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端午节,话端午

端午节,话端午

“吃粽子、赛龙舟,雄黄酒,摆桌头。挂艾叶,戴荷包,五彩线,腕上绕。”这首童谣里提到的活动,想必大家不会陌生,眼尖的人一看便知,这些全是端午节的民间习俗。

说起端午节的来历,你可能会说:“哎呀,这个我可知道,这是为了纪念古代的大诗人屈原。”可是,你知道吗?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呢!

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杰出爱国诗人,他出生在楚国丹阳的一个贵族家庭,掌管着内政外交许多大事。在内政上,屈原主张要把一些贤能人士招进朝廷,让他们为国家服务;在外交上,屈原提出应该联合齐国,抵御秦国。

屈原的这些主张虽然很好,不过可惜的是他在推行政令时得罪了一些贵族,因而遭到这些贵族的排挤和诋毁,最终他被楚国国君流放在沅、湘一带。

在流放的日子里,屈原每天都惦记着自己的故乡和亲人,但特更惦念楚国的安危。公元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唉,曾经辉煌一时的楚国就这样被攻破了。

屈原在得知国家败亡后,在长沙汨罗江投江自杀殉国。据说,他投江的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屈原投江殉国的消息传出后,当地的老百姓感念他的赤子之心,大家急忙划船捞救,据说有些船只一直划到洞庭湖,可怎么也找不到屈原的尸体。那天正是个大雨天,湖面上的几只小船都汇集在岸边的一个小亭子附近。可那些打捞屈原尸体的人们才不管雨下得大不大呢,湖边亭子上有几个避雨的渔夫,他们就问:“你们看这雨下得这么大,怎么不过来避雨呢?”

“我们在打捞楚国大夫屈子的尸体啊!他听说楚国都城被秦国人攻破后就投江殉国了!”

“哎呀呀!你们别着急,我们也来帮你们打捞!”避雨的渔夫们冒着大雨划动起小船,大家只是想尽早捞起屈原的尸体,于是人们就像比赛一样,拼命地划船。茫茫洞庭湖上,小船越来越多,可人们再怎么搜寻,就是找不到屈原的尸体。

“唉,恐怕江河里的大鱼要把屈子的尸体给吞吃掉呢!”人们想到这里,都忍不住呜呜地哭了起来。到底还是一位白胡子老人有智慧,他说:“不如这样吧,我们回家把做好的米团投进江水里,免得鱼虾吞食屈子的尸体。”后来,每到五月初五这天,便有了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老人们说,这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且有些人还把唐代诗人文秀的一首诗拿来做证据:“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看看,直到唐代都还有人为屈原抱不平呢!

端午节,话端午

五月初五原本是“毒日”

接下来,我们再讲一个和端午节有关的传说故事。

在现代人看来,端午节多好啊,有三天假期,还有许多美味等着自己大快朵颐。不过,在先秦时代人们可不觉得五月初五是个好日子。那时候,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而五日也是个“恶日”,五月初五那更是个五毒并出、邪秽横行的日子。

既然五月初五这一天是“毒日”,那人们还要不要出去呢?出门耕作、办事,那是不能耽误的啊。人们总还是要继续生活的吧。那怎么办呢?干脆就来个“以毒攻毒”。到了这一天,人们都带着菖蒲、艾叶,用来驱除鬼怪,而且还要喝雄黄酒,这样就能“百毒不侵”。当然,为了能更为安全、稳妥地度过五月初五,人们在这天还要用兰草沐浴。其实用现代的科学眼光来看,一些药草对身体健康确实是有益处的。

五月初五被人们视为“毒日”。那些五月初五出生的人们可就倒霉了。比如,历史上有位孟尝君,他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子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可这么一个牛气哄哄的人物,却因为出生的日子不吉利而备受父母冷眼。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民间有种说法,五月五出生的孩子,男孩对父亲不利,女孩对母亲不利。在东晋时期有位大将,名叫王镇恶,他就是五月初五出生的,所以他的祖父就取了“镇恶”这个名字。还有宋徽宗赵佶,也是五月初五生人,他从小就养在皇宫之外。可见,古时候的人们对五月初五这一天有多么忌讳!

再后来有个智者就说:“既然两个五加在一起这么不好,那就把‘端五’称作‘端午’吧。”直到现在,很多地方每到端午节还有人佩戴装满艾草的香包,这种习俗就是打古代沿袭下来的。还有些地区,在五月五这天将五色彩线缠绕在手臂上,这也是为了辟邪。

当然,这也只是个传说故事而已。

端午节,话端午

另一个故事: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还有一个传说,说端午节不是因为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一位比屈原还要早先的人物,这人便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忠臣伍子胥。伍子胥之父本来是楚国国君的太傅,后来遭到费无忌的陷害,不仅自己难以保全性命,还连累长子也被楚王杀害。只有伍子胥一人逃到了吴国,因为他才华十分出众,所以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

后来,伍子胥带兵攻入楚国都城,为冤死的父亲和大哥报了仇。在给亲人报仇之后,伍子胥就一心一意地辅佐吴王,也正是因为有伍子胥这些忠臣良将的辅佐,吴国很快成为江南一霸。

公元前483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派到齐国出使。一向对伍子胥怀有敌意的太宰喜,乘机对吴王夫差说了很多关于伍子胥的坏话,他诋毁伍子胥,说他密谋与齐国联合起来造反。夫差信以为真,就派手下给伍子胥一把宝剑,让他自杀以表示自己忠贞于吴国。

伍子胥在自杀前对身边人说:“等我死了之后,你们就把我的双眼挖出,放在国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吴国灭亡!”

这话不知怎么的传到了夫差耳中,他听后恼羞成怒,下令将伍子胥的尸体装进一个口袋中,再丢到江里。过了九年,果真应了伍子胥的那句话,吴国被越国击败,吴王夫差被杀。

相传伍子胥死后被入江中的日子正是五月初五,而他因为忠良耿介而化身成河神。人们痛惜一代忠臣因冤被杀,因此把五月初五这天定为节日,来纪念伍子胥。在节日这天的龙舟竞渡、包粽投江,也是为了祭祀伍子胥。

端午节,话端午

端午节与孝女曹娥

还有一则关于端午节的民间传说,这传说中的主人公,名叫曹娥,她是东汉上虞人,出生在凤凰山下的一个小渔村里,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有一天,父亲出门捕鱼,却因为小船翻了而溺死在江中。

父亲溺死的噩耗传来,曹娥心痛得嚎啕大哭,村子里有一些好心人,答应曹娥把她父亲的尸首打捞上来。可是江水那样急,人们站在江边看着江水都觉得胆战心惊。这可怎么办?村民们都不敢下水捞取曹老伯的尸体,曹娥说:“我下水试试吧。”可她还只是一个弱小的女孩子,当时也才不过十四五岁,她又不通水性。有人劝曹娥,不如就在江岸边烧些纸钱给她父亲算了。曹娥一边焚烧纸钱一边痛哭,这样过了好几天,父亲的尸体找不到,曹娥又不甘心。终于,曹娥在五月初五那天在父老的惊叹声中纵身跳入江中。

五天后,人们在江岸上发现了一男一女。大家凑上前去一看,原来是曹娥和她父亲!当然,曹娥早已没了呼吸。她紧紧地抱着父亲,再也不会和他分开了。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当时许多人,甚至朝廷都知道了她的孝行。后来,人们在曹娥跳江的地方修造了一座小庙,庙里还放了一尊曹娥像,人称“孝女娘娘”。曹娥生前所在村庄改名为“曹娥村”。

曹娥死后,有些老人就说:“这孩子是个孝顺姑娘,可不能让她饿着肚子走。”于是大家就把米团用粽叶包裹,之后再投入江中。而大家划船竞渡,那是在向曹娥致敬,表示父老乡亲们对她的敬意。

其实,端午节从具备雏形到发展完备,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且不说那些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就说端午节人们常吃的粽子吧,看起来平平常常,关于粽子的起源,就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

公元前340年,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日跳江殉国。老百姓们为了不让江中鱼虾损坏他的尸体,就把糯米装入竹筒,然后投入江中。人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屈大夫的敬仰与怀念。每年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是这样做的,用竹筒装糯米,然后投入江中祭祀。这时的粽子叫做“筒粽”,可以说是最早的粽子了。

一直到汉代建武年间以前,人们都是用这种筒粽祭祀屈原的。到了汉代建武年间,民间有一个忠厚善良的人,说起来,他和屈原还是同一个地方的人呢!这个人在午夜睡梦中听到有人叫他,他定睛一看,发现自己前面站着一个面容消瘦的男子,这个男子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他说:“大家每年送给我的食物全都被江里的鱼虾给分吃光了,我只能吃到很少的一部分。以后麻烦大家用艾叶包好糯米,再以五色线捆绑结实,江中的鱼虾就不会过来了。”

这个人梦醒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村子里的父老,村民们都说这是屈大夫在给大家托梦呢。于是大家就按照屈原的吩咐去做,这种以艾叶包裹、用五色线捆绑的粽子被称为“角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吃的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一直延传下来,到了乾隆年间,粽子已经由最初的单一品种发展出多种多样,而且还从民间来到了皇宫,成为人人都爱的一种美食。

某年的端午节,乾隆皇帝正在品尝御厨刚做好的“九子粽”,这种粽子口味独特,制作精细,乾隆吃后龙颜大悦,连连称赞。所谓“九子粽”,便是九只粽子连成一串,粽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而且还用九种颜色的丝线绑好,造型十分好看、精巧。

当然,乾隆之所以这么喜欢“九子粽”还不仅是它因为味道好、造型佳,而且寓意也好。“粽子”谐音“中子”,在古代人们极为重视男孩,九个粽子相连,那岂不是要连得九子嘛!乾隆能不高兴嘛!他马上就下达圣旨:这九子粽只能在宫廷里享用,民间不可食用!为什么呢?“九”在阳数中是个最大数,人们常称天子为“九五至尊”就是这么个原因。估计乾隆帝想的是,他乃一朝天子,九子粽的寓意又是多子多福,这样的好事情怎么能让平民百姓一同分享呢。所以他才下了那道圣旨。

端午节,话端午

端午节的别称,你了解吗?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习俗,可是端午节的别称,你能知道多少个呢?据统计,端午节的不同名称可达二十多个,经常被提起的有端阳节、天中节、女儿节、重五节、端礼节、菖蒲节、浴兰节、五月节等等。至于不常见到的别称还有夏节、龙舟节、午日节、诗人节、龙日、灯节、五蛋节、屈原日、地蜡节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端午节的这些别称是怎么来的。仅仅是看一遍还不够,大家最好能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到我们国家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将它们传承下去。

端午节知识普及篇

先来说说“端阳节”这个名称。在《荆楚岁时记》一书中这样认为:过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是仲夏时节了,这个时候登高望远,必定是顺着阳气而行。农历五月已经进入一年中的仲夏之际,而仲夏的第一个午日阳气旺盛,天气暖热,不正适合人们登高吗?因此端午节便也被称为“端阳节”。

那么“浴兰节”的名称是如何得来的呢?原来端午时节正逢仲夏,天气开始炎热起来,同时也是皮肤病容易发作的时节。古时候的卫生条件比较一般,人们只能把兰草加水煮沸成汤,待温度适宜时再用来沐浴,以清除身上的污秽,于是,“浴兰节”就成了端午节的另一个俗称。 重午节,是古人对端午节的又一个别称。按照地支来说,农历五月当为“午月”,而农历初五之“五”与“午”同音,五月初五,两个“午”正是重午,所以端午节又称“重午节”。

作为端午节的别称,“解粽节”就比较好理解了吧?古人在端午这天必定要吃粽子,可如果仅仅是那么干巴巴地吃粽子又没什么乐趣,于是古人就想到,在吃粽子的时候比较一下各人解下的粽叶的长度,自然是长度越长就越好。看来古人还是很有生活乐趣的,即便是吃粽子,也能想出这么多新鲜花样来。

在古时候,人们还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在古代,每逢农历五月,女孩子们不仅要系着五色线,而且还要戴艾叶和灵符,即便是已经出嫁的女子也会在端午节这天回到娘家。所以,端午节也称作“女儿节”。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也和一位巾帼英豪有关。这个人就是女诗人秋瑾。秋瑾是一位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她原本秋闺瑾,小名玉姑,在留学日本后改名为秋瑾。她出生在一个开明家庭,从小就饱读诗书,习文练武。她不满封建礼法,更不满旧时代对女性的轻视和迫害,倡导男女平等,经常以古代的女中豪杰花木兰、秦良玉自比。

在28岁时,秋瑾就参加革命,曾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进步组织。1907年,秋瑾与另一位民主志士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计划在7月6日举行起义,可惜因计划外泄而被清兵所捕。不久之后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

人们敬佩她的忠勇事迹,出于对她的哀悼,便与历史上的另一位爱国诗人屈原相并提。端午节本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后世人们便也在端午这天纪念秋瑾。

除了以上那些别称,端午节在古时候也被称为“菖蒲节”,因为民间认为五月初五这天五毒全都跑到人间来祸害人,所以人人都要喝雄黄酒、佩戴艾叶来辟邪防毒,而且还要在自家大门前悬挂着艾叶、菖蒲等等,所以端午节也称作“菖蒲节”。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菖蒲可是防疫驱邪的仙草,它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它外型飘逸而俊秀,而且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在民间看来,菖蒲不仅能驱赶蚊虫,而且还可以驱散邪疫。端午节被人们视为五毒横行的日子,人们不论出门办事,还是在自己家中都格外地小心谨慎。而且还要把艾叶、菖蒲悬挂在门前用以驱邪。从今天的医疗科学来看,古人之所以这样做,可不全是因为他们“迷信”,而是菖蒲确实能起到杀菌防病的效果

端午节,话端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