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食用酒精勾兌白酒應該在中國白酒行業中廢除嗎?

___Mary


加上昨晚的修改,這是第六次補充帖子,昨天說自己增加帖子內容像笨蛋和麵----硬了加水,軟了加面,終於小盆換大盆,大盆換案板,我看再揉下去,案板也得加寬了。


釀酒只是我的愛好,我還有本職工作,囿於精力和水平,也沒辦法一次性把大家的疑問全部回答完,我是這樣想的:先這樣互動著,蒐集著問題,目前將近四百條評論,涉及技術領域的,我基本上都回復了,儘可能把大家存在的疑問,以及明顯有背實際操作的說法,彙總在一起,最後形成一個脫水貼放在我的文章裡,為喜歡喝酒的人以及關心家人、朋友健康的人,提供一些參考,能幫到他人的話,善莫大焉。

今天主要說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液態酒是以什麼為原料,誰提出來的我已經忘了,我先說下我對所有技術類問題的做答原則,那就是必須以國標為理論依據,因為如果不確立一個標準,問題就沒辦法界定範圍,答案可以沒邊沒沿地胡亂延伸,但我也絕不是本本主義----國標歸國標,現實是現實,我最終會把問題的落腳點放在現實情況上,這一點請大家放心。

現在說回正題,根據國標GB/T20821-2007的規定:液態法白酒(Chinese spirits by liquid fermentation)是“以含澱粉、糖類物質為原料,採用液態糖化、發酵、蒸餾所得的基酒(或食用酒精),可用香醅串香或者用食品添加劑調味調香,勾調而成的白酒”(具體國標圖例文中可見)。

這句話裡的“糖化”、“香醅”、“串香”都是相對陌生的技術性語言,因為很佔篇幅,我就不展開了,大家可以去搜,簡單說一句就是:液態法白酒的香,不是糧食發酵而來,是通過使用“香醅”這種東西經過“串香”而來,一句話,人工干預的,不是天然的。

最核心的意思在“含澱粉、糖類物質”,沒有規定必須是糧食,對吧?可以是葛根、薯類、甜菜頭、植物杆莖葉等等,最重要的是括號裡的“食用酒精”四個字,不用再說了吧?

事實上,既然允許使用食用酒精,那誰還費勁地去折騰葛根和薯類?那是上一個環節(酒精製造企業)的事情了。

第二個問題我記得很清楚是一位叫做“大聖杜哥”的網友提出來的,說實話看他的文字我很無語,這位先生說我“有些寫的對,有些不對”,那我就理解為他的水平是要高於我的,不然怎麼能發現我的錯誤呢?

但問題是看他的留言,我發現這位先生不具備白酒行業的基本常識,完全就是想當然的張口就來,其實這沒什麼,因為這種人多得是,但我看到有人給他點讚我就坐不住了----不懂還瞎說,這不是誤人子弟嗎?

因為這位先生行文比較混亂還有很多錯別字,我簡單歸納下他的四點意思:1、液態法白酒是用糧食加水發酵製成的;2、液態法白酒成本遠高於固態法;3、液態法是最原始的釀酒方法;4、固態法白酒的營養價值遠不及液態法。

看完這樣的敘述,如遭雷擊,瞬間石化,真是人有多大膽,嘴有多大鏟。

第一條、說明這位先生完全不清楚什麼叫固態法和液態法,固態法指的是釀酒的原料是糧食(粉碎後的形態也是固態),而液態法指的是釀酒的原料是“基酒”或者“食用酒精”,(見文中圖示)所以才叫“液態法”,按照您的敘述,加水就算液態法,那麼不要說中國白酒,全世界所有的酒都只有一個釀造方式----就是您發明的“液態法”。

此外,就算固態法,也不是您說的糧食加水就完事兒了,沒有酒麴,您漚肥呢?

第二條、您說液態法成本遠高於固態法,按照您第一條的敘述,飛天茅臺一定是液態法了?建議您去茅臺官網問問(http://www.moutaichina.com/),要是茅臺客服能從屏幕裡夠得到您,估計早就大嘴巴子伺候了。

第三條、照您這樣說,中國古人是用酒精釀酒的。

第四條、無論固態液態,白酒的營養價值基本為零,這是初中生都該知道的基本常識----白酒98%~99%的成份是乙醇和水,您告訴我乙醇和水到底有什麼營養價值?或者建議您去問醫生,至於白酒中含有的極少的鈉、銅等成份,對人體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

此外告訴您,我除了釀白酒,自己在終南山還有個黃酒廠,所以我對黃酒比對白酒熟悉得多,黃酒是真的營養豐富,尤其是氨基酸,居各種釀造酒之首,這個不展開說了。

您把液態法比喻成燉高湯,我真的有點兒接受不了您這種無知近乎勇的大愚若智----糧食加水一邊發酵一邊燉就是液態法?那我相信您煮點兒醪糟就是在給自己液態法釀酒了。


回覆這樣的留言,是一件極為痛苦的事情,我其實是最不喜歡曬書裝逼的,但是今兒忍不住給您推薦幾本書,您要是看了,我相信今後再不會問出這麼奇葩的問題了,這幾本書都是業內前輩或者久經考驗的,其中有的前輩已經作古,尤顯珍貴,圖放在本帖最後,敬請留意。

說下個問題,一位朋友提出了酒中加水變渾濁就是糧食酒的觀點,平心而論,不算錯誤,只是不完整,我略微補充下。

加水變渾濁的酒,大致分四種情況,一種是整體都比較渾濁,用手機上的小手電從杯子底部照上去,會看到杯子裡的液體是一團乳白色的霧狀,光線在杯子裡是漫反射狀態;第二種是透明度也降低,杯子裡看起來有極多的透明小顆粒在上下翻滾,透明度要比上一種強很多;第三種是不僅有乳白色的霧狀,甚至可能分層或者在手電光下泛很淡的藍色,這是因為酒精和添加成份產生了失光現象;第四種則基本沒有任何變化。

第一種基本可以確定是固態法的純糧食酒,第二種很可能是度數較低(52°)的固態法白酒或者添加了原酒的液態法白酒,第三種是高端勾調酒,第四種就不說了。

因為酒中的酯類不溶於水,所以酒中加水會變渾濁,這也說明這種方法並不是完全可靠:廠家可以通過添加酯類讓自己的酒“通過”這種測試。

除此之外,白酒的鑑定方法,還有冷凍法、燒鹼法、茶水法、融油法、手搓法、聞香法等其他方法,限於篇幅在這裡不再展開,我會在整理脫水帖的時候把這些寫進去。

看到好幾個朋友提到木薯也是糧食,食用酒精也能食用的說法,特地把這部份放到最後說明一下。


以下是昨晚改過的帖子。


這個帖子發出來後有朋友留言說我在忽悠他,也有人說讓我把勾兌酒留著自己喝,他要喝純糧釀造的,也有直接讓我滾蛋的,說實話挺無語的,不懂沒問題,誰也不是生而知之,但是別人給你提供了查證途徑,你自己不去落實,還罵人,那這輩子也就喝假酒的成色了,自找的----您連啥叫“勾兌”都不知道,就算糧食酒放在您面前,您認識嗎?您能嚐出來嗎?您是來搞笑的吧?酒廠最喜歡的就是您這樣的冤大頭。


有一個朋友的觀點很犀利也很有見地,他說:合法就是好的嗎?我的回答是:合法當然不一定就是好的,但是我只能說到這種程度了,確實如此。


現在重新編輯一下這個帖子,就不一一回復了。首先要說清楚一件事:“勾兌”是合法的,沒有任何貶義,大眾的理解有偏差,剛蒸出來的頭道酒最高能達到73°,如果使用精餾塔,能達到90°,您喝得下去嗎?所以必須和度數低的酒勾兌,所以,那些說自己不喝勾兌酒的人,照這種喝法,早早就拋下家人去紂王的酒池肉林報道了。

完整的表述應該是“勾兌調味”,國標GB/T15109-2008對“勾兌調味”的定義是:“把具有不同香氣、口味、風格的酒,按照不同比例進行調配,使之符合一定的標準,保持成品酒特定風格的專門技術”。


這條明確說明“勾兌”是在酒和酒之間進行的,不是在酒和酒精或者水之間進行的,所以,勾兌不是造假酒的同義詞。


勾兌是酒類生產加工中極為重要的工藝環節,針對不同風格、不同品質的原酒,勾兌手法也分為“釋、斂、襯、掩、抗、加、乘、修、融、正”等多種手法,過程中也包含混合、攪勻、吸附、過濾、沉澱、冷凍等環節,通過勾兌,對整批酒的酒質、口感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國標的規定是很明確的:

要求勾兌是在酒和酒之間進行,也就是“以酒兌酒”,並不是酒和其他的東西,看到這裡大家也許就能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勾兌了,這也是我一貫用“酒精酒”代替“勾兌酒”的原因,還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固態法白酒一般稱“勾兌”,而液態法白酒多叫“勾調”,因為固態法白酒不需要使用酒精、香精、糖精、調味液、抗爆劑、除苦劑、除雜劑等添加成份,只需要以酒兌酒就行了。


至於工業化白酒,或者說新工藝白酒,正規的學名叫做“液態法白酒”,聽這個名字,“液態法”就說明了酒是在液態下被造出來的,眾所周知,糧食就是粉碎成渣渣甚至粉狀,它都不是液態的,而是固態,那麼就說明液態法的白酒是不以糧食釀造為主的,當然這不是說液態法的酒就是垃圾,只是工藝、口感以及對人體的作用,都和固態法白酒(傳統白酒)有區別。

液態法白酒的成本比傳統白酒低很多很多,而且節約糧食,所以廢除液態法白酒我認為是不可能的,這是大趨勢,也是市場環境決定的,大部份人的購買力和對酒的品鑑水平、飲用需求,都決定了液態法白酒不會消失----畢竟真正懂酒的人不多,而且,最最重要的兩個原因是 : 1、酒類是利稅大戶; 2、固態法白酒是耗糧大戶,液態法則幾乎不耗糧,政府既要收稅又要考慮到糧食的戰略儲備,所以廢除液態法白酒,我認為是絕無可能的---任何有可能影響政府收入和“和諧穩定”的事情,政府不會容忍。


現在說說市面上的所謂“十年陳”、“二十年陳”,國家對這一塊兒是沒有法律規定的,一般的做法是,在500ml白酒里加入不低於50%的十年的固態法的老酒,就可以稱之為“十年陳”,但這個是檢測不出來的,無論技術指標還是檢測設備,和固液法白酒的檢測一樣,目前均為空白,所以到底是1%還是50%,得憑企業良心。


再說價格(僅指擁有正規窖池的傳統廠家,民間低端陶缸發酵酒,不能取得牌照進入流通渠道的不在此列),三斤糧食一斤酒,三斤糧食加上酒麴、人工、水電煤(現在用天然氣)和房租,算30塊錢,一個瓷瓶子算5塊,一個木盒算20,瓶標、瓶塞、酒精膜、封口綢布、繩子加起來算3塊,手提袋、週轉箱,還有物流,加起來算20,這已經78塊錢了,(光瓶無包裝的成本相應減去對應的成本),再加上17%的增值稅、20%的消費稅,還有超市加價率,除此之外還有政策成本、隱形成本等成本是沒辦法算的,所以說,一、二百以下想喝純糧釀造基本沒可能,除了價格,渠道和個人鑒定經驗也很重要。

還有朋友說食用酒精也是糧食釀造的,所以可以喝,適量喝當然沒問題,但說食用酒精也是糧食造的,顯然太偏頗,只需要百度就能解決,我國大量進口木薯就是為了製造酒精,此外,澱粉質的植物、玉米也都是製造酒精的原料,如果國家允許食用穀類作物提純酒精,幹嘛還要推廣液態白酒?


那位讓我喝勾兌酒的朋友,謝謝您,我一直在喝勾兌酒,自己廠裡勾兌的,從自己的窖池生產再勾兌的,這是實情,但是我不喝酒精酒,有下圖為證,第一張是拋渣車,第二張是準備出酒的池子,第三張是我趕在出酒前回到廠裡。

我的VX:qinshou-G


最後,真心告誡喝酒的人:要喝就儘量喝傳統白酒,而且即使喝傳統白酒,也一定不能過量。

網友“胖胖”提到了白酒的稅率,毫無疑問是非常高的,從延安時期就很高,包括我們最困難的大躍進那幾年,酒企的稅率一直沒低過,附上早期的白酒稅率。

最後是關於木薯和酒精的補充敘述:

酒精,目前的生產方法可分為發酵法和工業合成法兩大類,發酵法是採用薯類、穀類澱粉質、纖維素等加工而來,化學合成法主要是利用煉焦炭、裂解石油的廢氣為原料,經化學合成反應而製成酒精。


目前我國的食(醫)用酒精主要是採用木薯、玉米等加工而來,木薯的平均畝產量大約在2-3噸,最高畝產已經突破6噸,目前還在大量進口,而玉米也是高產作物,所以木薯和玉米是最主要的食(醫)用酒精生產原材料之一,但木薯含有氰酸毒素,必須處理,所以使用木薯生產的酒精,質檢總局做了明確規定:其每升氰化物含量不得超過5毫克(GB10343-2008),木薯、玉米生產酒精,屬於超大規模生產的典範,根據2014年的網絡調研數據,中國酒精產量已經突破九百萬千升(換算為重量單位大約為900多萬噸),除去出口的和其他用途的,餘下這些,也夠酒徒們喝一壺了。


經由木薯等物加工的酒精,還不能叫食用酒精,它的學名是:工業乙醇,必須再經過純化工藝,才能得到純度在95°以上的“食用酒精”,再往上還有“試劑純”、“化學純”、"分析純"和“光譜純”等好幾個純度,就不展開說了。


至於說酒精生產酒的成本,我發一個內部培訓資料,但其實也並非秘密,只是大眾不瞭解罷了。

除了清香,還有醬香和濃香等香型,價格大同小異,程序和成份基本類似,我就不把面和到地上去了,省得悟空小秘嫌棄我,下面是為“大聖杜哥”推薦的書。

明天週一會很忙,如果有回覆不及時的情況,還請原諒。


秦獸季


先說說食用酒精的生產,現代化的食用酒精生產使用大型發酵罐。原料經過糊化,糖化,發酵而成,酒精的蒸餾使用精餾塔蒸餾,這種方式生產具有效率高,產量大,週期短,質量好。是現在和未來白酒生產的發展方向。這種生產的唯一缺點是生產出的酒精,沒有任何香氣。我國傳統的白酒生產使用固態發酵法原料的糖化過程使用大麴,生產的白酒具有典型的大麴香味。並且隨著曲種,工藝,溫度,以及發酵時間的不同,香味各有差異。產生了各種香型。但固態法生產白酒糧食轉換效率低,質量穩定性差,生產過程複雜而綿長固態發酵,生產的效率很低,質量差。因此目前國內的白酒行業。基本都轉向了,效率高,自動化程度高,品控質量好的液態發酵。同時國內的食用香精工業能夠提供各種風味的食用香精,勾兌出各種風味的白酒。所有的香型食用香精目前都能生產。勾兌出來的白酒口味純正,理化指標優良。也是目前我國白酒的主要生產方法。傳統的固態發酵法,基本被淘汰。用液態法生產的白酒,唯一的缺點就是。食用香精的特殊成分,在和酒精混合後,容易裂解酸敗口感變差(並不影響白酒飲用安全),無法長期保存。因此喝白酒時時儘量賣新鮮的,並且儘量短期內喝完。口味還是不錯的。只是不能長期儲藏。😊😊😊🌷


樹165323956


“食用酒精”、“勾兌”這些詞只要一出現,很多酒友就聞虎色變般直接給定性為假酒。究其原因,或許是走不出多年前“朔州假酒案”的陰影,也或許是因為看到很多所謂的專家博人眼球卻並不負責的言論,導致對白酒企業普遍不信任。

在之前回答過的問題時舉例提及的白酒,有些網友就直接評論:“都是勾兌的假酒”、“沒良心的酒精勾兌酒”,不知何時,有些酒友不僅不相信科普文章,反而用自己認知中錯誤的觀點去反駁真正正確的事實。這篇文章就打破常規,並藉此機會還原“酒精”、“勾兌”和“假酒”這三個概念的真相,讓真正愛酒的朋友遠離錯誤的引導。

食用酒精勾兌“造”白酒,合法!

2017年6月23日開始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用酒精》再次明確:以穀物、薯類、糖蜜或其他可食用農作物為主要原料,經發酵、蒸餾精製而成的,供食品工業使用的含水酒精。其中很多專業指標是食用酒精產品食品安全方面的准入指標,同時也是食用酒精質量水平的重要指標。該標準的制訂和實施,進一步規範和提升我國食用酒精的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從標準上來看,採用食用酒精勾兌白酒是被法律允許的。食用酒精被廣泛的應用到我們日常吃的各種食品中,所以,食用酒精是達到標準食品級水平,是安全的。GB/T 20821-2007 液態法白酒,GB/T 20822-2007 固液法白酒均允許以食用酒精為原料進行產品加工。

接二連三的惡性事件,讓人們混淆了一個概念,錯誤認知中“萬惡的酒精酒”始作俑者是工業酒精,其來源於石油在催化劑和高溫條件下,裂化長鏈有機化合物而得到的乙醇,其中含有甲醇等一些有機有毒物質,對人體傷害很大。工業酒精的“鍋”,食用酒精不背了!

一盤好菜離不開各種調味劑,離不開油鹽醬醋,而一款好酒也是如此,離不開老酒、調味酒的勾兌。“七分技術,三分藝術”就是講的勾兌,勾兌對於酒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將不同風格的酒勾兌在一起,從而使酒體協調、平衡,並且保證每一批產品都保持穩定的風格,在口感或者氣味上不出現太大偏差。讓酒友們聞之色變的“勾兌”是不良商家為獲得利益而用工業酒精或甲醇進行勾兌。

食用酒精配製酒,在國外十分普遍,知名蒸餾酒白蘭地、金酒等都是酒精配製。

市場需求主導方向,合理!

食用酒精勾兌的白酒一般稱之為新型白酒或新工藝白酒。早期的新型白酒因分析手段落後,勾調技術水平差, 缺酸少酯、口感差的現象時常發生,加之少數製假販假者 根本不懂勾兌技術,又貪圖便宜利用工業酒精勾兌白酒,給消費者帶來巨大的傷害和恐懼,使人們談到“酒精、勾兌”等字眼就害怕。

現如今,新型白酒的生產實現現代化,充分利用各種先進設備,產品質量相對穩定,並且因其“成本低、投資少、生產週期短、科技含量高、獲利快”等特點被眾多酒企採用。從目前全國市場銷售水平看,質優價廉的新工藝白酒,受到低收入群體歡迎。

隨著技術的不斷改善提高,新型白酒也越來越符合現代人健康飲酒的理念,被不同階層消費者所喜愛。

食用酒精勾兌的白酒是合法的,並且市場對其有很大的需求,即合理,合法合理,為什麼要在白酒行業中廢除呢?

以上是個人的拙見,喜歡的朋友歡迎轉發和評論哦。如果您還有其他不同看法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歐陽千里


個人觀點覺得還是不應該,因為作為窮酒鬼的口糧,它比任何酒都安全實用,即使優質工藝(不是所有純糧酒都是好酒)的純糧酒品質全方位吊打食用酒精也不應該。

不過看了其他幾位的答案,真心覺得:

第一,我國個別食品人的水平要加強;

第二,知乎的廣告號都不懂釀酒,更不懂食品安全,文字間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都無所不用其極的正面或側面襯托自己的產品。可是,作坊就是作坊。

酒精是一級致癌物,看見哪個張嘴就白酒健康的,各位看客就可以關了那回答了。酒談不上健康,只能說相對安全,而實際上食用酒精在成品的理化數據上,比任何糧食酒都安全。

糧食酒因添加稻殼等輔料,其果膠成分在處理不完全的情況下,會在發酵過程中生成甲醇,而釀造白酒中的甲醇只能通過成熟的工藝和熟練的蒸餾手段控制其含量到合理範圍內。後期的檢測中,超標的報廢,不超標的入庫,正經酒廠很少會為了處理那幾乎為零批次可能性的甲醇超標原酒而單獨設計處理環節。

而成品食用酒精,因為工藝的先進,有害物質都會被集中處理掉,幾乎不含有甲醇,與合格糧食酒在理化數據上是 ≈0 和 0.5±0.1g/L 的差距,甲醛也一樣。

說真的,賣酒的人一般不喜歡講事實,而且喜歡誤導,現在的中國白酒只能用這幾個字來形容,能喝,不保證健康;合法,不代表良心;標註,不代表真實。

1.沒有健康的酒,無論貼什麼數據都不健康;

2.合法即是良心,使用食用酒精的廠家全是包裝酒,沒有資質的作坊拿不到大量訂單,包裝酒作為食品,必須滿足國家要求的食品安全認證和質量管理認證,其食品安全人員的專業度、設備的合格度與定期校準水平、用料檢驗、工藝流程、操作流程與使用環境均是很高的標準,您說這樣有著完整的食品安全體系與追溯體系的生產單位,會不如那些自釀酒作坊?現在社會,渠道就是良心,有標準就是有良心;

3.標註必須真實,不幹質管和食品安全的怎麼會知道標籤作假的後果,且不說停業整頓這種小懲罰,取締都分分鐘的事,現在國家基本不再批准白酒釀造許可證,已經有證的想建新廠都難上加難,因為一個標註而被取締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使用食用酒精想在標註上作假,就必須在數據上作假,你一年花這麼多錢購入食用酒精,成品酒中全是糧食酒標準標註,請問食用酒精哪裡去了?食用酒精供方作假數據更是難上加難,有人覺得這個東西很容易做,因為你們是不在監管體系內的不是嗎?因為你們生產量低的一批不是嗎?全國每年統計數據都在國家統計網上有,不過也是,你們沒接觸過審查包括但不限於內審、外審、飛行檢查、市抽、省抽、國抽,說這些有點為難各位了。

第一次聽說把香味物質說成『對人體有益』的物質,食用酒精也能添加,難道說食用酒精可以更健康?己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已經明確其具有低毒性,所以其在極低含量的時候對人體健康構不成任何威脅,只有提香的作用,且對健康根本沒有任何幫助。

糧食酒中各種香味物質例如乙酸乙酯,是在發酵過程中由酵母系菌群厭氧消耗澱粉生成的酒精也就是乙醇與其他菌類生成的酸(這裡主要是乙酸,就是醋)反應得到的,這兩種物質化學反應方程式中,常溫下只可緩慢反應,催化劑是加熱,燉魚的時候加啤酒再加些醋會更香就是這個原因。

酯類是酒精與酸類反應生成的產物,胃酸環境下比酒精穩定,請問他怎麼能夠消耗酒精?催化還是與酒精反應?很玄學啊。

這個問題拋開不談假設他能夠消耗酒精,為什麼出廠的酒中還會含有酯類?就那百分之零點幾的含量,在胃裡我加個十倍都不夠酒精反應的吧?這一段一起勘誤算了。

食用酒精的利潤比販毒高?所以毒販冒著槍斃的死罪不去倒騰食用酒精而去販毒?不說有沒有依據,邏輯就不對,更何況利潤最高的明明是茅臺。

現在環境監察這麼嚴,一週來酒廠N次,還敢往出甩酒糟汙染空氣汙染環境怕不是想被約談,現在很多酒廠丟糟的處理方式是直接包給附近的農戶餵豬喂牛,天天趁早晚處理。而煙囪要敢冒煙,政府就敢讓你停產,什麼年代了廢氣哪有不處理就排放的?更何況很多酒廠已經改用天然氣燒酒,更符合國家提倡的環保訴求。

食用酒精酒,無論是添加食用酒精固液法的20822標準還是隻有食用酒精的20821標準,的確不如10781和26760標準的純糧白酒,其真正的差異是在白酒的口感、香味、品質和工藝的考究及食品安全環節的投入,跟健康以及是否有益根本搭不上邊。


王傑釀酒


不要閉門造車,先看看國外吧。伏特加、白蘭地、朗姆酒、龍舌蘭酒都採用液態法,用的原料也都不是糧谷,分別是土豆、葡萄、甘蔗汁、龍舌蘭根。按照國內某些人的說法,只要不是固態不用糧谷,就叫酒精酒,就不能喝,這絕對是一種炒作,也是對液態法的汙衊。

再談液態法白酒增香,有兩種方法,一是香醅串香,香醅也是糧谷固態發酵的。二是添加香精,有人一聽酒中添加香精就如喪考妣,殊不知喝一瓶飲料中的香精遠多於白酒。

再談是否飲後上頭,固態法白酒由於發酵的控制難度,含有複雜的甲醇、甲醛、乙醛、雜醇油等有害成份,飲後易上頭。當然,也不是說液態法白酒就全都不上頭,應該講液態法更易控制雜質成份。

再談消費觀念,固態法白酒只在中國存在,幾乎走又出國門,所謂出口也是賣給華僑,液態法在全球得到了廣泛認可。

再談固態發酵酒(俗稱純糧酒)的發展,國家標準也允許添加不超過30%的食用酒精,這一規定是綜合了許多酒廠的智慧和時代的實踐。原來的白酒老口味香氣發悶,加酒精後,香氣打開,分型明顯,例如原瀘州老窖特曲,加酒精並配合降度後,出現了以前品嚐不到的糧香、花果香、醇甜香。即使是頂級的茅臺五糧酒1573夢之南內參之類,都無一例外採用了食用酒精提香工藝,但不能超過30%,

最後談節糧,液態法無可比擬佔優。

綜上,採用新工藝白酒,保持傳統口感,節約用糧,應是中國白酒發展方向。


來自胭脂河夭桃濃李


我來回答一波吧。

這個該不該和能不能意思是不一樣的。

從個人角度看,應該廢除。為什麼呢?因為食用酒精勾兌的白酒說白了就是工業技術進軍食品行業。食用酒精勾兌的白酒會加入酒精,香精,糖精等工業物質。對於追求健康的酒友來說,喝酒就喝完完全全用糧食釀造出來的酒。

我看樓下有朋友說液態釀酒法是全世界最認可的,我只是笑笑。不是說多人用液態法就說名這種釀造技術是最好的。首先它是有歷史原因的,因為外國人就會這種釀酒工藝。其次,我國這麼多使用液態法釀造酒是因為以前糧食欠缺,國家考慮到酒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特意從老大哥哪裡引進回來的。因為這種方法工藝省糧食,省成本,省人工。但你看看國家領導人,他們喝的就是茅臺,而茅臺就是用固態釀造法的,全程不加任何工業原料,香精,色素。其他的自己斟酌。

那能不能廢除呢?不能。為啥,一來,液態釀造法的市場已經成熟,而酒這東西和煙一樣,對口味是有依賴性的。我國目前市場份額最大的酒用的都是液態釀造法,可以說除了近幾年新興的醬香酒,其它香型的白酒用的都是液態釀造法。這就好比明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是國家還是繼續賣煙,因為它已經是不可取代性的了。無論是稅收還是其它什麼原因,有些東西已經成為定局,只能引導,不能一刀切。


其次,醬香酒的製作工藝複雜,釀造成本高。這些無形都會提高了白酒的價格,對整個市場以及經濟產生動盪。所以,國家是不可能廢除食用酒精勾兌白酒的製作工藝。


藏倉刀


個人覺得應該廢除。這種東西對身體百害無利。因為我就是做純糧燒酒的,所以我現在有一個目標就是幹掉江小白,然後幹掉所有市場上的勾兌酒,打造一款平民酒,平價酒,讓人人都能喝得起,放心的糧食酒。大家都知道勾兌酒不好,那為什麼還有企業在做呢?因為賺錢呀。這些企業為了賺錢已經不要了良心。而我的口號就是用良心。做糧芯,所以我給我的純糧酒起名字叫糧芯酒。

同時也奉勸各位喝酒人一句,喝酒的時候不要看包裝,不要看品牌,就要看這種酒是什麼做的。比如江小白,那麼難喝那麼次的酒,為什麼要喝?如果他便宜也行,而且還挺貴的。買一瓶它的價格可以買兩三斤純糧食酒了。有更好的選擇,為什麼要去選擇他。。真是想不通。

很多瓶裝酒現狀是這樣的,能喝,不代表健康。合法,不代表良心。標註,不代表真實。有多少勾兌酒打著純糧酒的名義在售賣?還有很多人在質疑這種純糧燒酒是否真實,這種純糧燒酒的小作坊,東西是否可靠。

那我告訴你很多負責任的,還有一點兒良心的品牌酒都是從小型作坊收購的,而那些不負責的直接進行了勾兌,反正很多人也喝不出來,比如江小白誰能喝出來它是不好的酒。只有一部分人懂,他不是好酒,另外一部分人還覺得它好喝。所以我的目標就是首先幹掉江小白。











良心哥的糧芯酒


在前幾天的代理商培訓上剛好也才說過這個問題,為什麼會有食用酒精勾兌酒?這個有歷史原因也有消費高低問題。

1.六七十年代前沒有食用酒精勾兌酒,全部純糧固態發酵,但是需要大量糧食,要知道當時還是解決溫飽問題的年代,糧食緊缺,廠裡沒有糧食就沒法釀酒,所以建立了技術研究小組去開發怎麼降低糧食成本來生產白酒。

2.用含糖量高的植物生產食用酒精,然後加入增香成份這就是研究出來的液態法白酒,也就是俗稱的酒精酒。

3.現在不缺糧食了為什麼還生產酒精酒?

固態糧食發酵生產白酒所需時間比較長,最少發酵兩個月,所需時間和人力還有周轉資金都比較高,生產出來白酒成本高,售價自然也高,這樣就沒法照顧低收入群體的喝酒需求,所以酒精酒將會長期存在。

4.怎麼才能喝上一杯性價比高的好酒,關注我,我會經常分享白酒知識。




洞藏酒王大偉


我們不說國內的白酒的液態釀造法,我們來換個角度看~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喜歡去酒吧喝酒,像伏特加是出名的生命之水,酒精濃度可達95可以說是完全的酒精酒!用這樣的酒精酒勾調上其它飲料或者果汁這類飲品,一杯賣你幾十塊錢你還覺得新鮮好玩有意思!但是它的本質就是食用酒精勾兌的其它液體飲品,只是降低了酒精度數,但是你喝的就是酒精勾兌酒本質是沒有變的!
很多年輕人不喜歡喝白酒,覺得中國白酒太老土掉檔次不時尚,卻去酒吧喝著食用酒精勾兌的白酒,或者喝著很多自己都不認識的紅酒洋酒,那些名字都不認識的添加點色素葡萄汁的紅酒,喝著真的那麼放心?這是不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在國外合法合理,到了中國就是不合法的!只能說大家不要盲目跟風,覺得液態釀造就是原罪!其實相比之下還有很多比酒更為迫切的事,比如禁菸禁止食品的化學添加劑和藥品安全!那些都是絕對的致癌物質和對身體有害的!


從目前來說食用酒精勾兌酒的確不適合
,但是從國外的情況來看,能一直被大家接受說明的確是有一定的可控性的。我們不照搬別人的事情但是我們有自己的傳統!在現在大家都提倡健康的情況來下可以慢慢減少這類產品是可行的!當大家體會到純糧酒的好處食用酒精勾兌的酒自然不受歡迎了也沒市場了!

我個人對酒的理解和定位就是——酒質要好,少喝酒,喝好酒,喝健康酒,這應該是是以後白酒的趨勢和該有的目標!適量飲酒是有益健康的!誠信做人踏實做事,為大家推薦高品質醬香好酒,分享醬香趣聞軼事歡迎關注私聊討論!


已逝情殤


要是食用酒精被廢除了的話,中國就可能只有一種香型了,那就是醬香酒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

除開醬香酒以外,基本上任何其他香型,都會要用到食用酒精,如果沒有了食用酒精,很多香型的酒就可能製作不出來。

就好比濃香型來說,因為它們的生產工藝都是要先製作食用酒精的,然後經過各種調料,使得酒精度數降低,從而達到一個標準化。

所以它的生產週期差不多一兩個月就可以製作出來,也不需要經過儲存,再經過勾調差不多3個月就能打包出庫,就可以給消費者品嚐了。

而醬香酒就不一樣了,光是五個過程,30道工序,還有165個複雜的工藝,再加上才生產的輪次酒需要存放五年之內,用的是純糧食,以酒勾酒。

再加上醬香酒沒有存放的期限,而且存放時間越久,酒香越協調,口感更細膩。

如果廢除了食用酒精,可能中國白酒行業只有醬香酒一家獨大了,而且以目前這個行業情況來講,根本不可能廢除得了。

而且它既然能作為食用酒精,那它肯定是經過國家認證了才敢做,不像一些光是酒精或者串酒,假酒之類的,這個醬香酒比較多。

這裡聊個事,剛剛小帥加了一個群,然後裡面呢全是說醬酒愛好者,經過小帥的一個瞭解,其實就一群騙酒喝得,所以在這裡提醒廣大的朋友,小心別掉坑裡。

以上內容純屬個人而言,我是小帥,一個敢於直說的醬酒愛好者,喜歡我的可以關注、評論或者私信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