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生活很無常,所以需要找尋些持久的事

生活很無常,所以需要找尋些持久的事

《戛然而止的生活》系列之一


臨近2016年底,打算從媒體辭職時,我認真考慮過是否要加入眼前這場媒體變革的洪流,拍拍紀錄片或者短視頻。猶豫了沒幾分鐘就作罷,實在是不喜歡。2007、2008年我讀大學的時候,身邊就有朋友在做紀錄片了,看他們的工作,我知道那不是我心裡想要的,哪怕十年過去還是如此,不過比起那時單純不喜歡,更明確了自己想走的路。

說起接觸相機這麼個敗家玩意的契機,真心不怪我。上大學的時候,有次我爸問我,有筆小錢,幾千塊,給你買個手機還是相機?在當時還沒有手機攝影這個概念的時候,這確實是一道選擇題。最後我選擇去相機店挑了臺數碼相機,500萬像素,三倍變焦。

生活很無常,所以需要找尋些持久的事

《致富之路》系列之一

我當時生活在桂林,到處都是好看的景區,一開始拍拍山啊水啊這些風景照片,後來,因為交往了一個藝術系的女朋友,跟著她蹭攝影課,才慢慢地對攝影有了大概的認識。

教攝影的是劉憲標老師,他是我眼中最棒的藝術家,踏實沉得住,很早就和馮立、孫彥初他們一波活躍在Fotoyard網站。他的課程比較寬鬆,上課時會給我們放紀錄片、講荒木經惟,也有關於戰地攝影師的。他一度很喜歡寇德卡,時常和我們說道,被他薰陶一陣子,再看網上被捧得厲害的森山大道,反而沒覺得多牛。他也帶著我們創作,拍些東西,正好2006、2007年大家組隊去平遙參加院校展,簡單把展牆一佈置,富裕的時間就去看別的展,聽講座,過得特別充實。

那幾年自己腦海裡還沒特別去給攝影分門別類,胡拍了兩三年,直到2008年在廣東美術館看到呂楠的三部曲,被震撼了,當時在展館裡就立志做像他一樣的攝影師。尷尬的是,他更傾向於藝術家的身份,我不求甚解,反正有個榜樣激勵著前行就行。

生活很無常,所以需要找尋些持久的事

《汶川十年》系列之一

記憶中,2007年到2010年間的紙媒,特別是都市報,比現在拉風多了,有好幾家媒體抱團成立了視覺聯盟,有的紙媒還能派記者去啥敘利亞、埃及那些衝突地區拍攝,可把我給羨慕壞了,想著以後我能當個攝影記者也不錯。那幾年天災不消停,看到苦難的照片,尤其是汶川的,總希望自己能在場參與做一些什麼。總之自己算是有了相對現實一些的目標。

決定了做紀實攝影,就得開始積累著相關的資訊和理論,從學習新聞攝影開始吧。其實市面上對口教材少,好在當時博客特別火熱,通過看任悅老師1416教室能學到不少東西,後來有一陣子短暫去北京,還蹭聽了她的新聞攝影課,開心得一塌糊塗。

沒有那段時間對攝影的學習,我很難選擇攝影師這條路,好多東西就是口傳心授,身體力行被感染出來的。當時冒了個念頭,家裡人還勸我說這是條很難走的路,說實在混不下去了,就回桂林開個餬口的小影樓。

生活很無常,所以需要找尋些持久的事

《致富之路》系列之一

2010年以後國內的攝影資源更加豐富,我運氣好,先是趕上了2011年中國攝影家協會理論研究室辦的馬格南&VII工作坊,兩大知名圖片社各來一位導師,帶著十幾個學員拍攝、編輯,以及最後呈現。2012年又被選中了由孫京濤、陳慶港和任悅老師授課的徐肖冰青年攝影工作坊。兩次工作坊讓我總算是近距離接觸到職業攝影師的工作方式。在工作坊裡學習壓力特別大,感覺導師、學員相互介紹之後沒多久就得開始找各自的拍攝選題,幾天內要完成個像模像樣的東西,我以往都是自學、自己把控時間的拍攝,從最開始就抓瞎,拼命趕大家的拍攝進度,到最後有了些墊底的覺悟。

參加完工作坊後,我就萌生了做攝影專題的想法,順便消化學到的東西。《致富之路》算是我的第一個專題。這個專題我從貴州遵義出發,沿著國道拍到廣東沿海,關注點在改變中的城鎮和城鎮裡的年輕人。之所以要拍這個題目,其一是我從小生長在小縣城,國道邊的生活環境,還能勾起我一些兒時的回憶,感同身受的東西多一些;二來我相信由國道連接起來的中國與由高速連接起來的,完全不一樣,是兩個維度的世界。都說現在社會發展變化快,但我2018年春節前開車從成都回桂林,在貴州境內下高速走國道去以前的地方看了看,感覺時間流逝的速度並不快。

生活很無常,所以需要找尋些持久的事

《致富之路》系列之一

2013年我短暫出國了一陣,回來要找工作,可是已經沒啥紙媒招攝影記者了。加入新浪圖片也是件趕巧的事,看到招聘啟事,朋友鼓勵說要不試試看,於是我就開始寫人生中第一份正式簡歷,接下來是第一次面試並有幸得到人生第一份工作。大概從2014年開始,陸續有在紙媒的朋友前來打聽我的工作內容和薪水,有哥們聽到我是“旱澇保收”,不按稿件打分發工資時,臉上寫滿了不可思議。

剛入職那會兒, 領導強調攝影記者首先是記者,我在心裡嘀咕,我是攝影師,要保持以攝影的方式觀看。但具體什麼是“以攝影的方式”,其實我到現在都還在摸索。當時是犯了軸,找個玄乎的詞給自己壯膽。

做新聞攝影,多少還是該具備一些突破能力,無論是突破現場封鎖,還是突破採訪對象的內心防備。我曾羨慕像李頎拯那樣的記者,能深入採訪對象的生活,甚至和他們打成一片,還能從緬甸戰區軍營平安歸來。但朋友們總說我像一個保持距離的旁觀者。我試過更接近採訪對象的拍攝,現代人對鏡頭敏感,有的時候我並不確定他們是否有“表演”,所以又退到了一個儘量不那麼打擾的位置,大家更自在一些。認知到自己核心能力的不足,心裡對記者這事也不糾結了,踏實尋找屬於自己的攝影方式。

生活很無常,所以需要找尋些持久的事

《戛然而止的生活》系列之一

在新浪做攝影師的三年多時間裡,我接觸過不同類型的拍攝任務,確實得到了不少鍛鍊。現在想來印象最深刻的是“天津大爆炸”,從2015年8月開始,我陸續跟進了兩年,第一年我拍了肖像、現場、沒人的損毀房間,拍立得數碼相機也一塊給用上了,到第二年做回訪的時候,還用4X5大畫幅拍黑白的肖像和遺物。在家彙總編輯時,自己最喜歡的是沒有人物出現的場景,包括過道、房間、小區公共空間。畫面裡沒有人,卻無處不在充斥著人的痕跡。我心裡想,雖然這個故事早已結束,但影像卻仍有延續的感覺。

之後的時間裡,我保持這樣的觀察方式拍攝了色達改造以及北京新建村大火後的騰退,作為這一系列的延續,他們都叫做《戛然而止的生活》。我想通過呈現被突發的不可抗力所中止的生活,去喚起更多人對自己生活的反思——那些我們以為有安全感,或者穩定的生活。

生活很無常,所以需要找尋些持久的事

《戛然而止的生活》系列之一

2016年3月,探訪黑龍江煤城雞西同樣讓我感觸頗多。融雪前後的時間,我目睹了蕭條礦區居民的生活,看到許多令人觸動的面孔和場景,喚起了我傳遞他們生存狀況的想法。照片拍攝完後,我還時常關注著黑龍江四大煤城的現狀。因為自己在南方生長,為了解拍攝群體的歷史,在網絡上尋找解放後礦工的老照片,從影像上探尋當時礦工群體的狀況。新拍攝的照片和老照片擺一堆時,人精神的落差呈現更明確,於是老照片成了我這個專題《黑土地上的生存》中的一部分。

人群的生活質量會隨著宏觀經濟狀況的變化而有起伏,比如雞西,已經屬於被重新改造規劃的階段了,我想把時間線放長,不僅僅拍攝他們當下生活的狀況,調查他們生存層面的問題,還試圖通過更多的資料去探尋他們的精神、信念層面的變化。

生活很無常,所以需要找尋些持久的事

《黑土地上的生存》系列之一

整個2016年我就像撞大運了一樣,年初時因《戛然而止的生活》入選了色影無忌的中國新銳攝影師獎,9月,《黑土地上的生存》又入圍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算是為繼續拍下去有個激勵。張乾琦是新銳攝影師獎的終評評委之一,更是當年參加過的工作坊的導師;呂楠是阮義忠人文攝影獎的終評評委,是我當年的榜樣,也曾有幸得其教誨。他們兩位我多年未見,僅限在網上“佛系”關注,所以入圍16年兩個獎項對我的意義很大,去到現場相見時忍不住感嘆了一句,見到老師真不容易。這兩個項目做完,我就該開始進行新的嘗試了。

2017年初,我辭去新浪的工作,因為想做自己的項目,又對北京的生活略有煩躁,就於春節後搬來了成都,藉著之前工作積累的經驗,繼續為媒體拍攝專題或者人物故事。合作的編輯一下拓寬了好多,交流中又學習不同的視角,操作選題的方式,受益匪淺。承蒙老東家照顧,還有商業紀實的拍攝,第一年算是熬了下來。

生活很無常,所以需要找尋些持久的事

《黑土地上的生存》系列之一

這些年朋友們聚一塊感嘆資訊短視頻的時代來臨的太快,我認為資訊、人物故事用視頻做也好,傳遞的信息量豐富。照片拍好了是能打動人,但能傳遞的信息就那麼回事,更何況在手機看圖片,啥感覺都沒有。

有朋友勸我轉型拍拍視頻,說做好了收入能得到不少改善,如果還是生活在北京,可能我早答應下了,畢竟被現實教育了很多年,變得有些現實。可是搬到成都就還好。做攝影項目,可以由一個個體獨立完成從做案頭到編輯呈現的所有環節,時間也是相對自由把控。如果轉型做視頻項目,可能需要小團隊,錄音、剪輯,想要好效果離不開專業分工,很多事情難免麻煩到別人,實在有違當初“立志做一個與人無害的人”的初衷。

生活很無常,所以需要找尋些持久的事

《戛然而止的生活》系列之一

今年是汶川地震十週年,當年被災難的現場照片激勵要去做攝影師,十年後,在北川老縣城的廢墟上,仍然有想跑跑現場的衝動。生活很無常,而作為一個攝影師又在不斷見證這種無常。這兩年,我拍圖片故事之前,會多去想是否適合用攝影呈現,該如何用攝影呈現,是否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寫文字上,在影像呈現上也做了更多的嘗試。但最主要的還是,試圖在這個鬧哄哄的世界裡,找尋一些更持久的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