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江西“億元村”: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

改革開放40年,江西的“億元村”演繹著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的景象。

江西“亿元村”: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現代化的進順小康家園。 (進順村供圖)

1992年,南昌市青山湖區順外村成為江西第一個“億元村”,被譽為“江西第一村”。這個喜慶時刻,被順外人寫入了《順外村村志》,文末還寫到,“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順外村的今天!”

26年過去了,《順外村村志》中的“今天”已成為歷史。其間,順外村這個“江西第一村”,先後被你追我趕的湖坊村、熱心村、進順村取代,“億元村”在贛鄱大地次第出現。

1980年,徐淑珍進入順外飯店工作,如今已是順外村委會主任。她對順外村邁出的每一步都記憶深刻:1979年,趁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順外村成立南昌市順外農工商聯合企業公司,之後又成立江西製藥二廠、南昌保健飲料總廠等。徐淑珍說:“最多的時候,有村辦企業上百家,上規模的有30多家。1984年,作為全國26個‘先富起來’的村,順外村吸引了江蘇華西村、天津大邱莊等中國名村前來考察學習。”

“順外村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還是1992年成為全省首個‘億元村’。”徐淑珍翻出當年珍藏的剪報說,“如今外出時,還能感覺到那份榮光。”

之後的短短3年,熱心村、湖坊村、進順村相繼邁入“億元村”,這些被視為江西第一批“億元村”,也因經濟發展速度快被稱為南昌“四小龍”。而今,南昌“四小龍”換了新面孔,桃花五村替代了熱心村,而它們已不再是簡單的“億元村”,而是跨過“30億元”門檻的“中國名村”,且不斷創造村級集體經濟的新高度。

“真是大浪淘沙!”湖坊村黨委書記魏斌感嘆道,湖坊村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次經濟轉型陣痛——從創辦集體企業,到建立企業集團,再到建設工業園、開發商業街、經營酒店,再到摸索著進入投融資領域,每一步都是像企鵝那樣下潛後,再躍升新的高度。

同樣,1997年,中國十大名村——進順村受經濟體制轉軌和市場衝擊,開始思變。在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村集體資源再配置等方面頻頻發力:參股南昌農商銀行,成為該行十大股東之一;注重“飛地經濟”,發展高科技、新興產業;完成三次股改,集體資產實現“人人有股”……

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尹小健,長期從事村集體經濟研究。他認為,這些“億元村”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除了地域或資源優勢外,主要是改革開放以後建立了一套符合自身發展的管理制度,以符合自身實際的特色產業為先導,最終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紮實穩步推進村域經濟發展。

的確如此,在“億元村”年產值不斷躍升的同時,江西“億元村”數量漸次遞增:萍鄉高坑村、九江紅星村、景德鎮三河村、新餘東風管理處、上饒前山村、南昌招賢村……年產值突破億元、十億元,他們已形成特色種養業、農業龍頭企業、城郊經濟、工業經濟為主導產業等多種經濟發展模式。

“十億元村”萍鄉高坑村完成“V”字轉折,走的就是符合自身特色產業之路。2000年前,萍鄉市高坑村依靠開採煤礦,躋身“億元村”行列。2001年,因“關井壓產”,這個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開始衰退,之後5年連年負債,最高時欠外債800多萬元。2015年11月,高坑村根據自身情況,通過引進企業,採取股份制方式成立了萍鄉市宏裕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入股萍鄉焦化廠工業煤氣站、江能光伏發電等項目,“借雞生蛋”,讓村集體經濟一舉轉虧為盈,去年,村集體經濟完成產值10億餘元。

隨著電商的興起,九江市紅星村、景德鎮市三河村迅速在網上“躥紅”,年產值突破10億元。目前,紅星村羽絨服產值已突破50億元,其中線上交易額突破30億元。

隨著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改革開放成果也越來越惠及村民:高坑村村民一年人均分紅達3000元;進順村一年民生投入1680萬元,村民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改革開放讓“億元村”在贛鄱大地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不斷走向富裕,美好生活的前景更加清晰可見。

本報記者 餘紅舉 實習生 江 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