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上帝的祕密》連載之九:上帝的誡命和倫理(重修訂)

你要盡心、儘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馬太福音22:34-40》

《上帝的秘密》連載之九:上帝的誡命和倫理(重修訂)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在他的傳世名著《思想錄》中說:“遵循正義的東西,這是正當的;遵循最強力的東西,這是必要的。正義而沒有強力就無能為力;強力而沒有正義就暴虐專橫。”

聰明的讀者或許已經醒悟,西方人本主義的偉大思想,如果不是源自基督教文明,就是上帝對人類偉大頭腦與心靈的啟示與迴歸。以賽亞·柏林的《兩種自由概念》源自上帝創世時人類的罪源說或人與上帝的分歧,或至少與上帝之教相契,而帕斯卡爾的偉大思想所指,除了集權能與正義一身的上帝,人世間何來強力與正義完美合一的神人?

世人讀不懂《聖經》,大體原因都在懶惰、偏私與驕狂。因為懶惰,未及理清整體邏輯架構而斷章取義;因為偏私,忽略神本邏輯和上帝的本質,妄稱上帝造物的虛無與主宰審判人類的專制;因為驕狂,以有限的經驗理性與認知能力,固執己見封閉心靈,以雞毛當令箭,以偶像為真神,以幻相為實相,以有限丈量無限,小則攻擊非議,大則企圖推倒埋葬上帝而自立為王。以上三種原因所導致的對神的褻瀆和誤解,誠為可笑,實則可憐。以狂人尼采之智、撒旦希特勒之能,尚且不能推倒埋葬上帝,況我等凡夫俗胎?

因此,放下自己的身段,打開自己的心靈,倒空固有的妄念和執著,敞開自己的懷抱,持定上帝的本質和概念意識,神性的光輝和智慧才能充滿你的心靈。倒空才能裝滿,這是領受神的智慧和啟示的必要但不充分的前提。世間的思想與行為控制,歸根結底無非洗腦與洗胃。洗腦控制則觀念控制,洗胃控制則食色控制。對付動物只要洗胃則可,對付人類則洗腦與洗胃兩手都要硬。正因為此,思想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性的自由才成為西方自由主義的堅實土壤。然而這種土壤滋養的草木一旦脫離了神性的束縛,便難免變成自由變形之樹、狂浪之花。自由的極端便是癲狂,封閉的極端便是卑賤。因此,拯救西方文明的是老子的“道”和“度”,拯救儒家文明的是上帝的自由和德性。

被食色之胃控制的人是粗俗的本能人,被觀念控制大腦的人似乎是奴隸和木偶。本能人確鑿已由人變回了獸的原型,但被“以人為本,仰仗神本”的觀念控制的奴隸和木偶,卻在陽光下、黑暗裡顯明為充滿神性的聖人。因此,洗腦與洗胃並不可怕,被洗腦與被洗胃也不可怕,關鍵的問題只是立足於什麼、用什麼洗,在什麼環境下被什麼洗。歌德說,行動的人都是無情的。歌德在某種情形下是對的,既然天堂不能觸動靈魂,就只能用地獄撬動肉體;歌德也並不絕對正確,對於追求神性理性的人,無論是施洗還是受洗,都應該懷著深情充滿感恩。

以此為憑,讓我們來考察上帝立足於什麼、用什麼來施洗,完後由我們自己決定是否受洗。

上帝施誡的立足點

沒有人能夠排除環境對人觀念與行為的影響和控制,但只要是絕對的唯物主義,無論是自然唯物主義,還是歷史唯物主義,誰都無法避免淪為自然與歷史的奴隸。中國人的封建迷信和厚古薄今,便是陰陽五行的自然觀和祖宗家法的歷史觀的雙重奴隸身份證。前者是巫師開出的證明,後者是血緣宗族圖騰等等原始崇拜的遺物。至於箇中幽微的心物感應,每一首國人引以為豪的唐詩宋詞,一律可以超越西方人的理性邏輯,作為直覺玄妙的證明。引用詩仙詞聖的唱和太費周章,僅僅是我在無聊時日的無病呻吟,便可以一摸千年積澱綿延的脈動。

江 南

秋雨梧桐夜

新婦畫眉時

誰剪紅燭淚

滴滴入夢期

塞 北

荒丘駝峰直

幽幽鳴鄉梓

孤城流日月

鏑聲傳千里

自然環境與歷史環境固然會觸動人的神經,並極有可能使人神經,但你無法想象一個現代人面對江南與塞北的迥異,仍然如古人般感懷傷逝。如果沒有例外,一個在秋雨梧桐夜的上海路人,牽掛的大多不是新婦,而最可能是股價與房價的漲落;而一個遠離都市的塞北旅人,索懷的大多不是故鄉日月,而最可能是眼前美景和本次旅行是否物有所值。一樣的天空,一樣的日月,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感應,說明只有人的稟性,才是穿越時間和空間,並作出具體回應的根源。

從希伯來人創世神話開始,直至耶穌及聖徒立教至今,綿延數千年,經歷無數日月,基督教卻能突破自然界限和歷史的束縛,在不同的時空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除了人性,或者說除了人性對神性的回應,沒有任何一種理由能夠解釋上帝之教的生命力。因此,我們可以抱定一個宗旨,只有人性化的思想和學說,才能具備雖不能永恆,但卻能相對持久的生命力。

通常而言,人所需的必是所欲的,所求的多是所缺的。人對世俗利益的貪婪既是所需的也是所求的,人對永恆天堂的渴望則是所求的。然而根據罪源說和人與神的分歧,人以自我為中心的種種努力,不但損害別人的所欲和所求,而且妨礙自身所欲所求的實現。人類永無止境的欲求,既是向善的根本動力,也是罪惡的淵藪。於是如何利用人的欲求,使之成為人類向善的永動機,而不是罪惡的發源地,便成了代代聖人先哲和上帝工作的立足點。

天才老子在《道德經》第七、第十二、第四十六、第五十九章裡的循循善誘,無非是希望我們早服(服藥的服),但以人的劣根難改,2000多年後我們中的多數人仍然未服,或者雖然服道,卻難以從道。因此值得重溫——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顧知足之足,常足。

——治人事天,莫如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老子所主張的節慾、知足、重德輕物、謙卑止紛的長生久視之道,不但可以有國、有聖名,而且莫知其極。其所說的“極”,在道家則為真人仙人境界,在上帝之教則可以理解為天堂的永恆榮耀。雖然道家思想被後世異化為養生術和權謀術,但老子的勸誡和上帝的勸勉並無本質不同。老子所說的“聖人為腹不為目”,和上帝所說的“人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並不是為了吃飯”,都是教人不滯於外物,過一種屬靈的道德生活。

大衛王在《耶和華的律法》詩裡說(舊約·詩篇19):

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

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

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

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能照亮人的眼目;

耶和華的道理潔淨,存到永遠;

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

......

《希伯來書》裡上帝說:“我兒,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所以,你們要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也要為自己的腳,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至於歪腳,反得痊癒。”(希伯來書12:5-6;12:11-12。)。

《腓立比書》裡又說:“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屬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了人的樣式。即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腓立比書2:5-11).

以上所摘經文,無不表明上帝施誡的目的在於甦醒人心,使人智慧、聖潔、正直、公義,出於愛修直人子的道路,而耶穌基督的降尊處卑,和老子所主張“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致於“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的道和德,無論是心理行為,還是結果,則全然一致。

中國人有聖人老子,西方人乃至人類有聖父上帝,數千年來實則都是老子管教兒子。與其說老子與聖父上帝的稱謂合一是天意巧合,毋寧說老子管教兒子是天經地義,且一律出於無私的大愛。只是人本的老子管教兒子,除了苦心婆心,就只剩下自然天理的報應手段;而聖父上帝對兒子的管教,既憑著神本的公義聖潔、智慧慈愛,又憑著萬能公義的審判者威權,使得兒女們在天堂與地獄的利誘威脅下,無可推諉地領受上帝的誡命與倫理。

因此,聖父上帝對我們施洗的立足點是基於滿足我們的欲求和大愛,並無任何交易性的企圖。因此,我們有理由進一步考察上帝用什麼對我們洗腦。

上帝的誡命與倫理

儘管所有宗教的最終目的都是出世,但無一不採取入世的方法以達到出世的目的。在其為了出世而入世的種種方法中,導人向善的智慧與倫理規範是根本的切入點和立足點。因為世俗中人的稟賦慧根不同,宗教形而上的深奧智慧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領悟,所以形而下的誡命與倫理便成為所有信眾的出世途徑。佛教的淨土法門與基督教的因信稱義,便是這種方便法門的明顯例證。人們可以根據功利主義的分析方法,認為方便法門是為了方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信眾,從而達到廣大宗教門庭和方便救贖的目的,但人們切不可因此而鄙薄這些淺顯易懂,似乎易行的誡命與倫理。因為越是簡單的誡命與倫理,越是包含宗教形而上的深奧智慧,並且並不易行。

根據《聖經》的記述和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我們可以明確舊約的摩西十誡和新約的最大誡命便是上帝的誡命與倫理。它們看來似乎非常簡單,但如果我們不注重《聖經》中的具體細節規定和解釋,不運用演繹推理的方法把這些濃縮的精華推演到整部《聖經》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不但不能把握上帝誡命的本質,而且並無奢望理解新舊約的區別與聯繫。

在《舊約.出埃及記》中,上帝授予摩西的十誡是:(1)我是耶和華你的神,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2)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雕刻其他偶像,不可跪拜偶像和別神;(3)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4)當紀念安息日,守為聖日;(5)當孝敬父母;(6)不可殺人;(7)不可好淫;(8)不可偷盜;(9)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10)不可貪戀他人的人、財、物。

在《新約·馬太福音》中,耶穌回答律法師關於上帝的誡命那一條最大的試探時說:“你要盡心、儘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22:34-40)。

誡命便是法律,凡法律必然包括禁止性規範和鼓勵性規範,其立法包括列舉法和概括法。列舉的必是重點的、具體的,易於人們對照適用,但再詳盡的列舉也必有限有漏,因此需要概括的方法予與彌補;概括法是原則性的精神宗旨,便於人們以此為宗推演適用,但人的理性不同,無盡的推演必有歧見,因此需要重點列舉示範,不致人們離棄原則宗旨。由此,聰明的立法者和完備的法律、制度、文件、政策、合同,必然是列舉法與概括法並用,以保證法律在時、空、人、事、物、行諸方面變動不居狀態下的普適性。不唯如此,立法者便是蠢鈍的,法律合同便是有缺陷的。

聰明極智的上帝在矇昧的舊約時代,採用的是列舉法,且多數為禁止性規範,情狀堪似嚴厲慈愛的父親為學步小兒設置簡單的家規,要信、愛、尊敬、孝敬父母,不許信靠外人,並且不準幹那幾件壞事。劉邦初入咸陽的約法三章,也是矇昧時代的簡單規範。因此,也難怪公元一世紀的聖徒保羅說,舊約是管轄肉體的條例。當然,聖保羅的話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舊約誡命的立法環境決定它是針對未開化的人類,二是說明誡命的目的是禁止肉體的作惡、鼓勵靈魂的向善。

充滿聖靈的聖子耶穌當然和聖父一樣智慧,在聖父上帝誡命的基礎上,採用概括的方法,且全部是鼓勵性規範。既是對舊約列舉的整體概括,又彌補了上帝列舉不足的缺陷,而且適合公元新紀元後人類理性開化的社會環境。因此聖保羅才說,新約是針對心靈的條例。大意當然是觀念決定行為,心裡向善則行為向善。

至此,通過上帝父子兩代的共同努力,二法並舉,才使得上帝與人類所訂的新舊約達致完備。從舊約管轄肉體的條例,到新約教導人心靈的條例,從鉗制到自覺,從禁止到鼓勵,既是上帝智慧和教化的結果,又是人類文明演進的必然規律。因此,舊約是新約的預備,新約是舊約的完備。

以上粗略的認識和結論,並不能保證讀者和普通信眾把握上帝誡命的本質和正確適用,因此我們還需要根據《聖經》的總體邏輯和上帝的本質內涵,把握這些列舉的誡命、概括的倫理分解、揉碎、再融合,才能大體上把握上帝誡命與倫理的核心靈魂。《聖經》上強調,遇到疑難問題,不可以自我為中心,不可以人本主義的視角解釋,而應該回到神本主義的上帝本質,也則只有在確立上帝是絕對聖潔、公義、智慧、慈愛、萬能的造物主、救贖主、審判者和宇宙主宰的根本前提下,我們所得的結論才是符合上帝本質的結論。倒空了再裝滿,上帝所做的一切都出於對人類公義無私的愛,以此為方法和根本,我們才能認識和接近上帝,以及他的具體誡命和倫理。

從新舊約的聯繫來說,新舊約誡命在倫理精神是貫通恆一的。舊約十誡的前四條誡命指的是新約的“盡心、儘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新約中“盡心、儘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包括但不侷限於舊約十誡中的前四條誡命;舊約十誡的後六條誡命指的便是新約的“愛人如己”,新約中的“愛人如己”包括但不侷限於舊約十誡中的後六條誡命。舊約十誡是誡命的重點,新約誡命則強調“盡心、儘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並愛人如己”的一切心理、言行稱義為善,不“盡心、儘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並愛人如己”的一切心理、言行均為罪稱惡。這和佛家所說的不作惡便是佛的道理是一致的。

從誡命與倫理的關係來說,誡命的目的與內容都是為了規範倫理關係,倫理的內容和標準便是誡命。因此,誡命則倫理,倫理則誡命,誡命與倫理一體向善棄惡。如果人本一點,舊約的“以牙還牙”似乎彰顯上帝的江湖規矩,新約的以德報怨似乎更顯基督教的寬恕與博愛;如果神本一點,上帝在舊約中的江湖氣慨彰顯的是上帝作為慈愛的父親的嚴厲審判者形象,新約中寬恕博愛的上帝體現的是上帝作為嚴厲的父親仁愛的救贖主形象。無論神界還是俗界,一個合格的父親必然集嚴厲與慈愛於一身,嚴厲禁止兒女的肉體作惡,用慈愛觸動兒女們的靈魂向善。父親所做的一切,無非是使嘉行之子益善成聖,使浪子得到寬恕回頭向善。舊約中人類的始祖亞當與夏娃違命被上帝逐出家門,其後代經過數千年的歷練掙扎,至聖約翰為耶穌的到來修直主的道路的新約時代,約翰一出場就高呼“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其前後呼應的首尾連貫,無不說明以人的原罪加上本罪,非守上帝的誡命便不得救,而上帝因信稱義的寬恕教人悔改,更顯上帝作為聖父自始至終的用心良苦。

從誡命作為律法的適用來說,誡命倫理覆蓋了世俗生活的一切細節。舊約中不準刺青文身的細節條例可以歸結為不可雕刻崇拜偶像的誡命。況且人的身體是上帝的宮殿,那能允許人們信手塗鴉?而現實中人們刺青文身的偶像圖騰崇拜最終被寬恕,則是始於聖保羅精到闡釋的因信稱義。保羅所說的肉體的割不割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裡面所作的割禮,實則上強調重實質輕形式,併為信眾們忍痛在身體上塗鴉提供了足夠的寬恕和解脫。美國總統競選中經常提及的是否允許墮胎議題,從宗教戒律來說當然是要禁止的,因為上帝使男女合一是為“生養多多,遍滿了地”。如果性愛的目的不是為了繁衍後代,那麼墮胎便違犯了“不可姦淫”的誡命,更何況人的身體是上帝的宮殿,而宮殿是從胎兒起建的,允許墮胎則意味著拆毀上帝宮殿的地基。然而宗教信仰畢竟是自由的,有信仰的人不能剝奪無信仰的人的自由,反之亦然。更何況在政教分離的國家,人權始終大於神權,一切宗教組織都置於世俗治權的管理之下。因此生不生育的人權便大於不可姦淫的禁慾誡命,可以選擇墮胎便成為天賦人權。但在信仰主導的美國個州,州法的禁止墮胎與聯邦法不禁止墮胎,其衝突便不可避免。西方多國允許同性戀婚姻合法化,也是徹底褻讀神的誡命的,這個法律完全違背了不可姦淫的誡命,也違背了神關於男女才能合為一體的誡命,甚至有違異性相吸的普遍自然規律,但卻符合人權至上和個人稟性傾向的自然,因此恰恰反映了西方文明尊重個人權利和整個社會的無盡寬容。至於耶穌和聖徒身後2000年來出現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技術諸方面的新現象,包括克隆羊甚至克隆人的生物基因工程、互聯網、太空探索等人類的種種行為的誡命適用問題,讀者和信眾可以根據“盡心、儘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並愛人如己”的最大總括性誡命來作出判斷。至少,在非信徒的我看來,克隆人有違上帝的生殖造人原理,也有違“當孝敬父母”的誡命,更是剝奪了上帝非生殖造人的特權。克隆人的行為既不愛上帝,也不自愛愛人,包括不愛被克隆的人,因此是有違上帝的誡命和倫理的。

從因信稱義的教義來說,謹守誡命便是符合上帝倫理觀的信和義。所謂信,便是盡心儘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並謹守上帝的誡命;所謂義,便是信靠上帝和耶穌基督並愛人如己。人既有原罪本罪不能自我完成救贖,便只有籍著上帝的恩典,憑藉基督耶穌的生命獻祭所作的中保,得與上帝和解,求得上帝的寬恕,浪子回頭,悔改歸主,最終成為耶穌基督的兄弟,一同分享上帝之國的產業與榮耀。耶穌基督既然為世人的罪惡被打十字架,擔當了世人的罪而死去,世人便應為耶穌基督好好地活著;為耶穌基督活著便是像他一樣愛世人,象愛自己一樣愛著每一個在特定時刻出現在你面前的人。世人對因信稱義有一個莫大的誤解,以為現世在犯罪與悔改中的惡性循環,一樣可能僅僅因為信上帝而稱義,並常常以耶穌豁免行淫被抓的妓女為例,但卻忘記了耶穌基督豁免妓女的前提是從此悔改,不再犯罪姦淫,也忘記了上帝“信心沒有行動便是死的”的喻旨教訓。因此,從誡命的角度來理解因信稱義,因信稱義便是誡命的延伸,再如何延伸它也是上帝帶有寬恕恩典的律法,既是律法便具有嚴肅性,也則寬恕恩典必有限度。至於具體的天花板在哪裡,你們可以去問上帝。中國人說事不過三,耶穌被抓時彼德三次不認主仍能成聖,或許限度是三次?舊約裡還有七次和七十個七次寬恕的說法,至於幾次為限,只有上帝知道。但只要末日審制存在,沒有行為的信心便沒有指望,這是我能肯定的。

從誡命倫理延展的角度來說,信靠上帝並守上帝的誡命,便是信仰公義、聖潔、慈愛、智慧的真理。奉耶和華為你唯一的神便是奉公義的真理為神,不雕刻崇拜偶像便是專一慎一固守真理正確的道路,不妄稱耶和華神的名便是在上帝和他的真理面前敬畏謙卑,紀念並守安息日便是感恩,孝敬父母便是敬畏感恩和溫柔喜樂,不殺人便是忍耐節制,不姦淫便是聖潔,不偷盜便是剋制和正義,不作假見證陷害人便是正直和誠實,不貪戀他人的人、財、物便是公平、正義和誠信,愛人如己便是慈愛和寬恕。新約中所有關於信徒的品格、信徒的生活守則全部可以用誡命來一一對應。愛心、聖潔、信心、喜樂、正直、饒恕、知足、謙卑、誠實、忍耐、感恩、忠心、溫柔、殷勤、剛強等等信徒品格,便是上帝誡命倫理延伸出來的道德操守,而信徒的生活守則便是奉行這些道德操守,謹守上帝的誡命和倫理。

從宗教比較的角度來看,所有被世俗廣泛認可的宗教戒律都指向信奉所崇拜的神或真道,不動邪念,不做惡行,即便無神論的佛教也無例外。佛家的皈依佛、法、僧三寶,指的是:(1)既已皈依於佛,從今以後,不準再皈依天仙神鬼等一切其他宗教;(2)既已皈依於法,從今以後,決不再皈依除經、律、論三藏外的一切外道典籍;既已皈依於僧,從今以後,決不再皈依不信奉佛法的人。除此以外,佛家列舉的十大惡業包括殺生、偷盜、邪淫、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慳念、嗔恚、邪見,而十大惡業的反面便是十大善業,十大善業便是佛徒的品格和道德操守。如果採用概括的方法來總結佛家的戒律,不管是五戒、八戒、十重戒,一律可以歸結為:信靠佛法,慈悲向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關於宗教信仰的三點結論:出世的信仰現世無法求證,無法求證的信仰只能唯一相信,唯一的信仰在現世的切入點便是誡命倫理。以此檢視中國人的信仰,那些個絕望時信佛,得意時信儒,失意時信道,狂妄時信法的種種機會主義行徑,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信仰,而是徹頭徹尾的實用工具主義,甚至是必須鄙薄的封建迷信。《希伯來書》說,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憑著這個信心,證明這個信仰的唯一可以求證的方法,便是人們是否謹守所信仰的神衹的誡命。信仰必分善惡,觀念決定行為。如此看來,信仰什麼有多麼重要。

從神本主義與人本主義相比較而言,其對自然社會秩序的邏輯解構雖然有異,但其邏輯的演繹結果和目的,全部趨同於導人向善。基督教有上帝和上帝的誡命,儒家有太極和天理,道家有道和道德。基督教所言的盡心、儘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便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所包含的天理良心,是道家生而不有、有而不持、混沌恍惚、渾一純一、周而不息運行的道。基督教主張愛人如己,儒家則強調仁者愛人、忠恕、己所不欲匆施於人,道家則主張負陰抱陽、溫柔謙卑、節儉慈讓、抱撲守拙的順其自然。萬法朝宗,條條大道通羅馬。倘若不能融匯貫通,與其於混亂間求博聞卻無見識,自添煩惱,不如學一學老子,持定一種信念抱一以為天下式。更何況,有萬能的上帝作為參照物,人的侷限性便顯露無遺,信仰專一,專業精深的方法,便成為人類以有限應對無限的理性選擇。世人或許應該謹記,上帝造物稟賦有異,只有極頂智慧的人物才能貫通學問。正如人們解釋愛迪生的成功之道時說,雖然愛迪生強調99%的勤奮加1%的天賦是他的成功之道,但他沒有說出1%的天賦比99%的勤奮更重要的潛臺詞。你我皆凡人,專一慎一才能造就把握我們的命運。

從愛的主旅律來說,新舊約的所有誡命都是愛。上帝施誡出於愛人,耶穌寧願作替罪羊出於愛人,因信稱義出於愛人。告訴人們什麼是汙穢,是為了叫人聖潔;尋找迷失的羊,接納回頭的浪子,既是上帝的博愛和寬恕,也是教人博愛和寬恕;上帝免了你的債,是叫你免了別人的債;貧窮的寡婦奉獻她僅有的五塊釴,便是盡心、儘性和盡意,正如王陽明說堯舜孔孟萬金千金,份量雖然不同,金子的成色卻是一樣;愛不以份量為宗,而是以成色為旨;上帝的責罰審判是愛,耶穌為門徒洗腳更是平等的兄弟之愛。愛是什麼?聖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裡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忌,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已成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哥林多前書13)。如此說來,愛是一種為人處世的美德,愛是純真無邪但卻不幼稚的孩子式的心態,愛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是道家不張狂、不自伐的復歸於嬰兒的撲拙愚鈍,愛是上帝的誡命和倫理。

這便是上帝用來向我們施洗的誡命和倫理,只要人們不立心做惡人,就應該明白“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約伯記28:28),並選擇“寧可在我神殿中看門,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裡。”(詩篇84:10)

這就是非常淺顯易懂,似乎易行卻非常難行的上帝誡命,自誇的人可以從不動淫念和為弟兄洗腳開始嘗試。所以聖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裡說:“我生前寫信給你們說:不可與淫亂的人相交。此話不是指這世上一概行淫亂的,或貪婪的、勒索的,或拜偶像的,若是這樣,你們除非離開世界方可。”(哥林多前書5:9-10)

除卻權、錢、色的物慾不說,單說拜偶像信威權一條,世人習慣的病急亂投醫和臨時抱佛腳,以及心口不一,言行相背,信仰與行為割裂的上下荒唐、內外荒謬,便足以證明信而行的異常艱難。因此我們需要上帝,需要他因信稱義的慈愛,需要他作為萬能公義聖潔的審判者,需要他的誡命與倫理來指導人法。

阿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