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漢武帝殺了“馬邑之圍”的將領王恢的理由是什麼?為什麼非殺不可呢?

曾傳新


中國人常說“人命關天”,“上天有好生之德”,成康之時更是刑措不用凡40餘年,所以中國古代以“親親”、“親賢”治國,就此形成了人情社會,都是炎黃一系,名號不同而已,即使是改朝換代也沒有對前朝貴族斬盡殺絕。

在統治集團內部,權力是話語權的保障,對權力的分化和爭奪,會使得事情遠沒有是非黑白這麼簡單明顯,一些人稀裡糊塗的被捲進政治鬥爭的漩渦,然後稀裡糊塗地死了。漢武帝時的大行令王恢就是如此,只是他要好一些,因為他的政治覺悟,使得在他臨死前悟到了他被判罪的真正原因,可算是死的明白了。

(沒錯,你就是王恢)

王恢究竟有沒有可能免於一死?是有可能的。然而王恢卻自己堵死了生路,可謂是不作不死。如果王恢在獄中兩耳不聞窗外事,沒有積極走動關係,興許還有生機。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是因為對匈作戰背後,是漢王朝的權力的再分配,裡面涉及到複雜的權力鬥爭。王恢的大行令職務,只是一個“外交部長”,平時只負責處與四周蠻夷的交往事物,昧於漢武帝時期的西漢朝廷的政治態勢。

漢高祖劉邦開國,是誅除暴秦,底定天下,以不世之功被眾多諸侯王共同推舉為帝的。這種推舉意味著漢朝在高祖時代不具備實現封建專制帝制的可能,漢朝與其他諸侯國處於賓客之禮的關係。所以劉邦據關守河,守內虛外,把關中平原經營成自己的大本營,並在誅滅異姓諸侯王后,分封同姓諸侯王往各地鎮守。在朝廷裡,漢高祖劉邦設計了三權制衡的權力方案:外戚(皇權扶持起來)、功臣集團互相制衡,雙方誰都難以做大,都必須依靠皇權來扳倒對方;為避免鬥爭失衡,形成權臣架空皇權的局面,再設置外藩宗室使之投鼠忌器。功臣集團與外藩沒有利益關係,只能依託於皇權與外藩再形成權力制衡。

(漢代分封圖)

這一體系運轉了60多年,在漢景帝時發生了“七國之亂”,然而,漢朝中央政府並沒有借平亂勝利改弦更張,走中央集權的道路,依然在權力制衡的道路上亦步亦趨。直到公元前141年,漢武帝登基,這樣的權力局面依然沒有改觀。

這種“三權制衡”的政治局面,使得漢朝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也使得皇權被限制,形成了類似後世“小政府、大社會”的治國思想路線,即是崇黃老之道,與民休息。這種治國策略使得漢朝初年經濟得到快速的恢復和發展,民間日漸富庶。然而,中央政府的乏力,使得社會資源的組織和調度的效率很低,不利於政府進行重大的決策,比如對外戰爭。

漢朝皇帝的權利被限制,使得漢武帝在登基後的7年時間裡,只能在上林苑打獵,做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虛君”。中央權力集中在竇太后為首的外戚集團手中,有過一段時間,漢武帝的太子位都不穩固,在梁王去世後才得到了竇氏的支持。竇太后去世後,原有的外戚集團一時群龍無首,漢武帝趁機讓自己的孃舅田蚡上位,壓制原竇氏勢力,初步收回了部分皇權。然而,讓漢武帝始料不及的是竇氏的權勢被遏制,王太后周圍又再次形成了新的外戚集團。

兩個集團都掌握著財富和勢力,都能對當時的漢武帝的皇權造成威脅。那麼,在什麼情況下,中央最容易把分散的權力集中起來?

答案是:以大義的名義發動戰爭。

(佔領道義制高點)

大義所在,是為權力基礎。皇帝是戰爭的總負責人,在大義面前,外戚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不然就會被設計為叛國罪、貽誤軍機等罪名削除職爵;戰爭牽一髮而動全身,涉及到財政、吏治、軍事、糧草等各個方面,只要皇帝不假手於人,這些物資和人員調度的權力就都會集中在皇帝手裡,皇帝也就達到了借發動戰爭以實權的目的。

(漢武帝即位時疆域)

所以,漢武帝一開始先大造輿論,拿出半個世紀前匈奴單于寫給呂太后的侮辱信入手,在民族大義上把阻撓戰爭的言論壓下去,佔住了道德制高點。然後令大行令王恢設伏於馬邑,調大兵30萬雲集前線。相應的,不管是丞相、太尉還是朝廷其他官員,都要直接向皇帝彙報。在戰爭結束後,這些因為戰爭而設置的機構和彙報關係不會立刻解除,國家政治體制就會在無聲無息中轉向到中央集權。

如果馬邑之謀一戰成功,漢武帝就將取得前線軍事、後方政治兩個戰場的勝利,作為一個想有所作為的君主,漢武帝不想做“虛君”,因此對此事十分重視。

雖然有漢朝前期60多年的隱忍蟄伏,還做了很多誘敵之計,但畢竟是30萬人馬,難免百密一疏,在最後關頭,匈奴單于察覺異樣,即刻退軍,倉皇撤退。在伏擊戰中王恢負責軍事部分是攻擊匈奴人的輜重,可是匈奴全軍未損,10多萬騎兵大隊整建制通過王恢防區,已有戒備。從伏擊戰的角度看,已經失去了突然襲擊的意義。

(馬邑之謀)

後世的李定國在磨盤山設伏,也遇到過同樣的情況,在最後關頭洩密,吳三桂大隊人馬即刻撤出埋伏圈,並掃蕩明軍埋伏地域。李定國左右沒有等到吳三桂清軍,見到前方火起,情知不妙,只好就地發起攻擊,把一場伏擊戰打成了攻堅戰,吳軍和明軍都傷亡慘重。

如果王恢此時率軍襲擊匈奴,也會面臨與李定國磨盤山之戰同樣的局面。王恢為穩妥起見,擔心一下子折損太多兵士,會影響皇帝對匈奴作戰的意志,因此在猶豫中錯過了戰機。前前後後籌備了經年之久,30萬大軍勞而無功。回師後,王恢被下獄。

此時,之前因皇帝發動戰爭被削除權力的外戚集團就此擁有了反對戰爭的理由,所謂“與匈奴打仗就是跟自己的影子作戰”之類,其真實目的,是將皇帝借戰爭收去的權力再奪回來,他們甚至因此形成了龐大的同盟軍,向皇帝施加壓力。

漢武帝十分清楚他們的意圖,他們反對戰爭是假,反對漢武帝集權是真。他們否定戰爭決策的正確性,是要在發動戰爭的權力上要挾漢武帝,使之不能再借戰爭之名行削權之實。漢武帝沒有跟著這些權臣們的思路走,他攬下戰爭決策的責任,併力保發動戰爭的道義不失,與權臣做針鋒相對的鬥爭。漢武帝自己為馬邑之謀代言,已經到了赤膊上陣的地步,群臣要是再敢反對,就等同於與漢武帝攤牌。也即是說,馬邑之謀失敗的那一刻,朝堂上政治鬥爭就開始了。

(漢武帝在政治戰場上縱橫捭闔)

在王恢被羈押期間,漢武帝連行改錢法、疏通河道法等三項決議都在廷議中被否決了,漢王朝在權力鬥爭中再次朝向黃老之道轉向了。黃老之道的意思是,漢武帝就要再回上林苑打獵,將國政悉數委託給這些朝臣。

如果此時王恢在獄中與漢武帝同聲連氣,堅定對匈作戰的正義性、必要性,寫奏摺申明自己的貽誤戰機的罪過,深刻檢討自己不敢放手一搏的心理(給那些反戰爭的群臣上課),幫著漢武帝把想說而不能說的話都給遞出去,如此會讓漢武帝赤膊上陣時,不至於這些孤單。如此,漢武帝出於保存政治盟友的考量,會將他樹立起一個漢朝人畏戰、怯戰,卻知恥而後勇的榜樣,容他戴罪立功。

可是,王恢卻行賄于田蚡等人,使得外戚集團有充足的口實來攻擊漢武帝的對匈戰爭的決策。如果王恢在此時被釋放,那麼今後漢武帝就再難有發動戰爭的合法理由。因為權臣會說:當年馬邑之謀,空費大兵30萬毫無所得,聖上不知兵,自取敗之道也。這等於是絕了今後漢武帝再借戰爭之名集權的路,怎麼能夠容忍?在政治角度上,王恢這種做法,等同於投敵叛變,性質相當惡劣。可以說,王恢先輸在了戰場沒有亮劍,又輸在政治上立場不夠堅定。所以,當他想明白這一層後,自語說:自己花錢買了個死。是夜,王恢自盡於獄中。

(廷議輿論紛紛)

王恢之死,確立了漢武帝對維護髮動戰爭權力的堅強意志,此後漢武帝行借力打力之法,最終得以集權。漢武帝后期的丞相的權力已經被限制到很小,朝政權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在藩國問題上,漢武帝再“推恩令”,打擊地方豪強,使得中央的能量遠遠大於地方。經濟上,重用桑弘羊實行國進民退的經濟措施,大行搜刮之法,充實國庫。執政理念實為法家,然而法家的稜角過於鮮明,外以儒家飾之。此後,漢朝貫徹的“外儒內法”的政治道路為歷代所模仿。


而知而行的歷史


漢武帝殺王恢,就是找個背黑鍋的。

漢武帝上臺後,民富國強,對匈奴開戰的呼聲越來越高了。在朝廷大員中,主戰派的領袖是大行令王恢。他強烈反對與匈奴的和親政策,並提議出兵攻打匈奴。王恢的主張,得到了朝野很多志士的支持。其中有一名愛國志士,名為聶壹,把自己的戰略設想彙報給主戰派領袖王恢,核心是:誘敵深入,集中重兵設伏,一戰平匈奴。

王恢對聶壹的計劃大為讚賞,上報給漢武帝。鑑於與匈奴全面開戰事關重大,漢武帝採取了謹慎的原則,召集公卿公議,商議此事。會議焦點集中在主戰派領袖王恢與主和派領袖韓安國兩人身上。

韓安國力主與匈奴延續和親政策。他認為:漢高帝劉邦與匈奴和親,以天下為重,漢、匈兩國在高皇帝、呂后、文帝以及景帝時獲得長期和平,不宜貿然破壞。

王恢反駁道:漢高帝時,國家初創,想讓經戰亂的人民得以休生養息。如今漢匈邊境,警報不斷,士兵死傷慘重,柩車相望,人民流離失所,哪裡是真的和平呢?

兩人你來我往展開大辯論,最後王恢把他的計劃亮了出來:匈奴單于貪得無厭,正好可以利以誘之,使之深入。我則挑選精兵強將,埋伏於險要之地,待匈奴單于落入羅網,則包圍分割,全殲敵軍,生擒單于。

王恢的計劃得到了好大喜功的年輕皇帝的支持。根據這個計劃,漢軍將動員超過三十萬人的兵力,在馬邑設伏,希望以此一舉殲滅匈奴的主力,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打垮北方勁敵的軍事力量。馬邑伏擊成敗的關鍵,就在於能否將匈奴主力成功引誘到既定的戰場。這個誘敵的計劃,王恢交給了馬邑志士聶壹。

聶壹是漢武帝時代最成功的間諜之一,他假扮成一名逃亡者,亡入匈奴。聶壹見到了軍臣單于,對他說:“我能殺掉馬邑縣的縣令與縣丞,獻城歸降,單于只要出兵接應,必可盡獲城內的財物。”有利可圖,軍臣單于十分高興,答應聶壹,只要他能殺死馬邑縣令,控制馬邑城,匈奴必定出兵接應。

一切計劃都按事先安排好的進行。聶壹返回馬邑後,殺死了兩名關押在牢獄中的死囚,詐稱是縣令、縣丞,並將兩顆頭顱掛在城門上,向軍臣單于謊報:“馬邑官吏已被殺死,請儘快出兵。”軍臣單于信以為真,當即率十餘萬精銳騎兵,穿越邊塞,直奔馬邑。

這時,漢軍已經佈下天羅地網。漢軍的設伏兵力為五個兵團,分別由護軍將軍韓安國、材官將軍李息、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將屯將軍王恢指揮,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只要匈奴人一進入到包圍圈內,五大兵團將從四面八方合圍,屆時匈奴人插翼難逃。

這個軍事計劃非常高明,立足打大殲滅戰,如果能實現作戰的目標,將從根本上改變漢匈兩國的兵力對比。可惜的是,這個看似無懈可擊的計劃,竟然存在一個小小的漏洞,而正是這個漏洞,使得王恢的心血,最後付諸東流。

匈奴大軍一路挺進,距離馬邑不到百里了。軍臣單于發覺不對勁,一路上只看到成群的牛羊,卻看不到牧民的影子。以遊牧為生的匈奴人對此怎能不生疑心?既然有牛羊,必定會有放牧牛羊的人,可是人呢?

為了嚴守軍事秘密,馬邑附近的居民全部被轉移,卻沒有來得及轉移牛羊,所以匈奴軍隊所到之處,只有牛羊,沒有牧人。漢軍的密謀露出了一個大大的破綻。

謹慎小心的軍臣單于滿腹狐疑,他下令暫停進軍,並派出一支小分隊,到四周進行武力搜索。匈奴人發現了一處漢軍的亭堡(漢代的碉堡),便發動猛攻。亭堡的守軍抵擋不住,繳械投降。亭堡指揮官為了保命,把漢軍的圍殲計劃和盤托出。

匈奴軍隊在即將鑽入漢軍口袋的前一刻,懸崖勒馬,緊急後撤,一路撤回長城以北。漢軍發現軍臣單于逃走,知道圍殲計劃失敗了,傾巢而出,追擊匈奴人,可是已經來不及了。

這場旨在消滅匈奴有生力量的馬邑伏擊戰,最終無果而終。這個結果,讓支持主戰的漢武帝大丟面子,傾國家之兵,居然顆爛無收。漢武帝下不了臺,必須要有人擦屁股,背黑鍋。這個人,非王恢莫屬。王恢既是主戰派領袖,又是馬邑伏擊戰的總負責人,你不背鍋誰背?

王恢被捕入獄,最後選擇了自殺。


君山話史


《資治通鑑》上曰:“首為馬邑事者恢,故發天下兵數十萬,從其言為之。且縱單于不可得,恢所部擊其輜重,猶頗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誅恢,無以謝天下”。


從漢武帝說的這段話中,不難看出王恢為什麼要死!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大行令王恢反對與匈奴和親,他主戰,並提出一大計謀,用計謀引誘匈奴兵深入馬邑城(今山西朔縣),設伏兵圍殲之。


漢武帝採納了王恢建議,派兵三十萬,分別由將屯將軍王恢;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材官將軍李息;護軍將軍韓安國。五將歸韓安國統帥,並暗暗進入馬邑城地區埋伏了起來,其中王恢、李息、李廣三部從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出兵,主要攻擊單于的輜重後勤部隊。

戰前,先由聶翁壹逃入匈奴當間諜,誆騙單于說:他能斬殺馬邑城的官吏,獻城投降。而聶翁壹回到馬邑城把幾個囚徒殺了,砍下頭來掛於城門之上,告訴單于守城的主要官員已被他斬殺,可速來馬邑接管馬邑城,單于中計,真的統率十萬騎兵浩浩蕩蕩地入侵武州塞(縣名,今山西左雲),可惜漢方偽裝失真,單于領兵一路搶劫到離馬邑城僅一百里,但見成群牛羊,沒見到放牧人,心中大疑,遂攻打雁門衛所,捉拿武州尉吏拷問之,問出了此戰役的實情:引敵深入,設伏圍殲的計謀。單于大驚,速令全軍火速退兵,煮熟的鴨子就這樣飛了。



可是,這時的王恢如果馬上追擊單于的後勤部隊,可以大獲勝利,起碼可以斬殺部分匈奴的輜重部隊,收到局部的勝利,但是王恢懼戰,為保存自己部隊三萬精兵不受損傷,不發一兵一卒,坐失戰爭良機。


漢武帝十分震怒,認為大失顏面,在國人面前不好交代,想要殺王恢以謝國人。一句話,把此次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王恢:

一,戰略計謀是你提的,我言聽計從。

二,集五將軍將三十萬兵力,無功而返。

三,你王恢如果趁單于退兵的混亂之際,擊打他的後勤部隊,肯定能獲得小小的勝利,為這次戰略失敗撈回一點面子。

四,這次戰爭,不但損失巨大財物,且漢朝面子裡子全盤輸盡。

漢武帝所以說出了:“…今不誅恢,何以謝天下”。王恢自知理虧,負有戰爭的主要責任,無顏再見“江東父老”,逐飲劍自殺以謝天下。


老蛇正宗


《馬邑之戰失敗,必須有人承擔責任,王恢難逃其責!》

“馬邑之戰”,是漢武帝對匈奴戰略的轉折點,對匈奴的防守戰略,改變為對匈奴進攻戰略。漢朝以邊塞重鎮“馬邑”為誘餌,聚集漢軍主力30萬,試圖殲滅匈奴單于10萬騎兵。但是由於大行令王恢和間諜鉅商聶壹的“百密一疏”,造成“馬邑之戰”行動洩密,導致包圍殲滅匈奴主力的戰役“功虧一簣”。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了,漢武帝全面掌控軍政大權,開始著手改變對匈奴的“防守戰略”。一個經常出入匈奴的漢族大商人聶壹,找到了當時的大行令王恢,出了一個天大的主意。以囚犯的頭顱假冒“馬邑令”的頭顱,由聶壹向匈奴單于詐稱“馬邑反叛”,誘使單于率匈奴主力前往接受“馬邑”,漢朝埋伏重兵聚殲匈奴主力。

王恢和聶壹將計劃上報給漢武帝,漢武帝覺得計劃可行,著令王恢具體實施該計劃。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派出五位將軍連同車騎步共三十萬在馬邑設伏。這五位將軍是衛尉李廣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輕車將軍,大行令王恢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材官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護軍將軍。各位領軍都隸屬韓安國,約定在單于進入馬邑時縱兵出擊。

當匈奴單于率領10萬騎兵,殺氣騰騰的奔向馬邑時,在馬邑城的外圍“只見牛羊不見人”,單于遂命人攻佔一個哨所,經過審訊後得知30萬漢軍埋伏在馬邑附近,準備聚殲匈奴主力。單于隨即命令大軍後退,逃出了漢軍的包圍圈,“馬邑戰役”功敗垂成,原因是保密工作出了問題,漢朝馬邑方面“上自將軍、下到士兵”,全都知道這件事。

馬邑之戰失敗後,漢朝軍民上下沸騰,必須有人為這次巨大軍事行動失敗承擔責任。那麼,承擔責任的人選有三個,漢武帝、王恢、韓安國。漢武帝是漢朝的最高統帥,是“馬邑戰役”的決定組織者;王恢是這次戰役的具體策劃實施者;韓安國將軍是這次戰役的指揮者。

無論從那個方面來講,都不能讓最高統帥漢武帝承擔責任。做為戰役的軍事總指揮韓安國,沒有明確的失誤和責任。

作為策劃人和具體實施者王恢,沒有做好保密工作是有責任的,在組織馬邑設伏的時候,除個別高級將領外,不應該讓普通士兵和百姓知道,結果馬邑城的老百姓全跑了,導致馬邑假兵變出現反常現象,被匈奴人識破戰役意圖。王恢被漢武帝“正法”,聶壹下落不明。後來,三國名將張遼自稱是聶壹的後裔,為躲避“馬邑之戰”的罪責,不得不改姓為張。


冷清先生


我們來看看“馬邑之圍“的具體經過,就能明白漢武帝非殺王恢不可了。公元前134年,匈奴單于向漢武帝請求和親,漢武帝就召集群臣商議,時任大行令(大鴻臚)的王恢建議拒絕和親。

他認為,雖然之前漢朝和匈奴和親,但是匈奴老是不守約,經常派兵侵犯邊界的百姓,我們應該打一下匈奴,讓他們知道大漢的厲害。

御史大夫韓安國認為,現在匈奴還很強大,不合適與匈奴開戰,應該繼續和匈奴和親,很多大臣也贊同韓安國的想法,漢武帝最後決定和親。


公元前133年,馬邑有個商人叫做聶壹(張遼的祖先)找到了王恢,他對王恢說,匈奴老是侵犯邊境,總不是辦法,我們可以趁與他們和親,把他們引過來,我們設個埋伏,肯定能大敗他們。

王恢就問聶壹有什麼辦法,聶壹說:我與匈奴做生意,他們都認識我,我可以跟匈奴單于說,我幫他們拿下馬邑,匈奴單于肯定心動,到時候我們大軍就埋伏在馬邑的附近,肯定能將他們一網打盡。

王恢也覺得聶壹的計劃可行,就向漢武帝報告,雖然韓安國還是反對,還有很多大臣也反對,但是漢武帝早就想打匈奴了,看到有這個機會,就決定打匈奴一下。

六月,漢武帝命韓安國、李廣、公孫賀率三十萬埋伏在馬邑邊上的山谷,而王恢與李息率三萬從代郡出發,打算從側翼襲擊匈奴的部隊,斷他們的後路。

聶壹見到了單于,他對單于說,他能帶著幾百人,前往馬邑,殺掉馬邑令,那麼馬邑的所有東西就屬於單于的了,但是又擔心漢軍會來攻打,希望匈奴率大軍前往。單于也心動了,就率十萬大軍跟著聶壹前往馬邑。

聶壹先進入馬邑,殺了一個死囚,假裝是馬邑令,並將他的首級掛在馬邑城頭上。單于在離馬邑還有一百里的地方,他發現草地上有一些牲畜,但是沒有人放牧,心中有所懷疑。匈奴打下了一個邊防的小亭,抓到了一個雁門尉史。

雁門尉史把漢軍的計劃全部說出來了,單于一聽先是一驚,後是一喜,就趕緊撤軍了。而王恢的三萬兵已出了代郡,聽說匈奴退兵了,他覺得自己的三萬大軍不是匈奴大軍的對手,也退了,韓安國他們在那邊等了幾天,才知道匈奴大軍已退。

漢武帝以王恢臨陣脫逃下獄,廷尉判王恢死刑,雖然王恢通過王太后向漢武帝求情,可以是漢武帝還是十分憤怒,最後王恢只能自盡謝罪。

漢武帝非殺王恢不可,原因也很顯然,那就是王恢臨陣脫逃了,如果每個將軍都覺得自己不是匈奴的對手就撤軍,那還怎麼打匈奴,殺王恢也是為了以儆效尤。

另外這次馬邑之圍,本來殲匈奴主力的好機會,可是因為一些小細節沒有成功,漢武帝心裡也氣,自然也要把這口氣撒在王恢身上了。


歷史簡單說


漢武帝為什麼定要殺王恢,主要原因是王恢誤了大事。

首先先說秦朝打匈奴為什麼能一戰定乾坤,除了統帥蒙恬指揮得當三軍用命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秦軍遇到了匈奴主力,也就是說秦軍一仗就打到了匈奴的七寸上,當時的匈奴總人口遠不如中原,能騎馬打仗的基本都是精壯男人,而在河套一戰英勇善戰的秦軍在蒙恬的指揮下大敗匈奴主力,匈奴死傷無數,這一戰匈奴就受不了了,因為死傷的都是精壯男人,這對匈奴影響非常大,因為人口少的匈奴經不起消耗,死一個男人就意味著他的老婆孩子無人管,而在弱幼強食草原那就可能活不下了,而河套一戰匈奴受到重創,大單于只能退回草原,再打下去匈奴男人就要打光了,所以這一戰秦軍打得非常漂亮。

而到了漢朝,匈奴也出了個英雄統一了匈奴各部,那就是冒頓大單于,當時劉邦都差點在白登山被俘,不得已只能採取屈辱的和親政策,這一政策一直延續到了漢武帝時期,那時漢朝國力恢復了俱備了反擊匈奴的實力,而這時王恢也提出了馬邑之謀,也就是把匈奴主力引到馬邑聚而殲之,這一計謀可以說非常好如能成功,那就等於是重現蒙恬河套之戰,當時漢武帝也是雄心勃勃,對馬邑之戰期望很深,可是王恢卻是臨場怯陣,在匈奴撤退時不敢攔截,設想一下如果王恢攔截了匈奴,那漢軍其餘各路大軍就會很快趕來聚殲匈奴主力,就算不能全殲匈奴人,至少也能讓匈奴損失過半,而當時大單于把草上的匈奴精壯男人差不多都帶出來了,只要一戰讓匈奴傷亡過半,那匈奴短時間內就沒實力在進犯中原了。

可就因為王恢一念之差,讓匈奴全身而退,這後果非常嚴重,從那以後漢匈大戰拉開帷幕,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也是匈奴人口消耗不起了才分出勝負,這要是馬邑一戰成功重創匈奴,那可能就不會有長達幾十年的大戰了。

所以說王恢誤了大事,漢武帝也因此恨透了王恢,王恢被斬一點不冤。




天宇的文史情懷


謝謝“路口小路燈”的邀請。

我是探微閣主,歡迎各位關注,共同品評歷史、討論相關問題!

“馬邑之謀”,是漢匈關係的轉折點。

漢自文、景兩代的修生養息,至武帝時,國力充盈,加上武帝作為有為之主,自是不甘再行屈辱的和親政策。

漢與匈奴邊境遼闊,匈奴飄忽無定居,漢朝秋天農業豐收之日,亦是匈奴弓勁馬肥之時。

匈奴入塞為寇,攻者一點,防者千里。漢朝的形勢實利攻而不利守。

遂有“馬邑之謀”。

元光二年,雁門馬邑縣的豪強聶壹,通過大行王恢向武帝建言:“匈奴剛剛與漢和親結好,信任邊境吏民,可用財利引誘他們前來,漢軍預設伏兵襲擊,必定大破匈奴。”

武帝下問公卿討論,大行王恢力主攻,韓安國主勿攻。武帝最終聽從了王恢。

就此事本身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好計策。然而,在具體實施時,遇到了問題。

六月,漢武帝任命韓安國為護軍將軍,李廣為驍騎將軍,公孫賀為輕車將軍,王恢為將屯將軍,李息為材官將軍,統率戰車、騎兵、步兵共三十多萬人暗中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約定等單于進入馬邑就揮軍出擊。

馬邑聶壹充當間諜,斬殺死刑囚犯,把他們的頭掛在馬邑城下,用來假冒縣令、縣丞,誘使單于入城。

然而,單于統率十萬騎兵走到距馬邑城還有一百多里時,見牲畜遍野,卻沒有一個放牧的人,感到奇怪。就派人攻打亭隧,俘虜了雁門郡尉史,威脅要殺掉他,這個尉史就告訴單于漢軍的埋伏。單于大吃一驚,於是領兵撤退。

邊塞守軍傳報單于已退,漢軍追到邊塞,估計追不上了,就全軍撤回。

而王恢指揮的軍隊,按計劃準備襲擊匈奴的後勤給養,聽說單于返回,軍隊很多,也不敢出擊。

事後武帝對王恢很惱怒。王恢說:“根據原來的計劃,約定引匈奴進入馬邑城,主力軍隊與單于交戰,而我率軍襲擊他們的後勤給養。現在單于未到馬邑就全軍撤回,三萬人攻打匈奴大軍,只能是自取其辱。我本知道撤兵回來是要殺頭的,但這樣卻保全了陛下的三萬將士。”

於是武帝把王恢交附廷尉,廷尉判決:“王恢避敵觀望,不敢出擊,判處斬首。”王恢暗中向丞相田蚡行賄,求他開脫罪名,田蚡不敢向武帝說,就對太后說:“王恢第一個提出了在馬邑誘殲匈奴主力的計劃,現在行動失敗而殺了王恢,這是等於為匈奴報了仇啊。”

太后把田蚡的話告訴了武帝。武帝說:“王恢是馬邑計劃的主謀,我聽從了他的建議,調集了天下幾十萬人馬,安排了這次行動。況且,即使捉不到單于,王恢的軍隊襲擊匈奴的後勤給養,仍然可以安慰將士們的心。如今不殺王恢,無法向天下人謝罪。”王恢得知了武帝的話,就自殺了。

實際上,王恢的計策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謀事不細。動用瞭如此人力、物力、財力,最終導致幾十萬人馬無功而返,武帝的憤怒可想而知。

而誘敵計劃的失敗,導致了漢朝不得不與匈奴正面對決。

更多歷史品評、討論,請關注頭條號– 探微閣主!


探微閣主


簡單來說因為王恢的畏戰導致漢武帝精心計劃的馬邑之圍無功而返,為了殺一儆百,王恢不得不被迫自殺。

具體來說就是漢朝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有了和匈奴相抗衡的條件,而漢武帝當時正是年輕氣盛,渴望一掃屈辱,建立不休功業的年紀,這時王恢建議漢武帝趁著匈奴派遣使者前來求和親的時機,給予匈奴打擊。最終漢武帝聽從了王恢的建議,在馬邑城伏兵30萬靜待匈奴的到來。結果消息走漏,匈奴沒有進入伏擊圈,便撤退了。

而王恢作為進攻匈奴輜重的主力部隊,在聽聞匈奴撤退後,考慮到自己的3萬兵力也不是匈奴的對手,於是也自作主張的撤退了回來,最終一場精心策劃的伏擊戰,以夭折告終。

漢武帝得知後氣的要命,認為是王恢的臨陣脫逃才導致這場伏擊戰的無疾而終,於是讓人審判王恢的罪行,審議結果王恢畏敵觀望,應判處死刑。王恢則辯稱是為了給漢朝保存3萬精兵,另外他還賄賂田蚡以求漢武帝的寬恕,可惜漢武帝依舊不肯饒恕他。

在漢武帝看來,自己方準備那麼多錙銖,那麼多兵力,本以為可以揚眉吐氣,結果到好一點成果都沒有取得,為了防止再出現這種臨陣脫逃的情況,漢武帝決定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王恢必須死。

王恢作為這場戰役的發起者,最後又因他之過,導致馬邑之圍伏擊戰失敗,因此不論怎麼說他都有罪過,認清事實的王恢為了不被漢武帝處死只能選擇自殺。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死於漢武帝之手的冤鬼達十幾萬。



漢武帝所殺之人90%是無辜冤死,如殺公孫賀、太子、皇后和長公主。

9%是為推卸責任,栽贓嫁禍。如殺江充、張湯、劉屈氂。

唯獨殺馬恢,漢武帝是賞罰分明,馬恢死的不冤。

是馬恢建議,改變與匈奴的和親政策。也是馬恢參與制訂了馬邑之圍的計劃。

馬恢制訂的計劃有疏漏,不嚴密。再加上被匈奴抓的小吏是慫包,洩露了計劃。在這一點上,馬恢有過錯,但罪不至死。

匈奴單于得知幾十萬大軍埋伏於馬邑附近,欲全殲匈奴後。倉皇逃跑。

此時,馬恢麾下有三萬大軍,任務是斷匈奴輜重,並切斷匈奴退路。但馬恢卻畏戰,匈奴逃脫置之不理。

馬恢的理由是自己只有三萬人,而匈奴有十幾萬大軍。貿然出擊是以卵擊石。這一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匈奴單于得知漢軍有幾十萬伏兵,是倉皇逃跑的,心中恐懼,戰鬥意志肯定不高。

李廣四千騎遇到匈奴左賢王四萬騎。也沒逃跑,而是圓陣禦敵。面對十倍於己的敵人,李廣連續以射殺匈奴數位副將,將士浴血奮戰,終於抵擋住了匈奴的進攻,並盼到張騫的援軍。



李陵帥數千步兵。迎戰匈奴八萬騎兵。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斬殺數倍於己的敵人。

馬恢帥的是三萬大軍,去截擊五倍於己倉皇逃竄的敵人。最重要的,並非孤軍奮戰。李廣、公孫賀等援軍近在咫尺。匈奴必定慘敗。

說到底,是馬恢畏戰。如果他有李廣一半的亮劍精神。馬邑之圍,匈奴必定被全殲。(軍事常識:消滅敵人80%以上,就是全殲)

調動幾十萬大軍,要花多少錢糧。不是過家家玩遊戲。因你一人畏戰,喪失戰機,功敗垂成。馬恢之死,當其罪也。


楊朱學派


漢武帝16歲登基,一改文景帝求和的主張,積極備戰。公元前133年,馬邑(今山西朔州)有個與匈奴做貿易的大商聶壹,找到大行令王恢,建議由自己出面聯繫匈奴高層,借死囚頭顱代替馬邑縣令頭顱懸掛於城頭,假稱自己殺了馬邑縣令投誠,要把馬邑獻給匈奴。匈奴人貪婪,一定會來。漢軍只需埋伏四周,等匈奴大軍一到,就可關門打狗。

所以漢武帝朝會之上鮮明的表明了自己要主動攻打匈奴的態度。以御史大夫韓安國為首的主和派堅決不同意,說匈奴不好打,打不得,打無用。因為匈奴是個遊牧民族,善於騎射,搶了物資就跑。我們是農耕文化,打他們找不著他們大本營;就算找到了我們也是疲憊之師;找到打贏了我們也不會去放牧。況且,頭年我們還剛和匈奴和了親,當初高祖劉邦也是這麼做的。

以王恢為首的主戰派堅持匈奴不守盟約,侵犯邊境,當年太祖劉邦之所以不打他們,是因為百姓經受常年征戰,不忍百姓再受苦,現在時機成熟,必須給匈奴迎頭一擊!

最後漢武帝採用了王恢的建議。派了韓安國,李廣,公孫賀等將軍帥30萬兵馬埋伏於馬邑四周,王恢帥3萬兵馬襲擊匈奴輜重,靜等匈奴大軍進漢軍包圍圈。

匈奴的軍臣單于得了聶壹的信,率領10萬大軍來搶掠馬邑。半路俘虜了漢雁門尉史,魏史怕死,將計劃和盤托出。軍臣單于大驚後大喜,下令馬上撤退。最早得到單于撤退消息的是王恢,但他考慮自己的3萬人打匈奴10萬人,肯定要戰敗,所以畏戰不出。

漢武帝知道後大怒,把王恢收監。王恢花重金找了當時的丞相,也是漢武帝的親舅舅田蚡來說情。田蚡找了自己姐姐王太后,王太后找漢武帝說情,大意是殺了王恢正讓匈奴人看了笑話。

當時漢武帝登基也不久,先有竇太后把持朝堂,現在又有自己的母親王太后的掣肘,本來心裡就對王太后逆反。而且對於一個22歲的年輕皇帝來說,推翻前幾代皇帝的對外政策和多數大臣的建議,堅持來打這場戰,一無所獲,心中怒氣可想而知,所以拒絕了王太后的請求。王恢在獄中聽說此事,自盡而亡。


“馬邑之圍”的計謀如果能成功,確實是一場所費人力物力極少,但效果很好的戰役。可惜大事不秘,敗於一小小魏史之手。但是也是從這裡開始,漢匈再無和親的可能,正式拉開了漢匈大戰的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