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學醫源於愛母 如今成兒科“守護神”!

學醫源於愛母 如今成兒科“守護神”!

學醫源於愛母 如今成兒科“守護神”!

40歲的潮敏,學醫源於一個樸素的願望——守護患病的母親。如今,在兒科醫生崗位上辛勤耕耘了18個年頭的她,成為眾多患兒的“守護神”,“作為一個生於1978年的醫生,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40週年來,安徽醫療行業日新月異的變化,我相信安徽醫療行業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自幼立志學醫,只為守護母親

40歲的潮敏不僅是小兒泌尿外科領域的“大咖”,還是年輕醫生們的“職業偶像”。但這群年輕醫生不知道,潮敏與醫學結緣源於一個樸素的願望——守護患病的母親。

1978年2月,潮敏出生在東至一個雙職工家庭,如果沒有病痛,她將在父母的呵護中無憂無慮地成長,“3歲那年,我媽媽被確診為腦腫瘤。”父親帶著母親遠赴上海治病,年幼的潮敏被送到奶奶家,託付給奶奶照顧。母親這一去便是數月,多年後潮敏才得知,當時光是等待做CT檢查確診病情,父母便在上海苦等了兩個月。“那時只有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有先進的檢查設備,但數量寥寥,排隊等待做檢查也是家常便飯。”

確診後,潮敏的母親隨即接受了手術治療,“當時治療費不菲,我聽父親說,母親的手術花費了廠裡15年的醫療經費。”在潮敏的印象中,母親患病後,一家人的生活也悄悄地發生了變化,“母親常年在家養病,父親一個人既要上班,又要照顧她,還得忙活家務……”

潮敏在奶奶家一待便是3年,6歲那年,她被父親接回家,並送進小學讀書。看到母親的病容和拮据的家境,懂事的潮敏暗下決心,好好學習,不讓父母操心。從小學到中學,她始終是年級第一名。1995年的夏天,潮敏參加了高考,填志願時,她鄭重地在志願表上填寫了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

潮敏說,之所以學醫,最初起源於一個樸素的願望——成為一名醫生,守護患病的母親,“我的姨夫也是一名醫生,加上母親患病的緣故,從小到大,我經常接觸醫護人員,在我印象中,醫生是一個偉大而神聖的職業。”不久以後,她如願以償,一紙通知書寄到她的手上,“實現夢想的第一步終於成功地踏出去了。”

五年挑燈夜讀,她成為兒科醫生

1999年的秋天,潮敏帶著父母的殷切期望和親朋好友的美好祝福,揹著行囊來到合肥讀書,學醫苦、學醫累,5年的本科生涯裡,潮敏最清晰的記憶便是背不完的醫學知識,學校的通宵自習室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她的身影,憑著一股韌勁,她的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不僅理論知識紮實,在解剖等實操課程中,她也不落人後。

5年挑燈夜讀,潮敏以優異的成績迎來畢業季,“畢業前,老師建議我留校任教,可面試時,我沒有出現……”她說,如今再回想起此事,仍覺得心懷愧疚,“我辜負了老師的好意。”當時,在年輕的潮敏看來,醫生是一個辛苦的職業,但自己不想放棄夢想,“既然選擇了遠方,就要直面風雨兼程。”

潮敏向多家醫院投了簡歷,在順利地收到錄用通知後,她斟酌再三選擇了安徽省兒童醫院,成為一名兒外科醫生。“真正成為醫生後,才發現課本上的知識和臨床實操是兩碼事。”懷著緊張忐忑的心情,她一門心思泡在病房裡,看病例、學技能、請教前輩……她想盡一切辦法,希望快速成長起來,承擔起一個兒外科醫生的職責。

2001年,潮敏第一次拿起手術刀,“本來我是助手,但主任臨時起意說:‘潮敏,你來主刀,讓我見識一下你的本領’。”在主任的鼓勵和指導下,潮敏順利地完成了職業生涯第一臺手術,鎮靜自如、乾脆利落的表現獲得了主任的稱讚,“感覺自己離夢想又近了一步。”她立下志願:一定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兒外科醫生,為患兒們帶去健康和新生。

2006年,潮敏確定了小兒泌尿外科的專業方向,並在2009年攻讀安徽醫科大學泌尿外科專業研究生,“小兒泌尿外科需要耐心、細心,女醫生再適合不過了。”

見證安徽醫療行業40年飛速發展

作為一個生於1978年的醫務人員,潮敏說,自己有幸見證了安徽醫療行業的一幕幕變遷,“安徽醫療行業可謂日新月異。”最近幾年,她更是真切地感受到了安徽醫療行業飛速的變化,“1981年,我媽媽看病得遠赴上海;如今小病不出社區、大病基本不出安徽省。”

從B超、CT到核磁共振,從開腹手術到腹腔鏡手術,從面診到視頻會診……“技術革新折射出改革開放給安徽醫療行業帶來的變化。”她說,以小兒泌尿系疾病為例,10多年前,不少泌尿系疾病需要開腹手術治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開大刀,不僅創傷大,康復時間長,還會留下疤痕,患兒術後還面臨著感染和併發症。”

10餘年前起,腹腔鏡技術開始運用於小兒泌尿系疾病的治療,“不僅創傷小,而且恢復快……”她說,很快這項技術被陸續運用於治療一些複雜的泌尿系疾病,“為更多的患兒帶去福音。”2014年,三孔腹腔鏡技術又被單孔腹腔鏡技術取代,“手術時,只需在患兒的肚臍上打個洞,術後也不會留下疤痕。”

剛上班時,潮敏經常會遇到一些家長因為不堪醫藥費重負,放棄對孩子的治療,如今隨著醫保、新農合、救助政策等的不斷健全和完善,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少,“以小兒泌尿系先天性畸形來說,10多年前,患兒做手術需要自費四五千元,這是一筆高昂的費用,可如今五六千元的手術費,通過醫保報銷後,患兒只需自費一兩千元。”除了享受醫保報銷外,有些疾病還可以享受到醫療救助基金。

看病貴有效緩解,看病難更是有了質的改變,“微信掛號、網絡掛號、電話掛號……比起以前掛號窗口大排長龍的情況,如今掛號已不再是一個難題。”潮敏說,以前經常有人吐槽“見專家難,見知名專家難上加難”,如今就是找國內頂尖專家問診,也不再是難題。

現如今,年輕醫生和醫療後備軍的成長速度,也讓潮敏感慨不已。“在以前,年輕醫生全靠老專家手把手傳幫帶,如今互聯網技術讓年輕醫生多了一個積累知識的途徑。”潮敏說,“互聯網技術為醫療行業的發展注入了一股強動力。”她說,以前看診、做手術,大多遵循經驗,如今醫生不僅可以通過互聯網查詢全國各地的病例,甚至可以搜索國外的病例,“借鑑國外醫生的一些先進做法和技術。”

潮敏說,40年來,一代代安徽醫務人員的心願便是,有朝一日,安徽的患者不出省便能治好病,“如今大部分的患者已經實現了夙願,我相信不遠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患者如願以償。”

訪談面對面:

1、為什麼立志學醫,併成為兒科醫生?

之所以學醫,最初起源於一個樸素的願望:成為一名醫生,守護患病的母親,後來成為兒科醫生是想為患兒們帶去健康和新生。

2、第一次站在手術檯上,拿起手術刀,有什麼感想?

有些許緊張,但在主任的鼓勵和指導下,我順利地完成了手術,感覺自己離成為優秀的兒外科醫生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3、你認為,改革開放40週年來,安徽醫療行業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讓大部分患者實現了“不出省便能治好病”的夙願,我相信,不遠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患者如願以償。

人物檔案:

潮敏,女,1978年2月出生於安徽東至,2000年7月畢業於安徽醫科大學,同年入職安徽省兒童醫院,目前擔任泌尿一科主任。先後在北京兒童醫院、華西醫院專業進修小兒泌尿外科,2017年赴美國洛杉磯兒童醫院學習。專業特長為泌尿系先天性畸形、泌尿系腫瘤等疾病的診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