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物價飛漲時代,為何薯片、可樂卻能“初心不改”?

近兩年的物價,應該是所有人都有所體會,用一個“突飛猛進”來形容是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如今,幾乎所有東西的價格都在逐年遞增。就拿科技君老家來說,一碗涼粉幾乎每年都會漲1~2元。每逢過年,美其名曰新年期間材料人工不易需要加價,但這年過完了也沒見降回來,於是每年就這樣漲著。

但科技君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類似可樂、薯片等零食卻基本保持原價,即使漲價了也幅度不大。這是為什麼呢?廠商真能有這麼好心?

物價飛漲時代,為何薯片、可樂卻能“初心不改”?

零食並非沒漲價

說到零食,相信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喜歡吃,以前吃零食都是因為嘴饞,而現在吃零食有時候是為了打發時間。有時候在家裡或者宿舍看電影的時候,就會拿出一包薯片出來,邊吃邊看,這樣的感覺非常的不錯。

你是否已經感覺到,你所鍾愛的食品,對照幾年前,價格沒變,可吃到嘴裡的份量卻已經暗中“縮水”了?

其實,並不是他們不漲價,只不過分了縮了水罷了。

大家都知道,零食都是高熱量食物,吃多了容易變胖,難道是商家怕我們吃多了長胖,所以煞費苦心地縮減分量?還真是難為他們了呢!

物價飛漲時代,為何薯片、可樂卻能“初心不改”?

在包裝外觀、大小和售價都維持在原來水平的前提下,食料份量減少。實際上,這是一種比較低調的變相漲價——同樣份量的食品比以前更貴了。

近年來,食品分量“縮水”已經成為食品行業的明顯趨勢。為了變相漲價,食品企業使出了渾身解數,簡直是花樣百出。

以前的薄脆餅乾盒子裡是滿滿的,現在“人性化”地做了分袋便攜小包裝;以前的薯片筒滿滿的薯片,現在“人性化”地裝上了小抽屜;以前的餅乾筒滿滿的餅乾,現在“人性化”地加了箇中筒;以前的蛋卷筒兩邊裝的滿滿的蛋卷,現在也“人性化”地控制了糖分攝入……

另外,大家都知道,在薯片袋中填充空氣一來是為了保鮮二來是防止擠壓,這的確是必須存在的填充物。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保護氣體,使得薯片成了過量填充的重災區。許多廠商通過增加填充物使產品外觀看起來跟原來大小相同。

物價飛漲時代,為何薯片、可樂卻能“初心不改”?

物價飛漲時代,為何薯片、可樂卻能“初心不改”?

物價飛漲時代,為何薯片、可樂卻能“初心不改”?

物價飛漲時代,為何薯片、可樂卻能“初心不改”?

當然,食物分量較少會在包裝上註明。並且,大多數國家都強制規定必須在食品的外包裝上註明淨含量。

不過,那個數字大多字跡微小、字體單薄、顏色低調,並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或者說,大家在購買零食時,也不會注意淨含量的變化。

比如,大家應該都發現部分拉罐裝的可口可樂換包裝了吧。在大多數人的注意力中,只看到可樂改了造型,而並未意識到淨含量已從之前355毫升減少到330毫升。

為何只敢暗動手腳

簡單來說,大家在購買一種商品時,都會潛意識地參考以往的購買經歷。比如,你昨天點外賣只要15元,那麼今天就絕不會花超過15元來買同一份飯,哪怕其他店裡的價格更高。

因此,對商家來說,貿然漲價絕對不是明智的選擇。

試想,在狹小的房間裡,一個穿著邋遢、眼神遊移的人,在被菸灰覆蓋的鍵盤上奮指敲擊他自認為厲害的句子,嘴裡不時重複著滿意的段落。

市場上的零食眾多,這也意味著幾乎每一款產品都有無數替代品存在。廠家的任何一次漲價都有可能讓消費者放棄自己的產品,從而在競爭中被出局。

物價飛漲時代,為何薯片、可樂卻能“初心不改”?

面對成本增加的壓力,既然不能大張旗鼓地漲價,就只好來陰的,那就是減量。

理論上說,“耍陰招”應該會讓大多數人反感,但不得不承認,包括科技君在內的大多數人,對價格的敏感度遠遠大於對產品分量的敏感度。

換言之,相對於調價,減量更加不容易被發現。即使發現了,比起漲價,這種程度的調整也更能讓消費者接受。

物價飛漲時代,為何薯片、可樂卻能“初心不改”?

這個情況已成普遍現象,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國家直接對食品分量的減少做出相關規定。

而企業已經在包裝上標明瞭產品份量,但是因為包裝上提供的干擾信息太多,加之前述在包裝上採用的“障眼法”,消費者很難發現分量縮水的真相。

因此,在目前一切制度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大家還是睜大眼睛好好看看,過濾掉包裝上那些花裡胡哨,提取出咱們需要的關鍵信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