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阿拉伯帝國為何可以崛起於西南亞地區?

輿地鏟史官


這個有趣的故事,我可以詳細地說一說。 第一點,有利的外部環境。這一點很多人都清楚就是拜占庭和波斯的長期鬥爭削弱了彼此的國力。




先來看看拜占庭,在查士丁尼去世後,皇位落入了其外甥查士丁二世手裡,這是個搞宮廷鬥爭比治國安邦才能厲害的主兒。他拒絕支付貢金和波斯再次開戰,同時也受到了阿瓦爾,倫巴第人,以及西哥特人對帝國領地的洗劫。很明顯,查士丁尼留下的幾乎囊括了整個地中海沿岸世界的疆域不是可以輕易守護好的。




查士丁二世更是聽從皇后的建議任命一個僅僅因為外貌行軍而受到賞識的提比略二世為共治皇帝。提比略二世的本事也只停留在大興土木修建皇宮上。提比略二世死後,其女婿兼軍隊司令莫里士繼位,啟用了一堆優秀將領反擊波斯人,但肯定同時也弱化了中央集權,使得地方軍事貴族勢力坐大。在福卡斯為首的602年叛亂中,皇帝和其家人被殺死,帝國陷入了軍事將領們的內戰中。北非迦太基總督之子希拉剋略渡海遠征君士坦丁堡,在民眾的支持下斬殺了篡位的福卡斯,開創了希拉剋略王朝,而此時是公元610年,距離伊斯蘭教紀元年的622年只有12年的時間。

在外敵逼迫的情況下,希拉剋略在全國推行了軍區制,一邊整治財政系統,恢復生產,一邊又不得不集結軍隊應付波斯人的威脅。敘利亞地區的安條克和耶路撒冷相繼淪陷,軍民受到屠殺。波斯人更是在619年攻佔了埃及首府亞歷山大里亞,使得君士坦丁堡糧食供給路線的集散中轉地淪陷。同時阿瓦爾人和斯拉夫人也大舉入侵巴爾幹半島,讓帝國失去了在意大利的部分領土,西哥特人更是藉機搶走了西班牙。

在穩定了政局和經濟,做好反擊準備好,希拉剋略開始復仇了。在622年春夏之交,他先放棄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的波斯軍隊,向兩河流域的敵人進攻,在幼發拉底河上游擊敗敵軍。在冬季的休整後,於次年襲擊波斯里海東部地區,差點活捉國王霍斯勞。在公元627年,希拉剋略在古戰場尼尼微附近擊敗霍斯勞二世親自指揮的軍隊,



同年年底攻進了波斯都城泰西封,在波斯人的兵變後,繼位的國王長子卡瓦德就向希拉剋略求和。希拉剋略最終護送著波斯人還回來的基督教聖物真十字軍返回耶路撒冷,也因此有了“第一位十字軍戰士”的美名。

戰爭結束後,波斯人一蹶不振,陷入內亂和無政府狀態,最終被阿拉伯人滅亡。而拜占庭,其實這場戰爭也嬴的不輕鬆,敘利亞和埃及地區雖然重新奪了回來,但是要恢復之前那樣飽和充沛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發展,可惜的是,阿拉伯人很快就殺了過去。

很明顯看出來,627年才收回來,

可633年阿拉伯軍隊就衝出大沙漠進行征服領土的聖戰,拜占庭處於一種人乏馬疲的狀態,自然很難獲勝。



而波斯人更是受到了阿拉伯人的再度打擊,伊拉克,伊朗地區相繼淪陷,最終在651年亡國。

再來談談阿拉伯人本身。

阿拉伯的戰士們主要是由下層的穆斯林組成,他們習慣艱苦的沙漠遊牧生活。出征時帶一些馬匹和駱駝即可,不需要大批的糧草輜重,他們精於騎射,有強大的單兵作戰素質。這使得軍隊的機動性極強,奇襲效果更是令人驚歎。這點在“真主之劍”在極端惡劣地形下冒險迅速穿過敘利亞沙漠突襲拜占庭軍隊後方的例子中可以看出。



而且,在“聖戰”的旗號下,士兵可以佔據他們的部分戰利品,並且後來可以分配到一定數目的土地。關鍵是,阿拉伯人還窮,沒見過外部富裕文明世界的物質財富。這自然使得他們樂於對外征戰,保持了強大的作戰能力。如果換做拜占庭軍隊,即使能夠費勁心血打進阿拉伯半島,可拼死拼活也只能從敵人身上撈不到幾塊銅板兒,誰又樂意呢。

第三點就是宗教特性,民族共性,生存環境的優勢。

眾所周知,西亞那邊大沙漠地形的地理環境明顯對阿拉伯人更有利,畢竟那是他們所熟悉的。


所以當雅穆克河谷戰役颳起大沙風時,他們不驚反喜,在天氣的助力下擊敗了拜占庭軍團。

而民族共性也很容易理解。在閃含語系民族佔優勢的地區,伊斯蘭教的傳播自然更加輕鬆。就像拜占庭沒能將統治真正蔓延到柏柏爾人聚集的北非內陸地區一樣,阿拉伯人卻是做到了,並使得伊斯蘭的文化得到了風俗相近民族的傳承。

而宗教特性就是伊斯蘭聖戰的虔誠。這個虔誠主要體現在領導階層高潔的特性上,以及走出沙漠的,阿拉伯伊斯蘭政權最初的高廉潔,高群體奉獻價值的政府。

從先知穆罕默德,到擴張時期最重要的兩個哈里發,伯克爾和歐麥爾,他們無一不是公正廉潔,簡樸堅毅之人。他們的私人財產都少的可憐,而是把各自都獻入到了伊斯蘭的事業中。個人在群體的地位,不再以過去的財富和家族作衡量,而是對伊斯蘭教的貢獻。從領導者開始,團結宗教中每一個群體,給予他們一個前所未有的改變自己命運,獲得地位的機會,這樣自然作為社會主流的穆斯林基層民眾人人勇於作戰,人人愛戴並信奉先知。


當然,伴隨著政治的發展。伊斯蘭教的部分特質也變了,物質超越精神,世俗汙染虔誠。正如同伊斯蘭教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分流,是政治性的,而並非是有關教義的。《古蘭經》強調兩性平等,其傳統精神維護婦女孩童窮人等弱勢群體。但今天的伊斯蘭教區域婦女地位就……所以今日的穆斯林女權主義者會對自己的男人鼓吹迴歸《古蘭經》傳統精神。

以上,就是對當時那個時代的展望。


普魯士之魂


公元七世紀是一個不平凡的世紀,在東方,李唐王朝開闢了全新的漢家霸業,一個世界級的帝國即將嶄露頭角,同樣,在西亞的土地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民族迅速崛起,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那麼,為什麼偏偏是阿拉伯人可以崛起於西南亞的群雄之中呢?


鷸蚌相爭

公元七世紀初,亞洲西部地區分屬於兩個強大的帝國:拜占庭與薩珊波斯。兩國沿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東西並立。其中的薩珊波斯,不僅佔據了印度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區,甚至跨越波斯灣,一度佔領了今天阿拉伯半島上的也門地區,勢力空前強大。拜占庭帝國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名號,自然不會在近東地區退縮半步。由此,薩珊波斯與東羅馬在公元5-6世紀之間戰爭不斷,雙方圍繞兩河流域展開了連綿不休的戰爭。



到公元7世紀初時,東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查士丁尼統治時期已經結束,而薩珊波斯也在東羅馬與白匈奴人的東西夾攻下疲憊不堪。正在雙方開始走向下坡路之時,來自荒涼阿拉伯半島上的牧民們橫空出世,成為了那個撈蚌捕鶴的半島“漁人”。


獨特力量

從荒漠中走出的阿拉伯人,出場自帶強大的草根優勢,能吃苦能打獵,既可長途奔襲又可集中突擊。除此之外,阿拉伯人的領袖還通過強大的宗教渲染力武裝民眾的精神世界,同時宣傳薩珊波斯時代半島居民遭受的痛苦,從而使整個阿拉伯半島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無窮不盡的優質兵源輸出地。



在這種身體與精神雙重開掛的實力下,阿拉伯人如摧枯拉朽一般幹掉了垂垂老矣的薩珊波斯,將伊朗高原與兩河流域一口吞下,隨後又重傷拜占庭帝國,征服了敘利亞、小亞細亞,乃至北非,如果不是希臘火的出現及時為拜占庭續命,恐怕君士坦丁堡之變就會提前800年上演。



阿拉伯帝國的崛起有效的利用了周邊地緣力量衰弱的空窗期,並且充分將邊荒民族的精神與身體力量發揮到了極致,因而一舉建立的強大的阿拉伯帝國。


參考文獻:1. 哈全安著,阿拉伯半島諸國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