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魏忠賢在天啟皇帝時期權勢滔天,怎麼輕易就被崇禎處死了?

書荒屋說歷史


要想弄清魏忠賢事情的本末,就要從魏忠賢本人的發跡和當時的政治環境兩方面來說。


魏忠賢是今河北滄州人,家貧,喜愛賭博,這似乎是個很矛盾的記載,家裡窮哪有錢賭呢?人到中年還很落魄,一次深思之後,決定自行閹割自己進宮當太監,這裡面有兩個信息需要明白,一就是魏忠賢是窮困潦倒了,二是宮裡他還算有點路子,否則就是自宮也進不了宮。


既然把自己後半生交給皇宮了,他本人對皇家的忠心不言而喻,這也決定了以後的很多事。進宮之後他意外的攀上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貴人客氏。當時是明萬曆時期,這個客氏是萬曆皇帝長孫朱由檢的奶媽,一般來說,這皇子皇孫跟奶媽的關係都不會差,而這位朱由檢對自己的奶媽客氏更是好,已經到了難捨難分的地步,而數年後,朱由檢將得到帝位,史稱天啟帝,魏忠賢的時代終於來臨了。

魏忠賢這個人不識字,但記憶力好,一般記憶力好的人都是腦子好使的人,他不僅贏得了客氏的獨寵,也受到了天啟帝的信任,為什麼?他忠心嘛!很快他就出任了司禮監秉筆太監的高位,雖然他不識字。

有人說魏忠賢在天啟時期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權勢滔天,大有篡位之嫌,這不過是識字的那些士大夫的抹黑,實際上明朝的制度很嚴謹,根本不存在能篡位或者分取皇帝權力的可能,魏忠賢的勢不過是天啟帝權力的延伸,他所作所為都是天啟帝支持的,這裡面不會存在哪怕一點矇蔽聖聽的可能!



那為啥他被後世寫成了一個無惡不作的大壞蛋?因為天啟帝要依靠他來打擊士大夫階層,而刀筆都掌握在士大夫手裡,他們想怎麼寫怎麼寫!為啥天啟帝要打擊士大夫階層,這裡設計到要講的第二個問題——政治環境!


當時的明王朝已經不是明初了,滿族已經在關外站住腳,然而最嚴重的問題是關內!土地兼併嚴重,都讓誰兼併了?就是這些表面上喊著魏忠賢九千九百歲,背地裡亂捅刀子的東林黨士大夫階層,他們在政治上享有特權,賦稅是一點不用交,缺地少地甚至無地的農民負責全部的賦稅,這不僅國家收不到什麼錢,也極不公平,張居正改革就是為了打破這種局面,然而他最終失敗了,但問題還得解決,因為國家用錢的地方很多,尤其是遼響,但是政治改革已經不行了,就只能玩制衡了。


魏忠賢的忠心可用,天啟就拿他去和士大夫鬥,為的不過是讓國家寬鬆點,這一時期的士大夫受到很多打擊,他們必然要反擊,但是他們畏懼皇權,所以只能依靠輿論,用筆寫,用傳言,反正盡一切辦法把魏忠賢搞臭,以維護他們這些大地主的利益。

魏忠賢知道他的富貴是怎麼來的,應該對誰忠心,所以他幹了很多出格的事,他這樣不顧影響,不顧身家就是為了天啟,為了皇權,只有天啟好,他才能好,至於其他人,至於政治,不是他能考慮那麼多的。



很可惜,天啟雖然很年輕,但是做了七年皇帝之後就重病不治了,續任的他的弟弟朱由校崇禎帝早就受了這幫士大夫積毀銷骨式的影響,在他心中,幹掉魏忠賢就是剷除積弊,為國除害,沒有執政經驗的他根本想不到明朝最大的積弊是土地問題,一個太監,實在微不足道。


士大夫階層又勝利了,如同他們對付張居正的改革一樣,保住了自己的土地,礦藏和財富,可是國家亡了。魏忠賢他沒有任何還擊的可能,因為他的權力全部來自皇帝,皇帝換人了,他就是個連正常人都不如的閹人而已。個人所言,僅供參考,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魏忠賢之所以在天啟皇帝執政期間能夠作威作福主要得益於他和皇帝的關係硬,藉著天啟皇帝對他的信賴他假傳聖旨、排除異己、殘害忠良、結黨營私可以說無惡不作,連出行的派頭都和皇帝差不多,見到他都要高呼“九千歲”。如果當時他願意真的可以把這個“木匠皇帝”給廢了。


要說崇禎皇帝為什麼能輕易的把魏忠賢廢了,這主要還是因為魏忠賢一路走來最大的依靠就是天啟皇帝對他的無底線信任,而他的同黨能跟隨他也是這個原因,天啟皇帝一死他的靠山沒了,崇禎皇帝對魏忠賢的所做所為可是一清二楚,他不像自己的哥哥什麼也不管就會做木匠他就決定除掉這一害,因此他就把魏忠賢除掉了,說白了魏忠賢只是他們皇家的一個下人再怎麼折騰也改變不了自己的定位。

要說魏忠賢為什麼會讓天啟皇帝如此信賴呢?這還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天啟皇帝的乳母兼職情婦-客氏。客氏還是魏忠賢的情婦,他們倆在一起真的可以說是狼狽為奸,他倆把天啟皇帝的後代全部用計給整沒了,魏忠賢還能整天哄著天啟皇帝做木匠。但是我認為東林黨在這其中起到了助力的作用,逼得天啟皇帝不想管這些爛事就想逃避,乾脆我就讓魏忠賢做代言人吧。

東林黨代表的是文官集團,他們有知識有文化智商高得理不饒人,明朝皇帝之所以啟用宦官就是因為文官集團太過強大已經無法控制,因此他就想到了自己的身邊人太監,想要把宦官集團扶持起來幫自己在這場權利的遊戲中增加籌碼,但是事情往往發展都是超出意料的。最早的王振一手造成了土木堡的失敗,到了魏忠賢更是差點篡位。這其實就是皇帝自己的平衡沒有做好造成了一方獨大。



魏忠賢的死亡代表了宦官時代的終結,他也只是權利遊戲中的一個砝碼,有他在東林黨受到打壓前途渺茫,崇禎皇帝繼位後除掉魏忠賢東林黨迅速崛起還是把持朝政皇帝還是鬱悶。朱瞻基當年能夠很好的平衡這兩方面勢力都為己用,但是後來者在這方面的能力就略顯不足。但是不管如何爭鬥皇權是奪不走的,皇帝不動手錶示他一定有目的還沒有達到,在這場遊戲中皇帝既是規則制定者也是參與者還是裁判很費腦子的,所以沒有強大的能力就只能採取做木匠或者不上朝等等一系列荒唐舉動來躲避這些問題。


鍾二


放張之前做得老圖:

以上是西漢到隋朝歷朝篡位的權臣,隋以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是大軍閥起兵造反,宋朝趙匡胤是黃袍加身篡位。宋以後的元明清三代,便不再有權臣篡位的事情發生了。其中有個重要原因為:自宋朝開始重文抑武,文武官員互相牽制,武將們權利少了,文官們權利也少了,特別是明朝廢除丞相後。皇權得到加強,皇帝成了真正的老大。權臣可以牛逼,但朝堂上總有敵對的一方。

開頭圖表裡,對後世皇帝有個很直白的前車之鑑——任由權臣做大,皇帝很危險。皇權的不可逾越性便註定了權臣們日後的結局。皇帝想要保住專制地位,權臣不可不殺。

所以,不管崇禎有沒有底氣,魏忠賢必須死。

崇禎底氣問題和魏忠賢的抗打擊能力

歷史上權臣的出現主要由於新皇帝太年輕,需要大臣輔佐。比如,漢昭帝和霍光,萬曆和張居正,康熙和鰲拜。但只要小皇帝是個有能力的明君,權臣的下場一般是可以預料的。霍光被漢宣帝滅族,張居正和鰲拜被抄家。相比他們這些皇帝,崇禎和魏忠賢的較量,其實更容易的多。崇禎不是小孩子,他有敏銳的政治嗅覺,當王爺那會兒,他對魏忠賢的瞭解已經知根知底。明朝又是變態版中央集權專制的開始,一個成熟的皇帝想要弄死一個權臣,不要說魏忠賢有一大幫東林敵對勢力。即便沒有,崇禎也會憑藉手裡的皇權對閹黨斬盡殺絕。當然,可能時間會稍微長些。

魏忠賢雖然在天啟年間說一不二,但一朝天子一朝臣。所謂權臣,他的權利來源在於皇帝。明朝以前,個別權臣可能遇到某些事情還有底氣跟皇帝掰扯掰扯。可在明朝,一切皇帝說了算,權臣想要得到皇上許可。要麼拿出真材實料,要麼只能靠獻媚得權了。魏忠賢一個太監,奴僕出身,本就靠的是天啟寵信起家。天啟活著,有大老闆撐腰,他混得風生水起。但天啟一死,崇禎上位,內閣大臣不必再通過太監之手上報奏章,而且經常會被召見面談。皇上事事親力親為,太監重新迴歸伺候人的本職工作。為虎作倀的權利消失,崇禎年間的魏忠賢,只是個有錢的太監而已。脫掉皇帝走狗那層皮,抗擊打能力為零。

歷代權臣職場生涯鐵律:只要是權臣絕對沒有好下場,想要有好下場,只能篡位,別無他法。

魏忠賢沒生在好時候,宋朝以後便沒有權臣篡位一說了。而且讓只有一世血脈的太監當皇帝,自古聞所未聞,想想都搞笑,鬼才會服氣。


王老先僧


不知道怎麼回事,這幾年全民掀起了歷史熱,也掀起了顛倒黑白右傾翻案風,各種奇談怪論甚囂塵上。

最奇葩的是有許多人為魏忠賢及其鬮黨翻案,說魏忠賢有經天緯地之才,並且對大明王朝忠心耿耿,魏忠賢在的時候大明朝好好的,魏忠賢一死大明朝就完蛋了,甚至說崇禎皇帝殺死魏忠賢是最大的錯誤,應該留著魏忠賢打壓東林黨。

歷史一直評論東林黨是正人君子(不敢保證全部都是好人,沒有私心雜念哈!切勿鑽牛角尖),評價首輔方從哲為首的浙黨和齊黨、楚黨為奸黨,鬮黨更是禍國殃民殘害忠良的大壞蛋。現在反過來了,很多人說是東林黨害死了明朝,魏忠賢成了大救星。

魏忠賢是明朝最大的禍害,到了天啟朝後期,趁著天啟皇帝沉溺於木匠雕刻手藝,魏忠賢大權獨攬把持朝政,朝廷中的六部尚書,各地督撫幾乎都由魏忠賢任免,都成了魏忠賢的黨羽爪牙,鬮黨殘害了楊璉、左光斗、魏大中等許多忠良,各地督撫為了巴結獻媚於魏忠賢在全國各地為他遍立生祠,魏家的三歲孩童都封公封侯,魏忠賢一手遮天己經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

天啟皇帝的張皇后被魏客等人殘害的失去生育能力,崇禎皇帝剛繼位魏忠賢企圖謀反,諮詢過兵部尚書崔呈秀,崔呈秀不敢行動才作罷。

崇禎皇帝剛繼位連宮中的飯菜都不敢吃,怕魏鬮下毒,每天到皇宮上班還得從信王府自帶盒飯,甚至於晚上自己手持寶劍在宮中巡邏,可見形勢險惡到了何種地步,這種情況居然還有人說崇禎應該聽他哥哥天啟的話重用魏忠賢?

崇禎皇帝以雷霆手段剷除了魏忠賢及其鬮黨,樹立了自己的威信,是他一生唯一做對的事情。


西賊聞之心膽搖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明朝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後一次宦官時代。明代的宦官權力很大,但其中的佼佼者無疑是魏忠賢,魏忠賢也許是有史以來權力最大的宦官。在天啟年間,魏忠賢是實實在在的九千歲。權傾朝野是一點也不為過。但天啟皇帝一死,魏忠賢猶如空中樓閣。驟然而倒。

公元1627年,天啟皇帝朱由校駕崩,朱由校兄弟五人,但活到成年的就朱由校和朱由檢兩人。 因此二人的關係是很親密的,朱由檢比朱由校小小五歲,不僅天啟皇帝,即便是 天啟皇帝的皇后張嫣也很喜歡這個懂事的小叔子,天啟皇帝的三個兒子都夭折了(有人說是魏忠賢給害死)因此在皇帝的繼承上,就讓原本毫無關係的朱由檢當了皇帝,也就是崇禎皇帝。

應該說,無論是朱由檢還是張皇后都對這個大太監魏忠賢是既畏懼也厭惡。崇禎登基當晚給哥哥天啟守靈,陌生而淒冷的環境讓讓崇禎倍感懼怕。剛剛入宮的崇禎連皇宮的飯都不敢吃,偷偷吃從家裡拿來的麵餅吃,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短短兩個月就拿下了權勢熏天 的魏忠賢呢?

崇禎登基以後,魏忠賢也在試探崇禎,給崇禎送美女,但崇禎不喜女色。魏忠賢不知崇禎喜好,無從下口,而崇禎依舊對魏忠賢很是是重用,多次下旨褒獎,但暗中卻在積極準備力量給予魏忠賢致命一擊。

到了明朝的時候,皇權制度已經是極其完善了。幾乎把一切可能篡位的行為都給封殺了,在軍事上,一個將軍幾乎無法造反,將領只有在皇帝的命令下,才可以領兵打仗,而軍需輜重完全由兵部供給。而且各個機構彼此獨立,相互制約,魏忠賢想通過控制軍隊而造反幾乎不可能。而錦衣衛和東廠這兩個明朝最大的特務機構是完全聽從於皇帝的機構,而且是獨立於內閣的、魏忠賢也也許可以控制內閣,但絕不能掌控錦衣衛和東廠。

但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和漢唐兩朝宦官時代不同,明代的宦官是徹底的依附於皇帝的。沒有皇帝的支持,任何一個宦官都無法成事,劉瑾如此,汪直如此,魏忠賢權勢再大。而實際上也是一個皇家的奴才而已。

崇禎八月登基,九月就有人彈劾魏忠賢,十月御史彈劾魏忠賢,十月二十七日,有人彈劾魏忠賢十大罪,二十八日魏忠賢辭去本兼各職,十一月一日,崇禎把,罷免魏忠賢一切職務,發往鳳陽守靈,但半路魏忠賢自縊而死。

但崇禎能夠處死魏忠賢,絕非崇禎的英明果敢,天縱奇才。而是封建制度的完善和森嚴。由此而把崇禎當做一個英明的皇帝實在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清水空流


魏忠賢原本是個市井小無賴,好賭,後因躲賭債自閹入宮當了太監,他在民間的時候,就會巴結人,會阿諛奉承,入宮後,他應用自於,如魚得水,很快與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混的很熟,因此魏忠賢在宮中生了根,立了足,進入了太監界的超甲陣營,鼎鼎有名。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後,不務正業,喜歡木工和遊戲,尤其是木工活,那幾乎是達到了極致,說他廢寢忘食那是一點也不為過。在熹宗眼裡,國事遠沒有做木工重要,魏忠賢是投其所好,要什麼給什麼,滿足熹宗一切需求,讓他潛心搞鑽研,熹宗也是投桃報李,把朝中大事全權交給魏忠賢打理,魏忠賢逐漸把持朝政,成為了熹宗的代理人,由後天走向了前臺,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宦官專政,是大明之福?之禍?


魏忠賢專政首先當然是要排除異己,頭號敵人就是東林黨人,將他們幾乎趕盡殺絕,控制東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搞得人人自危,怨聲載道。崇禎帝即位後,他年輕氣盛,很想做一點事了樹立他的君威,於是就拿爭議最大的魏忠賢開刀,免去了他的一切職務,命他去鳳陽守陵,魏忠賢也知道自己走到頭了,就上吊自殺了。難道說魏忠賢控制著東廠錦衣衛,而且軍隊裡面大部分是他的人馬,崇禎動得了他嗎,其實魏忠賢就是一條狗,忠心護主,他毫無反上之心,處處為大明著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任命吧。


魏忠賢雖壞,卻也撐起了半個明朝,國內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國庫有錢了,可以保衛邊疆,特別是北方的邊防,由於魏忠賢用人得當,滿清無法進入半步,遼東局勢平穩。


有的人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確有道理,明朝滅亡是在魏忠賢死了十幾年後的崇禎手上,明熹宗臨死前交待崇禎,魏忠賢可大用,能撐得住場面,可保明朝江山。這說明魏忠賢也不是一無是處,反倒是崇禎殺了魏忠賢后,國內就開始大亂了,沒有了魏忠賢的威懾力,霸氣,誰也不把崇禎當回事,自然就人心大亂了,明朝滅亡也就是遲早的事。


遺產君


魏忠賢在天啟皇帝龍御歸天之後,確實動過想不讓崇禎繼位的念頭,可惜天啟帝與皇后都同意立自家弟弟朱由檢為帝,作為太監,只是皇帝的家奴,權利都是皇帝給的,所以天啟帝要立自己弟弟為帝,魏忠賢也沒有辦法。

崇禎繼位之後,照樣對魏忠賢十分的不錯,作為一個在紫禁城沒有根基的皇帝,想要培養自己的勢力絕非幾日就可以完成,崇禎表面對魏忠賢言聽計從,讓魏忠賢放鬆警惕,暗地裡一直在琢磨如何剷除這個大太監,讓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上,崇禎藉助閹黨內部矛盾,順勢剷除了兵部尚書崔呈秀,把魏忠賢得力助手逼著自己辭官,從此皇帝信號明確,底下的被閹黨壓制多年的官員就借題發揮,各種彈劾魏忠賢,崇禎大筆一揮,魏忠賢就去鳳陽看皇陵去了。

明代的宦官,雖然看似權利很大,關鍵在於他們沒有兵權,不像唐朝的宦官,明朝宦官的權利都是皇帝給的,太監翻不起什麼風浪,只要皇帝一不信任就基本完蛋。


Sylar弈


歷史上太監沒有造反的,就算背叛了自己的主人,也是投靠了新的皇帝。太監沒有兒子,他的權力全部來自於皇帝,他的權力也沒有辦法傳承。文武百官依附於他們都是暫時的。舉個例子,武則天雖然有兒子,但他的兒子姓李,武則天老了之後,大臣發動政變,擁立武則天的兒子當皇帝,把國號周又改回唐。


達o芬奇密碼


在大明朝,無論你如何權勢滔天,皇帝要你死你就得死,正德的時候,被老百姓稱為“立皇帝”(正德是坐皇帝)的劉瑾被凌遲處死。正德死後,他最寵信的兩個錦衣衛統領,大內侍衛統領也是沒有好下場。宦官就是皇帝的狗,殺條狗要費什麼勁。宦官就是皇帝推出來對付文武官員的,很多時候代表的是皇帝的意志,行使的就是皇權。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他們下場是很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