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每日學詩之《子夜吳歌》~夜半湖中,西施採荷,來看麼

子夜吳歌-夏歌

李白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採,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意譯】

鑑湖有方圓三百里,湖上長滿了荷花花骨朵。西施曾在五月湖中採荷花,引得人們擠滿了若耶溪來觀看。西施在乘船回去的時候,月亮尚未出來,就被帶去了越王宮中(誇張)。

每日學詩之《子夜吳歌》~夜半湖中,西施採荷,來看麼

【註釋】

①鏡湖:鑑湖,在今浙江紹興縣東南。

②菡(hàn)萏(dàn):古時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花苞。

③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境內。溪旁舊有浣紗石古蹟,相傳西施浣紗於此,故又名“浣紗溪”。

【背景】

李白的《子夜吳歌》共四首,分詠春、夏、秋、冬四季。六朝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即有《子夜四時歌》,為作者所承,因屬吳聲曲,故又稱《子夜吳歌》。此體向作四句,內容多寫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詩人的創造,而用以寫思念征夫的情緒更具有時代之新意。

每日學詩之《子夜吳歌》~夜半湖中,西施採荷,來看麼

【思想感情】

《夏歌》的主角是西施,西施不止面容姣好更深一層的美麗——為祖國獻身的偉大。西施的美就像那荷花,她的美使“前來看她的人使若耶都擁擠了,然而西施的命運卻是如此令人感慨,被選去擔負復國這一重任。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在盛唐詩人中,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倫家說】

有多少奇女子為了國家大義而捨身取義,比較著名的巾幗英雄有:冼夫人、秦良玉、樊梨花、佘太君、梁紅玉、穆桂英、花木蘭等等等等。

她們為了國家,不止自己衝鋒陷陣,甚至把自己的兒子孫子親手送上戰場,這種心情不知道是否有人能夠體會,現在養孩子,孩子磕了碰了都心疼的不得了,有個感冒看著孩子難受都恨不得病在自己身上,然後人家卻要把自己孩子送去與敵人廝殺,磕了碰了是幸福的,多少人都是斷胳膊斷腿,中了箭的話都是倒勾的,向外取的時候都向外帶肉,要不然就把肉割開好順利的拿出來,現代好多人打個針都覺得好疼好疼吧,很多丟失生命的壯士,戰時條件不夠,立個墓都是衣冠冢,曝屍荒野。

每日學詩之《子夜吳歌》~夜半湖中,西施採荷,來看麼

雖然現在國家算是比較強大了,保持了表面上的和平,和平怎麼來的?在你幸福生活的時候,總有人在背後為你衝鋒陷陣,他們化作一堵肉牆守護著你。不要覺得他們是應該的,只是他們有那個為人民服務守衛國家的赤膽忠心——今年年初批剛從軍校畢業的學員火車上被逼讓座事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的宗旨,但,軍人的合法權益必須得到保護。

向軍人致敬,我們愛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