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東臺時空」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

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農曆四月,廣陵縣西溪鎮千乘鄉[臺南鎮]丹陽裡[臺南鎮丁堡村]董家垛,窮人董承夫婦生子,名董永。(公元前179年一公元11年)董永幼年喪母,父親多病,13歲即為財主放牛謀生,白天放牛,晚上宿住破窯聽父親董承傳學。漢文帝二十三年(公元前163年)正月,董承病故,董永身無分文,難以葬父,被迫立契身當長工償債,為父購棺安葬。

不久,山東戰亂,大批貧民避亂南逃,有一貧女張七妹,流落至此,見董永至孝,甚為同情,遂以身相許,並植桑養蠶,為夫還債,生有一子一女。夫孝妻賢,感動四鄉鄰。以後張七妹因操勞過度病逝。

至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34年),舉國推薦孝廉,享譽鄉鄰的孝子董永獲朝廷表賜,獎給數十畝良田。至此,董永成為孝子典型,享年92歲。以後,《董永與七仙女》傳說通過漢魏文學家的記載,加工創作並得以傳播至今。

「東臺時空」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

  臺南鎮《董永與七仙女》傳說的地名遺蹟有30多處。這些地名遺蹟想象豐富,構思奇特,寓意深刻,大大豐富了這一故事的內容。

  在集鎮南邊的丁堡村(古丹陽裡),有一“董家垛”,為董永的出生地。村南有一“泥灌窯”,是董永棲身的寒窯。村東有董永在譚莊頭家當牧童的“放牛場”和割飼草的“港坂河”,有試犁的“犁頭尖”、開墾的荒地“野圩子”,村東南有董永常摸魚的“花魚(鯉魚)划子”,做罐坯時,取黃泥的“黃泥垛”。

  溫泉度假村內,有一小池,叫“鳳凰池”,七仙女和眾姐妹常從天上來此沐浴,董永和七仙女就是在這裡相識的。在丁堡村東的“七仙湖”和“藕池溝”是七姐妹常採菱摘藕的地方。一天,他倆邂逅相遇,七仙女敬慕董永勤勞孝順,傾訴了欲結為夫婦的衷情,董永十分為難,用手指著家裡說:“董永上無片瓦遮身體,下無寸土立足基,請你不要錯愛董永,另擇良人吧.”說後匆匆而去。七仙女越加敬重董永的賢孝,仍追隨其後到了一個八字岔路,這個地方因名“八岔”,後取諧音名“八舍”(今中南村內)。

  七仙女在距古丹陽村“十八里河口”(今泰河村)不遠的地方,看到一株崢嶸茂盛的“槐蔭樹”,樹下有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者,問她追什麼人,七仙女紅著臉說出真情,老人就想方設法找到董永從中說合,手牽著二人,在“土地祠”中舉行了婚禮,結為夫婦,這位老者,就是當方土地。二人出得祠來,拜謝過土地公公上路而行。一徑來到西溪鎮董永賣身葬父當僱工的傅員外家,傅員外怕打賭輸了,故意為難七仙女,給了她一大堆絲,限她一夜織成十匹雲錦。七仙女燒起難香,請眾姐妹相助。絲理好了,要一夜間織成這麼多雲錦,沒有天梭不行。這時,有一隻仙鶴從天上飛過,眾姐妹就叫它飛到天宮取天梭。白鶴落腳的地方叫“鶴落倫”(臺南政府所在地,現為鶴倫居委會),放梭子的地方叫“梭子田”,七仙女繅絲取水的井,就叫“繅絲井”,大旱之年不涸。眾姐妹繅絲取水的井,叫“六眼井”。

  傅員外第二天早晨起來一看,大吃一驚,認為是天上神仙下凡,不敢告罪,算董永三年期滿,打發他們夫婦回家,董永夫婦興高采烈,雙雙從西路回家,沿途請問老鄉如何行路,這個地方就叫“問家垛”.他們看到路邊低窪的草田裡的蘆花甚多,便折些蘆花回家編掃帚,這低窪的草田就叫“路窪蕩”(今興鶴村)。後行至一高墩,董永下水洗手後,又步上高墩,從水邊到墩頭是八步,這地名就叫“八步山”(今鶴倫居委會)。

  董永夫婦回丹陽村家仍住寒窯裡,過著男耕女織的勞動生活。村中有七仙女栽培桑樹的“桑家溝”,有她養育蠶寶寶的“癩寶垛”。

  在村東南,七仙女採桑時被一群小姑娘攔住,要拜她為師,請她傳授蠶桑技術。後來漢元帝的御史貢禹命名為“關科溝”。村南有七仙女和村姑刈麻結網的排水溝,名叫“麻溝灣”,再向南,有村民和七仙女的弟子們幫助董永夫婦開挖的一條飲水河,名叫“梓辛河”。

「東臺時空」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

  相傳七仙女下凡百日期滿,天帝催歸。董永不知此事,這天一早仍下地耕田。天兵天將把七仙女抓走,七仙女手執火叉在鍋堂裡燒乾飯,太白金星喝叫拋向河中,這條河就叫“火叉灣”{丁堡村內)。董永聞訊後,拼命追趕,夫妻二人在河邊哭得難捨難分,這條河就叫“辭郎河”,河邊的村莊就叫“辭郎莊”。

  明代吏部尚書儲罐曾有詩曰:“辭郎復辭郎,乃在河之滸,仙人亦有情,能不別離苦。”董永還在後面追趕不停,天將欲加害董永,七仙女連忙取下頭上金釵,在地上一劃,遂成一條河,擋住董永來路。她隨手將金釵插在地上,立即成了兩口深井,這對井就叫“金釵井”又稱“鳳晟井”,俗稱“雙井”。

  七仙女丟下雙繡鞋給董永作留念,落鞋一隻在河東,一隻在河西,這兩處分別叫“東鞋莊”、“西鞋莊”,觀在合叫廣山鎮雙鞋村。天帝把七仙女抓上天后,認為她沾染了凡塵,命天將把她的肚腸掏出來,放在河中清洗乾淨,洗肚腸的河就叫“肝腸河”(雙河村),汰清肝腸的河就叫“清汰港”。

「東臺時空」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

  七仙女上天后,受盡折磨,不久生下一個男孩,她忍痛把兒子送回到人間。放孩子的地方叫“舍子頭”(臨塔村)。她託夢給董永。要他來領取孩子。董永做夢的地方叫“夢兒尖”。接孩子在老槐樹下,這棵古槐就叫“接子槐”。七仙女丟下愛子不敢停留,懷著對董永的無限依戀和對天帝的憤懣,摹雲上天;回到悽清的天宮,這個地方就叫“摹雲莊”。

  董永又做父親又當娘,日日夜夜殷切盼望愛妻歸來,骨肉團聚。他抱著孩子經常佇立在七仙女與他最後答話的地方仰望天空,這個地方就叫“應莊”,也叫“殷莊”。眾鄉鄰幫助董永照料孩子、這座撫養孩子的房屋,被稱做“扶子堂”(丁堡村)。

  在丁堡村東南有董永兒子讀書的地方,就叫“唸書溝”。村北有地名“北牌樓”,是後人為董永樹立石牌坊的地方。西北有漢武帝丞相孫弘獎給董永的生活田,叫“弘嘉田”。

  在董賢村,有一古廟,叫“董永廟”,廟旁有一古墳,墳前有一石碑,碑銘文:漢孝子董諱永之墓”(現臺南鎮董賢村內)。因為這裡是董永的埋骨之所,人們為了紀念董永,就叫它“董賢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