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臨滄耿馬非遺文化——白象舞

藝術源於一定的生活實踐和文化背景,又表現和反映出這種生活和文化背景。在能歌善舞的傣家人眼中,白象舞,作為傣族的民間舞蹈藝術,它不僅充分反映了傣民族的文化心理,又表現出了傣民族的審美情趣、感情趨向。

臨滄耿馬非遺文化——白象舞

臨滄耿馬非遺文化——白象舞

​白象舞是我縣傣族群眾盛行跳的一種民間舞蹈,也是耿馬特有的舞種,白象舞屬雙人擬獸舞,十分講究舞方之間的默契配合。舞蹈步伐穩健、有力。舞蹈基本動作有:“原蹈步”、“前後跳”、“左右跳”、“鼻走”等。經過民間藝人長期不斷改進,而今,耿馬白象舞已經成了一整套基本舞步,表演者藉助白象道具模仿大象動作,把笨拙的大象表現得活潑可愛、步伐穩健、韻律十足。

臨滄耿馬非遺文化——白象舞

​在小乘佛教傳入傣族聚居地前,傣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而今傣族地區依然存在兩者共存的文化現像。在傣族原始信仰中,孔雀、金鹿、大象曾作為傣民族的圖騰物。

而在小乘佛教中,象的形象是很聖潔的。又因佛教尚白,故曰白象。據傳說,佛的母親因夢白象而孕育了釋迦牟尼。許多傣家經書中,都把象寫得很吉祥、聖潔和賢良,甚至把它說成是御國法寶,只有國土司和國王才有資格將其作為座騎。在傣族文學作品中,白象也被視為真、善、美的象徵。如今,這些珍禽異獸已演變成為傣民族典型的文化象徵符號,象徵光明美好、吉祥幸福。

臨滄耿馬非遺文化——白象舞

白象舞是傣族民間用於喜慶祈福場合的道具舞。每逢潑水節等民間節慶活動,人們都要扎白象跳舞,以祈求上蒼保佑風調雨順。

臨滄耿馬非遺文化——白象舞

臨滄耿馬非遺文化——白象舞

​白象作為專用道具,它的製作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如今在我縣,只有生活在勐永的少數傣族老藝人會製作。製作白象需要的材料有木料、竹子、棉花、白緞子、彩條、綵線等,製作工具則需要鑿子、砍刀、鐵錘、木鑽、刨、鋸等。其主要製作工序主要表現為製作龍骨架、編制身體、裝飾,三大部分。

用竹木扎制襯架的白象道具,上糊紙布並飾以須穗絨毛、亮珠,適當加以彩繪,使眼、鼻、嘴、牙、尾等能隨意擺動。在象腳鼓、鋩、鈸等打擊樂伴奏下相配共舞。表演者鑽進象腹,託著象身,和著鼓點,時而躍騰,時而甸旬,時而旋轉,時而疾奔。舞蹈動作按舞蹈分類法可分為原地後踢步、踏步轉身、前進或後退踏步、雙吸腿跳、雙腳跳步轉圈、前騰躍步、抖身踏步7種舞蹈動作。姿態優美又生動有趣,富有藝術魅力,能營造出熱烈歡騰的喜慶氣氛。

臨滄耿馬非遺文化——白象舞

​由於白象舞傳統的表現週期為一年一次,只在潑水節期間舉行。隨著時代的變遷,白象舞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人們對白象那種如神般的崇拜已逐步淡化,看白象舞時的那種虔誠、隆重的場面也漸漸地發生變化。年輕人對跳白象舞這種傳統舞蹈遠遠沒有了興趣,即便學跳,也學得不深,沒有很好地去鑽研、把握白象舞蹈精髓。

臨滄耿馬非遺文化——白象舞

​為了把白象舞這一寶貴的傳統藝術資源繼續傳承下去,我縣相關部門採取有力措施,積極組織文藝工作者和民間藝人進一步挖掘、豐富白象舞,培養白象舞接班人。每逢重大節慶日,都要專門安排跳白象舞,白象舞又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當中。

臨滄耿馬非遺文化——白象舞

​白象舞是傣族人民獨有的舞蹈,從他們對白象動作的模仿和創新來看,把笨拙的大象表現得活潑可愛、步伐穩健、韻律十足,實在是一份難得的藝術精品。透過白象舞表演的這種表象,我們可以看到傣族是一個崇尚自然、酷愛和平、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民族。

透過古樸優美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可以窺見傣族溫柔、細膩的民族性格和剛柔相濟,兼容幷蓄,博大深邃的文化特徵。白象舞,作為傣家人特有的一種舞蹈形式,也一定會在將來各民族文化大融合中一枝獨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