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7 「薦讀」“聞過”後的態度反映修養

↑點擊上方“湖南檢察”關注我們

「荐读」“闻过”后的态度反映修养

【2018年126期】

「荐读」“闻过”后的态度反映修养

《禮記·中庸》中有云:“聞過而終禮”,即一個人明白了自己的過錯,就會開始掌握行為規則,最終到達禮的境界。

在中華文明中,“聞過”是一種修養。修養境界由低到高依次為:聞過則怒、聞過不怒、聞過則喜、改過不憚、閉門思過。

「荐读」“闻过”后的态度反映修养「荐读」“闻过”后的态度反映修养

聞過則怒

聽不進任何意見、容不得任何批評,連聽到善意的反映不同觀點的建議都感到刺耳,這是沒有聞過修養的典型表現。正如《弟子規》所告誡:“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如果聽到批評就生氣,聽到表揚就歡喜,那麼狐朋狗友會慢慢接近諂媚巴結,而良朋益友則會逐漸疏離。

聞過不怒

有聞過修養者聽到批評和不同的意見,不慍不怒,而是檢討自己的言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進而“盡小者大,慎微者著”。

聞過則喜

聞過修養達到一定境界的人,當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時,不僅歡迎而且由衷地高興。《資治通鑑·晉紀》有云:“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謄日損而禍至。”就是喜歡聽人指出自己過錯,因為這樣,自身的過錯就會日漸消除而福分就會增加;喜歡聽人誇獎自己,聲譽就會日漸損傷而禍患就會降臨。

改過不憚

這是聞過修養達到了較高的境界。“知過非難,改過為難”。既“知過不諱”,知道自己的過失毫不隱諱;更“改過不憚”,改正自己的過錯沒有懼怕之心。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閉門思過

一旦看到與自己有關聯的問題就自我反省,此乃聞過修養的最高境界。西漢昭帝時,韓延壽在左馮翊擔任太守,在巡視中一對兄弟因耕地的分割向他告狀。哥哥說弟弟佔了他的耕地;弟弟則說父母生前就是這麼分的。韓延壽聽後十分慚愧:身為太守,不能教化百姓,以致發生骨肉爭訟,是自己的失職啊!為此,獨自一人待在館舍閉門思過,並提出要退職讓賢。告狀的兩兄弟知道韓延受的舉動後受到感化,即中止爭訟並重歸於好。韓延壽從百姓的訴求中看到自己履職存在的問題,進而在反思中認識到因自己履職能力不夠而導致失職,在沒有聽到任何批評聲音的情況下,主動閉門思過,足見聞過之境界。

聞過之修養極具現實意義。在全面從嚴治黨和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武器,我們要大膽使用、經常使用、用夠用好,使之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自覺、一種責任,使這個武器越用越靈、越用越有效果”。

從一定意義上講,聞過是聽取批評,思過是一種自我批評。顯然,共產黨員和黨的組織,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加強聞過之修養是使用好批評與自我批評武器的前提和基礎。

怎樣進行聞過之修養呢?不妨從以下幾個層次循序漸進。

欣然接受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為人之友易,為人之諍友難”。在修養中應辯證地看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既然人人有過,而旁觀者最清,那麼能夠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問題,從而提升自己,這是一件幸事。

通過批評或自我批評,梳理自己存在的問題,剖析原因。“過而不思,其過愈顯;過而思之,思而改之,善莫大焉”。思過是一種自身審視,也是一種自身調節,是不斷完善自我、不斷超越自我和昇華人格品質的必經過程。

從內心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危害性,併為之悔恨懊惱。同時,深刻剖析發生問題的原因,形成內心深處的清醒和悔悟。

改過。痛改前非,改正自己的不足。王陽明的《心學》中有一句話:“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意思是悔悟是消除疾病的良藥,但重要是改正錯誤,如果僅僅是停留在悔悟上,則又會因藥而生病了

「荐读」“闻过”后的态度反映修养

來源 | 《學習時報》

作者系湖南省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 盧樂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