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感謝貧窮?這輩子都不可能的

我一向覺得,優秀的男生比平庸的婚後出軌的概率會更小。

很多女生會有個幼稚的想法。

光鮮亮麗的男人,因為身邊有不少誘惑,似乎更靠不住。

看上去老實巴交的,更容易對自己忠誠,安安穩穩過一輩子。

她們有這種想法,也有很多“鐵證”。

新聞中,出軌的都是有錢人;包養小三的,也都是霸道總裁。

所以,就會有上面這種感性的認識。

這其實是倖存者偏差。

一個能力不咋滴的人出軌,因為沒啥反差和關注點,吃瓜群眾不會太多。

而一個成功人士的道德瑕疵,就有很多槽點了。

不過現實經常是,成功人士因為經歷過更多誘惑,自制力、責任心更強。

一些看上去靠譜的人,忠厚、老實,可能只是無奈的假象。

世事道理都是相通的,有時候表層感性的認知,結論似乎沒那麼準確。

感謝貧窮?這輩子都不可能的

關於貧窮和富裕的話題,也經常會有認知偏差。

前段時間看到個新聞,河北女孩王心儀寫了篇文章,名字叫感謝貧窮。

我認真讀了一遍,大部分內容在描寫她家庭的貧困和窘迫——

我的童年可能少了動畫片,但我可以和媽媽一起去捉蟲子回來餵雞,等著第二天美味的雞蛋;

我的世界可能沒有芭比娃娃,但我可以去香郁的麥田,在大人澆地的時候偷偷玩水。

我的閒暇時光少了零食的陪伴,但我可以和弟弟做伴,爬上屋子後面高高的桑葚樹,摘下紫紅色的葉子,倚在樹枝上滿足地品嚐。

文章很真摯也很感人,我在文字中,讀出了她直面生活的樂觀和堅強。

但結論似乎過於感性,我倒是覺得,我們更應該感謝富裕而不是貧窮。

人經常會感性,對窮人家孩子多一些同情和尊重,這是理所應當也是人之常情。

但如果不夠理性,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去讚美貧窮,那則是誤人子弟。

貧窮如果真的這麼好,我們為何要想方設法去擺脫它?

不少父母會有個幼稚的想法,人在艱苦貧窮中會更加刻苦努力。

這同樣是倖存者偏差。

家庭富裕的人獲得成就,大家會覺得只是錦上添花沒什麼談資。

就像王思聰,即使通過投資獲得了一些成就,大家也都覺得理所應當。

而在艱難困苦中突破自我,則帶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傳播會更廣。

不過,能夠在貧窮困苦中脫穎而出的人,如果有更好的環境,會更加優秀。

成就他們的不是貧窮,而是自己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才智。

但是,如果把這事這麼赤裸裸說出來,似乎就顯得冷血和無情,會讓不少人憤怒。

現實是,更多有所成就的人出生富裕家庭。

相比很多從貧窮中走出來的孩子,他們還會有更多的才藝、更明確的價值觀以及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特別是在經濟進入成熟階段後,這種現象會更明顯。

老一輩我們還能細數一些草根逆襲,到了這一代,就很難找到幾個了。

今日頭條的張一鳴、ofo的戴維、餓了麼的張旭豪,都出生富裕家庭。

富裕是好的,它能給人更多的選擇,也會讓人有精力去深度的思考。

經受過金錢的誘惑,享受過極致的物慾,才更容易直面自己的本心。

踏上社會,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也會有更強的意志力。

感謝貧窮?這輩子都不可能的

有次跟一個靠自己奮鬥混出來的小夥伴聊天。

他有個瓶頸克服不了,非常焦慮。

因為年輕時沒見過大錢,在做很多決策時不夠有想象力,經常放棄不了短期的誘惑,進行更長線的佈局。

這種眼界和大局觀,可以說是貧窮帶給他的侷限。

我們經常說,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

這雖然是一種自嘲,但的的確確是一個殘酷的現實。

就像從鄉村出來的孩子,最大的夢想可能也就是考上清華北大,而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則會從學校特色去選擇哈佛和耶魯。

手裡只有幾萬塊現金的人,也沒辦法想象身家幾十億人的生活。

有時候沒見過大錢的負面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所以,比起感謝貧窮,我們更應該感謝富裕。當然,最應該感謝的,還是那個努力的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沒法掌控自己的出生,能把握的只有自己的人生。

一個優秀的家族,往往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斷積累的結果,富不過三代不過是眼紅人的口嗨。

為了自己子女在起跑線上更進一步,我們理應想辦法賺更多的錢,變得富裕。

感謝貧窮?這輩子都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