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搪瓷·歲月

搪瓷·歲月 我家洗漱臺上擺放著三個刷牙杯子:一個搪瓷的是我的、一個陶瓷的是我愛人的、一個塑料的是我女兒的。女兒問我,爸,你的刷牙杯子為啥不換換?我開始刷牙的時候就見你用這個了。我對女兒笑了笑,沒有說話。幼時的一幕幕呈現在眼前:一幫“蓬頭稚子”們玩得累了、渴了,就近找一人家,尋得水缸,拿起葫蘆水瓢,舀起一瓢水“咕咚、咕咚”一頓猛灌,然後一抹嘴,那叫一個爽,感覺井水是世間最好的飲料……

以前,家裡不管是吃飯或喝水,都用的是粗瓷大碗。這種碗胎質粗糙,圈足厚重,反正和課本上學的《趙一曼的碗》差不多。碗口直徑起碼有二三十釐米,一頓能吃兩碗飯。當時也不知道怎麼能吃下去那麼多,當然,飯量大的除外。等長大了才知道那是因為飯裡沒油水且粗糧居多有關。小時候就聽大人講過,吃食堂時,加上三年自然災害,人們普遍吃不飽。我老家一個叫甲成的,一次到城裡辦事,途經靈樹(就是春秋時吳國公子季札掛劍徐君墓的地方,是個千年古村)、金劉兩個村。恰巧這兩個村管食堂的是我們村的親戚,就招呼他到村辦食堂吃飯。每到一個村,一桶罐【指的是雙耳或四耳黑瓷罐,口徑約為二十釐米,高約四十釐米,在當時的農村用途廣泛:可用來提水、送飯、當溫罐(溫罐指的是將這種黑瓷罐壘砌到煤爐當中用來溫水的容器,不但可以隨時有熱水用,而且還可以攬柿子①,也算是古人節約能源智慧的一種傳承吧)】麵條,共計兩桶罐。後來,甲成哥說,那是他這輩子吃得最飽的一次。

搪瓷·歲月

再後來,生活條件好了,粗瓷大碗換成搪瓷的,既輕巧又美觀,上學時就是買的一套搪瓷用具:一個飯缽一個飯盂;一個刷牙缸;一個洗臉盆。唯一的缺憾就是容易掉瓷,磕著碰著,疤疤瘌癩的,很不好看。

婚後,有了孩子,到了女兒能吃飯的年齡,就到超市為她選購餐具:有不鏽鋼的、有木質的、有仿瓷的……當然還有陶瓷的。不一而足,琳琅滿目。怕她打碎,就為她選了一個不鏽鋼材質的。而且,她的碗只是用來吃飯,喝水另有水杯。

搪瓷·歲月

凝視著我至今沒捨得扔掉、還在使用的那個搪瓷杯子,我的思緒回到眼前。不知道是因為那個年紀獨有的憂鬱,還是因為那份青蔥時光裡難忘的心情?也許,是因為它代表的就是那段歲月吧!

注①“攬柿子”指的是柿子脫澀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