劇暴跌,導致金融市場流動性枯竭,蔓延到實體經濟就會導致三角債困局出現、相互賴賬成為常態,導致經濟停擺,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是非常典型的寫照,所以一般出現危機時候,政府就會採取救市政策,隨後導致資產價格的泡沫。


王紅英金融投資教育


大家好我是投資觀,是一個研究股票投資十多年的老股民。金融危機的爆發往往會導致全球金融市場的大跌,瞭解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兆是減少損失的最佳辦法。最初的鬱金香泡沫導致高價鬱金香分文不值,最近有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的互聯網科技泡沫,2008年的次貸危機等都是世界性的金融危機。這些金融危機的共同特點就是資產的泡沫化嚴重,泡沫化越嚴重爆發的金融危機威脅就越大,殺傷力也越大。為了儘可能的躲避金融危機或者減少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的損失,我們非常有必要了解金融危機前有那些現象。

房價虛高。我們都知道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最開始就是出現在房價的大幅上漲上面的,根據真實情況拍攝的電影(大空頭)中有敘述的很詳細。當時美國國民都認為房價是不可能跌的,所有的房產公司甚至美國政府都在為房市的危機遮掩。但是房價虛高,很多人都有大量的房貸,而且大部分都還不起房貸的事實卻沒人敢說實話。長時間的病態積累最終導致了大面積的次貸危機,最終釀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像雷曼兄弟這樣的百年公司也破產了。日本在1991年的金融危機時也是房價虛高,當時的東京房價是現在的一倍還要多,過高的房價也導致的日本的金融危機,當年東京房價就跌了70%。有所以房價虛高,有可能是爆發金融危機的前兆。

通貨膨脹。我們都知道適當的通貨膨脹是有促進經濟發展作用的,但是過渡的通貨膨脹就是一顆定時炸彈,也是引發金融危機的導火索。通貨膨脹和供求關係有關,通常情況下供求關係穩定才是經濟發展的舒適環境,供不應求容易是通貨緊縮的變現,供大於求就是通貨膨脹了。貨幣的供大於求容易導致物價上漲,貨幣貶值,出現貨幣的大幅度貶值,購買力不斷的降低時就是金融危機前的徵兆。

債務危機。債務危機簡單的理解就是自有資產總值小於債務總值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債務危機,也就是資不抵債的時候就是債務危機有可能爆發的時候。不管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個人,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時都是所欠債務遠遠大於自有資產的時候。像之前的希臘債務危機就是這樣,希臘政府的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已高達12%,遠遠超過歐元區設定的3%上限;希臘公共債務餘額佔GDP的比重則高達110%,高額的債務已經讓希臘無力償還了,再加上經濟的不景氣最終導致了希臘的金融危機。所以當債務過多的時候就容易引發金融危機,出現嚴重的資不抵債時就會爆發全面性的金融危機。

我是投資觀,看完關注點贊股票大漲不斷,個股分析私信探討。


投資觀


金融危機爆發沒有“前兆”。當你看到“前兆”的時候,已經在危機中了。

不說金融危機,就說2015年的股災吧,你能看到“前兆”嗎?如果說有“前兆”,那就是市場很繁榮、人們很開心、機構很有信心。但這樣的時候也有很多。在真實的繁榮中時,人們也很開心、機構也很有信心。所以,還是無法區分真實的繁榮和危機的“前兆”。

目前對經濟週期解釋最合理的理論,是奧地利學派的商業週期理論,但是奧地利學派的商業週期理論也無法指出什麼“前兆”。這其實是奧地利學派的優點。他們不會把自己打扮成無所不知的專家。實際上,沒有什麼人能通過“前兆”判斷金融危機的準確時點,有的只是撞運氣。奧地利學派有個彼得希夫,“預言”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但我認為那也是撞運氣撞上了。

好萊塢的電影《大空頭》,似乎有些人真能通過“前兆”而做空,在金融危機中大賺一把,但那也仍然是運氣。並且,當時恰好有合適的產品,使得做空的賠率很低。

儘管不能準確判斷“前兆”,但是有些因素是推動金融危機的。比如,過於寬鬆的貨幣,嚴厲的市場干預,等等。

總之,金融危機看起來是金融系統的問題,其實是生產結構扭曲的結果。寬鬆的貨幣會製造一個復甦—虛假繁榮—危機—蕭條的商業週期,如果加上嚴厲的干預,就更會加速這一週期。如果說經濟學有什麼預言功能,它大概也就只能做到這一步了。

所以,當你看到一些推動金融危機的因素在增加時,只能提前採取小心的策略,不能寄希望於在“前兆”到來時再退出。全世界所有的聰明人加起來都不可能找到這樣的方法。


腦洞經濟學


大家好,這裡是一位金融理財愛好者,歡迎對理財感興趣的朋友關注我~


一般金融危機爆發前會有一些前兆,比如虛擬經濟高起實體經濟不振。虛擬經濟是無法產生財富的,資金過度集中在虛擬經濟中勢必會導致大量人口失業,實體經濟才是創造就業率的主力軍。



金融危機,很多人直觀地看股市崩潰。就其背後的本質,是信用的危機。通俗地說,信用危機,就是借錢的人或企業還不上錢了。

金融領域所有的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標的急劇惡化,以至於影響相關國家或地區乃至全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主要表現有:

  1.股市暴跌。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主要標誌之一。

  2.資本外逃。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又一主要標誌之一。

  3.正常銀行信用關係遭到破壞,並伴隨銀行擠兌、銀根奇缺和金融機構大量破產倒閉等現象的出現。

  4.官方儲備大量減少,貨幣大幅度貶值和通脹。

  5.出現償債困難。

過度的通貨膨脹和過度通貨緊縮也是金融危機的前兆。都說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要適度,但這個適度是什麼度?誰也把握不好。


全球有很多宏觀經濟學家都在研究金融危機的週期性,金融危機也確實是有周期的,但真正判斷出金融危機什麼時候會爆發仍然是一個難題。


完美並不美的人生


從歷史上看,在處理金融危機到來之前,有二種辦法:一種是像美國政府在應對次貸危機之時,主動應對危機的到來,雖然短期內可能對經濟帶來一定的衝擊和影響,但美國經濟有自我修復的功能,要不了幾年,美國經濟又有了復甦。還有一種是,儘可能的把金融危機往後拖延,把小問題拖成大的危機,這樣做的好處是短期內暫時還看不到危機的存在。

那麼金融危機的前兆有哪些呢?第一,資產價格泡沫必須存在。比如股市、房價、匯率都存在較大的泡沫,因為如果沒有泡沫,就不存在擠出泡沫的痛苦了。第二,全民加槓桿,企業、居民的槓桿率都是居高下不,皆創下歷史新高,大家均以揹負重債為榮,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就是全民加槓桿,如果沒有高槓杆率,也不會有去槓桿引來的金融危機問題。

第三,居民的債務違約率在上升。比如近期我國發生的債券市場的企業債集體違約事件,導致企業債的信用下降,一些企業在今年發債時,甚至出現了融資不足的問題。所以,企業債違約,可能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這方面要引起足夠的警惕。

第三,整個經濟開始下滑,人們把錢都投向了虛擬經濟領域,導致週期性企業利潤和盈利下滑,甚至出現大面積虧損。與此同時,由於經濟增長過度依剌於某一行業或幾個行業,使得一國經濟結構過於單一,無力抵禦外力的衝擊。


第四,資本大規模外逃,外匯儲備持續下滑,就像近期的阿根廷、巴西那樣,面對美聯儲持續加息和縮表,資本外逃,自己本國又只有幾百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實在不足以應對這個局面,只能採取絕望式加息結果是給本國實體經濟帶來了更大的衝擊。

我們中國發生金融危機的概率並不大,其一,政府早就意識到金融危機的危險性,早就提出要“去槓桿,控風險”。並且也做好了應對的準備,而且目前房地產市場皆在政府掌控之中。其二,我國有3.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足以應對大規模資本的流出,其三,我國外匯管制較嚴,資金短期內大規模流出難度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