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愛因斯坦說一切都是設計好的,你怎麼看?

蔑視屠臣悔你孟


額,就據我所知,愛因斯坦從來沒有這麼說過,而且愛因斯坦本人也不信上帝,所以這個說法屬於一個網絡流言,沒有任何的現實依據。


實際上這個問題並不是關鍵,因為這個問題的本質,無非就是有神論和無神論之間的爭議,而愛因斯坦則是這個問題的注角之一,另外一個則是牛頓。

例如網上經常有一個說法,就是牛頓晚年研究神學的問題,有神論者認為牛頓在研究科學的時候,發現了某些驚人的秘密,這個秘密可能就是所謂的上帝,所以牛頓從一個大科學家變成忠實的信教者。

但實際上牛頓一生都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宗教主宰了人的宇宙觀,所以作為一個基督教徒,牛頓研究神學是很正常的,而且牛頓的寫過的著作當中,有80%的都和神學有關。

而愛因斯坦則不同,他生活的年代,現代科學的框架基本已經有了,愛因斯坦曾經在一封信當中明確的指出,他不信任何人格化的上帝,因為在他看來,所謂的上帝只是人類軟弱的一種產物,是被人為虛構的。

所以愛因斯坦不可能說過這句話,他對於無神論的觀點是鮮明的,宇宙當中不存在一個人格化的主宰者,也不存在一切都是設計好的這個概念,所以這句話屬於網絡謠言,可以聽之,看之,但最好不要信之.......


種植恆星


首先對於這個問題,在中文互聯網上有廣泛不同的版本流傳,基本上是一個廣泛傳播的謠言,愛因斯坦對所謂的“終極設計”或者說上帝的態度是鮮明的。

愛因斯坦不信神。

1954年3月22日,一位技工給愛因斯坦寫信,提到他讀到一篇有關愛因斯坦的宗教信仰的文章,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表示懷疑。愛因斯坦在24日回信說:“你所讀到的關於我信仰宗教的說法當然是一個謊言,一個被有系統地重複著的謊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從來不否認而是清楚地表達了這一點。如果在我的內心有什麼能被稱之為宗教的話,那就是對我們的科學所能夠揭示的這個世界的結構的沒有止境的敬仰。”

最近發現了一封愛因斯坦在1954年寫給一位猶太教哲學家的信,信中對這位哲學家的著作表示了不同意見,指出“對我來說上帝一詞不過是人類弱點的表達和產物”,而《聖經》則是“原始”和“非常孩子氣的”,不管後人對《聖經》做如何精巧的詮釋,都“不能改變我的這個看法”,因為這些詮釋和《聖經》的原文幾乎毫無關係。愛因斯坦雖然是猶太人,但並不信猶太教,也不特別看重猶太教,在信中他直言不諱地說:“對我來說猶太教和所有其他宗教一樣,是最幼稚迷信的體現。”

愛因斯坦寫給猶太哲學家葛金(Eric Gutkind)的,言語直接犀利。愛因斯坦寫道:“對我來說,‘上帝’一詞不過是人類自身脆弱性的表現和產物,聖經不過是一本可敬但仍然幼稚的原始傳說集。沒有任何一種解讀,不管它多麼奧妙,能改變這一點……”,這封信的原件在2012年在網上以300萬零100美元被拍出。

那麼回到問題本身來看,題主的意思顯然是——是否存在一個“終極意志”,這個終極意志決定了所有事物的每一刻狀態。

把這句話展開,就是:

  • 宇宙存在一個初始狀態(終極意志)

  • 粒子運動是按照一定物理運動規律進行的

——那麼,所有粒子運動的軌跡是確定的,只要承認精神由物質決定,宿命論就是成立的。

在這段推斷中存在兩點問題。

1.前半部分即決定論是不可證明的

2.依然存在“自由意志”的空間

先說1,我們說我扔出石頭“導致”了石頭飛出去. 但是休謨指出“因果”概念是無法證明的. 因果=時間的先後性+重複多次.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每次扔石頭石頭都會飛出去. 我們所談論的“因果”只是根據日常經驗總結出的高概率重複, 因和果之間沒有“邏輯”必然性. 如果我們不接受“因果”的概念, 那麼談論決定論就沒有意義。

"因果"概念的問題看似平庸, 但其實深刻地影響了科學哲學的發展. 如果沒有“因果”, 那麼自然科學有牢靠的基礎嗎? 因此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花費了大量筆墨證明在表象界“因果”概念的存在性. 愛因斯坦也對“因果”的概念抱有懷疑態度. 他認為沒有所謂“因果”, 科學只是對生活中大量經驗的總結和描述。

決定論既不可以被完全證明, 也不能被證偽的。

決定論不能被完全證明. 能被完全證明的是數學和邏輯學. 只要是對“現實世界”的斷言, 都是不能被完全證明的。決定論也不能被證偽. 只要是對“世界”整體的斷言都不是科學問題. 因為它根本沒有限定條件. 科學的理論都是有限定條件的,可證偽性是科學的基礎。

再說2,我們需要提到“不確定性原理”,這項原則陳述了精確確定一個粒子,例如原子周圍的電子的位置和動量是有限制 。這個不確定性來自兩個因素,首先測量微觀粒子的行為將會不可避免地干擾那個例子,從而改變它的狀態;其次,因為量子世界是基於概率,概率上微觀粒子又呈現一種確定性。

我們怎麼理解“不確定性原理”呢?

首先,一定要明確說明的是,微觀世界的量子疊加態已經超出宏觀世界的想象,並不能夠完全代入到宏觀世界的理論想象中去;另一方面,儘管不確定性依然呈現出概率上的“確定性”,但微觀的“不確定性”依然會對宏觀的“確定性”造成影響,無論這種可能又多麼之低,這就是“自由意志”存在的餘地。

總結

不可能存在一種所謂的終極意志決定一切,因為我們既無法確認因果,又無法否認自由意志,而終極意志不過是存在在宗教領域裡的一份人文關懷。

宇宙冰冷無情,世界如此荒謬,個人渺小不堪,生命脆弱無比。想象一個終極意志關懷、操縱,甚至發自內心的愛著你我一切,會讓我們獲得心靈的撫慰、內心的寧靜。

如果相信這一切是被操縱的,會讓你過的好一點的話,儘管信吧。但是,不要放棄向上的努力與追求,不要放棄自由意志的攀登與吶喊。沒有誰,終極意志或者什麼,會決定一切。


九度十二分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愛因斯坦其實是最不信神的人。

作為物理學界的泰斗,他的晚年是保守的,他最不願意相信量子力學。他不相信只骰子的科學,他不同意,甚至說是死活不同意:一個粒子所在的位置可能在這裡,可能在那裡,彷彿上帝論。

所以愛因斯坦說出這樣的話,很像是謠言。

我去查了一番,確實不是愛因斯坦的原話。因為一個科學從事者,一個無神論者,連推導出來的量子理論都不能相信,怎麼會相信這種唯心的論點呢?

就好像是,現有意識,後有物質?

其實量子理論,在微觀世界裡,是一個物理理論,但是放到宏觀世界裡,就是不確定性的代表。這種不確定性,就否定了一切過度肯定的論調,從某種程度上是支持了唯物論。

只是,有些形而上學了。

如果覺得有用,您就給點個贊、粉個好友唄。

大約花費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畢竟,我辣麼萌~


不哈韓的小韓


很有可能,我們來推理下!


首先,宇宙中的天體運行規矩需要用數學來計算,而能用數學來計算的東西都是要求精確無比的,而在大的宏觀自然界中,包括宇宙,隨機發展的東西都不可能是精確的;但是,宇宙卻一反常態,它的天體大到佈局,小到每個天體的運行軌跡,大小,如果要維持正常運轉,那麼,所處座標必須精確無比。而現實確是如此,說明宇宙中的天體佈局不是隨機的,而是有意為之才能保持不差一分一釐的精準,才能維持天體的正常運轉。這說明,宇宙很可能是更高智慧設計好的結果。
歡迎關注自媒體【讀聞世界】,更多所讀所聞的未解之謎,人文見解等你來分享。總有一篇富有建設性的新主張能夠令你醒目。後期還有更加精彩的預言性科幻小說,用故事來告訴你宇宙的終極意義!


讀聞世界


感覺這不是陰謀論。

數學,化學,物理等科學其實一直研究的是各種宇宙的規則,那麼這些規則是客觀存在的還是主觀設計的真心不是我們這個宇宙角落發現了區區萬年的種族短期可以研究的。

看過三體嘛各位?三體用水滴進攻地球,屬於高端的物理武器,歌者文明進攻太陽系,只用一片小小的二向箔就將太陽系二維化,既然有化學武器,有物理武器,那麼數學就不能成為武器嘛???

為什麼數字的世界都有其規律,只有圓周率無任何規律,有一種猜想說圓周率π很可能是上個時代太陽系文明用來攻擊而被毀壞的武器?

或者說π這個無規則數是創造宇宙的程序員留下的一個後門?

我們反向推測一下,我們的科技在不斷進步,克隆技術已經完善,還在人造細胞,終有一天我們回創造出生命,而依靠科學技術成為下一個智慧種族的“上帝”,那我們怎麼否定在我們更高緯度或者更高技術上沒有這樣的“上帝”在俯視我們呢?

一切到底是不是設計好的不是什麼可怕的問題可怕的是產生這個問題的好奇心和驗證它動力是否也是一種上層的設定呢?


歷史區的旅法師


上帝不擲骰子

這是愛因斯坦的一句膾炙人口的名句,準確來說是後人總結愛因斯坦的話得出的一句話。

那麼,愛因斯坦說這樣的話想說明什麼?或者在什麼背景下說出的?

愛因斯坦作為量子力學的建立者之一,對於量子力學的發展方向更多的期許並不是碰上詭異的量子現象,但怕什麼來什麼。

愛因斯坦作為機械決定論的擁護者,拒絕不確定的量子世界。為此,愛因斯坦還和另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玻爾爭論了近半個世紀。

上帝不擲骰子,是愛因斯坦對宇宙中沒有隨機的事件的堅信。

這另一種解釋就是認為宇宙的一切法則都是被設計好的。

這是誰設計好的?還是誰在操縱?

有人曾經問及愛因斯坦為何研究物理學,他曾這樣回答:

“我想要知道上帝是如何創造世界的。我並不關心這種或那種現象,也不關心這種或那種元素的光譜。我想了解上帝的想法,其他都是細枝末節。”

這是在說宇宙是上帝設計好的嗎?那麼愛因斯坦口中的上帝又是什麼?愛因斯坦是有神論者?

愛因斯坦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顛覆時空的相對論刷新著人類的認知,對於大自然的態度,他曾謙卑地這樣說:

我們看到宇宙間萬物驚人地排列在一起,遵循著特定的法則,但我們只是朦朦朧朧知道個大概而已。



這聽起來像是愛因斯坦把宇宙的法則歸功於某種神明,但究竟是哪一種神呢?是人格化的神還是某種超自然神力?

作為一個公眾人物,愛因斯坦的每一句話都會被仔細的解讀,愛因斯坦曾收到問及這神秘的超自然神力和上帝的關係的信件,他這樣回信過:

“我無法想象一個人格化的上帝——一個會直接影響個人的行為、或是審判自己的造物的上帝。我們對可知世界的少得可憐的瞭解,揭示出一定存在一個至高無上的精神;而我的宗教虔誠正是在於對至高精神的一種謙卑的讚賞。我堅信這難以理解的宇宙揭示了至高理性力量的存在,這種堅信形成了我對上帝的看法。”

這樣的答案似乎並未讓這個寫信的人滿意,於是他又寫信問愛因斯坦認為的上帝是什麼?

愛因斯坦又寫信回覆:

我反覆說過,在我看來人格化的上帝是幼稚的。 你可以稱我為不可知論者,但我並不具有專業無神論者那種十字軍般的精神, 他們的熱情大多來自於一種從青年時期接受的宗教教育的束縛中痛苦的掙脫。我更傾向於一種謙卑的態度, 以反映我們在智力上對自然和人類本身理解的微弱。

愛因斯坦的每一句話,都揭示著自然在某些方面的無法理解,他對於上帝的看法,只是對於人類自身渺小的一種謙卑的理念。

1955年4月18日,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因主動脈瘤破裂逝世於美國普林斯頓。


而他本身對於死的看法,在生前他曾給一個去世的好友貝索寫過一封信,信裡有這麼一句話:

對於我們這些有信仰的物理學家,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區別只是一種固有的幻覺。

科學新視野


答:愛因斯坦是否真的說過這話,我們不必去追究!對於宇宙以及宇宙中的生命,存在著很多難以解釋的巧合倒是真的。


不過,愛因斯坦是無神論者,他相信的是“斯賓諾莎的上帝”,斯賓諾莎的上帝和宇宙是一回事,並不存在什麼實體的上帝,宇宙規律即上帝,宇宙中的一切發展,都是嚴格地遵循著宇宙規律的。



不過,宇宙中的很多事物,都有著驚人的巧合。


比如物理學中的精細結構常數(α≈1/137.03599976),這個常數包含了基礎物理學中的所有重要常數,而且自身沒有量綱。



科學家就發現,該常數要是再大一點,原子將不復存在;就好似我們宇宙被精確設計一樣,四種相互作用正好在合適的強度,才構成了我們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才使得我們宇宙中出現生命。


另外,科學家們在生物體中,還發現一個巧合的事:自然界的氨基酸一共20種,其中有19種存在兩種構型(左構型和右構型);在非生物反應當中,左右構型出現的機率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在生命體中,這19種構型驚人地都呈現左構型(只有極少低等級病毒存在右構型)。



這麼神奇般的巧合,是否隱藏著更深的機理?我們不得而知!

或許“上帝”在設計生命之時,就是偏好“左”而已,就像宇稱在弱相互作用中不守恆一樣——上帝是個左撇子!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這裡,喜歡我們答案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第一部分:狹義相對論的問題。

可信之一:若測量儀在高速運動,測量讀數是相對測量值,要折換成絕對測量值。

良心警告:相對測量值只是一種參照系效應,純屬數學遊戲的幻覺。

愛因斯坦借用洛倫茲的參照系變換因子:γ=1√(1-v²/c²),其中的v是作為參照系的測量儀的速度。例如,原子鐘是作為參照系的測量儀。宇宙飛船原子鐘讀數為t',地球原子鐘讀數t,有如下關係:t'=γt。

設相對於絕對參照系的飛船速度v=0.1c,則其原子鐘時間讀數是:t'=γt=t/√(1-0.1²)=t/0.995=1.005t。比地球原子鐘時間延長5‰。但是這只是參照系效應,絕對的地球原子鐘時間t不會延長。

與此同時,飛船攜帶電子秤測量1kg標準砝碼,其讀數也會增重5‰,這還是參照系效應。當飛船返回地球,依然是絕對的1kg標準砝碼。

那麼,對於測量值,我們是選擇絕對參照系的還是相對參照系的呢?讀者自有答案。

再一舉例。質子是極其穩定的粒子,其質量也是極其穩定的。現在有一臺質子加速器,把質子加速到0.99c,若質子果真能攜帶一個原子鐘,γ=1/√(1-0.99²)=2.27。原子鐘時間讀數t'=γt=2.27t,同時,質量增重到m'=2.27m。

這也是參照系效應,絕對真實的質子並未增重,只不過是它的動能很大而已,一旦這個動能完全發散了,質子就立即恢復到原初狀態。

顯然,所謂的鐘慢尺縮質增效應純屬數學遊戲,我們必須換算到絕對測量值t=t'/γ,我們只需考慮動能增量ΔEk=½m(Δv)²就行,不必大費周折。

可信之二:真空光速不變原理。

這也不是愛因斯坦的發現。真空光速來自麥克斯韋方程組的衍生公式:c=1/√(ε0μ0),其中,ε0是真空場的介電常數,μ0是真空場的磁導率常數,皆由實驗測得。既然二者是常數,那麼光速c就是不變的常數,這才是真正的光速不變原理。

特別提示:分析c=1/√(ε0μ0)這個公式,光速常數只是真空場的一個固有的特性參數,與電磁輻射或引力輻射毫無關係。

我的設想:根據量子場論的場量子邏輯,真空場含有大量的量子漩渦場(虛粒子),簡稱漩渦子,它們以光速自旋且無序震盪。

當漩渦子受到電磁振盪的激發,就會像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樣,就會相互依次推湧,形成一圈圈的波陣面,這就是電磁波的傳播機制,與機械波的傳播機制,邏輯上完全一致。

試想,一個小小的螢火蟲,以極小的細胞電池為代價就可以發射若有神助的光速,不是漩渦子固有自旋光速在作祟,那又是什麼呢?

最大質疑:質能守恆方程E=mc²。

嚴重後果:質能方程,把質量與能量混為一談,否定質量守恆定律。把動能與質增效應混為一談,否定能量守恆定律。造成物理學與化學上概念混亂。

其一,質能方程在數理邏輯上不自洽。質能方程的推導分兩個階段。第一段是微分部分,引用的動力學公式,是以絕對參照係為基準。第二段的積分部分,是以相對參照系為基準。

最後得出的公式,說有一個絕對參照系下的靜質量m,還有一個相對參照系下的動質量m'。

可是愛因斯坦早已否定絕對時空參照系,出爾反爾,卻又偷用絕對參照系,說同一公式同時適用兩個參照系,這顯然違背同一律。無非是在搞數學遊戲。

其二,光子是不可能靜止的,否則就不是光子。可是有太多的愛氏消費者,大肆鼓吹光子有靜質量m=0。請問,光子的“靜”怎麼靜法,怎麼測量?即使有,那麼動質量m'=γm,而m=0,那麼m'=???,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其三,有人說根據E=hν, E=m'c²,有m'=hν/c²。其中光子的頻率ν千變萬化,即光子的動質量是無法確定的。

請問①:若伽瑪光子頻率是1e23Hz,其動質量m'=6.63e-34×1e23/9e16=7.4e-28kg≈0.44個質子,有這麼重的光子麼?

請問②:若電磁波頻率1e7Hz,其光子動質量m'=7.4e-62kg,有這麼輕的光子麼?

請問③:這些動質量,究竟以什麼參照系為測量基準?若有,參照系的運動速度v=?

請問④:這些動質量,在理論物理上有何意義?如果廢棄,有何弊端?

其四,結合電動力學c=1/√(ε0μ0)、粒子物理、量子場論,在絕對參照系下,粒子總能量E=自旋角動能+繞旋角動能=引力勢能Ep+震盪動能Ek,即:E=Ep+Ek=mc²+½mv²。其中,

引力勢能與質量m對應,例如,電子勢能Ep=mc²=0.505MeV,與電子質量m=9.1e-31kg,mc²與m是內在對應的,可等效代換。

震盪動能與溫度T對應,可按熱力學原理寫成:mv²=3kT,v是粒子的平均震盪速度。

因為粒子勢能總是常量即質量守恆,因此,能量守恆其實就是動能守恆,即:ΔΣEk=0。

附帶兩句句:①“質量虧損”的說法不成立,在此省略500字。②“自旋非自轉”的說法不成立,過度運用ΔqΔp≥h/4π推出自旋=137c不成立,在此省略500字。

第二部分:廣義相對論的問題。

癥結之一:否定經典動力學的絕對時空參照系,就視同否定萬有引力定律F=GMm/R²,因為這個實驗公式的測量基準是絕對參照系。光速c=1/√(ε0μ0)的測量基準也是絕對參照系。但是在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中,卻引用了引力常數G與光速常數c。

癥結之二: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左邊的純幾何時空張量的動機是主觀臆斷。愛因斯坦借用馬赫原理:牛頓的絕對時空不存在,物體周圍的時空是受宇宙所有天體引力的綜合作用。愛因斯坦把這樣的“馬赫時空”設想為“彎曲時空”,這個彎曲時空的張量場R()項,與物體的能量動量張量場T()項,相互抗衡。

馬赫原理是違揹物理思維的。以“地球系+太陽系+銀河系”三體問題為例。當我們在研究地球系統內的一個物體m的動力學狀態時只需考慮地球對m的作用,不必考慮太陽系而更不必考慮銀河系對m的作用,系統外的影響微乎其微,根本不值一提。馬赫竟然扯到全宇宙,絕對不可能測量,更不可思議。

癥結之三:與此同時,最致命的是,他否定宇宙真空場張量Λg()項,這與他堅信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否定以太而光的傳播無需介質的理念一脈相承。量子場論已證明宇宙真空場有零點能,卡西米爾效應已證明機械震盪可使真空場產生電磁波。

癥結之四:愛因斯坦也是人,他未必正確領會到“參照系與存在性無關”的本質。不管選擇絕對參照系,還是選擇相對參照系,都要依據作為參照系的測量儀所在位置與運動狀態。因此,參照系純屬測量技術基準問題,與時空的絕對存在或相對存在毫無關係。站在不同的參照系,會有等效表述的不同的測量值。

但是,只有絕對參照系是唯一簡潔的,其座標原點是(0,0,0,0),而相對參照系有無數個,其座標原點是(x/t,y/t,z/t,t),若座標系是彎曲的,將非常複雜而無法求解,而且最終還得迴歸到絕對參照系。因此,絕對參照系是參照系的參照系,是絕對智慧的參照系。

牛頓的動力學體系,迄今百試不爽,我替牛頓與麥克斯韋鳴不平。愛因斯坦早已作古,把理論物理搞得烏煙瘴氣,錯不在他,而在後人為了某種私利或不求甚解,拉大旗作虎皮,過度消費了他。

創建於2018.8.11

舉報

|

反對

創建於2018.8.11

夜裡挑燈看劍


描述第一句濃濃的謠言體氣息←_←

以名人的名義說自己想說的話,而這些話通常都說不好,所以很容易讓人識別出來。。。我跟你講,天才說話一般不會用這種簡單邏輯的╮(╯_╰)╭

對於題目中一切都是設計好的倒是挺符合愛因斯坦的宇宙觀的,因為他的宇宙觀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並且有一套統一的物理規律,這很符合“一切都是設計好的”這句話。然而愛因斯坦在年少時就放棄了宗教信仰,他多次強調自己不相信人格化上帝。因此那句放咖啡杯的話明顯不會是他說的。反正我也不相信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會用這種小學生邏輯說話(ー_ー)!!

信仰其實是自己個人選擇的事情,沒必要扯上這個扯上那個來證明自己的選擇,那是對自己的選擇沒自信的表現,所以這些謠言體往往都相當低智,正常人很容易被噁心到。。。。

我認同信仰,但我反對造謠눈_눈

你問這個世界是否有人操縱可以,但可否別扯上愛因斯坦,他老人家不信,謝謝!


星宇飄零2099


E=MC^2

質能方程E=mc²,E表示能量,m代表質量,而C則表示光速(常量,c=299792.458km/s)。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

按照質能方程的邏輯:質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不滅物質。不滅意味著:物質總量儘管相對人類是無限大,但在邏輯上在是一個常數。用愛因斯坦的話講叫“有限無界”。有限的原因是物質不滅,不滅意味著不增不減。不增不減意味著是常數。

也就是說,你站在質量角度思考,宇宙是變量。你站在能量角度思考,宇宙依然是變量。但你站在物質(質能)不滅角度思考,就會發現:宇宙物質總量是一定的常數。

無界的原因:所有能夠思考的智能體(包括你我他)都是質量主導的有組織物質。而要想穿宇宙空間的前提是:有組織物質內部組織失控,變成能量(光),這意味著原有組織已經死亡。即,宇宙用死亡封死了智能體對宇宙自身的探測。在時間緯度上,主張空間絕對靜止的黑洞同樣處於“死亡”狀態。宇宙在時間和空間緯度都用邏輯上的必然死亡,鎖死了內部探測的可能。因此,宇宙對與宇宙內的任何個體都是無限廣闊的,是不可探測與改變的。

物質不滅,常數宇宙,確定規則,確定性軌跡——結果是確定性的

物質不增不減,決定物質總量(全部摺合成質量或能量)是常識。

因為物質總量是常數,且所有宇宙規則都是確定性的,如質能方程,如測不準原理,如各種定理、定律.....物質誠實的遵守各種確定性規則運行,結果顯然也是確定的。

微觀上測不準,恰恰說明物質誠實遵守質能方程,因為測量本身是對物質(被測量體)施加物質影響。這種物質影響在宏觀可以忽略不計,但在微觀領域則不能忽略。因此,測不準恰恰說明物質遵守質能方程的基本法。

按照以上邏輯推導,非智能生命控制的部分的物質誠實的遵守質能方程,產生確定性結果。爭議可能在智能生命體可以影響部分,就是說,有人認為,人類未來發展出高級文明形態,可以改變宇宙固有的運行軌跡,帶來非確定性結果。

非確定性可能使世界變得有趣

如果每個人都認為未來是確定性,世界還會如此有趣嗎?


因此,這個爭議會永續存在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