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從“故里之爭”看“商宋文化”的保護與弘揚

從“故里之爭”看“商宋文化”的保護與弘揚

從“故里之爭”看“商宋文化”的保護與弘揚

近來,商丘的近鄰安徽某地,利用各種宣傳途徑,頻頻在商丘的家門口造勢宣傳:某地是商業發源地和老子、莊子等的故鄉。

商丘是商文明之源、商業發源地和“中華聖人文化圈”的誕生地。“商人、商品起源於商丘”已編入全日制高中教科書,而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莊子故里在河南商丘,歷代歷史典籍絕大多數均持此說。

本文無意單純回應所謂“故里之爭”,謹在用史實和事實澄清一些有關商丘及周邊地域文化的疑雲。

从“故里之争”看“商宋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夕陽照古城 記者 魏文慧 攝

一、中國商業起源與商文明之源

探討中國商業起源,首先要從華夏文明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商人王亥與“商”部落說起。王亥,子姓,又名振,是夏朝時期商部族首領、商國的第七任君主 、閼伯的六世孫、冥的長子。王亥不僅幫助父親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還服牛馴馬發展生產,發明了牛車,用牛車拉著貨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開始促使農牧業迅速發展,使商部落得以強大。商部落開創了華夏商業貿易的先河。

“商人、商品起源於商丘”已編入教科書。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經濟常識》上冊第一課《商品和商品經濟》中寫到:“原始社會末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有個叫‘商’的部落,生產活動以畜牧業為主,因從事商品交換而頗有名氣,所以別的部落把從事商品交換的人叫‘商人’,把交換的產品叫‘商品’。”

研究商業起源與商文明、商文化,首先要搞清楚“商”根植在哪裡?當然“商”根植在商族發祥地——商地,商族因商地而得名。

對商地的具體地,史學界至今仍眾說紛紜。一種意見認為,商人起源於今河南偃師一帶,是為豫西說;第二種意見認為,商人起源於今河北南部漳河地區,是為冀南說;第三種意見認為,商人起源於東方,即以今商丘為中心的黃淮平原地區,然後沿黃河西進,在豫西和冀南以至更廣闊的地域得到發展。此外還有起源於陝西商洛和今河南濮陽內黃縣等說法。

從文獻方面看:一看經典史籍。以《史記》為首的多數古典史書均持“東方說”。《史記·殷本紀》說“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賜姓子氏”。“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帝王紀》說“帝嚳高辛……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登位,都亳”。《春秋左氏傳》說“閼伯(即契)居商丘,相土因之。”《括地誌》說“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湯都也”。“湯即位,都南亳,後徙西亳也”。其他諸如《詩·商頌》《國語》《竹書紀年》等,均有帝嚳及契、相土、湯等殷商先祖在商丘發跡的記載。

從考古發掘驗證。商丘的古文化遺址,諸如永城的造律臺、王油坊,虞城縣的營郭、魏堌堆,睢陽區的半塔、塢牆穀子坑,柘城縣的山臺寺,以及睢縣的周龍崗等,均為龍山文化遺址。證明了五帝時代文化在商丘的存在。睢陽區高辛鎮有帝嚳陵、帝嚳祠,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為之樹碑,確認是真帝嚳陵,五帝中的帝嚳在商丘是有根據的。

更有說服力的是宋國故城的考古發現。1994年至199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美國哈佛大學皮保德博物館合作組成中美聯合考古隊在商丘探明宋國故城,把這一發現,與“周成王封微子於宋”“奉其先祀”“以嗣殷後”等文獻記載結合起來考究,商丘是商族的起源地就無可置疑了。

五帝之一的帝嚳居商丘高辛。帝嚳子契(閼伯)與禹同時,因助禹治水有功,封於商,遂成為商族始祖。十三世傳至湯約470年間,曾八遷其居,但遷來遷去,復歸商丘。湯滅夏建商朝,都商丘南亳城,此為商朝第一國都。300年後盤庚始遷殷。

“商”根植在哪裡?商丘,乃中國商業起源、商文明和商文化的根植所在。

从“故里之争”看“商宋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應天書院大景 記者 魏文慧 攝

二、釐清商丘之“亳”與亳州之“亳”

《史記·殷本紀》曰:“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亳是商湯所建的商代第一都,“亳”在哪裡?這是商文化研究的一個重大命題。

史家對八遷的地點多有爭論,但在“湯始居亳”問題上卻取得了共識。據古本《竹書紀年》等書所載,自湯起,在亳建都的共有十王,至仲丁始遷於囂(即隞,今鄭州附近),或說盤庚又遷回亳地。《孟子·藤文公下》載:“湯居亳,與葛為鄰。”《漢書》注:“葛,今梁國寧陵之葛鄉。”葛即葛伯國,在今商丘市寧陵縣境內,可知湯所居之亳非它,而是商丘附近一帶。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寫到:“夏桀戰敗逃走。湯滅夏,正式建立商朝,都於亳(河南商丘)。”

湯都於何處?向有南毫、西亳、北毫之說。治古史者,關於湯都問題的研究,多在“三毫”說中轉來轉去,眾說紛紜。

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馬世之曾考證,“亳”是商王的都邑所在,它與“京”同義,在商民族的心目中,“亳”就是聖地。古代稱“亳”的地方很多,後人根據所在地域方位,把商丘之亳稱為“南亳”。

關於南亳地望所在,西晉初年著名學者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指出:“谷熟為南亳,湯所都也。”唐李泰撰《括地誌》時說得更加具體:“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湯所都也。”今睢陽區塢牆鎮在虞城縣谷熟鎮西南三十餘里處,其方位與里程均與史乘所載南亳地望相合。

“南亳說”史料記載豐富,證據確鑿。商都南亳位於今商丘市睢陽區境內,雄踞睢水之濱,東望芒碭山,北瀕孟瀦澤,襟喉關陝,控扼淮海,堪稱一代名都。

而今日的安徽亳州,古稱“譙”,簡要歷史沿革如下:夏時,屬豫州,境西北為有虞氏,東南為塗山氏。商時,境內建有嵇方國。西周,周武王封神農之後建立的姜姓焦國,由河南陝縣遷都於此,並修築焦城。春秋初期,焦國被陳國所滅,焦城屬陳國。魯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楚國伐陳國,奪取境內的焦城、夷邑(今城父鎮)。秦時,置譙縣、城父縣,屬泗水郡,譙縣後隸屬碭郡。西漢時,屬沛郡。東漢時,屬沛國。三國時期魏皇初二年(22年)封譙郡為 “陪都”,與許昌、長安、洛陽、鄴並稱曹魏“五都”。西晉時,譙是譙國治所,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為“南兗州”治所,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南兗州為亳州,治所不變,亳州之名始於此。隋大業三年(607年)又改亳州為譙郡。唐武德四年(621年),譙郡更名為亳州,下轄譙、臨渙、酇、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八縣。宋時亳州屬淮南路,金時屬南京路。元時亳州屬河南江北行省歸德府(治今商丘),下轄六縣。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起兵反元,擁韓林兒在亳州稱帝,建韓宋政權。明初亳州一度為縣,屬潁州,弘治九年(1496),又升縣為州。清初亳州屬安徽布政使司直轄。1864年清廷鎮壓捻軍後,析亳州、宿州、蒙城、阜陽各一部設渦陽縣。1912年民國政府降亳州為亳縣,由省直轄。1964年,國務院決定從阜陽、渦陽、蒙城、鳳台各劃出一部成立利辛縣。1986年國務院決定撤銷亳縣建制,設立亳州市(縣級)。1998年收歸省直轄(副地級)。2000年正式設立地級亳州市,下轄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和譙城區。

由以上沿革可知,今日亳州之地,既不是夏朝“商地”,更不是商朝“亳都”,也不屬周代“宋國”,秦漢之後長期稱“譙”。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南兗州為亳州,亳州之名始於此,亳州得名至今僅有1400餘年。

亳,是帝嚳之都,也是商湯所建的商代第一都,“亳”在哪裡?這是商文化研究的一個重大命題。亳是商丘最早的城,也是“中華文化圈”的聖城之一。

亳都在商丘,而不在今日亳州。

从“故里之争”看“商宋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商字夜景 記者 魏文慧 攝

三、老子、莊子故里與

“中華聖人文化圈”

歷史典籍記載,老子系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的苦縣曲仁裡就在今天的河南周口鹿邑縣,而此地距商丘不足100公里,兩地地緣相接,屬於“中華聖人文化圈”範圍之內。

文哲大師莊子是宋國蒙人,曾作過宋國管理漆園的小吏,是繼老子之後的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莊子故里宋國蒙城故址,在今商丘古城北的梁園區蒙牆寺附近。今商丘市民權縣莊子鎮、老顏集鄉境內也有莊周墓等莊子遺蹟和傳說故事。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河南五·歸德府·蒙城》曰:“有小蒙城,在歸德府(商丘)北二十五里。志雲中有漆園,莊周嘗為園吏,亦名漆邱。”《通鑑》曰:“漆邱,蓋在梁郡蒙縣。昔莊周為蒙漆園吏,後人因以漆丘名城。”

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南京應天府宋城縣(轄今商丘市睢陽區、梁園區及虞城縣南部)縣令王兢(後仕至秘書丞)在宋城小蒙城漆園故址重建莊周祠。正值蘇軾前往商丘拜謁張方平。此時蘇軾的弟弟蘇轍正隨南京留守張方平任籤書應天府判官。這一次,蘇軾在商丘蘇轍家裡停留半個月。蘇軾應宋城縣令王兢之邀於元豐元年(1078年)寫了《莊子祠堂記》一文。而安徽蒙城縣也據此稱蘇軾曾應所謂蒙城縣令王兢(實為宋城縣令)之邀寫《莊子祠堂記》,莊子祠建於安徽蒙城的渦河北岸漆園城,純屬以訛傳訛。明代萬曆九年(1581年),蒙城知縣吳一鸞於今址重建莊子祠。

蘇軾的《莊子祠堂記》實因為商丘莊子祠而寫。今文存而祠已不存,不能不說是商丘的一大遺憾。商丘莊子祠,如能想法設法予以恢復,將是商丘文化的幸事!

安徽亳州市所屬蒙城縣歷史悠久,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也自稱老子、莊子的故里。今安徽蒙城,自殷商以來,縣名迭更,隸屬多變。唐天寶元年(742年),正式定名為蒙城縣,沿用至今。以後隸屬和行政區劃雖迭經變化,但轄區卻無大的變更。

安徽蒙城縣得名至今僅有1200餘年。東周時期的老子故里陳國苦縣、莊子故里宋國蒙城,均與今日安徽蒙城縣無關。

澄清老子、莊子故里在河南豫東地區,明確商丘作為“中華聖人文化圈”的誕生之地,對於“商宋文化”的保護弘揚有重要意義。

作為誕生商文明、“中華聖人文化圈”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古代重要都城,歸德商丘文脈悠長,產生了中華文明史上有影響的眾多帝王、聖賢和名人,可稱為“中華聖人文化”的傳承之城。

从“故里之争”看“商宋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