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的庐江名“山”,听听那地老天荒和曾经沧海的故事

点击上方“微聚庐江”可订阅哦!

这是一座富饶美丽的”山“,它的故事经久耐读。

认识矾山,始于名字,缘于“矾”。

学生时代,乏味的课本上,懂得了矾的用途;母亲盛水的缸里,见识了矾的威力;父亲略带自豪的话语中,知道了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的矾山,就在我的家乡。它起于汉唐,宋朝时期,业已成为我国五大明矾产区之一,并由此逐步形成商业集镇——矾山镇。直至今日。

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的庐江名“山”,听听那地老天荒和曾经沧海的故事

矾山不是山,它是我家乡庐江县现有的17个镇之一。

矾山有很多山,这里环山翠黛,层峦叠嶂,茂竹修林,景色宜人。

矾山,这个植根于心田的名字,古老而奇妙。带着几分神秘,像一个蒙面的侠客,时而出没在我的脑海里,英姿飒爽。

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的庐江名“山”,听听那地老天荒和曾经沧海的故事

缘分是个神奇的东西,它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惊喜。一些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遇,在一个灿烂的夏日,我与矾山见面了。

偌大的厂矿,几近渺无人烟。破败不堪的厂房,斑驳的墙面,一下子打破了之前我所有浩浩荡荡的想法。没有沸腾的劳动场景,没有热闹的机器轰鸣声响,有的只是一种异样的静谧。这是我脑海中常常想象的那个矾山吗?它,不是崭新的、时尚的、鲜活的;它,是朴素的、陈旧的、安详的。它的静寂,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地老天荒和曾经沧海之感。

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的庐江名“山”,听听那地老天荒和曾经沧海的故事

仿佛一脚踏进千年前某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我不得不努力搜寻,以期找到久居心中那个神秘的身影。

翻开矾山泛黄的历史一页,一帧帧画卷铺展开来:千年古镇历沧桑,采炼明矾起汉唐。叫化窟中晶石矿,峨高照壁生死桩。青田忠骨埋坳土,龙母坟茔立釜岗。竹海林涛工业旺,谐和盛世显辉煌。“千载矾场矾山镇”源远流长的矾文化古韵,不仅展示了矾矿悠久的历史,还描述了它辉煌的曾经,以及矾山矿业史上采矿的甘苦与艰辛。其实,这些在今天山中抬头可见的大照壁上,那些排排松桩,和清晰可见的古人采矿斧凿火烧的遗迹,都不难看出。而且,不难看出,此处不知上演过窑工们多少辛酸悲伤的故事。

落后的年代,人们的每一份收获,似乎都伴随着艰辛和汗水,甚至生命的代价。历史是沉重的,这片土地带给人们的苦与乐,已经打上了一个时代的深深烙印。历史又是繁华的,它用丰饶的物质资源,创造了一个时代灿烂,让一方百姓强大了自己,文明了社会。

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的庐江名“山”,听听那地老天荒和曾经沧海的故事

寻寻觅觅,内心忽然涌起了一丝隐隐的感动。陈旧也是一种美,它窖藏着历史,珍藏着经典,厚重了一个地方的文化。上千年的开采和冶炼,让先民们摆脱了穷困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形成了矾山奇特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山形地貌和人文风光。时至今日,那些唐宋以来的古矿址、古洞穴、古坑道、古炼矾作坊等,依然清晰可见的,至少有二十多处。这是历史赋予矾山珍贵的礼物,是时代赠给的光环,熠熠生辉。

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的庐江名“山”,听听那地老天荒和曾经沧海的故事

老街的石板路,也是矾山一度辉煌的写照,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车辙在诉说着往日的繁荣。古往今来,走过原始的艰难,步入现代化的便捷,这里是矾矿人生活、劳动、繁衍的地方,富饶的矿业资源带给他们富足的生活,矾山是他们幸福的乐土;这里有矾矿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祈望,对理想的憧憬。

今天,站在崩溃不平,形状走形的矾矿结晶池边,望着那些被漫长时光侵袭的矿石碎片,和一些散落的、粗糙暗淡的原矿石,心中的悸动如泉喷涌。他们此时虽是静默无声,却又似在我的凝视中铮然作响。千年前的劳动号子,仿佛正伴随着原始的独轮车的咿呀之声,在古老的矿山上空回荡,一派欣欣然的繁忙劳动情景仿佛还在眼前闪现……

似乎能摸到光阴的暖,能闻到岁月的香,在一片明亮的日光中,忘了时间。终于,我感受到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它就在我的眼前,黯然着,又明亮着。我在过往与现实中认识了矾山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它曾研制生产出的“大明珠”特级明矾,以它的明、净、透等特点享誉国内外,更令我产生无穷的遐想。

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的庐江名“山”,听听那地老天荒和曾经沧海的故事

这是一个斑斓的世界,可以一步步地渡我进入澄明之境。

大道纵横,新房林立,这是今日的矾山。崭新的水泥路,干净整洁,道旁的绿化带,绿荫蓊郁。高的乔木笔直挺拔,枝繁叶茂,像一个个威武雄壮的士兵,昂首挺立在家乡广阔的胸膛;矮的灌木,如一颗颗巨大的蘑菇,伞状地匍匐在乔木之下,敦厚朴实,毫无怨尤地守护着每一寸热土。

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认识的,不认识的,叫得上名字,叫不上名字的,高低错落,井然有序。

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的庐江名“山”,听听那地老天荒和曾经沧海的故事

享誉盛名的矾山,不仅仅矿业资源丰富,林业资源也十分丰富。它拥有上万亩的毛竹、杉木林、油茶基地、板栗经果林,全镇单森林覆盖率就达75%,其古塘村为“全国绿化千强村”。

古老的矾矿,在现代文明的时空中沉默着。穿古越今,我惊讶这块苍老的大地往日不曾远去的背影,竟有这么美好的今日。

矾山,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迈向新的高度。一排排新民居,干净整齐,在日光云影里浪漫如画。新政府办公楼,精神焕发。大楼前,宽阔的广场上,国旗高高飘举,迎风招展。这里既是矾山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矾山人休闲娱乐的好所在。

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的庐江名“山”,听听那地老天荒和曾经沧海的故事

大院内优雅宁静。昨日采矿的轰鸣声刚在耳畔,今日的宁静又使我顿入幽境。细数眼前的矾山,耳目一新。广场分区域,有小路纵横其间。每个区域形式各异,基本都是由花草树木和山石装点而成,这是矾山的特产,也是矾山的写照。人工开挖的小渠,别致精巧的小桥点缀其上,渠下流水碧蓝清澈。渠边清一色的垂柳,树干笔直粗糙,一顺下垂的枝条,却光滑如玉。枝条上缀满翠绿的叶子,一阵微风拂过,枝条轻轻摆动,柳丝袅袅,婀娜多姿,叶子在枝头轻舞,像一叶叶扁舟在荡漾。广场左右两侧的各有高松云杉,繁茂的枝条尽情舒展于晴空之下,与太阳为伍,同白云对话,惠风和畅,叶舞枝动,气势恢宏壮观。匍匐在地下的那些花花草草,也毫不逊色,绿肥红瘦,生机勃勃。杜鹃才开完花,像一个刚生了宝宝的妈妈,正体态丰盈,枝壮叶茂的生长着。偶尔有零星的几片残红穿插其中,但一点也不会给人一种无奈与悲伤的感受。

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的庐江名“山”,听听那地老天荒和曾经沧海的故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夏天,正在一步步向人们展示它无限的生机。几只小鸟悠忽飞过,留下一曲婉转音律,如落盘的珍珠,让人每一根神经都熨帖舒畅,精神为之一振,真可谓“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的庐江名“山”,听听那地老天荒和曾经沧海的故事

细长挺拔,亭亭玉立,毛竹像纤巧可人的佳人,笑意盈盈地幽居在一方净土。我对毛竹情有独钟,满山满岗的毛竹不仅优雅别致、韵味十足,还是一个天然的净化器,将偌大的矾山变成一个天然氧吧。徜徉在大片的毛竹林中,那一刻,你会自然想到山居的妙处,总会有百般千种好滋味。再看那些各种毛竹编织的手工艺品,不辞长作矾山人,你的留恋之情只待自己慢慢驱逐了。

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的庐江名“山”,听听那地老天荒和曾经沧海的故事

矾山人懂得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这几年,富硒蓝莓的引进,成为矾山乐华村牛头山的金钥匙。蓝天白云下,青山起伏,位于山腰的蓝莓采摘园,美不胜收,只可惜我没有赶上,待来年吧。

“眉如远山含黛,肤若杜鹃含笑”。古老的矾山,褪去昔日的沧桑,正以年轻的姿态,迈着优雅的步态走向自己的目标。山环水绕,植被优良,民风淳朴,底蕴厚实,数千年沧海桑田,催生了一处人间乐土,触目尽是欣欣向荣的田园牧歌式的景象。靠山吃山,矾山人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了。

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的庐江名“山”,听听那地老天荒和曾经沧海的故事

矾山,这是一座穿古越今的"山"。它的前生今世,牵动着每一个关注它的目光,这座千年古镇正再展新颜。

矾山,这是老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它注定会成为一片永不褪色的风景,一段传之久远的传奇。

登上这座"山",我满怀激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往期精彩回顾

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的庐江名“山”,听听那地老天荒和曾经沧海的故事

觉得不错,赏个ZAN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