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泗州佛咋成閩臺專管民間愛情婚姻的神了

泗州佛咋成閩臺專管民間愛情婚姻的神了

趙汗青

俗話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中國人自古以來講求個“緣”字,男歡女愛,締結百年之好,這是緣份;愛生恨、反目成仇,這也是緣份。在閩臺民間,司掌愛情婚姻的神明最有特色的,就是月下老人和泗州佛。

  月下老人,又稱月老,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的主管婚姻愛情的神仙。他會根據七星娘娘的冊簿,結合各人的相貌、人品、性情、好惡等等,將最適當的兩人配成雙,用紅繩把他們系在一起,另外再寫一份配偶的名冊,每對配偶用泥土塑成兩個土偶,晾乾後放入配偶堂。經過月下老人配成的夫妻,都門當戶對,而且夫妻間也和和睦睦,白頭偕老。可是,有一年天氣特別潮溼,終曰陰雨連綿,塑成的土偶怎麼也幹不了。正在月下老人急得團團轉時,一天,雨過天晴,月下老人連忙將土偶搬到室外去曬。不料天公突然又下起了傾盆大雨,由於搬運不及,一部分土偶的面目被雨水沖洗得模糊不清了。誰該跟誰配對呢?月下老人面對著這堆面目全非的土偶,開始犯難了。無奈之下,月下老人只好提筆亂點鴛鴦譜了,不管男女是否相愛,也不管他們的門第高低。這樣,世間便出現了許多湊合夫妻,甚至還釀成了數不清的悲劇。

  在臺灣,以月下老人作為主神的廟宇還不多見,但臺南的大天后宮、萬福庵,臺北的情人廟,都供有月下老人的神像。

  閩臺民間崇拜的另一個主管愛情婚姻的神明叫泗州佛。

史載:泗州佛,即僧伽大師。僧伽(公元628---709年),自西域來我國傳經,唐高宗龍朔初(公元661年前後),由西涼(今甘肅西部)到楚州(今江蘇淮安市),隸名于山陽龍興寺,後在泗州臨淮縣建普光王寺。

僧伽是唐代西域何國人。何國在蔥嶺以北,當時為碎葉附庸,位於今吉爾吉斯斯坦的阿爾別希姆。唐高宗龍塑元年(661年),33歲的僧伽攜弟子木叉和慧儼經西涼府到達中國,先在楚州龍興寺登記,後到泗州臨淮縣信義坊,傳經佈道。僧伽大師雖不是佛祖而受到佛一樣的禮遇,人們甚至造寺廟供奉。唐中宗景龍二年,僧伽被朝廷請入長安"延入別殿"。景龍四年三月二日(710年),圓寂於長安薦福寺,俗齡83歲。唐中宗以弟子禮悼之,併到城門為其送行。又派官員將靈輿一路送回臨淮縣普光王寺。普光王寺曾受到兩次破壞,尤以長慶二年那次為甚,"寺塔皆焚,惟(僧)伽遺形儼如無損"。由於塔毀使僧伽遺體受熱暴露,推測當時對遺體進行了火化,後世僧伽舍利即得於此時。

數年前,寺中有僧人於塔基得舍利子。

關於泗州佛成了閩臺民間崇拜的神明,則來源於泉州地方的一則傳說。從前泉州洛陽江江面寬闊,水流湍急,時常將過往小船吞沒。宋朝時,蔡襄任泉州太守,決定在江上建橋,方便來往行人。但因河水太過湍急,無法壘成橋基。無奈之下,蔡襄只得設壇,祈求天上神靈前來相助。蔡襄為民救急解困的精神,感動了南海觀世音菩薩,決定助蔡襄一臂之力。

  有一天,洛陽江上划來一葉輕舟,船頭上坐著一位美麗的妙齡女子,划船的老翁對岸上的人說:“誰能用錢擲中我的女兒,就把她許配給誰。”岸上行人聽了老翁的話,便爭先恐後地掏出錢幣,向姑娘擲去。但雨點般錢幣扔來,卻連姑娘的衣角都碰不上。漸漸地,錢越積越多,橋墩也隨著錢增多而不斷增高。就在這時候,半路里殺出個程咬金,來了位泗州商人,他拋出一把銀子,其中一枚剛好落在姑娘的髮間。老翁只好將船靠岸,與泗州商人一同進涼亭商議婚事。誰知泗州商人一坐下便起不來了。原來,姑娘是觀音菩薩的化身,而泗州商人是泗州佛的化身,觀音菩薩的好事被泗州佛攪混了,便罰他呆在涼亭裡不準出來。

  此後,人們便建了許多涼亭,供奉這位為愛情所驅的泗州佛。泉州的洛陽橋和安平橋中都有泗州亭,供奉泗州佛。《八閩通志》記載的泗州院、泗州堂、泗州庵等就有23座。臺灣地區盛產榕樹,樹陰的涼亭內常常設有小神龕,供奉著泗州佛。傳說戀愛中的男女如果有誰移情別戀,只要在泗州佛的腦後挖點泥灑在對方身上,對方立刻就會回心轉意。因此,泗州佛往往是失戀者祭拜的神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