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農婦做自媒體月入過萬的祕密 白領好奇:她是怎麼做到的?

這是個跨界打劫的時代,都市白領永遠想不到,坐到電腦前跟你搶飯碗的,是放下鋤頭、奶完孩子的農婦。

戳中大家好奇心的有兩點:

一是自媒體真的這麼賺錢嗎?

二是農婦哪來的創作能力?

作為一名非著名自媒體人,衣缽先生這3年筆下寫的,都是互聯網賺錢的秘密,對這種操作方式,可以給大家剖析解惑。

智能手機和4G網絡的普及,讓4億城鎮手機用戶的關注點無從落地。

哪裡有用戶,就把觸角延伸到哪裡,互聯網也脫下高貴晚禮服,在田間地頭扭起了大秧歌,目的就是吸引城鎮精神文化空乏的用戶。

今日頭條的崛起,跟快手毫無違和感,裡充斥著濃濃的屌絲味和鄉土氣息。

原住網民一直調侃頭條的庸俗、快手之低俗,當苞米茬子+酸菜是主流消費品時,誰先調整戰略方向,誰就能獲得海量城鎮空白用戶。

頭條做到了。

頭條本身不產生內容,靠撒錢補貼自媒體人,獲得內容源。

有內容就能吸引用戶,有用戶就可以接廣告,這是最簡單不過的商業邏輯。

當這波自媒體創業浪潮來襲時,雖然頭條給出豐厚的補貼,很多人還是被高高在上的內容創作嚇倒在大門前。

想多了,頭條沒有豆瓣的文藝、沒有起點中文的文學範、也不是字字珠璣、文風犀利才能出頭的天涯論壇。

相反,在頭條上,土味文字才有市場,標題黨才能活的滋潤,你如果寫一篇《你怎麼看待量子宇宙學》哪怕寫的再學術性正確,專業性再屌,也等同於給兔子上一盤意大利魚子醬,不喜歡。

看出來頭條的創作門檻並不高,但是頭條號作者月入過萬了嗎?

少之又少,

只有廣告收入高過補貼,平臺才是盈利的,一邊高喊補貼口號,吸引人創作,另一邊儘可能壓縮支出,讓作者遊離在撐不著也餓不死的臨界點。

城市白領、文化精英就沒優勢而言了,專業人士看不上這三瓜倆棗,非專業又覺得沒有提筆安天下的能力。

只有一批膽肥的,慢慢摸到了頭條的脈搏。

頭條是靠算法推薦,論壇是爹的話,頭條就像媽,你原本想要一點,她給你推薦一大堆。

自己的文章想在這一大堆中勝出,文章標題就要足夠奇葩,

“孫子生日,公公一句話,兒媳婦臉通紅”

“手機放大米里一年省一千多塊錢”

“吊塔原來是這樣安裝的”......這是正確姿勢。

下鄉就得唱二人轉,帶點黃汙才叫好又叫座,這樣的文章難寫嗎?

早有了流水線規模化生產的模式,標題有模板,內容有框架,只需要填充即可。

文章寫的爛無妨,甚至故作破綻引一幫噴子吐槽,回覆越多,平臺越認為是高質量文章,會加大推送力度。

前年滴滴鼎盛時期,滴滴、柳Q是是大眾的糟點,自媒體就出現了翻寫手法,大眾越恨誰,她就歌頌誰,刻意挑戰用戶的敏感神經,引起一輪又一輪撕逼大戰。

讀者噴的痛快,文章點擊量就高,自媒體人賺的也爽,這種歡迎來找茬的模式比比皆是。

寫刀郎和那英,寫手撕小日本,寫美國人震驚了……都是辣雞文配震精標題的框架,文末再引導口水戰。

而他們在背後笑,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如果文路造就了寫手,多平臺才是月入過萬的核心。

單憑頭條能拿多少補貼,頭條不會像你想象中那麼仁慈慷慨。

後來百家號、大魚號、一點號……不下十多家信息流平臺崛起,讓一篇內容,有了更多的收入來源。

如果一篇文章發到頭條,可以創造50塊利潤,把這篇文章同步發到10個平臺,收入也許就是300塊了。

有利益的驅使,再有了流水化操作,就可以提高產量,一天產出10篇內容,收入≈300再乘以10。

農婦做自媒體月入過萬的秘密 白領好奇:她是怎麼做到的?

在網絡賺錢圈,這種操作由來已久,為什麼大多數並不掙錢呢?

原因之一,是沒有分工協作。

舉個例子,如今短視頻紅人都是依靠MCN機構,她們有顏值為什麼不自己播?為什麼要跟別人簽約還要分出一部分利潤?

短視頻考驗的是創作能力和持續輸出能力,一個人又搞創作、又搞運營、還考慮怎麼變現,是做不起來的,單從精力上就轉換不過來。

所以農婦+規模化報團,有了分工協作,才有精力各司其職,這是最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才是成功的關鍵點。

中國的商業模式在下沉,推開一個農戶的門,裡面圍坐著10多位農婦,每人負責10多部手機,我以前文章《扔下鋤頭做網絡,看農婦是怎樣互聯網賺錢的》中寫過。

搖一搖、附近人、加群裂變,從吸粉到轉化,互聯網已經褪下華麗的袍子,變成了人工機械化勞動。

她們跟富士康流水線上的工人一樣,沒必要懂人工智能、沒必要懂電子工程學,只焊接固定的某個位置,並且把它熟練化就夠了。

寫到這兒你就明白了吧,這是協同作戰,精細化分工,流水線作業的產物。

這些在我歷史文章裡都能找到答案,還能發現很多互聯網賺錢的秘密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