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腳氣的引發原理,腳氣和灰指甲之間容易交叉感染

腳氣(腳臭)是由於身體的小汗腺分泌旺盛,汗腺分泌物在細菌、黴菌分解下產生穢臭。出汗促使細菌容易繁殖,因此腳臭常與多汗症伴發。

腳氣的引發原理,腳氣和灰指甲之間容易交叉感染

自療注意事項:

(1) 要注意清潔,保持皮膚乾燥,保持腳部清潔,每天清洗數次,勤換襪子。

(2) 平時不宜穿運動鞋、旅遊鞋等不透氣的鞋子,以免造成腳汗過多,腳臭加劇。

(3) 積極消除誘發因素,如腳汗、腳癬等。

(4) 勿吃容易引發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蔥、生蒜等。

(5) 情緒宜恬靜,激昂容易誘發多汗,加重腳臭

腳氣的引發原理,腳氣和灰指甲之間容易交叉感染

(1) 將腳放在50-60℃的熱水中多燙幾次,每次15分鐘,每日1-2次。

(2) 用重物將絲瓜絡壓平做成鞋墊,可除去腳汗引起的腳臭。

(3) 葛根15克、研成細末,加白酒15克、再加適量水,煎後洗腳,每日1次,1周後,可除去腳汗引起的腳臭。

(4) 洗腳時,在水中加入米醋10-15毫升,調勻後,將雙腳浸泡15分鐘左右,每日1次,連續3-5天,腳臭即可消失。

(5) 洗腳時,在熱水中加50克白礬,浸泡10分鐘左右,可除腳臭。

腳氣的引發原理,腳氣和灰指甲之間容易交叉感染

醫學上通常將腳氣分三型:糜爛型、水皰型、角化型腳氣。

1.糜爛型:好發於第三與第四,第四與第五趾間。初起趾間潮溼,浸漬發白或起小水皰,乾涸脫屑後,剝去皮屑為溼潤、潮紅的糜爛面,有奇癢,易繼發感染。

2.水皰型:好發於足緣部。初起為壁厚飽滿的小水皰,有的可融合成大皰,皰液透明,周圍無紅暈。自覺奇癢,搔抓後常因繼發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發於足跟。主要表現為皮膚粗厚而乾燥,角化脫屑、搔癢,易發生皸裂。本型無水皰及化膿,病程緩慢,多年不愈。

腳氣的預防方法:

1.要保持腳的清潔乾燥,汗腳要治療。勤換鞋襪,趾縫緊密的人可用草紙夾在中間,以吸水通氣。鞋子要通氣良好。

2.不要用別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汙水中行走。

3.公用澡堂、游泳池要做到汙水經常處理,用漂白粉或氯亞明消毒,要形成制度,以防相互傳染腳氣。

腳氣是人們生活中的常見病。一旦發病,病人往往感到奇癢難忍,腳趾間出現紅斑、脫屑,症狀嚴重的患者整個腳底都會發紅、脫皮。腳氣不僅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還極易傳染給他人。

然而,因患腳氣而就診的病人並不多。北京友誼醫院皮膚科主任趙俊英說,大多數腳氣患者都是在症狀比較嚴重的時候才來醫院看病,而在發病的初期、症狀較輕的時候,通常是利用一些民間土方進行自我治療。

除了藥物以外,日常的足部保健對治療腳氣也非常重要。據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李若瑜教授介紹,腳氣是由一種皮膚癬菌引起的疾病,而這種癬菌在比較潮溼、高溫的環境下更容易滋生。

因此,人們應注意保持足部乾燥,選擇比較吸汗的線襪和透氣、寬鬆的鞋子;每天堅持洗腳,並擦乾腳和腳趾縫。

甲麗健手足健康專家告訴你腳臭自我治療小妙方:

1.經常洗腳

2.在腳上使用爽身粉

3.使用止汗劑

4.經常更換襪子

5.穿通風的鞋子

6.睡前以酒精擦拭腳部,再撒些除臭粉,然後用塑膠袋套腳,以誘發流汗,次日清洗腳 部,再予以擦乾,連續如此一週,接著再每週一至兩次

7.經常泡腳

8.以茶包煮水,再用腳浸入二十至三十分鐘,擦乾後撒爽身粉,可防止腳臭復發

9.也可以粗鹽溶於水泡水

10.醋酸鋁、重碳酸鈉及醋溶於水泡腳,都有除臭的作用

11.冷熱交替的泡腳,有助減少流汗,防止腳臭

12.保持平靜

13.注意飲食

14.勿過度勞動足部

腳氣(腳臭)是由於身體的小汗腺分泌旺盛,汗腺分泌物在細菌、黴菌分解下產生穢臭。出汗促使細菌容易繁殖,因此腳臭常與多汗症伴發。

自療注意事項:

(1) 要注意清潔,保持皮膚乾燥,保持腳部清潔,每天清洗數次,勤換襪子。

(2) 平時不宜穿運動鞋、旅遊鞋等不透氣的鞋子,以免造成腳汗過多,腳臭加劇。

(3) 積極消除誘發因素,如腳汗、腳癬等。

(4) 勿吃容易引發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蔥、生蒜等。

(5) 情緒宜恬靜,激昂容易誘發多汗,加重腳臭。

(6)本症以外治法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