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明代戶部尚書鄭紀,世稱“三朝元老”、“經濟名臣”

明代戶部尚書鄭紀,世稱“三朝元老”、“經濟名臣”

鄭紀像

鄭紀(1438—1513),字廷綱,號東園,明興化府仙遊縣文賢裡上鄭人(今莆田市仙遊縣度尾鎮埔尾村),明天順四年(1460)進土,歷任翰林庶吉土、國子祭酒、浙江按察副使、浙江提學、戶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有經邦濟世之宏才大略。一生歷經英宗、憲宗、孝宗三朝,人稱“三朝元老”。

在任上,鄭紀展現出非凡的輔國才器,擔任戶部侍郎時,不遺餘力為朝廷聚財,成效卓著,世稱“經濟名臣”。他也多次辭官,歸隱故里達20餘年,興學勸耕、植樹修橋,百姓至今傳頌。時人以其政績顯明、文行著名,同宋代仙遊籍名臣蔡襄並稱為“一邑二賢,並美同譽”。

苦學中第,獻策辭歸

明代戶部尚書鄭紀,世稱“三朝元老”、“經濟名臣”

位於仙遊縣城拱橋頭的鄭紀祠堂

鄭紀系莆陽“南湖三先生”之一鄭露的後裔,他少時家境貧寒,但勵志苦學,博通經史。

據民間傳說,弱冠之年的鄭紀,有一天跟同窗好友前往九鯉湖祈夢。當晚,鄭紀夜宿九仙祠,夢見一仙翁款款而來,對他說道:“木蘭溪水西苑源,山上榴樹掛石榴。高山松柏風高潔,庚辰登第尚書榮”。鄭紀夢醒後,覺得功名在望,懷著喜悅的心情,揮毫作《祈夢》詩一首:“紛紛迢遞叩仙機,夢裡分明覺後疑。自是心情能照物,高山坐久亦先知。”隨後,鄭紀閉門日夜挑燈苦讀,熟讀所有書經。天順四年(1460年)果然中了進士第。

憲宗即位後(1465),實行新政,但依然寵信奸臣,朝政不見起色,鄭紀不顧殺身之禍,與內閣首輔劉健一起呈獻《太平十策疏》,提出“遠奸邪、任忠良、恤民命、興禮教”等十條對策,都是治國救時之大計。雖多被憲宗優旨採納,但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施行。憲宗初政時允許兩京文職官員可以提前致仕,年僅三十二的鄭紀,因患風溼症,再加上父母年邁,他自感“進無以盡忠,退無以盡孝”,在上《太平十策疏》當月,便上疏乞請致仕,但未得允准。兩個月後,鄭紀病勢加重,又聞父母臥病在床,晝夜憂念,病情益重。自感“親無百歲期,國有萬年計”,再次上疏,乞請暫歸原籍,調病養親,待病癒親終後回朝供職,做到忠孝兩全。

山居蓄志,熱心善舉

明代戶部尚書鄭紀,世稱“三朝元老”、“經濟名臣”

三朝元老,一品尚書

鄭紀回鄉後,盡心奉侍雙親。其父樂善好施,因鄭紀出仕而受人尊敬,他在得到鄭紀的支持後,曾經主動焚燬價值數千兩的債券,並放棄了鉅額債權。有一回,泉南有一個富家人殺人犯法,想用千金委託鄭紀父親疏通消災,他理直氣壯地說:“爾知吾兒不可,乃欲吾以是語兒。”於是揮手拒絕說客。鄭紀聽到後,以此加勉,更加自律。

不久,鄭紀父親因病去世,鄭紀就按儒士之禮安葬。興化知府嶽正資助四錠白銀,但被鄭紀完璧奉還,他回信說:“君子愛人以德,不罪是幸。只領盛念,實與愛均也。”治喪結束之後,鄭紀在墓地修建小屋,居住守制,勤奮讀書,日夜不離,三年都不曾回家。他堅持素食,直至守序結束後才恢復正常飲食。

鄭紀居家20年,修身養志,規正家範,引導鄉俗,植樹造橋,為民興利,嚴格踐行士族精英正身、齊家、平天下的人生志向。據史志記載,鄭紀先後率眾修建橋樑六座,制定《義聚家範》,受到興化郡守嶽正的讚賞,福建按察司僉事林克賢將《增修鄉約》刻板通行於福建八郡。鄭紀倡議設立朱子義倉,招募百姓以工賑濟,助民度荒;針對仙遊縣官課徵無則、任意斂財,幫助縣令建立定規,節省了裡役等諸多費用。

督學浙江,導正士風

明代戶部尚書鄭紀,世稱“三朝元老”、“經濟名臣”

仙遊度尾鎮的鹿鳴橋,由鄭紀倡建。

成化十九年(1483)五月,鄭紀結束告假,擔任經筵講讀官,為憲宗講解經義。在此期間,鄭紀曾經出任禮部會試同考官,憲宗外甥也參加會試,同僚想予以破格優待,被鄭紀拒絕,因而受到忌恨。但憲宗說“翰林官亦難為也”,替鄭紀開脫。

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因鄭紀文章與德行老成持重,升任為浙江按察司副使,奉敕提督學事。在任上,鄭紀以培養德藝兼具的儒士為己任,每到一地督學,必向學子宣講正心誠意之學,親自講授易、詩、書、春秋二禮“六經”,宣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道,講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以及經世制變大義。

鄭紀堅持教人以德行為先,開明道德,造就人才。因他嚴明學規,辦事公正,權豪寒門,一視同仁,士子剛開始時受到約束甚苦,但時間一久就安心就讀。鄭紀還注意通過儒生,推動民俗的改造,比如針對奢侈、信佛之風,邀請丁憂生員講習喪禮,教育士子不被異端邪教所迷惑,士風也得到了淨化。

鄭紀巡學紹興府上虞縣時,看見縣學年久失修,搖搖欲墜,大戶人家趁機侵地建房。他不顧巡按的干擾和有司的遷讓,依法拆除房屋,收回佔地,拆除淫祠神廟數十所,依法沒收被豪強奪取的磚瓦木材,重修學宮,囑託太守利用從當地湖田訟案中收回的田租,用以興教助學。因為鄭紀的身體力行,浙江學政面貌為之一新。

入侍經筵,執教太學

明代戶部尚書鄭紀,世稱“三朝元老”、“經濟名臣”

府第中的匾額"鹿鳴嘉客"

成化二十三年(1487)九月,孝宗即位,召用一批敢言忠直之士輔政。鄭紀針對新君御政,上疏諫勸孝宗“御經筵,近儒臣,論聖學,以正心為要”,希望孝宗臨御之初,開納言路,檢身修德,勤學好問,親君子而遠小人,強調君心帝德對治國的決定性作用,孝宗下旨嘉贊鄭紀:“這本(疏)所言,朕當體行之。”

孝宗弘治三年(1490)六月,鄭紀被召為國子祭酒。進見時,司禮太監陳寬見其儀容修偉,以鄉里親故的身份求見,被鄭紀拒絕。鄭紀考核士子的學業時,即使是朝廷權臣的子弟,也不予庇護。有一回,駙馬練習禮儀時稍有過失,鄭紀就責令他伏首俯身,思過認錯。

孝宗初政時,嚴禁設齋事佛,以防邪道害政。但不到三年又下旨命令京都三大名寺設齋醮,連做三天佛事,禮部準備選拔六名國子監生參加,但被鄭紀嚴加拒絕,他說:“監生讀聖賢書,豈識此禮?”於是上疏諫止設醮祝壽之舉。只是孝宗最終以齋儀物品已經備齊為由仍然舉行。

鄭紀到國子監時,有膳餘銀千兩,掌管文書的官員按照常例也奉送一份給鄭紀,但鄭紀全數歸還,並責問說:“膳為監生,何與祭酒?”被一些同僚認為是故作清高,這些宵小之徒就捏造事實,構陷彈劾。吏部尚書王恕聽到後說:國家涵養百年,才得到如此人物,而小人卻因私生恨,誣陷公道之人。他如果被罷官,那他也辭官回家。孝宗也知道是小人誣陷,朝廷倚重鄭紀,因而不允准鄭紀三疏懇求致仕。

救荒有方,倡導武選

明代戶部尚書鄭紀,世稱“三朝元老”、“經濟名臣”

鄭紀祠堂庭院深深

不久,鄭紀改任南京通政司左通政要職,他精明幹練,深見卓識力,推求真務實的政風。當時山東連年大旱,寸草不生,饑民流亡。鄭紀參考宋代救荒的成功案例,針對當朝實際,呈獻《上救荒、備荒十事》,提出五條救荒應急措施。一是截借官軍糧船救濟饑民;二是讓工部修治黃河,以工代賑;三是募商人以米易鹽,賑濟饑民;四是招募兵員,國得兵以強,兵得糧以養,一舉兩得;五是蘇松地區賑濟結束後,將現有銀兩盡數解送戶部,抵銷截借官軍糧船。這些救荒、備荒措施,既從長遠考慮,又切合實際,簡易可行,不僅迅速有效解除燃眉之急,也有一舉多得之效,被孝宗所嘉納。他也深知朝政之弊,規諫孝宗節省濫費,裁撤冗員。

弘治七年(1494),鄭紀升太常寺卿,掌管禮制。他針對當時祭孔之禮,上疏《修明禮典疏》,請求修明禮典,以正教化,痛斥佛道延壽秘術,請求革罷京都設醮祝壽之舉,禁絕教坊樂工妻女接客謀生,以純正風教。

弘治九年(1496),朝廷下詔南京五府六部舉保將材。鄭紀認為,舉保將材為一時救急之策,培養將材則是長久之計,不然年年歲歲,臨飢拔苗,遇渴掘井,不足以救飢渴。為此,呈上《奏設武舉,以培養將材疏》,建議參照唐宋成功經驗,開設武舉之科,以策論定去取,以弓馬定高下,公開公平選拔將材。

主政戶部,惠及兵民

明代戶部尚書鄭紀,世稱“三朝元老”、“經濟名臣”

仙遊埔尾鄭紀故居

弘治十年(1497),鄭紀升任南京戶部右侍郎,他胸懷大局,心謀國計,勇於革除積弊,推行制度創新,求真務實,具有經國濟世之才。他處事精明,善於抓住機制,拔本塞源,革弊去害。在任上,他廣開財源,增加儲用,杜絕制外濫支官糧,扭轉國家儲備匱乏的被動局面;他密疏奏請,將各衙門新增官糧,凡舊例所無者一併革去,杜絕倉糧濫費,以利恢復京糧正常儲備水平;他上疏清理財賦,提高邊防儲備;他針對民間私恃錢幣現象,硫請統一錢法。

弘治十四年(1501),蘇皖等地大旱,赤地千里,災民飢寒交迫。鄭紀聽說太監羅兌剛病故不久,遺留金銀財寶甚多,緞匹、器皿不計其數,於是上疏乞請皇上派遣公正的官員,逐一檢查羅兌遺產,全數用於買米救濟饑民性命。

激流勇退,移風易俗

明代戶部尚書鄭紀,世稱“三朝元老”、“經濟名臣”

鄭紀《東園文集》複印珍本

鄭紀擔任戶部侍郎達十年之久,主持部事多年,因革除積弊,得罪了既得利益者。弘治十七年(1504)三月,72歲的鄭紀,鑑於病勢益增,第19次疏請致仕。孝宗只好晉升鄭紀戶部尚書致仕,並用驛傳送歸。

鄭紀致仕後仍不忘臣子安民濟世之責,不遺餘力為民解困謀利。仙遊由於賦役繁重及虎災、瘟疫,人口大減,尤其是兵役之災,令民不堪忍受。鄭紀查明實情後,致書建布政司右參政龐泮,奏請朝廷改正文冊,促使為害多年的軍戶之法終於停止實行;針對鄉俗奢侈之風,他擬出《歸田諮目》十條,涉及迎送往來之禮,對本家留客、親朋往來、慶祭鄉飲、鄉邦吉凶禮、冠婚喪祭,以及書信、作文、賦詩等,一一作出規定,具體可行,又不違世人之常情,又痛改虛應奢華陋習。

鄭紀從西鄉屏山移居仙邑南湖書院。天朗氣清之時,葛巾野服,憂樂有節。興致之時,賦詩作文。他曾經與文友在楓亭組織了仙遊歷史上的第一個文學社———耆樂社,開仙遊文學活動的先河。鄭紀文章簡潔,詩詞精美,著有《東園文集》、《東園吟稿》、《歸田錄》等書。《東園文集》為雜文集,十三卷,收入《四庫全書》。清代乾隆進士吳濂稱他的文章“思想深切,辭旨醇正”。

正德八年(1513),鄭紀病逝,年76歲。之前,名臣林俊、孝子劉閔、福建巡按御史韓廉與守巡等省官前來探病,鄭紀只對他們說:“仙城未固,願完成其事,以惠一方。”鄭紀一生仕途,幾番進退,才未盡用,雖僅二十餘年,政績依然可觀,他的宏才大略、輔國才器深為朝野所仰慕。莆陽名臣周瑛追述鄭紀生平事蹟說:“君子謂其有匹休(媲美)古人之行,而世不能殫:有經濟天下之才,而時不盡用。出處始終光明俊偉,於富貴利達泊如(恬淡自如)也。”

參考《明史》及阮其山等人的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