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當村上春樹談跑步時,他談些什麼

自2009年以來,村上春樹就被視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但都失之交臂,成為“常年陪跑者”。其實,他成為真正的跑者,跟決定當一名職業小說家相差不遠,那是1982年寫完《尋羊冒險記》之後,當時三十三歲。

1991年,村上春樹用3小時27分跑出自己的馬拉松最佳成績。他還參加過多次百公里超馬,2004年時,村上春樹就已完成了6次波士頓馬拉松和3次紐約馬拉松(那個時候,去跑大滿貫的中國跑者應該還不多吧),可謂頂級跑者。2005年夏天開始,他開始書寫、記錄跑步,2006年秋天完稿,便有了這本《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來看看他談了些什麼吧:


一、我跑得相當認真。非要舉出具體的數字加以說明,便意味著每星期跑六十公里,亦即說每週跑六天,每天跑十公里。一個月大約二百六十公里,於我而言,這個數字便大致成為“跑得認真”的標準。

二、跑長距離原本與我的性格相符合,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樂。在我迄今為止的人生中養成的諸多習慣裡,跑步恐怕是最有益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我覺得由於二十多年從不間斷地跑步,我的軀體和精神大致朝著良好的方向得到了強化。

三、跑過一趟全程馬拉松便會明白,在比賽中勝過或負於某個特定的人,對跑者來說並不是特別重要。

即便沒能在預想的時間內跑完全程,只要有了業已盡力的滿足感,或是為下次比賽奠定了基礎,抑或有了某種類似重大發現的東西,大約也算大功告成。

四、我固然不是了不起的跑步者,而是處於極為平凡的(毋寧說是平庸的)水準。然而這個問題根本不重要。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麼一丁點兒,才更為重要。在長跑中,如果說有什麼必須戰勝的對手,那就是過去的自己。

五、我跑步,只是跑著。原則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許是為了獲得空白而跑步。即使是在這樣的空白當中,也有片時片刻的思緒潛入。

當村上春樹談跑步時,他談些什麼

六、跑步有好幾個長處。首先是不需要夥伴或對手,也不需要特別的器具和裝備,更不必特地趕赴某個特別的場所。只要有一雙適合跑步的鞋,有一條馬馬虎虎的路,就可以在興之所至時愛跑多久就跑多久。

七、我從來沒有向周遭的人推薦過跑步。對長跑感興趣的人,你就是不聞不問,他也會主動開始跑步;如若不感興趣,縱使你勸得口乾舌燥,也是毫無用處。馬拉松並非萬人咸宜的運動,就好比小說家並非萬人咸宜的職業。

八、不伴隨著痛苦,還有誰來挑戰鐵人三項賽和全程馬拉松這種費時耗力的運動呢?正因為痛苦,正因為刻意經歷這痛苦,我們才能從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活著的感覺,至少是發現一部分,才能最終認識到(如果順利的話):生存的質量並非成績、數字和名字之類固定的東西,而是包含於行為中的流動性的東西。

九、假如有我的墓誌銘,而且上面的文字可以自己選擇,我願意它是這麼寫的:

村上春樹

作家(兼跑者)

1949-20**

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後

當村上春樹談跑步時,他談些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