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後,支付寶們損失收入達上百億!

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後,支付寶們損失收入達上百億!

集中交存比例50%,規模5000億元!中國支付巨頭們躺著賺取萬億備付金利息收入的好日子已終結。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什麼是“客戶備付金”。

我們在某寶購物時,為了保證資金安全,買家付款並非直接進入賣家賬戶,而是先存放在平臺賬戶,這筆錢就是“客戶備付金”。

不過,由於從買家付款,到等待收貨,再到最後確認付款,中間會有一個時間差,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巨大的資金沉澱。

但是消費者從來不知道有這個利息。

於是乎,監管站出來說話了,這些機構要回歸主業,做好服務,不能靠吃利息來掙錢。下發了一系列通知文件,讓支付機構把客戶備付金逐步繳存到央行下面的安全賬戶。具體數額可以從央行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體現。

央行5月18日更新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數據顯示,4月支付機構交存央行客戶備付金近5000億元(具體為4995.04億元),環比增長近六成。

這是繼今年前3個月規模分別達到1237.57億元、2202.35億元和3157.52億元后,連續第四個月突破又一個千億關口。

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後,支付寶們損失收入達上百億!

根據央行披露的數據顯示,按照50%比例測算,支付機構受理的客戶備付金規模合計約為1萬億元(實為9990.08億元)。上海證券報報道稱,作為支付巨頭的支付寶和財付通佔據的體量最多,經過測算兩家分別手握4900億元和4000億元,高達89%。

這個量級的備付金,若不繳存,一年間將為他們帶來分別約為78億元、64億元的利息收入。還有銀行人士表明,其所在行實際每年支付給這些巨頭的備付金利息,高達上百億元。

所以,這次的繳存,甚至是全額繳存,將給支付機構減少超百億的利息收入,更能壓垮一些以“運作”備付金為手段的小型支付機構。

備付金交存規模迅猛增長背後,是央行對於支付機構備付金集中存管要求不斷升級。

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後,支付寶們損失收入達上百億!

2017年12月,央行發佈《關於調整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的通知》,2018年起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將由現行20%左右提高至50%左右。

近期消息稱,“備付金100%交存”進入倒計時,央行擬接管支付機構備付金集中存管賬戶,支付寶、財付通等26家支付機構參與了央行組織的相關試點研究會議。在外界看來,支付機構備付金全面存管至央行是大勢所趨。

備付金利息收入幻滅

據介紹,所謂“客戶備付金”,是支付機構預收其客戶的待付貨幣資金。雖然不屬於支付機構的自有財產,但資金從C端用戶到商戶,有代扣、清算等多個環節,資金會留存在支付機構開設在銀行的備付金賬戶一段時間。

根據支付百科核算,支付機構手裡的客戶備付金規模合計約為1萬億元(具體為9990.08億元)。

這對支付機構而言,大量備付金,不僅可作為與銀行談判費率的籌碼,利息也著實“誘人”。

某大行計財部人士對上海證券報表示,該等量級的備付金,一般給到央行規定協定存款利率1.15%的1.4倍,實際接近2%。若不交存,按上述1.61%利率來算,這些備付金一年產生的利息收入分別約為78億元、64億元。

該人士還透露,其所在行每年支付給支付巨頭的備付金利息高達上百億元。

這一說法也側面得到了多處驗證。上海一家支付機構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其每年利息收入大約一億元。據其瞭解,大型支付機構利息收入可以達到百億元。

證券時報也曾報道,除支付寶、財付通外,二線支付機構備付金的日均沉澱量達30億-50億,進一步計算可得,一家二線支付機構一年在銀行獲得備付金利息達到1億以上。

客戶備付金全額繳存,意味著,支付機構即將告別“躺著賺利息”的好日子。一線支付機構損失的是超過百億元的利息收入,而曾經以“運作”備付金作為營業手段的小型支付機構甚至將因此被淘汰。

為何要備付金集中存管?

近年來,客戶備付金規模快速增長、存放分散,風險事件頻發。

不少機構違規挪用備付金,甚至有的為了提高備付金的收益,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參與過橋貸款,甚至投資高風險證券類項目等。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2年到2017年初,全國累計有13家非銀行支付機構因違反客戶備付金相關管理規定被處罰,最高罰款金額近3000萬元。部分機構還被註銷支付牌照。

支付百科統計,在央行發佈的第四批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決定上,持牌預付卡機構西安銀信商通電子支付有限公司、長沙商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因擅自挪用客戶備付金,造成備付金缺口等重大違規原因被吊銷支付牌照。在此之前還有三家預付卡機構因挪用備付金無法兌付引發群體事件。

除此之外,支付機構通過在各商業銀行開立的備付金賬戶辦理跨行資金清算,甚至有支付機構藉此便利為洗錢等犯罪活動提供通道等,也是央行加強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監管的原因。

支付市場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斷直連”(即第三方支付機構必須斷開與銀行直連,接入合法清算組織,網聯或銀聯)和備付金集中存管。

熟悉支付行業的律師彭凱說,斷直連壓縮了支付機構一些隱形業務空間。支付市場之所以活躍,本質在於直連模式靈活度而催生的“各路操作”。現在要求迴歸通道本源,以前“八爪魚”式的業務嫁接都得收手,至少無法大展拳腳。

如今,斷直連與可預期的備付金全部集中存管,直接砍斷了銀行與支付機構之間的利益鏈,讓支付業歸位。

截至2017年末,持牌第三方支付機構約有243家,市場競爭非常激烈,過去這些機構給到銀行的端口調用費率過高,再加上各種渠道成本,侵蝕掉了大部分利潤,支付機構紛紛尋求多元化增值服務。

而從支付機構競爭格局來看,支付寶、財付通已經形成雙寡頭格局。

比如,Frost & Sullivan數據顯示,2017年,第三方支付市場按總交易量(包括互聯網、移動及POS支付)計算,支付寶、財付通、銀聯商務市場份額佔比分別是34.7%、25.1%、19.4%;而單從移動支付交易量來看,支付寶、財付通市場份額佔比分別是52.7%、34.1%。

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後,支付寶們損失收入達上百億!

圖:21世紀經濟報道

支付機構告別躺賺

央行曾表示,許多支付機構通過擴大客戶備付金規模賺取利息收入,偏離了提供支付服務的主業,一定程度上造成支付服務市場的無序和混亂,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也違背了人民銀行許可其開展業務的初衷。甚至有支付機構藉此便利為洗錢等犯罪活動提供通道,也增加了金融風險跨系統傳導的隱患。

通俗來說,就是以後大家在網上購物,付出去的錢都將統一存儲在指定的賬戶,央行幫忙看著,支付機構不得挪用、佔用,更不準偷偷吃利息。靠著備付金利息過日子的支付機構就得“另謀生路”了。

隨著6月30日“斷直連”大限日漸臨近,收入結構“重造”成為了支付機構面臨的最大挑戰。

2018年依舊會延續強監管的態勢,在整治各類違法違規操作方面依舊會不遺餘力,無證支付、備付金挪用、收單領域的不規範操作、反洗錢監控等方面,會是持續的高壓線。

支付機構正在經歷史上最嚴厲、但也最良性的合規週期。

文:綜合自上海證券報 魏倩、21世紀經濟報道 謝水旺,支付百科 張浩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