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十九軍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後來到了哪裡?

草上搭個飛白


國民革命軍第29軍為馮玉祥的西北軍,1930年蔣、馮、閻爆發了中原大戰。由於馮玉祥在中原大戰中失敗,馮宣佈下野,馮玉祥的西北軍被張學良整編為兩部分,一部分由孫連仲率領,另一部分整編為第29軍,軍長為宋哲元。到1937年第29軍的人數已經擴大到10萬人左右,名為一個軍,實際人數已達到一個集團軍的人數。

第29軍的軍長為宋哲元,副軍長為佟麟閣、秦得純;該軍下轄四個師以及直屬的軍事訓練團,第37師師長為馮治安,該師下轄第110、111、225三個旅;第38師師長為張自忠,該師下轄第112、113、114以及獨立26、39共5個旅;第132師師長為趙登禹,該師下轄第1、109兩個旅;第143師師長為劉汝明,下轄第1、2兩個旅;軍事訓練團團長為張壽齡,下轄三個大隊。

盧溝橋事變之後,第29軍擴編為第1集團軍,宋哲元為總司令,到1938年取消番號。第29軍的番號也被取消,以第37師、第132師擴編成為了第77軍,軍長為馮治安;以第38師擴編成為了第59軍,軍長為張自忠;這兩個軍後來又擴編為第33集團軍,集團軍總司令為張自忠,1940年張自忠殉國之後,由副司令馮治安接任。以第143師擴編成為了第68軍軍長為劉汝明,後來又擴編成了第2集團軍,劉汝明為集團軍總司令。鄭大章的騎兵第9師擴編成為了騎兵第3軍,後來投降了汪偽政府,成為了可恥的漢奸,至此,第29軍不復存在,蔣介石完成了對西北軍的分化。


歷史軍魂


二十九軍在抗戰開始後,擴編為集團軍,其下的師擴編為軍,原37師和132師擴編為77軍,以馮治安為軍長;原38師擴編為59軍,軍長由宋自兼,原143師擴編為68軍,以劉汝明為軍長。之後隨著戰功,部隊在抗戰中進一步發展。

1、29軍的成立與發展

29軍成立於中原大戰後,是西北軍的底子。在晉南調出後,駐防察哈爾,在長城抗戰與後來的察哈爾同盟軍事件中,二十九軍得到擴展,不僅有察哈爾地盤,更有了六萬生力部隊。

在華北事變中,中央軍、東北軍都退出河北,29軍負責冀察行政事務,實力再一次增長,兵力擴展到十萬。

(平津作戰)

2、抗戰初期的29軍

七七事變,29軍積極抵抗。在擴大後,全面失敗,短時間即丟失京津。

之後被擴編為第一集團軍,所轄59、68、77三個軍,每個軍番號的數字之和即14,這是為了紀念七七事變。

(津浦路作戰)

在部署冀南反攻中,第一集團軍矛盾重重,各部以鄰為壑。之後隨著59、68兩軍的南調,加上宋哲元調任戰區副司令。

作為第一集團軍的29軍名存實亡。

3、作為軍的延續與發展

國軍的編組方式延續了湘軍的方式,有功者擴編,無功者解散。

在徐州戰場,張自忠部表現優異,之後武漢會戰也是,其升任為33集團軍司令,下轄59、68、77軍.隸屬於五戰區,在棗宜戰場立下戰功。

在抗戰後33集團軍被整編為33軍。

總結:

29軍在抗戰中的變遷是地方實力派的一個縮影。韓復榘的第三集團軍、楊虎城的第十七路軍都是如此。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29軍士兵與日軍對峙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原來是馮玉祥的西北軍。1930年中原大戰馮玉祥戰敗後,西北軍殘部經張學良整編,組成了第29軍,宋哲元任軍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29軍撤往保定,1937年8月擴編為第一集團軍,1938年4月撤銷編制。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中國駐屯軍一部在宛平縣附近進行軍事演習。日軍聲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守城的29軍37師拒絕。日軍隨後便炮擊宛平城,29軍反擊,七七事變爆發。

29軍守衛盧溝橋

7月28日8時,日軍在香月清司指揮下向第29軍發動總攻。戰至13時,南苑戰鬥結束。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在指揮作戰中殉國。28日下午,宋哲元委派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市長,於當日晚離北平赴保定。

29日凌晨,駐防天津的第29軍第38師由副師長李文田指揮,主動向天津日軍發動攻擊,攻佔天津總站日軍駐地,並向駐海光寺日軍司令部和東局子飛機場展開攻擊。但在日軍飛機、炮火反擊下,至15時開始撤退,隨之天津淪陷。

29軍士兵向前線開進

1937年8月中旬,蔣介石將29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宋哲元為總司令。原37師和132師擴編為77軍,馮治安為軍長。原38師擴編為59軍,宋哲元兼任軍長。原143師擴編為68軍,劉汝明為軍長。部隊駐守津浦路沿線。9月上旬,磯谷師團沿津浦路向南進攻。第一集團軍此時內部矛盾重重,於是一觸即潰。1938年3月,宋哲元調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第一集團軍隨即被撤銷了番號。


飛豬漲姿勢


國民革命軍第29軍原是西北軍馮玉祥的部隊,中原大戰後被改編為第29軍,軍長宋哲元,先後駐紮熱河、察哈爾、平津一帶。1937年7月7月7日,第29軍與挑釁的日軍首先交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宋哲元為了保存實力,企圖與日本人談判解決華北問題,但沒有取得預期效果。1937年7月底,宋部南撤保定。當時第29軍下轄第37師(師長馮治安)、第38師(師長張自忠,留北平)、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已陣亡)和第143師(師長劉汝明)4個師,10萬人左右。宋哲元害怕國民政府追究其責任,於是派副軍長秦德純到南京活動,經過秦德純運作,國民政府軍委會將29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宋哲元為集團軍總司令,第37師和132師合編為第77軍,馮治安任軍長;第38師編為第59軍,宋哲元自兼軍長(張自忠歸隊後由張擔任);第143師編為第68軍,劉汝明任軍長。

第一集團軍組建後,駐紮津浦路沿線。1937年9月17日,軍事委員會劃津浦路北段為第六戰區,以馮玉祥為司令長官,指揮津浦路抗戰。宋哲元明白這是馮玉祥要奪他的軍權,於是以退為進,稱病辭職;第一集團軍將領在宋支持下反對馮玉祥擔任津浦路指揮,致使設立第六戰區的計劃無疾而終,後來宋哲元重回部隊。

1938年,第一集團軍自河北退入河南,歸李宗仁的第五戰區指揮;後來,第一集團軍整建制改為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宋哲元改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1940年代初在四川去世。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戰死,馮治安接任總司令。抗戰勝利後,第三十三集團軍編為第33軍,馮治安任軍長;淮海戰役期間,第33軍擴編為第三綏靖區,司令官馮治安,下轄第59軍和第77軍,駐紮賈汪前線,期間大部在張克俠和何基灃帶領下起義,加入瞭解放軍行列,1980年代有一部電影《佩劍將軍》,講的就是這段故事。



原屬第29軍系統的劉汝明部,在抗戰中被調離原系統。該部在解放戰爭中部分投誠,部分被殲,餘部逃往臺灣。

這就是打響抗戰第一槍的第29軍的來龍去脈。


民國年間那些事


老薩談三面軍閥宋哲元--宋哲元小傳

平津慘敗的罪魁禍首

趨吉避凶,能拖就拖。宋哲元如意算盤打的雖好,遺憾的是,兇惡的日本人卻不會按照他的計劃去做。

1937年初,隨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長達20多年的中國內戰就停止了,這是日本人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日本認為蔣介石下面肯定會全力擴軍備戰,預計1939年就會將現有的200萬大軍完成一期的整訓,大大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日本人認為,肯定不能等蔣介石做好準備以後再入侵,必須儘快全面發動侵華戰爭。

僅僅幾個月後的7月7日,日本人就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侵華的第一槍。

從此刻開始,就是宋哲元一生最大恥辱的開始。宋哲元在這段時間,不再是一個愛國將領,而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軍閥。

盧溝橋打響以後,全國軍民一致認為不能再妥協退讓,必要時候不惜和日軍一戰。29軍基層官兵也是同樣的想法,他們在盧溝橋和宛平城和日軍拼死血戰,毫不示弱。防禦盧溝橋的一個連,在日軍第一次猛攻後僅剩14個人,卻仍然死守陣地。

在盧溝橋打響以後,日本軍方曾經有短暫猶豫,隨後很快達成一致意見,開始了全面侵華的腳步。

只是,此刻日軍在華北,尤其河北省卻沒有什麼兵力。這裡的中國駐屯軍僅有5000,6000人,面對宋哲元的10萬大軍顯然毫無勝算。日軍軍部經過研究,制定了以虛假和談迷惑宋哲元,實際利用這段時間大量增兵到河北的計劃。

於是,日本派出外交人員和軍人反覆同宋哲元談判,做出希望和平解決的假象。稍後,日本人就會以各種理由撕破和宋哲元達成的協定,然後再和談,再達成新的協定,直到部隊集結完畢為止。

以宋哲元的智商,本來不會被日本這些拙劣的手段所騙。當局者迷,宋哲元實在太想和平解決,以保住29軍在河北的地盤和10萬大軍,一次次被日軍所矇蔽。

從7月7日到27日的20天內,宋哲元居然昏招跌出,最終導致了災難性後果。

7月11日,本來在山東老家的宋哲元緊急趕到天津,立即召集29軍高層商討如何應對。其實,單單就是他去天津,就是一個大問題。早在7月8日,也就是盧溝橋事變爆發的第二天,蔣介石下命令,讓宋哲元立即從老家山東趕赴河北保定統一指揮國軍。隨後,連續數日發電催促宋哲元就任。為什麼去保定呢?這是因為,日軍已經從三面威逼北平,而日軍在天津也有駐軍。很顯然,平津並不容易守住,而且很危險,國軍守軍一不小心就會被日軍包了餃子。所以,蔣介石才在後方保定設立指揮所,目的就是準備全面開戰。保定已有中國軍隊重兵集結,離北平也有150公里左右。日軍再厲害,短時間內也無法打到保定,此處是比較理想的戰役指揮總部。然而,宋哲元並未奉命去保定指揮29軍作戰,而是直接從老家山東趕往天津。去保定是指揮軍事作戰,去天津幹什麼呢?天津、北平一帶如果要打的話,自然有張自忠、馮治安、趙登禹等統兵大將負責。就算需要一個前敵總指揮統一指揮所有部隊,也完全可以由能力卓越的張自忠或馮治安去擔任。顯然,宋哲元此行的目的並不是去打,而是為了親自去和日軍談判。

到了這個時候,國民中央政府領袖蔣介石的態度已經非常明確,就是中國方面不會讓出河北省和華北。蔣介石一再表示,如果日軍一意孤行,就要決一死戰。在盧溝橋事變當天,蔣介石就電報宋哲元,要求宋哲元準備開戰。與此同時,蔣介石下令孫連仲、龐炳勳、高桂滋等和29軍有淵源的約5萬軍隊(以前都是西北軍),立即開赴石家莊一線準備增援平津。隨後,又調動劉峙、商震、湯恩伯部10多萬中央軍迅速向河北開進。短時間內趕往河北增援的中國軍隊部隊高達近20萬人,還有大量其他部隊也向華北移動。蔣介石還電告宋哲元,要求他立即做好軍事上的準備:“守土應具決死戰之決心與積極準備之精神應付!”蔣介石知道河北局勢對中國軍隊不利,日軍掌握進攻的主動權,所以又特別指出,必須儘快修築防禦工事,準備防禦作戰:“務望在此期間,從速構築預定之國防線工事,星夜趕築,如限完成為要!”9日,蔣介石向全國發表動員令,要求:“全國地方,各部隊仍應切實準備,勿稍疏懈,以防萬一,是為至要!”11日,蔣介石在全國範圍調動陝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蘇的數十萬中央軍部隊向鄭州為中心的隴海鐵路、平漢鐵路集結。同時,命令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立即部署津浦線北段防禦, 從側翼支持宋哲元的29軍。由此可見,蔣介石已經徹底準備跟日本人拼了。據日方資料記載,13日,宋哲元等29軍高層經過數日爭論,最終做出決定,要全力和平解決:對日絕不抵抗,對南京抗爭,解除北平戒嚴(允許群眾自由出入),嚴禁與日軍摩擦!在同一天,蔣介石已經得知宋哲元趕赴天津去談判。蔣介石自知不妙,在他看來,宋哲元顯然犯了錯誤。在這種關鍵時刻,不管最終會不會開戰,至少也要做好開戰的準備。正所謂:“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況且,日軍在華北開戰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蔣介石電告宋哲元,非常誠懇地說道:“盧溝橋事變必不能和平解決。無論我方允其任何條件,而對方的目的,則以冀察不駐兵區域與區內組織用人皆得其同意,造成第二冀東(蔣介石認為,日軍的真正目的是要控制河北和察哈爾省,建立親日政府)。若不做到此,則彼必得寸進尺,絕無已時(蔣介石認為,如果中國方面不同意這樣解決,日軍絕不會停戰,而實際上無論是南京政府還是29軍也絕對不可能同意割讓河北、察哈爾兩省這種要求)。中正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毋為瓦全,以保我國家和個人之人格。”宋哲元不為所動,反而回電錶示自己不會去保定,而是會繼續留在平津。實際上這就是公然拒絕讓他去保定指揮的命令,而是試圖和平解決。顯然,宋哲元根本不在乎蔣介石的命令,也就是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在20天內,宋哲元同日軍多次達成所謂停戰協議,稍後就被日軍以各種藉口撕毀。

9日當天,29軍派出地位僅次於宋哲元的天津市市長兼任38師師長張自忠、政府保安處長張允容等人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參謀長橋本群、特務長松井太久郎、北平特務頭子今井武夫正式談判,達成第一個書面協議。日本沒有幾天就將其撕毀!

14日,代理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香月清司同宋哲元進行第二次談判,再次向宋提出七個要求,其中居然包括“北平不得駐紮29軍正規軍,必須由保安隊和警察負責”。顯然,如果這樣做了,幾乎等於把北平拱手讓給了日軍。顯然,這些要求在今天看來是極為苛刻的,尤其正規軍撤離北平根本是不能接受的!沒想到的是,根據日本的資料,宋哲元對這些要求原則上沒有異議,但要求緩行。

可以說,宋哲元真的是非常希望停火的。

18日,宋哲元同張自忠藉著參加原華北駐屯軍司令田代皖一郎葬禮的機會,和現任司令香月清司見面。日方資料上說,宋哲元向香月清司表示道歉。而宋哲元則回憶說,雙方互相表示道歉。而之前日本方面曾經要求宋哲元公開道歉,作為停戰的一個要求,宋現在做到了。

19日,張自忠、張允榮奉命再次簽訂第三個停戰協議,基本答應了日本方面的全部要求,並且同意撤走北平的29軍37師,改由趙登禹的132師接防。

由此,29軍就差真的全軍退出平津地區了。

本來,29軍領袖宋哲元在天津停留了近一週時間。在19日雙方達成協定以後,他立即乘坐日本人安排的專列回到北平。要知道,北平城內就有日本駐軍,四周也有日軍重兵,是相當危險的。顯然,宋哲元此舉表明,他認為雙方停戰是必然的事情,自己沒有任何危險。

沒想到,日本卻給宋哲元迎頭一擊。

日本政府在20日突然公開外交聲明宣佈:中日的外交交涉停止!中國駐屯軍則在22點發表聲明:從20日午夜以後,駐屯軍將採用自由行動(將發動進攻的含蓄說法)。

同日,日本參謀本部召開部長級會議,一致決定立即使用武力,解決華北事變!這個宣告,對於宋哲元來說,無異於一聲驚雷。

可是,就是在這種生死關頭,29軍高層居然還沒有省悟。在已經得知日方聲明和進攻的情況下,宋哲元還試圖力挽狂瀾。他仍然派張自忠連夜找到日軍華北駐屯軍參謀長橋本群,在當夜23點再次簽訂了一個正式的《停戰協定第三項誓文》,明確說明北平城內的37師會主動撤退,限一天一夜內撤完,雙方立即停戰。宋哲元在20日下令,根據之前和日方簽署的協定,將原駐北平的馮治安37師何基灃旅撤出城內,轉移到西苑地區。以剛從河間趕來的趙登禹132師同37師換防;駐盧溝橋宛平城的吉星文團調至後方長辛店,必須立即完成,由石友三保安隊300人接防宛平城。之前雖然保安隊已經到了宛平,因為日軍隨時可能攻城,吉星文團卻沒有撤走。就是這樣巨大退讓,日本方面居然還是不滿意。日軍認為,37師抗日意志頑強,在盧溝橋、宛平城殺了不少日本兵,是日軍的大敵,不能讓他們留在平津一線。所以,他們在第二天的21日又強迫讓37師離開西苑,退到100多公里外的保定。對此,宋哲元居然也答應了!沒想到的是,在稍後的21日到22日,日軍多次偷襲和炮轟宛平城。由於日軍這次使用了重炮,中國軍隊官兵有較大的傷亡,吉星文團長本人再次負傷,頭部被炮彈炸傷。顯然,日軍要求宛平、北平撤軍,不過又是一個花招而已,是為它的全面進攻做準備。更讓人震驚的是,對於和日軍幾次談判的幾乎所有情報,宋哲元根本沒有報告蔣介石。宋哲元除了將最初11日與日方達成的三項口頭協定電告蔣介石以外,對於其餘達成的協議則完全隱瞞。還好中統、軍統這兩個情報機關在華北的工作非常高效,很快這些情報就送到蔣介石面前。蔣介石得知這個消息以後大驚,在他看來,宋哲元、張自忠他們完全是中了日寇的計謀。蔣介石立即在22日電告宋哲元:“聞三十八師陣地已撤北平城內,防禦工事亦已撤收,如此,則倭寇待我北平城門通行照常後,將其部隊與兵員喬裝入城,充分佈置,或待我城內警戒鬆懈時,彼必有進一步之要求,或竟一擊而佔平城,思之危急萬分!務望刻刻嚴防,步步留神,勿為所算。故城內防範,更應嚴重,萬勿大意!”為了勸說宋哲元,蔣介石先後派參謀總部次長熊斌、軍事參議員參議鹿鍾麟、軍事委員會整訓負責人劉建群等人北上平津,與宋哲元聯繫,試圖消除宋哲元對中央的提防之心。同時,蔣介石再次希望宋哲元立即去保定進行指揮,修築工事,加強戰備。宋哲元卻軟硬不吃,不為所動,甚至在日軍全面進攻的幾個小時前,他仍然電告蔣介石,拒絕非29軍的中國軍隊和中央軍進入平津一線增援。他在24日致電蔣介石:“請鈞座(蔣介石)千忍萬忍,暫時委曲求全,將北上各部稍微後退,以便緩和目前,以得完成準備!”而此時的蔣介石已經非常焦急,他在24日電告宋哲元:“日軍從22日起,其機械化部隊向華北輸送,預料一週之內必有大規模行動,務望時刻防備。”可以說,蔣介石的估計仍然非常正確,而宋哲元發現日軍在平津一線四處躍躍欲試,也終於感到事態嚴峻,大戰迫在眉睫。宋哲元隨即下令37師暫停從北平撤退,令132師在永定河以南集結,令132師27旅立即趕赴北平的南苑增援。可惜為時已晚,幾小時後,從7月25日開始,日軍連續發動了廊坊車站事變、廣安門事變,並且在27日凌晨發動總攻擊,全線進攻平津兩市。29軍高層猶豫不決,試圖自保,不做戰備的可悲行為,最終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兵力不足,準備不足,甚至連防禦工事都沒有修好的29軍官兵被迫倉促應戰,幾乎就在眼皮底下遭遇日軍突襲,遭受了很大的傷亡。

------------29軍基層官兵在宛平盧溝橋和日軍拼命,宋哲元卻為了自己團體的利益儘量退讓妥協,更可怕的是還不做戰前部署。雖然宋哲元沒有做漢奸,但因為他的荒唐導致平津地區在一週內失守,29軍傷亡近萬人,還犧牲了兩個將軍。宋哲元至少也是一個瀆職罪!

這段時間,日軍從1個旅團幾千人猛增到1個師團又3個旅團近6萬,空軍和海軍也都集結完畢,戰力以超過29軍數倍(平津地區29軍僅有5萬多人)。更可怕的是,日軍主力部隊從三個方向已經包圍了北平,最遠不過40多公里,最近只有12公里,還切斷了北平和天津的聯繫。29軍處於極為不利的態勢,難逃一敗了。

而這20天內,宋哲元第一沒有允許增員的非嫡系10多萬國軍進入平津地區,第二並沒有把分散在河北和察哈爾兩省的部隊集結到平津一線迎戰,第三甚至連戰前的準備都基本沒有,僅僅疏散了29軍的家屬還有在北平城內堆了一些沙袋而已。

宋哲元為什麼這麼做?

一來是他為了停戰不惜委曲求全,甚至準備將宛平城盧溝橋的正規軍全部撤退,避免衝突。

二來是宋哲元對於局勢判斷過於樂觀,被日本人的假象所迷惑,認為平津很快就要停戰了。

宋哲元的這些昏招,最終導致了29軍和平津地區作戰災難性的結果。

7月27日開始,已經準備完畢的日軍憑藉絕對優勢戰力全面出擊,在極短時間就重創29軍。

28日,日軍攻陷北平外圍中國軍隊駐軍最多的南苑,守軍近萬人中傷亡超過5000人,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先後壯烈殉國。28日當晚,北平被日軍攻陷。

29日,天津失守。

一週內,29軍敗退出平津地區,遭受近萬人傷亡的慘敗。宋哲元自己也勉強從門頭溝地區乘坐火車突圍,由於走的非常倉促,連家眷都沒有帶走。

在從平津地區撤退期間,29軍又有近萬人傷亡、逃散或者脫離29軍序列。

由此,宋哲元可謂雞飛蛋打,既沒有保住地盤,也沒有保住軍隊。

失去平津的地盤以後,宋哲元自知無力控制河北省的大局,實力又被削弱大半,開始試圖全力保住軍隊。軍閥以槍桿子為本錢,只要有了槍桿子一切好辦,最低程度還能做個軍長集團軍司令。不過,此刻中日兩軍在保定,石家莊等地先後發生激戰,全部傷亡慘重,國軍很多參戰部隊傷亡過半!

宋哲元認為餘下的29軍不過5、6萬人,一些部隊還不穩定,隨時可能投靠蔣介石。

宋哲元認為除了儘量避免和日軍作戰以外,沒有更好的方法保住本錢。

所以,在宋哲元的指揮下,29軍除了在大名進行了一個短暫的防禦戰以外,基本稍作抵抗就全線後撤。他們從平津開始後撤,連續潰退千里,一直退到河南境內的黃河邊,沒有停下來認真的打一仗。

退到這裡時,29軍中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兵群情激奮,不願意再後撤,竟然發生了譁變。

他們曾經是大名鼎鼎的抗日大刀隊,在全國各地都受到群眾擁護,是民族的英雄。盧溝橋剛剛開戰,全國各地的慰問錢物都源源不斷地送到29軍處。宛平城內接到大量的慰問信件、紀念品和慰勞品。7月尚是北平的酷暑,為了給前方士兵消暑,光是送來慰問的西瓜就堆積如山。當地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幫助29軍獲取日軍行動的情報(被日軍發現的話,肯定是死路一條),冒著炮火搬運傷員。甚至就連極為貧窮的小商小販也非常支持29軍抗日。磨刀剪的工人給29軍磨大刀都不願意收錢,要知道他們是北平社會最底層,比《駱駝祥子》裡面的車伕還不如。他們工作一天如果沒有收入,家裡就吃不上飯。更有一些青年學生,得知戰鬥開始以後,主動趕到29軍各部隊駐地要求參軍,立即上火線作戰。

此次卻因為高級軍官消極避戰,29軍得到一個逃跑部隊懦夫部隊的惡名,官兵飽受輿論抨擊,上街都抬不起頭。29軍官兵並不怕死,他們在宛平城以絕對劣勢能夠和日軍苦戰近月,還敢出動反攻日軍重兵固守的天津。僅僅因為高級軍官的私心,讓他們成為民族罪人,官兵自然極為不滿,自發的全部抗命了。

29軍官兵在黃河邊自發停止後撤,紛紛要求返回前線和日軍決一死戰,誰要是不同意就開槍打誰。軍心難違,到了這種地步,宋哲元已經失去了對部隊的控制。

看起來29軍是完了,29軍這個團體毀滅已經是必然。

------------------有意思的事,我黨對於宋哲元的評價卻不錯,而且基本不提他的過錯,只提功勞。這並不是說我黨對宋哲元有什麼好感,不過是政治手段而已。抗戰前1936年劉少奇負責北方局的領導工作,他制定了拉攏宋哲元對抗蔣介石的基本方針,也就是“擁護宋主席抗日”。所以在我黨抗戰時期和之後的宣傳中,對宋哲元一律捧得很高,藉此攻擊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其實至少平津地區作戰的慘敗,壓根和蔣介石沒有關係,罪魁禍首就是29軍高層這個團體,而並非某個人。宋哲元既然是29軍的大老闆,首要責任肯定是他的,這是無論如何躲不掉的,也不可能退給張自忠之流來背黑鍋。宋哲元最終病逝在四川綿陽,這裡有他的墓地。好在蔣介石對他留情,沒有打落水狗,讓他帶著一級上將軍銜善終,落了個整臉。

曾經和蔣介石平起平坐的宋哲元已經今非昔比,現在同威望如日中天的蔣介石相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29軍的幾個軍長認為,既然跟著蔣介石能夠保住自己的地位,何必和宋哲元一起同蔣介石作對,豈不是自尋死路嗎,更別說還揹著漢奸的罵名?

於是,劉汝明,張自忠等軍長先後率部離開29軍趕赴抗日前線。在眾叛親離之下,宋哲元被迫退居二線,接受了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的職務,實際成為沒有實權的掛名將軍。

之後的幾年,鬱郁的宋哲元主要在後方修養。常年軍旅生涯毀了他的健康,他先是發了中風,經過搶救保住性命,手腳已經不靈活了,加上腰病時常發作,只能拄拐行走。宋哲元自知多年和蔣介石作對,又有平津不戰而走的經歷,深怕蔣介石秋後算賬。尤其同時華北軍閥頭子的韓復榘被蔣介石槍決以後,宋哲元更是惶恐。

他經常對部下說:華北的事情究竟是誰的責任呢?是不是完全由我們承擔這個責任?

宋哲元還對家人說:一個人在臺上的時候,誰都來恭維你,可是你倒了的時候,那就會牆倒眾人推,甚至落井下石。

1938年7月,宋哲元以養病為藉口向蔣介石請辭所有職務。蔣介石對宋哲元還算可以,沒有追究他之前的責任,還給了他一個軍事委員會委員的閒職,由國家承擔他所有的治療和生活費用。

即便這樣宋哲元從一方諸侯變為一個毫無實權的普通老人,這種反差還是讓他無法接受的。

這幾年宋哲元基本在鬱悶中渡過,脾氣也變得非常暴躁。他的女兒宋景昭回憶在1938年同宋哲元住了2周,宋幾乎天天因為所謂飯菜不合口發火,這在以往是沒有的,他從來不注意飲食。

明明重病在身,性格剛愎的宋哲元卻不聽從醫生勸告,甚至不按時服藥。他的血壓經常衝高到200以上,有時散步期間就突然暈倒。由於宋哲元的積威,部下和家人都不敢勸他。期間宋哲元曾經在重慶見過蔣介石,要求去日佔區打游擊。

蔣介石看宋哲元非常消瘦,步履蹣跚,還要拄拐行走,勸他養好病再說。

宋哲元雖嘆道:委員長都說我有病,我真的有病了嗎? 卻還不承認自己有病,仍然不注意治療。

到了1940年初,宋哲元的病更為嚴重。除了中風後遺症以外,宋又併發腎病肝病,逐漸臥床不起,甚至無法說話。最終,宋哲元於1940年4月5日於四川綿陽去世,終年56歲。

死前,宋哲元表現出對在七七期間沒有同日軍血戰的懊悔。他對病床邊的眾多幕僚說:一個軍人不能死在戰場上,反而死在病床上,不能再參加戰鬥,把日本人打垮,真是死不瞑目啊!

老薩想說的是,這又怪誰呢?在平津的時候你不打,在津浦鐵路時候你不打,在冀南你也不打,最後部隊譁變自發開赴前線去打,你想打也打不了啦。

你要在平津打了,就算也是慘敗,不至於落到後來眾叛親離的地步,更會帶著一個抗日英雄的美名去世,何至於有今天的宋家後代和張家後代的互掐呢?

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薩沙


要說二十九路軍,不得不提“倒戈將軍”馮玉祥。

馮玉祥作為民國著名軍閥之一,被稱為西北王。他手下的西北軍看似實力不俗,但是,由於馮玉祥在軍閥內部口碑很差,沒有軍閥願意和他真的結盟。所以,馮玉祥的西北軍註定要被別的軍閥消滅掉。

馮玉祥先後八九次倒戈,人品真的不怎麼樣。他和蔣介石,閻錫山合影時,只有他穿的很樸素,一副大兵打扮。但是,很多人說他這只是做做樣子罷了。而且,馮玉祥在面對別人收買時曾說:“誰的力量大,我們就和誰合作”。

(左為馮玉祥,中間是蔣介石,右邊是閻錫山)

俗話說得好,上樑不正下樑歪。馮玉祥自己就屬於牆頭草,他手下也不會忠心跟著他混。他的手下將領中有二十多人先後背叛了他。等到1930年中原大戰時,馮玉祥的西北軍也是第一個被消滅。從此,馮玉祥失去了軍隊控制權。

三大軍閥反蔣,只有馮玉祥的部隊被真的消滅了。

當時,馮玉祥聯合閻錫山、李宗仁起兵反蔣。可惜,馮玉祥人品不行。不僅閻錫山不願全力支持馮玉祥。馮玉祥的手下也被蔣介石收買了:韓復榘、石友三等率領主力叛變;吉鴻昌、梁冠英臨陣倒戈。再加上張學良帶兵入關,馮玉祥二十多萬的西北軍被打的只剩下六七萬人。

馮玉祥只能下野,部隊被蔣介石全部收編。從此以後,馮玉祥失去了軍隊控制權。在此戰中,閻錫山、李宗仁雖然也都損失頗重。但日後都能東山再起。只有馮玉祥成了光桿司令,在軍事上再也沒有作為了。

二十九路軍就是在西北軍被“消滅”時,整編出來的。

1931年,西北軍分崩離析以後,剩下的人被蔣介石收編為四個軍:宋哲元的29軍、孫連仲的26路軍、吉鴻昌的22路軍、梁冠英的25路軍。

29路軍的軍長宋哲元,原本是馮玉祥五虎上將之一。宋哲元的部隊被整編為29路軍以後,雖然是東北軍序列。但是,張學良看不上這群“乞丐”兵。於是,在給了五十萬安置費以後,張學良就把他們仍在了晉東南。

山西是閻錫山的地盤,29路軍只是寄人籬下,過得很不舒服。一年以後,張學良推薦宋哲元去了察哈爾當省主席,29路軍才有了自己的地盤。不過,察哈爾緊鄰東三省,屬於和日軍對抗的前線。張學良自己不敢打日本人,一槍不放讓出東北,卻就把29路軍頂到察哈爾前線。

長城抗戰,29路軍大刀隊一戰成名。

長城抗戰時,中國集結了中央軍,東北軍,晉軍,西北軍等30萬人,對抗日軍5萬人。我軍中,裝備最好的是蔣介石的中央軍和東北軍。29路軍裝備最差,槍少彈少,每人標配一把鑌鐵大刀。

在喜峰口抗戰中,29軍血戰日本鈴木和服部旅團,以傷亡一萬餘人的代價殲敵5000人。29路軍成為長城抗戰中,戰功最卓著的部隊。這場大捷,振奮了國人抗日熱情,29路軍也聲名在外。

但是,日軍依然在中央軍第十七軍防守的古北口突破長城防線。蔣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與日本籤的《塘沽協定》:承認日本對東北佔領,並把冀東、察東列為"非武裝區"。

(宋哲元)

宋哲元很傷心,痛心疾首的說:誰再相信蔣介石抗戰,誰就是傻瓜!

中央軍和東北軍撤出河北以後,29路軍開始壯大。

之後,29路軍收編察哈爾的抗日同盟軍,擴編為四個師,六萬多人。從此,成為華北舉足輕重的一支軍事力量。1934年,西北軍在運作之後,填防平津。

日本人開始拉攏宋哲元,而此時,蔣介石卻有意調29路軍南下“剿共”。作為軍閥,宋哲元從自己生存考慮,也不想失去平津這樣的地盤。面對日本人的拉攏,宋哲元就等蔣介石的“調令”。只要蔣介石調他南下,宋哲元就要叛變投日。

幸好形勢變化,29路軍成了北方抗日主力。1935年6月10日,國民政府同日本簽訂《何梅協定》,中央軍、東北軍撤出平津和河北地區。此時,留在北方的部隊也就剩下29路軍勢力最大。

“盧溝橋事變”打出全面抗戰第一槍。但是,宋哲元錯判形勢,導致29路軍在盧溝橋事變後應對不利。

日軍和29路軍在北平一直摩擦不斷。但是,日軍迫於兵力不足,(日軍在華北只有一萬人),對宋哲元態度很曖昧。日本華北駐屯軍,主動和冀察當局改善關係,甚至還贈送二十九軍十幾門山炮。同時,宋哲元、張自忠兩人還被日本邀請訪問日本,參觀陸海空聯合演習。

等到1937年,日軍增兵到四萬人,並且頻繁的進行演習。但是,二十九軍此時有十來萬人,並不把日軍的威脅放在心上。於是,等到“七七事變”發生時,宋哲元還在老家養病。

面對日本人的進攻,宋哲元根據南京"應戰而不求戰"的策略,沒有及時反擊。還在妄想和日軍談判,“局部解決問題”。可惜,日軍只是在等待時間增兵,發動全面侵華。在短暫的停戰時間內,29路軍眼睜睜的看著日軍集結兵力,佔據有利位置。

1937年7月下旬,宋哲元還以為蔣介石前來增援的部隊,是來跟他搶地盤的。等到日軍在平津地區總兵力達到十幾萬餘人時,宋哲元才知道戰爭已經不可避免。宋哲元計劃8月1日,發動反擊。可是,日本人在7月28日凌晨就發動進攻。

為了保存實力,宋哲元命令部隊在29日凌晨撤往保定。29軍只留下四個團維持治安。留下來和日本人談判的張自忠被罵成了漢奸!

撤出北平的29路軍被擴編為第一集團軍。

在之前的西安事變中,宋哲元支持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這個決定讓宋哲元在蔣介石哪裡留下了好的印象。也可能是因此,蔣介石沒有處罰撤出北平的宋哲元,反而慰勉宋哲元,並且擴編了他的部隊。

擴編的第一集團軍編制是:將原來的四個師擴編為三個軍:77軍,馮治安為軍長;59軍,張自忠為軍長;68軍,劉汝明為軍長;宋哲元為總司令。

不過,蔣介石曾委任馮玉祥為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奪取宋哲元兵權。幸好,馮玉祥已經失去人心,沒人聽他的調令。馮玉祥已經指揮不動老部隊。再加上蕭振瀛阻止馮玉祥重掌軍權,在第一集團軍中挑撥離間,大大削弱了軍隊戰鬥力。在1938年九月,與磯谷師團交戰時,一戰擊潰。蔣介石只能調走馮玉祥,讓宋哲元收拾局面。

不過,第一集團軍已經士氣低落,矛盾重重。之後,南京又把劉汝明的67軍和張自忠的59軍南調。在撤退過程中,宋哲元的第一集團軍開始分崩離析,他也被調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

之後,劉汝明和張自忠率軍參加了徐州會戰,戰功卓著。不久,以張自忠任司令,馮治安任副司令,以29路軍為基礎組建了第三十三集團軍:下轄曹福林的五十五軍,張自忠的五十九軍和馮治安的七十七軍。

在棗會戰和棗宜會戰,第三十三集團軍均立下赫赫戰功。張自忠將軍在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馮治安出任第三十三集團軍司令。不過,第三十三集團軍已經元氣大傷,淪為二流部隊。

抗戰勝利以後,第三十三集團軍整編改稱第三"綏靖"區,馮治安任司令。下轄仍是五十九軍和七十七軍。值得一提的事,副司令長官是地下共產黨員。馮治安對於剿共命令,一直不予執行,不打真仗。馮治安知道部下有一些共產黨員,但他從不過問。

1948年11月,在淮海戰役中,地下黨張克俠、何基灃率領第五十九、第七十七軍起義,加入解放軍。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二十九軍又名大刀軍,在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前,二十九軍主要負責守衛北平天津一帶,兵力在十萬人左右,軍長是大名鼎鼎的宋哲元。擁有十萬大軍的宋哲元對於北平天津的失守,他要負很大的責任。


日軍當時早就有了要全面侵華的野心,只是他們在等待一個最好的機會,他們也需要時間來壯大日本的軍事實力,而日本最大的障礙就是物質匱乏。在日本佔領東北三省之後,瘋狂的掠奪資源供日本使用,日軍需要時間來徹底消化東北。

而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宣佈統一戰線一致對外,他積極的籌備擴軍,計劃兩年內擴軍二百萬,日本人知道這事自然坐不住了,於是他們決定先發制人,不給蔣介石擴軍的時間。1937年7月7日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戰爭爆發。當時駐紮在北平天津一帶的二十九軍足足有十萬人,而日軍當面只有六千人,日本人為了拖延時間數次要求談判,裝作想和平解決此事的態度,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居然相信了日軍真的想和平解決,殊不知有大量的日軍正從日本本土趕往中國。



蔣介石曾多次提醒宋哲元積極備戰,不要相信日本人,可是宋哲元就是一意孤行,錯失了良機。日軍準備充足之後,立刻就翻臉了。二十九軍就在準備不充足的情況下與日軍展開了戰鬥,雖然二十九軍士兵英勇抗爭,但是由於準備不充分和裝備差距,很快就陷入劣勢,不得不撤回北平和天津。


二十九軍之後擴編為第一集團軍,宋哲元是集團軍司令。此後第一集團軍多次與日軍交手,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宋哲元想要保存實力,所以在部隊配合上存在很大的問題,再加上武器裝備落後,這才導致了節節敗退。隨著日軍侵華戰爭的擴大,宋哲元慢慢也堅定了與日寇抗爭到底的決心,親自率領部隊在第一線抵抗日寇,也不失為中國軍人,後來宋哲元戰死,張自忠接任司令一職。


傳奇歷史觀


我是走心的推薦,對於二十九軍,也就是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9軍,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喜峰口

大刀怒斬鬼子,其後1937年“七七事變”盧溝橋奮勇抗擊日寇的光輝事蹟。

卻少有人注意到“七七事變”時,盧溝橋戰區敵我兵力對比5000:120000,卻在7月底潰敗丟失北平、天津,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9軍蒙羞。

當時坐擁12萬兵力的第29軍軍長宋哲元(原馮玉祥西北軍五虎上將之首,時任平津衛戍司令、冀察綏靖主任和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在任期間與土肥原賢二態度曖昧,默許成立漢奸機構偽“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在蔣、日之間搖擺,意圖將平津控制手中,保存自身實力。“七七事變”

後,才從山東老家匆忙趕回29軍駐地,在其活躍平津政商界的王揖唐、曹汝霖等眾多漢奸忽悠下,以及日華北駐屯軍要求和談假象的矇蔽下,第29軍軍中也蔓延著盲目樂觀情緒-盧溝橋戰區敵我兵力懸殊,輕信仍可政治和談解決“七七事變”,嚴令第29軍各部剋制反擊,嚴守駐地,積極與日寇和談。

由於擔心蔣介石趁機佔據平津地區,削弱自身實力,宋哲元甚至在7月24日,中央軍增援部隊到達保定,仍電告蔣介石:刻下擬請均座千忍萬忍,暫時委曲求全,將北上各部隊稍為後退,以便緩和目前,俾得完成準備。拒絕中央軍進入第29軍防區。

截止7月25日,日軍陸續從國內和東北增調第五、六、十、二十師團和獨立混成第一、十一旅團到平津地區,加上原來的天津駐屯軍,總兵力達到十幾萬餘人,並先於第29軍發起進攻,駐紮南苑的第29軍軍部遭到日軍主力攻擊,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陣亡,第29軍防線被攔腰斬斷,隨即7月29-30日,平津陷落,張自忠將軍率殘部敗退。(下圖中為宋哲元,前排左2為張自忠)

第29軍敗走平津之後,被中央軍擴編第一集團軍,駐紮津浦路沿線,原各部主官相繼晉升,但內部已各懷異心,矛盾重重,不久後各自調任不同戰區,張自忠將軍最後壯烈殉國。宋哲元調任調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不久後病逝於綿陽。

奮起抗日-喜峰口振我國威!

後繼無力-讓人扼腕嘆息!


走心的推薦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日戰爭打響。當時的華北其實一直都是日軍早已謀劃好的“囊中之物”。日軍當時從日本本土和東北地區調集了十幾萬的兵力入侵北平,而二十九軍不過十萬人馬,武器還是老舊。但在日軍的強勢之下,宋哲元的二十九軍依然和日本人幹了起來。幾天之後,噩耗傳來,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戰死,二十九軍防線崩潰。


副軍長佟麟閣

在這種情形之下,軍長宋哲元知道,如果再戰只是平白的“送人頭”,他對當時的北平市長張自忠先生說“西北軍是馮將軍一生心血所在,如今只剩下這麼點家底,平津不可守,我得給他留點底子,我準備把部隊收攏起來”,張自忠答應了。29日凌晨,二十九軍除了留下四個團維護治安以外,大部已經撤離北平。


軍長宋哲元

1937年8月,宋哲元接南京中央政府電令,蔣介石讓他去南京作報告,當時宋哲元以為蔣介石是“秋後算賬”,於是讓自己的屬下代替自己去了南京。沒想到在南京蔣介石讓二十九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原來的四個師擴編為三個軍,宋哲元繼續擔任總司令。擴充了編制以後的二十九軍,繼續前往抗日的前線,但可惜屢戰屢敗,司令宋哲元遂萌生退志,二十九軍也變得七零八落。

劉汝明的六十八軍和張自忠的五十九軍參加了徐州會戰,戰功卓著。後來這兩軍合併再加上曹福林的五十五軍成為第三十三集團軍,張自忠擔任司令,這也是抗日雄獅二十九軍的延續。其後,張自忠帶領部隊參加了隨棗會戰,棗宜會戰,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以死明志,以全忠名,壯烈殉國,用鮮血抹去了自己“漢奸”的汙名。蔣介石送給他的輓聯是“大仁大義至勇至忠,江河萬古國士之風.”,並給與了最高規格的國葬。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是阿維啊


要說馮玉祥治軍真夠失敗的,平津淪於敵手之後,國府軍事委員會決計反攻,將第29軍升格為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哲元)負責收復天津,以中央軍劉峙所部為主組建第二集團軍反攻北平;蔣介石聽從副總參謀長白崇禧的建議,劃津浦路北段為第六戰區,特將馮玉祥自第三戰區調來就任司令長官,“小諸葛”理所當然地認為,華北地區的中國軍隊裡原“西北軍”兵力較多,以西北軍老長官來坐鎮指揮,必然事半功倍。



豈料第29軍的各位西北軍將領根本不願意接受馮玉祥的領導,新任集團軍司令宋哲元在專列上“接見”馮玉祥一面後便抱病趕回山東老家,新任第77軍軍長馮治安藉口軍務繁忙躲著不見,最過分的是山東省主席、第三集團軍司令韓復榘,當滄州失陷第六戰區長官部準備撤入山東德州時,韓部憲兵乾脆武裝阻攔,長官部沒奈何逃往河南。居然沒有一個原西北軍將領買馮司令長官的賬,蔣介石無奈宣佈取消第六戰區序列,真不知道馮玉祥這“五虎將”和“十三太保”是怎麼培養的。

第六戰區由此成為抗戰爆發後壽命最短的戰區,宜昌失守那年這個番號給了陳誠,華北地區則建第一戰區,由蔣介石自兼戰區司令(後由總參謀長程潛代理)。

(第59軍軍長張自忠)

第29軍是中原大戰失敗後被張學良收編的西北軍餘部,一直顛沛流離,客居過山西、混過察哈爾、參加過長城抗戰,所部不過30000人槍;《何梅協定》簽署後中央軍不得不離開華北,平津一時成為軍力真空,第29軍趁土匪作亂之機揮師以入,得到國府和日本方面的雙重默認,終於有了一塊自己的地盤,並事實上軍政獨立割據一方,截留稅款壯大隊伍,不過四年光景發展到十多萬人馬,所部每個師都下轄四個旅,可謂兵強馬壯,宋哲元自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這也是第29軍就在“七七事變”中應對不力的主因,這個小團體內部一致認為,茲要戰事擴大,平津要麼被日本人佔領、要麼被中央軍接收,總歸是第29軍將無家可歸。



(第77軍軍長馮治安)

然而日寇用侵略的事實擊碎了29軍上下偏安一方的美夢,羞對國人,惟有抗戰。該軍升格為第一集團軍時共新設四個軍的番號,即以張自忠38師擴編的第59軍、馮治安37師擴編的第77軍和鄭大章騎9師擴編的騎兵第3軍,馮玉祥被氣跑後該集團軍劃歸第一戰區指揮序列,同時指揮原東北軍的三個軍;另以劉汝明143師擴編為第68軍,劃歸第二戰區閻錫山指揮(劉汝明兼察哈爾“省主席”)。

宋哲元因病不在崗位(1938年病重,1940年離世),第一集團軍以馮治安代總司令,彼時的張自忠將軍因尚困在北平未能就職,直到1937年9月才逃離虎口,被蔣介石召見覆得兵權。華北反攻計劃失敗後,1938年軍委會取消了第一集團軍編制,任命宋哲元為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的虛職,馮治安轉任第19軍團長,與張自忠的第59軍共同撥給新建之李宗仁第五戰區,實際上,蔣介石據此完成了對29軍的拆分,這支部隊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已經不復存在。

(第68軍軍長劉汝明)

在接下來的徐州會戰中,張自忠南擋北殺,一敗日寇荻州立兵之第13師團,兩敗坂垣徵四郎之第5師團,終成一代抗日名將;馮治安軍團協防孫連仲第二集團軍(轄劉汝明68軍)於運河沿線,三位出自29軍的將領共同取得“臺兒莊大捷”。第五戰區轉進河南後,張自忠因功升任第33集團軍總司令,而以馮治安副之,麾下即是29軍餘脈,數次大破日軍,1943年張自忠犧牲於“棗宜會戰”的抗日前線,臨陣前的絕筆信就是寫給副總司令馮治安的。

到抗日戰爭後期,馮治安任第33集團軍總司令、劉汝明任第2集團軍總司令,掌握著第29軍的部分血脈;解放戰爭的淮海戰役,第三綏靖區馮治安的部下、第29軍出身的何基灃、張克俠起義,馮治安和劉汝明先後逃臺。而騎3軍軍長鄭大章1940年投靠汪偽政府,成為了可恥的漢奸,日本投降後被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