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再不改變,三成的果園將被淘汰出局

再不改變,三成的果園將被淘汰出局

回顧2018年上半年的水果行業,可謂哀鴻一片,從春節的砂糖橘開始,以及隨後的菠蘿、芒果、桃等,紛紛陷入“跌價”泥潭,幾乎集體崩盤。

水果行情集體崩盤

開年第一跌來自於柑橘,引發連帶效益,後續的晚熟柑橘均受牽連。砂糖橘從往年10元/斤的收購價,今年直線下跌至2~3元。沃柑,不知火、春見,與去年相比價格均出現了對半下跌。後來的倫晚、夏橙更是降價難賣。

再不改變,三成的果園將被淘汰出局

然而,跌價的魔咒並沒有止於柑橘,今年5月上市的菠蘿,價格暴跌至0.2~0.3元/斤;徐聞菠蘿更是出現了嚴重滯銷0.15元/斤還少人問津;

再不改變,三成的果園將被淘汰出局

同期,芒果價格也明顯地下跌,貴妃芒套袋果收購價為4元/斤,不套袋僅為2元/斤;

再不改變,三成的果園將被淘汰出局

湖北棗陽桃子價格更是出現十年來少有的難賣情況,60(果徑)以上的果子價格只有3-4毛/斤,9成種植戶虧損已成定局;

再不改變,三成的果園將被淘汰出局

江蘇省西瓜的日子也不好過,一月之內價格下降了41.2%。

再不改變,三成的果園將被淘汰出局

就連向來行情穩定的荔枝,也沒能倖免。今年的妃子笑、白糖罌、桂味荔枝在產地收購價較去年大幅下跌,特別是桂味,2017年收購價格約為10元/斤,而今年的地頭收購價只有5元。

再不改變,三成的果園將被淘汰出局

跌價根源——產能過剩

水果行情一路從年初跌到了年中,各地果農無疑成為今年最心酸的人。面對這種情況,經銷商、果農都把矛頭直指產能過剩,那麼我國水果產能狀況究竟如何?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水果總產量約為27937萬噸,其中鮮食消耗13062萬噸,加工消耗2929萬噸,損耗11632萬噸。

在損耗方面,如果按目前國內普遍的損耗率20%計算,那麼約有3200萬噸為水果正常儲運過程的消耗,那麼其餘的(約8500萬噸)則為產能過剩導致的傾倒、腐爛、變質。

再不改變,三成的果園將被淘汰出局

那麼,不難測算出,我國水果整體產能過剩部分或超30%!

也就是說每年生產的水果,大約有2/3被能市場消化掉(包含正常損耗),而其餘的約1/3則面臨滯銷、傾倒的命運。

再不改變,三成的果園將被淘汰出局

這也解釋了,為何上半年水果普遍發生跌價、滯銷的情況。同時,隨著一些水果(如柑橘)新增面積的逐漸投產,產能進一步增加,隨後幾年跌價、滯銷或將愈演愈烈。

產能過剩,指望消費者多買點?

在這樣的產能現狀下,全國每人每年需消耗水果150kg,才能完全消耗掉這些產能。但我國居民人均年水果消費量2015年僅32kg,預計到2020才會到達48kg的水平。況且這種被動的依靠消費來消耗產能的行為,也不符合市場規律,不利於國內水果產業的良性發展。

再不改變,三成的果園將被淘汰出局

所以依靠消費者多買多吃,解決產能過剩完全不可取。

國內賣不掉,出口賣給外國人?

面對產能過剩的困境,國內消費不了,那麼出口賣給外國人貌似是個解決問題的方法。

再不改變,三成的果園將被淘汰出局

實際情況是,我國每年進口的水果量比出口的還多。2017年海關數據顯示,全年水果出口361.19萬噸,而進口456.27萬噸。

國內消費市場本來已經不足以消化咱們自己生產的水果了,進口水果還要進來切走一部分“蛋糕”,對於國產水果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再不改變,三成的果園將被淘汰出局

另一方面,出口對於果品的要求高,不光要求果面乾淨、糖度足夠,而且要求大小基本一致,每一顆果子糖度都要在一定範圍內。這對於普通果農來說,做到這些無疑是困難的,若想試圖通過改變,短期內到達出口標準也是不太可能的。

果農到底怎麼辦?

前文分析到,目前國內水果總體產能過剩約30%,也就是有三成的果子賣不掉,或者更直接點講有三成果園將面臨被淘汰。

而從數據上看,目前水果出口量僅佔總量不到2%。對於廣大果農來說,擠進前2%暫時可能有點難。但積極改變,不斷學習新的管理理念、技術、方法,提升果實品質,使自己的果子保持在70%之列(不被淘汰),這或許是應對這一問題的最現實的辦法。

大家還有其它解決滯銷或者避免被淘汰的辦法嗎?歡迎在留言區討論,也可以點擊右上方關注本號,後期為大家帶來更多應對滯銷的內容。

再不改變,三成的果園將被淘汰出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