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一超多強”的雲格局下,百度雲“雲+端”依然有看頭

“一超多強”的雲格局下,百度雲“雲+端”依然有看頭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

6月28日,百度雲智峰會成都大會上,百度雲傳達出如何賦能農業、工業、金融、零售、服務業的構想與落地措施,並表達出用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及物聯網思維引領智能變革的決心。

事實上,這是以技術著稱的“ABC”融合戰略正在發生的化學反應,百度“雲生態”正成為一股可能改變行業雲格局的暗湧。

百度近年的打法愈來愈清晰:橫向上將現有業務體系分成“主航道”與“護城河”;縱向上,以“ABC”融合,對外賦能,打造AI開發者生態。“決勝AI時代”的目標宏願,與相對較長的技術研發週期的綜合作用下,百度正處於一個夯實移動基礎的沉潛狀態。

在現有業務體系中,百度在搜索、信息流上都佔據著優勢,市場格局基本已定。但是,有“有野心”的百度一直也在尋找新的增長向量。而最有可能出現突破口的是“主航道”中的最為關鍵的幕後角色,即智能雲。騰訊研究院曾在《用雲量與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17》中明確指出,雲計算與數字經濟發展存在著正反饋機制。百度的智能體系,其智能駕駛、智能家居、AIG、DuerOS、短視頻、金融等業務無不建立在龐大的雲計算基礎上。

可以這樣說,百度雲與大數據、AI擺在同一戰線上,支撐起百度的智能體系。而事實上也是如此,百度雲正成為繼百度搜索與百度信息流之後的第三大支柱,其在百度內部的分量越來越重。

BAT,三大巨頭的“雲”差異打法

說來也是巧合,目前雲巨頭多誕生在電商行業,亞馬遜是個典型。在國內,阿里在2009年涉足雲計算領域,相對較早,從第三方的數據來看,目前阿里的市場份額在40%左右。

不過,雲計算領域仍處窗口期,誰都有機會。雲計算1.0時代,各家雲巨頭的市場份額集中在Iaas上,而16年後風口開始轉向人工智能,更多公司傾向於整體的解決方案。騰訊雲試圖將IaaS、PaaS、SaaS全部收歸囊中,B端、C端同時發力,努力縮小與阿里的距離,但是現階段阿里雲的服務相對來說更均衡,在CDN、存儲領域的能力更優秀。

然而,百度雲的出現,給行業的這種現存格局又帶來了一些變化。

首先,體現在經營理念上。雲計算對阿里、騰訊而言,屬於業務的防守陣營。在相對成熟的生態體系內,往往考慮的是商業回報,因此,阿里想借此鞏固電商帝國,騰訊則重視現有的社交型生態。真正能下苦功夫研發AI及雲計算的企業,唯有百度。

其二,彼此關注的領域會有所區別。阿里和騰訊有著相似的基因,會將大部分資源傾向於C端。而百度雲因其與生俱來的技術基因,更多承擔的是底層系統建設,因此在PaaS領域的研究更為深入。

其三,介入根基有所差異。從李彥宏的AI站臺,到張亞勤的“ABC三位一體”策略,由上至下,百度的骨子裡流淌的是極客文化。選擇打技術牌,商業回報的速度會慢一點,但由此而造成的馬太效應,會形成技術壁壘,進而重塑百度品牌形象。

確實,百度因為技術和戰略優勢,直接進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應用的雲計算2.0階段。很明顯,在基礎雲的競爭方面,阿里雲佔了優勢;但是在商業價值更高的雲計算2.0時代,佔據AI技術高地的百度雲未來大有機會。

作為互聯網的龍頭企業,BAT通常是整個行業的標杆。目前,BAT在具體的雲計算運營方面各有特色。以百度雲的打法為例,它是拳頭出擊,即通過“ABC三位一體”形成合力,找準切入口,快速進入行業級市場。目前百度“雲”+“端”全線佈局,已深入金融服務、工業製造、交通、智慧家居等領域。此外,相較於阿里雲和騰訊雲,百度雲表現出明顯的幾個不同。

1、區別於騰訊的社交基因,百度雲依然表現的是技術範

毫無疑問,開發雲技術首先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同時,雲技術開發的深度和廣度也與自身業務體系相關聯。騰訊的娛樂互動性強,百度的極客文化則對技術要求更為嚴苛。譬如,在政務合作方面,騰訊雲強調利益各方的協同,且聚焦點依然在B端與C端的交互之上,這和騰訊的社交生態體系有莫大的關聯。而百度雲更強調技術的安全性能以及整體的協同性,這在百度研發無人駕駛上就能初見端倪。

2、百度雲在“ABC+IoT”上優勢明顯

百度的“AIoT”發展應當是其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其最新推出國內首個智能邊緣BIE(Baidu IntelliEdge)、DuHome以及DuGo等是百度雲佈局IoT領域核心優勢的體現。比如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百度雲集中解決了兩大難題:

第一,數據方面,需要考慮到數據使用的整個環節。工業設備上雲,在信息採集方面,不僅需要足量的傳感器作為媒介,還需要設備本身具備豐富的數據信息;同時,還要考慮到智能設備反饋的數據與雲端的函數模型的匹配性。

數據傳輸過程中,一方面要保證數據的安全,另一方面要保證數據傳輸的銜接性,譬如在無網或者網絡不穩定的情況下,仍要保證數據傳輸的實時性。當前,物聯網網絡還面臨著帶寬受限的問題。百度雲的智能邊緣BIE利用其開放性接口恰好解決了這些問題,目前應用於煤礦、鋼材質檢、烤煙生產等領域。

第二,安全性方面,主要體現為信息安全以及系統性安全。AIoT網絡安全有可能是源於一個惡意的數據包,也有可能是一個引起黑客攻擊的BUG,更可怕的是某一個環節掉鏈引起整個系統的癱瘓,譬如美國因IoT設備導致的網絡癱瘓事件,Facebook的數據洩露等,這些都需要提前預防。

針對IoT+雲的安全問題。針對此,百度雲採用的是整套而非零散的方案形式,即產品方案涵蓋從設備硬件、IoT雲平臺,再到APP的一站式安防和檢測的全鏈路安防能力,以抵禦網絡攻擊。

3、以技術為中心,百度雲更注重賦活型生態

與騰訊所有資源圍繞其娛樂生態配置有所區別,百度所有的業務產品,包含搜索、信息流等,均在為技術層面的AI提供服務。這對百度雲的營銷決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

第一,整體方案的輸出能力。由於所有資源圍繞著技術中心,故而百度雲的技術硬實力就顯得相對集中,研發能力也相對均衡。因此,在對外輸出方案的時候,其DuerOS對話式AI開放平臺在DuHome的解決方案應用中,則是提供“端”、“管”、“雲”、“APP”一站式服務,賦能全屋智能產業鏈,在DuGo汽車安全領域,也形成類似的整套解決方案。

第二,開放型“雲生態”更注重產業賦活能力。按照易觀高級分析師董旭的說法,雲生態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包括:數據中心的資源,技術能力,合作伙伴的數量以及質量,企業客戶的生態的維繫和關係的穩定。各要素環環相扣,體現的是乘數效應。由於百度戰略目標特別精準,因此,後兩點對於百度雲生態建設更為重要,開放共享式的賦活方式對於合作伙伴與百度自身都有利無害。

而事實上,百度也是這麼做的,譬如百度雲在家居領域,同海爾、碧桂園等知名地產、家電企業成立“ABC+IoT智能家居互聯互通聯盟”。 在安全領域,又積極組建AI智能終端安全生態聯盟等,在堅持開放共享的過程中,與合作伙伴也達到共贏的結果。

在“雲+端”的擴張中,百度將其技術品牌作為一個產品對外輸出。而這種開放式共享更容易造就幾何式版圖擴張。百度雲的開放其實是搭快車的戰略選擇,能夠在短時間內使其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和品牌滲透。目前而言,雲計算領域的BAT格局依然不可撼動。

1、“一超多強”的雲格局長期存在

整個行業大致上分為“雲派”及“廠派”,分別對應的是互聯網企業及實體科技企業,前者以BAT、AWS、京東為代表,後者以華為、海爾、小米等企業為主導。萬物互聯時代,兩派的通力合作是未來趨勢,百度雲與海爾智慧家居進行合作,是雲派要滲透進廠派,廠派為雲派提供具體場景的例證。

2、但是,當前的“一超多強”的雲格局局面還將長期存在。阿里的先發優勢加上電商基因,能率先達到規模經濟。並且,完全能夠憑藉其夯實的基礎進行對外擴張,以更穩定的服務和較低的價格來佔據更多的市場份額。強技術壁壘優勢,使得百度雲在Cloud2.0時代超越“AT”大有機會。

對標阿里產品的絕對實力以及騰訊的營銷優勢,百度雲的最大特色則是技術的沉潛,這種優勢隨著時間的積累,爆發力更強,尤其在與物聯網緊密關聯的工業製造領域。而經濟發展越往深走,對於AI人才的需求也更強,百度的工程師及極客文化建造的人才梯隊,可能會形成後續競爭中百度最核心的競爭力。

即便是現在,百度雲也已經開足了馬力。百度總裁張亞勤,將百度雲明確定位為產業的智能引擎,顯然,百度內部對“ABC”戰略充滿著期待。百度雲目前與近300家單位達成深度合作,戰績頗豐。有數據統計,相比2016年,百度雲客戶數增長近10倍,流量呈現8倍增長,收入則達到了2016年的4倍,成為國內公有云市場中增速最快的雲廠商,這些數據恰恰是百度雲“提檔加速”,ABC技術勢能全面爆發的印證。

【寫在最後】

相較於阿里、騰訊鞏固現有城池的防守型戰略,百度在AI方面的發力要大得多,旨在“攻城略地”的進攻性戰略。根據目前的發展態勢可以預見,“百度雲生態”會帶來更多的驚喜。因為,“ABC”戰略的成敗是百度在Cloud2.0時代獲得領先地位的關鍵一環,百度雲勢必會比阿里雲、騰訊雲拼命得多。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商業評論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AI新媒體“智能相對論”創始人;

4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5《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誌撰稿人;

6鈦媒體、界面、虎嗅等近80家專欄作者;

7“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8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