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柳斌杰:文化是“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先導性力量

柳斌杰:文化是“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先導性力量

共建“一帶一路”是新時代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重點,也是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主動作為。幾年來,黨和國家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目標,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在“一帶一路”沿線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成果。目前,我們已與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0多項合作文件,與沿線國家共建立75個貿易境外合作區,累計投資250多億美元。實踐證明,建設“一帶一路”最大的阻力來自於文化價值的認同,關鍵是民心相通,因此制訂一套長期穩定的“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計劃,並且持之以恆、久久為功,是共建“一帶一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首先,“一帶一路”文化發展意義重大,文化應成為引領“一帶一路”建設的先導因素。要把“一帶一路”沿線上不同民族、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沒有相當程度上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認同,是不可能做到民心相通的,更不可能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因此,要以文化交流為先導,從情感上進行溝通,爭取更多的理解和認同,傳播不同文明的精神成果,引導人們樹立新思想、新觀念。同時,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和合作發展,始終堅持“共建、共享、共贏”的原則,努力消除文化差異和文明隔閡的思想阻力,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文化軟實力。

其次,“一帶一路”文化發展必須堅持人類文化多元化和文明多樣性的開放原則。一是,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一帶一路”文化發展是中國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體現中國立場和中國精神,以人文為中心,以先進文化為引領,以價值融合為重點,堅定文化自信,注重國際表達形式的多樣和融通。二是,必須堅持人類文化多元化和文明多樣性的開放理念,正確理解“一帶一路”地區長期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以文明互鑑化解文化衝突,以跨文明對話打破文化隔閡,以文明交流超越文化偏見。三是,必須堅持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反對霸權主義的文化輸出,堅持包容、開放、平等的基本原則。四是,必須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高點,在交流中擴大共識,在合作中共同繁榮。

再次,“一帶一路”文化發展的重點是提升內容的創造力,講好中國故事。一是,文化生產和傳播基礎設施的改造與建設,應當有計劃、有重點幫助沿線一些國家提升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能力,為文化交流提供硬實力的保障。二是,提升文化內容創造的原創力,釋放創作活力,提高本土文化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三是,以文化自信為定力,抓住自身文化特色,用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文化產品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市場。

最後,“一帶一路”文化發展的實施要做得有聲有色,事半功倍。一是,統籌規劃“一帶一路”上人文交流和文化合作,依據國內的文化實力和對象國的現實文化條件合理佈局,突出重點,培育市場,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交流、合作、共建,讓人文交流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二是,要制定明確清晰可操作的“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合作的政策。三是,要整合國內地方、部門、行業、企事業單位和文化團體、文化機構的力量,形成強大的文化矩陣和對外交流的持續力。四是,要用新思維推動文化走出去合作發展,形成強大的文化場。

總之,文化始終是“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先導性力量,始終是實現民心相通的基本途徑。跨文明對話打破隔閡,跨文化交流溝通心靈,所以我們必須以戰略定力推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與合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創造正確的輿論氛圍和良好的文化環境。

(作者系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本文根據其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承辦的“‘一帶一路’高端人文對話論壇”上的發言整理。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馮瑤整理)

編髮: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