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芬蘭幼兒園的教育為何與眾不同?

王王王儷


幼兒園基本每個國家與地區都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幼兒園在大體上是相似的,但也有一些國家的幼兒園是獨具特色的,芬蘭的幼兒園就是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存在。

在芬蘭,孩子去幼兒園主要是為了學習如何玩耍。這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怎麼可能會有家長將孩子送去一個幼兒園學習翫耍而不是學習知識。有些人甚至質疑芬蘭的教育體系,認為芬蘭一定是缺乏人才或者是不重視教育才會在幼兒園只教孩子們玩耍。

但事實並非如此。相反,芬蘭的教師選拔制度是全世界最嚴的,在芬蘭,哪怕只是一個幼兒園教師也需要擁有碩士學位。芬蘭的一位教育學家曾經說過:“幼兒園該乾的事不是學知識,我們的幼兒園不教知識。”芬蘭教育界最看重的是孩子能夠快樂地學習。他們認為,學習知識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游戲是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因為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孩子的許多能力,比如說社交能力、合作精神都能得到培養。你對芬蘭這種與眾不同的幼兒園教育持什麼樣的看法呢?


一知


以基礎教育聞名於世的芬蘭,其早期兒童教育同樣吸引著世界各地教育研究者的探討。芬蘭早期兒童教育體制,可追溯到1890s的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模式,即EduCare模式,譯為早期兒童教育和保育並重的模式,這一模式在芬蘭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是家長滿意、社會認同、教師引領的高質量學前教育。從立法層面、職能部門的合作層面、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支持層面、幼兒園收費形式、教育機構的種類,以及幼師隊伍等層面,逐一落實EduCare教育與保育並重的理念。


一、立法層面確保“教育”與“保育”並重的理念


1888年,芬蘭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幼兒園在赫爾辛基建成,創始人Hanna Rothman認為幼兒園不僅是孩子啟蒙教育的地方,還有責任為處於弱勢的家庭和兒童服務,她從社會公共需求的角度,發展出一套“教育”與“保育”並重的幼教理念,接下來100多年的探索,都是在EduCare模式下的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1917年芬蘭獨立後,幼兒園由教育部門管轄,教育部門為幼兒園安排預算,保證其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1927年,幼兒園被劃入社會福利部門管轄。這一時期,“幼兒園”(Kindergarten)一詞逐漸被“日託中心”(Day Care Center)替代,名稱上的這一改變表明芬蘭早期兒童教育和保育的重點放在了支持家庭養育、看護兒童上(Care),早教(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成了次要任務。1973年《兒童日託法案》(The Art on Children’s Day Care)的頒佈,從立法上強調日託中心和教育部門、社會福利部門的並重合作,隨後30多年裡,芬蘭早期兒童教育亦在這一理念下運行。2006年,《兒童日託法案》新增了一項條款,即各地城市要將日託中心的管轄權,從社會福利部門轉交至教育部門。到了2010年,全國範圍內已有50%的日託中心成功將管轄權轉至當地教育部門。於是在這一年,國家發佈公告:日託中心的管轄權,必須從社會福利部門下屬的社會事務和健康部(Ministry of Social Affairs and Health)移交至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從此,芬蘭開啟了側重兒童早教的探索之路。 從它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芬蘭早期兒童教育體制,一直在“教育”和“保育”並重的模式下前行,只是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其中,教育(EarlyChildhood Education)是隸屬教育部管轄,保育、養育、看護(Care)則是由芬蘭社會福利部門管轄,所以這其中就涉及了兩個部門的輪流管轄和持續合作。


二、教育部門與社會福利部門的持續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兒童教育,在芬蘭教育系統內分為兩級:一是0-5歲的幼兒教育,二是6歲的學前教育pre-school(芬蘭孩子7歲上小學),自2017年起,6歲的學前教育被教育部納入義務教育之列,政府提供全部免費的學前班教育。 而0-5歲的幼兒園教育,在1973年之前就存在全天制和半天制兩種日託模式。當時全天制是屬於社會福利政策的一部分,是為單身家庭的孩子以及父母是雙職工的工人階層服務的,以支持家長的全職工作,這種全天制日託中心的理念是以“保育”為主,既配有幼兒教師、又配有護理人員。而半天制的日託中心是為中產階層的家庭服務的,它只配置幼教老師,沒有護理人員,因為它的定位是早教啟蒙。這種因階層不同而享受不同早教待遇的舉措,在1973年的《兒童日託法案》中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所有日託中心都是“教育”和“保育”並重的EduCare模式,每個班級都配有幼教老師和護理人員,並且是面向所有家庭的幼兒教育,這確保了芬蘭幼教的公平原則。 與此同時,當地教育部門和社會福利部門的持續合作,保障了芬蘭幼教的高質量。這裡以各地幼兒園的《家長意願書》為例,孩子開學之初,幼兒園會詢問家長的意向,如果孩子在校需要特殊輔導,是否同意當地社會福利部門派專員來幼兒園進行干預。比如: 關於小孩的發育情況,你是否同意學校教職工和幼兒健康中心的工作人員以及兒童福利部門進行討論。(如負責幼兒身體發育的幼兒保健中心Neuvola)。 關於小孩的發育情況,你是否同意學校教職工和特殊教育的老師進行交流、協助、干預。(特教老師有負責幼兒語言發展的口語治療師、負責幼兒生理發展的物理治療師、以及負責幼兒心理健康的心理學家等)。 關於小孩的發育情況,你是否同意學校教職工和學前班的老師進行交流,以幫助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芬蘭兒童不僅是在幼兒園和家長的合作下成長,兒童健康和福利部門也要為特殊兒童提供全方面的特殊教育及個性化輔導。特殊兒童的學習計劃主要涵蓋如下內容:孩子的學習能力分析(比如閱讀能力評估)、肢體動作的發育、社會情感和社交能力診斷、心理健康分析等,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特教老師會來幼兒園及時診斷、干預、治療、培訓,政府負擔所有經費。 芬蘭幼教專家Pirjo L. Plkki和Riitta H. Vornanen的研究顯示,芬蘭有20%兒童(隸屬兒童福利部門)在幼兒園接受過特殊教育輔導,其中有7%的兒童是因為語言發展遲緩,另外13%接受的是行為或心理輔導。這個數字並不是說芬蘭的“問題兒童”多,而是強調要預防兒童的學習困難和特殊問題,在實踐中為孩子提供多種多樣的學習支持,落實《幼兒教育與養育國家課程大綱》和《學前教育國家課程大綱》中提出的“必須要特別關注早期學習障礙和困難學生”理念。如果孩子出現問題,可能會有4、5個特教專家來幼兒園觀察他的行為和表現,為他提供特殊照顧及康復計劃。孩子出現問題的地方,就是教育發生的地方。這種教育資源向“特殊兒童”傾斜的理念,是為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政府的扶持力度如此大,以踐行全納教育理念。


三、基於家庭收入高低的芬蘭幼教收費方式


芬蘭幼教踐行全納教育理念的另一個做法是,0-5歲的幼兒園收費是根據家庭收入和家庭成員的多少而定。在同一個幼兒園內,不同家庭交的學費不同,支付區間一般在0-270歐元/月,政府支付剩餘的費用,總費用為每月760歐元/人。這種沒有同一價格的收費形式,讓每個家庭都支付得起幼兒園的費用,具體說來,家庭收入高,交得多;家庭收入低,交得少,甚至可以免費。另外,根據父母工作時間、或是全職學生的不同,每個孩子在幼兒園的時間也不一樣,雙職工或是全日制學生家庭的孩子,可託在幼兒園8-10小時;如父母一方工作,一方是家庭主婦(夫),只能託半天,把資源留給更有需要的家庭。 站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必然有家庭條件、家庭教育理念的差異。芬蘭的幼兒教育,承認和正視了家庭的社會經濟背景的差異,用這種靈活的收費形式,讓每個孩子無需擔憂自己的家庭出身、家庭條件,無擇校問題、學區房問題。因為每個學校的師資配置、學校資源,國家都有標準,從制度上保障讓每個孩子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資源。從0-270歐/月,這個支付區間可以看出,家庭交費相對低。這主要得益於國家和地方對幼兒教育的財政支持。


四、國家和地方財政支持


“在家”和“在校”兩種形式的育兒 芬蘭作為北歐福利社會之一,社會保障體系中一大特色是,政府和社會福利部門財政支持家長在家育兒。特殊是3歲以下,鼓勵父親或母親選擇在家帶娃,可獲得政府按月發送的“育兒補貼”(跟Kela官網數據,約500歐元/月),政府從政策上給予在家育兒補貼的意義在於,肯定在家育兒也是一份“工”,從經濟上對其生活收入提供基本保障。 如果母親在產假結束後,此時嬰兒大約10個月大,想回職場工作,那她可以把嬰兒送去日託中心。據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2013年公佈的數據顯示,有38%的家庭在孩子1-6歲時選擇在家育兒。


五、設置多樣化的幼兒園種類


芬蘭存在著多種形式的早期兒童教育機構,包括公立幼兒園、私立幼兒園、私人家庭日託班(Family day-care)、開放幼兒園、早教俱樂部等。 如果說公立幼兒園追求學生各方面的均衡發展,那私立幼兒園則滿足孩子個性化發展,這也是芬蘭為什麼會存在私立幼兒園的原因,比如國際幼兒園裡多語言交互環境,更能給孩子聽說多語言的情景;教會幼兒園有信仰滲透;建築幼兒園從小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動手能力;運動幼兒園,身體活動會更多。但在芬蘭讀私立幼兒園,畢竟是少數派。私立幼兒園,僅佔總數的5%(據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2013年數據)。細看每個城市的幼兒園分佈,你會發現芬蘭的私立幼兒園一直不溫不火存在著,為什麼沒有擴大?這跟芬蘭是福利社會有關,從出生到墳墓,政府全部都管,公立幼兒園基本覆蓋了全國的早教需求。 自1973年《兒童日託法案》起,芬蘭政府也將私立幼兒園囊括進政府的幼兒園公共服務體系,同樣享受國家的津貼、財政支持。可以說是私人辦學,國家扶持。具體實施過程是,當地政府向私立幼兒園購買日託服務,再向家長開放幼兒園的報名名額,而政府的支付費用是根據此園內的學生數量,比如120人的私立幼兒園,政府財政支持200萬/年。但是由於師生配比、教師工資水平、校園設置建設等國家層面都有嚴格的規定,所以芬蘭私立幼兒園很難獲得巨大利潤。從中也可以看出,私立幼兒園也不是向家長直接收費。 但私立幼兒園收費與公立幼兒園基本是一樣的。政府除了補貼私立幼兒園,還資金扶持個人在家裡託管幼兒。家庭日託班(Family day-care)。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芬蘭,經濟急劇增長,就業市場擴大,更多女性到職場工作。芬蘭人互幫互助的傳統就在那時推動了家庭日託班的發展。一批女性需要去離家很遠的地方上班,另一批女性仍然在家帶小孩,於是她們自我僱傭,既照顧自己的小孩,又可以靠照顧別人家的小孩獲得薪酬。這個薪酬是政府發的。1971年芬蘭政府出了官方指南,對可以在家開托兒班的照料人提出資格要求,可以是幼教老師,也可以是有經驗的媽媽,但後者需要經過政府審核,才能開班。全職最多隻能帶4個小孩,其中包括自己的孩子,配比也是1:4。到1980年代,照顧幼兒的家庭照料人人數,佔到了home-based employment的40%。芬蘭用走過的路告訴我們:“工”不只是在外找份工作,在家育兒也是工種之一。 另一種更靈活的幼兒園就是由當地機構主辦的開放幼兒園和早教俱樂部。比如由移民局下屬公益機構Gloria舉辦的開放幼兒園,每星期舉辦一次親子活動,所有人免費參加,不僅給孩子提供點心,還給家長準備飲品。旨在為孩子提供同伴互動的機會,以及為在家照顧兒童的人們提供社交網絡。早教俱樂部是專門針對兩歲半以上,沒有去上幼兒園的兒童,提供的短時間社交情境場合。因為不是每個家長都想把孩子送去幼稚園,但又希望,孩子可以獨立適應團體生活。有不少家長,覺得可以先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慢慢適應,一週2、3次,2-3個小時,為獨立去上幼兒園做準備。


六、高配置的幼師和護工雙職能師資隊伍


芬蘭幼兒園裡的“師”,不僅有幼教老師,還有護工。這與芬蘭幼教的理念密切相關:幼兒園是孩子白天的家,爸爸媽媽要回職場,那照顧幼兒的任務就由專業的幼教機構接手,既要做好保育工作,照顧好孩子身體發展,讓其健康、快樂成長,又要涵蓋早期啟蒙教育。 在這種師資隊伍下,芬蘭幼兒園實行小班制、師生配比低。根據兒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芬蘭幼兒園內部分0-3歲小組和3-5歲小組,前者成人-幼兒的配比是1:4,一個班平均12個學生,配有一位幼教老師,兩位護士;後者成人-幼兒的配比是1:8,一個班平均21個學生,配有2為幼教老師,一位護士。芬蘭幼教這種師生配比,在全球都是高標準。這種小班制,跟它踐行平等、公平的教育理念密切相關。班小人少,每個孩子才更有可能都得到老師的關注和照顧。 高質量的幼師為幼兒教育事業提供師資保障,讓芬蘭幼兒園成為家長滿意、社會認同、教師引領的高質量學前教育。芬幼師必須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而幼兒園的護工必須具備職業高中護理專業及以上學歷。 不過,芬蘭幼教老師的工資水平在整個教育系統中是最低的,長期合同的員工,每月稅前是2600歐。學習幼師專業不是為高工資,而是發自內心地熱愛這個行業的人。這也是芬蘭大學學前教育專業選拔學生的標準之一,在錄取的面試環節會考慮學生選擇這個專業的動機,是否適合這一行業。


七、採用幼兒教育(0-5歲)與學前教育(6歲)分級的體系


以5歲為界,芬蘭把早期兒童教育分為幼兒教育(0-5歲)與學前教育(6歲)兩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對應不同的性質:非義務教育、義務教育;不同的實施機構:日託中心、學前班;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與保育並重、幼小銜接。 以于韋斯屈萊市當地幼兒園(0-5歲)每天的活動安排為例,他們沒有課表,只有一天的活動安排。這是因為芬蘭幼兒教育以兒童為中心,在尊重兒童天性和心理發展的基礎上,把每天的日常活動分為兩種形式的玩耍:一種是孩子們自發、自由組織的玩耍,另一種是由教師設計指導的遊戲活動。最大的特色在於在遊戲中學習,並且芬蘭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是全球最多,每天最少2小時。 而6歲以後的學前教育,是為幼升小順利過渡,做準備,並不是小學化教育。孩子每天只有4個小時的在校時間,重點在於觀察孩子是否具備同齡人的閱讀、語言表達能力、識讀、算術能力等,如果發現孩子學習遲緩,可以為他安排多一年的學前教育;還在於從心理上、身體上調整孩子的作息,比如幼兒園每天要戶外活動2小時,到了小學坐在教室內的時間增加,孩子的身體需要時間適應。這樣的“分級”體系,既保證孩子有快樂的童年,避免幼兒教育小學化;又為孩子在進入小學之前,做好心理上、身體上準備。 2012年,全球權威的嬰幼兒教育質量評估報告《StartingWell》指出,北歐國家的嬰幼兒教育世界領先,前6名中有4個屬於北歐國家,分別是芬蘭、瑞典、挪威、丹麥。芬蘭位居第一,這源於它在立法、財政支持、職能管轄、師資配置、教育機構的設置,以及教學理念等方方面面滲透著公平、高質量的原則,讓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都享受平等、高質的教育資源。


松哇


衡量的標準通常是指的PISA"考試"成績。

芬蘭的教育只能說是平均來看世界第一,而且近年來持下滑狀態。芬蘭的優勢在於政府投入巨大,學校花得起錢,學生可以接觸到各種新鮮的玩意兒,能學習很多不同的科目,有機會和大自然各種親密接觸,做各種手工,等等。

同時,學生之間的競爭並不激烈(我認為是人少,加上社會福利健全),所以能夠做到“不讓人落後”。

我的個人經驗是,從平均來看,芬蘭學校的硬件和師資水平,絕對吊打比如美帝的公立教育。此外,芬蘭雖然也有“學區房”,但和比如美帝相比,學校之間的差距小多了,只要你不住在個別掉渣的地區就差不多了。

另一方面,芬蘭的精英教育就差遠了,屬於反過來被美帝吊打的水平~~

所以說,取決於你看重的,是平均教育,還是精英教育了。


不吃鹹豆花


在互動中學習

在芬蘭,強調非常重要的一點:對於兒童的學習來說,遊戲是最自然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

如果觀察寵物,會發現它們其實就是互相遊戲,在遊戲的過程中學會獵食,學會與同伴交往。

接下來有一點也非常重要,試錯是孩子游戲時非常重要的權利,因為只有嘗試了,然後犯錯了,才能夠理解這件事到底是怎麼回事,才能夠理解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童話故事中學習

在瑞典、荷蘭、芬蘭這些北歐國家,童話故事都有悠久的傳統。這些童話故事在向孩子傳遞有關價值觀和道德標準的信息,告訴孩子們什麼是自由,怎樣關心他人、關心世界。

孩子聽故事的過程,其實也是讓孩子產生共性、集中注意力、發揮想象、鍛鍊記憶力的過程。

對孩子來說,聽完故事之後,他們會相互交流閱讀感受,包括不懂的地方等,這就為未來孩子們講出自己的故事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孩子在家裡也可以做這樣的練習,選擇自己喜歡看的書,有興趣閱讀這些書,就會有很好的學習效果。

創造力不是教育出來的

芬蘭的課程,沒有教材的概念,很少提創造這件事,也很少有專門的課程來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而且芬蘭也不會有課外補習,芬蘭的孩子們有大量充分的自由時間,下課之後就到處玩兒,甚至連家長都不知道他們去哪兒了。

其實,對於這種自然教育的方法,在我國也已經逐漸獲得認同併火熱起來。更多的中國家長和幼兒園開始帶著孩子體驗大自然,讓孩子在大自然中進行學習,比如觀察一個小樹苗從發芽到成長的全過程,看森林裡的蝸牛等等,去地貌奇特的地方遊學,帶孩子開闊視野,鍛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等等。希望未來,我們的學前教育也能像分來等北歐國家一樣進步發達。

我是小鷹會自然教育,通過自然探索、遊學體驗等方式,三年以來累計接待了60000多名小朋友開展實踐式素質教育活動。小鷹會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將來有一個美好的人生。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小鷹會自然教育


教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要根基,越來越多的國家在解決溫飽的同時都把教育接入國家規劃的重中之重。雖然很多國家重視教育,但是每個國家的教育水平不一樣,在西方一個權威機構測評“最有效教育系統”排名中,500萬人口的芬蘭高居世界第一。以基礎教育聞名於世的芬蘭,其兒童早期教育同樣吸引各國教育研究者的探討。

在芬蘭的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對於兒童來說,遊戲是最自然的方式,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試錯是孩子游戲時非常重要的權利,因為只有嘗試了,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理解這件事是怎麼回事,怎麼改正錯誤,進而理解整個世界是怎麼回事。同時老師的示範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芬蘭的課程,沒有教材概念,很少有專門的課程來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也沒有課外補習,孩子們有大量的自由時間到處玩耍。幼兒園不屬於義務教育的範疇,但學費很低,空間、資源豐富。幼兒園寬敞,有很多獨立的功能室,一個幼兒園一般幾十個孩子,三個混合班級,有小、中、大班,大班孩子在六至七歲間,被特別劃分出來,接受幼小銜接學前教育。

以“玩”為根本理念的芬蘭幼兒園,教師的要求最低是教育相關本科及以上學歷,戶外活動才是真諦,玩耍是芬蘭幼兒園教育的最重要課程,讓孩子們在玩耍中學習、在玩耍中成長成長兒童基礎教育的核心,充分保證兒童戶外活動時間,在大自然中學習。





微笑向暖8829


以基礎教育聞名於世的芬蘭,其早期兒童教育同樣吸引著世界各地教育研究者的探討。芬蘭早期兒童教育體制,可追溯到1890s的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模式,即EduCare模式,譯為早期兒童教育和保育並重的模式,這一模式在芬蘭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是家長滿意、社會認同、教師引領的高質量學前教育。從立法層面、職能部門的合作層面、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支持層面、幼兒園收費形式、教育機構的種類,以及幼師隊伍等層面,逐一落實EduCare教育與保育並重的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