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爆雷潮下的互聯網金融,還經得起專項整治延期的考驗嗎?

爆雷潮下的互聯網金融,還經得起專項整治延期的考驗嗎?

7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網站發佈消息,近日人民銀行會同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有關成員單位召開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下一階段工作部署動員會。方案明確了時間節點,P2P網絡借貸和網絡小貸領域清理整頓完成時間延長至2019年6月,其他各領域重點機構應於2018年6月底前,將存量的違規業務化解至零。

但從6月互聯網金融的巨震來看,難以想象1-2年後會是什麼樣子。

“破朔迷離”的專項整治

2016年4月,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啟動。

經過兩年多時間,截至2018年5月末,各地尚在運營的從業機構2902家,專項整治後共有5074家從業機構退出;不合規業務規模壓降4265億元。依法嚴厲打擊互聯網金融違法犯罪活動,專項整治以來各地公安機關共立案1390起,成功破獲一批重特大案件,對非法金融活動形成了有效震懾。

但是,這一次央行再次發佈消息稱再用1到2年時間完成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這對於近期頻繁爆雷,市場信心岌岌可危的互金行業來說,可能意味著煎熬的持續,難言提振信心和利好。

以首當其衝的網貸行業為例,業內人士普遍分析認為,各地監管政策各異、整改進度不統一、監管新政不斷下發、平臺整改時間緊任務重都是此次備案延期的主要原因。

2017年底出臺的《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57號文)對備案時間的限定:2018年4月底前完成轄區內主要網貸機構備案工作,最遲應於2018年6月底前完成全部工作。

但是,在今年4月,就有消息稱監管暫停發放網貸備案登記細則(正文及徵求意見稿)分析人士稱網貸備案大概率延期。而7月9日消息一出,業內普遍認為等同於釋放了網貸備案延期的信號,最長2年,最短1年。

但是投資者的信心和平臺的“不慌”還能經得起1-2年的考驗嗎?

互聯網金融用“爆雷”來回應監管?

從唐小僧,到聯璧金融,再是到銀票網,再到前兩天的牛板金,都只能是冰山一角。今年6月以來,國內多家網貸平臺接連“爆雷”。據網貸之家數據,6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80家,其中問題平臺63家,停業平臺17家。

隨後,點融網等23家行業平臺聯合發佈合規自律倡議書,表示“不慌”。而這恰恰說明慌得一批。

一個個數百億規模的平臺說停就停,說跑就跑,實在是世所罕見,但在這個行業裡卻是屢見不鮮。誰能不慌。

不僅僅是網貸,眾籌平臺也開始出現騷動。同樣是在近期,多家汽車眾籌平臺出現了清盤、逾期等情況,其中不乏大型平臺。

“爆雷潮”是在宏觀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金融監管政策收緊、股市大跌、中美貿易戰以及當前整個市場資金流動性緊張的大環境下,網貸平臺的生存環境變化導致。但是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的不斷延期,則更直接地加重了行業的恐慌。

因為互金延期背後,很可能表示著上一階段以網貸為重點的互金整治工作開展並不順利:

1.各省市按照整改框架自行修訂整改細則,給網貸平臺政策套利的機會;

2.政策意見發佈修改頻繁,臨近整改期限增發或修改整改意見(如:資管新規等);

3.某些關鍵性標準配套工作未落實到位(如:存管銀行白名單至今未能下達);

4.大體量平臺業務短期內不能化解;

5.現金貸、線下理財、ICO等違法現象屢禁不絕,且多與網貸概念相混淆,分散監管注意;

6.隨著整治的深入爆雷平臺逐漸增多,系統性金融風險開始冒頭;

7.職能部門本身對於網貸平臺概念的模糊,一刀切的粗糙監管方式並不符合當前形勢;

8.長時間“雙降”導致平臺收支失衡,暗藏爆雷風險等。

這些問題實際上都是互金行業的潛在風險和監管的痛點。

因而對此,行業內也有自己的解讀,一個普遍態度是,監管在用“拖”的方式讓互聯網金融自己優勝劣汰。這很難讓人不悲觀,因為而每一個平臺的爆雷背後,都是投資者利益的嚴重受傷。互聯網金融作為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寄託著中小企業、中小投資者的希望,現在卻成為了洪水猛獸。

審慎使用“一刀切”政策,別讓備案制變成審批制

當然,專項整治延期有望解決一些問題,但是,人創諮詢研究員張超指出,不能因而忽視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延期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仍舊以網貸為例,上一輪的高強度監管已經對大部分P2P平臺的正常經營產生負面影響(如:人人聚財為迎合監管要求,以傷害投資人體驗為代價強行拆分理財計劃);不少P2P平臺在備案期間遭到無良知自媒體或個人以備案為由進行抹黑及勒索,造成擠兌等情況無奈選擇清盤;隨著平臺持續爆雷,嚴重打擊了投資人的信心,多數投資人選擇觀望,平臺資金端吃緊,同時面對高額的合規成本,多數入不敷出。另外,更長的整改期限可能給現金貸、校園貸、套路貸等非法平臺帶來最後一次狂歡的機會,極可能對社會造成更大的不良影響。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楊教授表示,政府監管部門應該審慎使用“一刀切”政策,不應將備案變成實質上的審批制,要加快整改行業進度,將符合整改要求的平臺做好備案登記,緩解市場緊張情緒。同時,他也強調,優勝劣汰是所有行業發展必然要遵循的規律,不能因為短時間內出現問題就一味地否認它。網貸行業能夠覆蓋銀行等金融機構無法提供資金支持的領域,也是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縮影。接下來要努力恢復行業信心,應該充分肯定P2P的價值,投資者要有理由去堅持市場自信,網貸行業也要有行業自信和制度自信。另外,要運用監管科技(RegTech)手段加強監管,通過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推動監管的進步和發展,建設大數據信用體系才是監管的根本和發展趨勢。

無法樂觀的是,如何才能讓優質的平臺不被拖死,同時遏制投機平臺的監管套利,專項整治延期又給互聯網金融行業帶來了新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