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西秀區:創新求實戰貧困 精準發力“拔窮根”

西秀區屬國家滇黔桂石漠化片區重點縣,是貴州65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如何拔掉“貧窮根”,讓群眾摘掉“貧窮帽”?西秀區精細分析實際情況,發揮就業扶貧、助殘扶貧、醫療扶貧、基礎設施扶貧、社會力量扶貧的作用,創造性提出了“十個一批”精準滴灌策略,並在每個“一批”中創新出了符合自身實際、更能命中“靶向”的治貧方法。

西秀区:创新求实战贫困 精准发力“拔穷根”

“創新求實、精準發力”是西秀區取勝精準扶貧的要訣。

截至2017年底,該區建成省級園區8個、鄉級園區17個、各級批發市場18個、田間市場30個、農產品電商網店77個、三品一標產品34個,建成農業龍頭企業達到8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213家、家庭農場36家、產業大棚3060個,推動了蔬菜、食用菌、茶葉、經果、中藥材、生態畜牧等主導產業快速發展。

產業扶貧是貧困群眾增收關鍵。西秀區創造性構建並推行“菜單式”產業扶貧模式,以“市場需求菜單+服務平臺訂單+合作社組織貧困戶生產”的方式,使得農產品生產與大型超市、農貿市場、機關食堂、學校“營養午餐”等實現精準產銷對接。

西秀区:创新求实战贫困 精准发力“拔穷根”

“作為政府產業發展平臺公司,我們負責指導農戶科學種植,幫助農戶做市場預訂,讓他們種得出、賣得脫、劃得著。”在西秀區蔡官鎮對長沙村6000畝蔬菜基地裡,貴州綠野芳田公司副總經理王榮亮說。

對長沙村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董登平感慨道:“跟以前不一樣了,現在按菜單生產,貧困戶社員只賺不賠。今年,合作社每戶貧困戶至少可以增收1萬多元。”

“菜單式”產業扶貧模式破解了農產品供需矛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稱讚,並批示要加以推廣。

西秀区:创新求实战贫困 精准发力“拔穷根”

目前,該區扶貧主導產業總面積達到84.3萬畝,帶動建檔立卡戶共19736戶38234人,佔貧困人口的57.5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956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869元)的2087元,貧困人口年人均增收實現了1000元以上。

千方百計幫助貧困人員實現就業增收,是西秀區在脫貧攻堅中下的又一番“繡花功夫”。

該區圍繞“就業信息我送你、就業技能我教你、就業崗位我給你”就業扶貧模式,加強就業培訓,舉辦各類招聘會,並創新推出“一村七崗”、“車間進鄉鎮”的就業扶貧模式。

“一村七崗”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安置了1908名貧困人員從事村級保潔、護林、河道護理、護路等公益性崗位。不但解決了這一特殊就業群體的就業,還為農村人居環境自我修復提供了內在保障。該模式受到了央視等國家級媒體的關注。

“車間進鄉鎮”實施中,引進了29餘家勞動力密集型企業,進入產業園區、集鎮、中心村、易地扶貧搬遷點,建廠房、設車間,解決貧困人口就業2300餘人。全部建成後,預計可提供就業崗位13000個。

殘疾人雖有脫貧兜底政策,但他們臉上卻難有自信的笑容。為此,西秀區創新探索實施“百合花”行動,建成全省第一家“殘疾人託養中心”,並先後在幾個鄉鎮組建託養中心聯合體,引進多家企業入駐中心。行動共帶動殘疾人就業3800餘人次。

“兜底扶貧對象”至此變為“就業脫貧對象”,真正實現“託養一人,脫貧一家;就業一人,脫貧一戶”。該區殘疾人就業率從2012年的47.38%提高到了現在的71.75%。

冷三妹和丈夫都是殘疾人,她感激地說道:“感謝黨和政府,給我們夫妻倆安排工作。我現在一個人護理5個殘疾人。我們每個月加起來可以拿到4000元,生活是不愁的。”

該區還創新打造“康復+託養+就業+教育+文體+培訓”的百合花小鎮助殘扶貧模式,為更多殘疾人提供託養、康復、培訓、就業。此舉得到中殘聯、國家精準扶貧評估專家組及省有關領導的高度評價。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後,是脫貧攻堅最大的障礙。對此,西秀區在全省率先推行“六個小康”行動,以貧困鄉鎮、村、組為重點,全面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和鄉村文化建設。

西秀区:创新求实战贫困 精准发力“拔穷根”

目前,實現了鄉鄉通高速,村村通油路,組組通水泥路,戶戶都有硬化串戶路;實現了戶戶通自來水,鄉鄉有安全穩定水源,並全面啟動鄉鎮連片供水,有效解決了農村供水安全和農村汙水治理問題。同時,“危改”“三改”對象精準、措施有力、質量保障,圓了農戶“安居夢”;開展農村電網升級改造、低電壓整治,確保了每個村民組尤其貧困戶的生產、生活用電;實現了3G基站、寬帶全覆蓋,為農村廣電、通訊和農產品電商銷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全面建設村寨公共設施,建立道德講堂、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修復鄉村文化。

西秀区:创新求实战贫困 精准发力“拔穷根”

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思路,西秀區推動森林覆蓋率達到47.59%,實施退耕還林28400畝,發展金刺梨10萬畝、經果林12.46萬畝,落實森林生態效益管護補償73.48萬畝,聘請建檔立卡生態護林員380名。完成了大西橋現代高效蔬菜產業示範園區等六個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生態化改造。九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虹山湖省級溼地公園等生態旅遊景區相繼建成投用。

為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西秀區按照“以產定搬、以崗定搬”的原則,大力構建易地扶貧搬遷——收入稱心、住得舒心、鄰里和心、辦事省心、鄉愁在心的“五心家園”新模式。

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扶貧搬遷安置點,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3000餘個,務工年人均純收入1.6萬元。

西秀區堅持把發展教育作為“拔窮根”的治本之策,大力實施農村薄弱學校改造等教育工程。

建立和完善了從學前到研究生階段的教育資助體系,使教育精準扶貧政策做到應助盡助,全區無一名學生因貧失學、輟學。還大力開展“百校千師訪萬家”、“校農對接”等工作,切實強化控輟保學、營養改善計劃、職業技能培訓等。“十二五”以來,累計投入9.7億元,資助貧困學生250萬餘人次。投入3.7億元,實現全區農村中小學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全覆蓋。

西秀區有效解決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以“四重醫療保障”全覆蓋,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為貧困群眾發放“健康西秀醫療扶貧證”,憑證享受縣內定點醫療機構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報服務,有效降低患者醫療負擔;推動基本公共衛生全覆蓋,讓貧困群眾少生病;全面推進鄉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全覆蓋,109個貧困村標準化衛生室方便貧困群眾就近看病。

西秀区:创新求实战贫困 精准发力“拔穷根”

健康扶貧工作“四重醫療保障”、發放健康扶貧證、“連心袋”資料收集等做法得到省、市領導高度認可,有關經驗被全市推廣。

西秀區堅持政策兜底脫貧不落一戶、不漏一人,將符合保障和救助條件的困難人員全部納入保障和救助範圍。

加大財政投入,全面提高農村低保標準、特困供養救助標準、醫療救助封頂線等民政救助標準,不斷完善臨時救助政策制度,紮實推進困難群眾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有效遏制因災致貧返貧,切實堅守民生保障最後一道防線。目前,該區農村低保兜底23585人,其中“兩無”人員13127人。

此外,西秀區創新社會力量扶貧模式。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推動總投資30億元以青島-安順共建產業園區、青島榕昕生態牧場等為代表的18個扶貧協作項目落地西秀,延展與幫扶城市在醫療、衛生、教育、培訓等領域的協作深度和廣度。

引進深圳溫氏集團參與扶貧開發,在貧困鄉鎮實施生豬規模化養殖,可有效帶動貧困戶1000戶實現脫貧。目前已在19個貧困村啟動49個家庭養殖農場項目建設。

繼續深化“百企幫百村”、“百企幫萬戶”精準扶貧行動,發動區內31個非公企業投入資金1.85億元,大力發展中藥材、生態養殖、蔬菜種植、茶葉產業等,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組織全區116家優良企業通過做產業、拓市場、找就業、送溫暖等方式向131個貧困村派駐“產業村長”,到2017年底,已實現每個貧困村有一到兩項支柱產業,建成了一個銷售平臺。

2017年底,該區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9.12%下降到了1.45%,貧困群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落實。

西秀区:创新求实战贫困 精准发力“拔穷根”

如今,佔全區總人口72%的西秀農村,生活好起來了,正朝著同步小康的目標闊步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