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怎麼看待以詩歌為內容創作流行音樂呢?

李玲




你說的是為古詩詞譜曲然後由歌星來演唱?

這個當年有成功先例的,比如李後主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無言獨上西樓……”,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由鄧麗君、王菲等唱出來,古色古香,至今餘音繞樑。

後來就多了。

winky詩的《山鬼》,哈輝的《君生我未生》,姚貝娜《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雲之泣《我住長江頭》,章子怡《佳人曲》、《蒹葭》,丁當《白頭吟》,劉子菲《若只如初見》,五色石南葉《長恨歌》,奇然等《離騷》,袁姍姍《相思曲》,張渠譜的《采薇》……(摘自卓櫻在知乎答案)
但經典的、流行的似乎還是最早那幾首。
原因何在?
工業商業社會信息化時代離農耕社會的詩意似乎越發遙遠,以至連痕跡也找不到,根據網文改編的電視劇是些yy的假古董,演員和表演太酷太現代。
人類曾經信心滿滿,以為要書寫超越古人的詩篇,殊不知“城牆上跑馬回不了頭,想起了我的包頭唉呀我就心兒抖”,忙活一個世紀,只剩下個網文的小說時代,歪果仁也忙著著翻譯,追書不停!空虛啊空虛!不過,生活倒是越發奢靡享樂,以至於酒池肉林又有何難哉!
物質與精神,是否一定成反比呢?
囉嗦這麼多,是要說給古詩詞譜曲,好像已經沒有多大必要,時代已經過去了。
如果你是說把歌詞寫得詩歌一點,這個倒是有必要努力。現在歌詞太口水,連偉大如周董也這麼幹,什麼胸肌胸肌的,還不如胸毛呢!還是方文山那樣,半文半白,多一些農耕時代的文采吧!
後現代文學藝術特徵之一,就是懷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