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父親節:帶爸爸,去哪兒?

有三件事,讓我對懷特豪爾這個賤兮兮的年輕英國人刮目相看。

一件事,是他覺得搭飛機時有一些事相當令人費解。比如,為何每次飛機起落時都要乘客打開遮陽板?空乘回答:“萬一引擎出問題,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機長的眼睛……”這個回答讓他無比驚悚:“我買票搭飛機,可不是為了它出問題,更不是為了當什麼鬼副機長的!”

另一件事,是他說在迪士尼排了30分鐘隊等坐雲霄飛車,有個當紅的小明星走VIP通道直接就插到了前面:“一臉熊樣的小屁孩戴個壓低的棒球帽,生怕別人認不出來”。經紀人不斷打招呼說不好意思因為明星行程很趕,結果被他懟回去:”趕著去投胎麼?”……當然,作為一個英國人,他說自己其實是在心裡默默地懟……

還有一件事,就是他竟然帶年近八十的老爸一起到東南亞旅行!

父亲节:带爸爸,去哪儿?

傑克·懷特豪爾在《攜父同遊》真人秀,邀請他幾乎不旅行的父親同遊東南亞 本文均為 資料 圖

我也曾帶過我爸一起到歐洲旅行,記憶猶新。那是上個金融危機時期,往返機票便宜得驚人,且來回目的地可以自選,我的孝心頓時大爆發!——一切開始得十分美好、融洽,我們還好運地被升了艙……後來就開始各種三觀不同、八字不合、抬槓賭氣……鬼知道我都經歷了什麼。

於是到了巴黎後,我毫不猶豫地把他們甩給華人旅行社,卸下孝順的包袱,自己一人飛到愛爾蘭出(哈)差(皮)去了。一個多禮拜後,我們重聚,距離讓彼此再次親近,都認為分開旅行是最好不過的決定:他們不用為了特價票趕半夜的火車,到哪都有司機幫拎行李,住的酒店供應中餐和熱開水,還有比我耐心一百倍的中國導遊,更不會千里迢迢去看什麼聽也沒聽過的沒名氣的景點……

自打那兒以後,我就再也沒跟我爸同遊過——有同父母一起自由行經驗的人都知道為什麼。

所以,當要去東南亞揹包遊、盡情享受空檔年假期的小夥子懷特豪爾,準備帶上跟他相差四十多歲、“不怎麼熱衷旅行、對外國食物不感興趣、古板守舊”的老爹時,所有觀眾都為他的勇氣捏把汗。

父亲节:带爸爸,去哪儿?

懷特豪爾堅持要讓爸爸體驗“真正的泰國”

《攜父同遊》(Jack Whitehall: Travels with My Father)一開頭,有個細節就把我逗樂了:平時不愛出門、到家門口的普特尼橋上散散歩都已算是遠足的老爸邁克爾,邊緊張兮兮打包,邊鄭重其事把嘉裡克文學俱樂部紅綠相間亮瞎眼的會員領帶,鄭重其事地放進箱子,因為他覺得出國是件大事情,可能會遇到很多重要人物:比如大使啥的。

這讓我想起中國剛興起海外遊時,目的地也多是東南亞新馬泰。當我七十多歲的老阿婆聽我舅舅說要帶她出國,激動地翻出箱底重要場合才穿的緞子棉襖,還很糾結自己不喜歡吃麵包牛奶,到了國外可怎麼辦啊。

很多人留言說自己在看這部紀錄片時,笑到臉疼,因為一路上,無論兒子還是老子都不是省油的燈。

比如,泰國曼谷的導遊看他們總是互掐,就送了個幾乎亂真的嬰靈娃娃作禮物,說希望他們一路當作真的孩子那樣去養。導遊還說,因為每個娃娃裡都住著一個死去胎兒的靈魂,如果你們好好照顧他,可以增進兩人感情,他也會好好照顧你們——所有中國觀眾看到這裡幾乎都同樣心情:導遊收了回扣麼?這也可以啊?!這娃娃也忒恐怖了吧!

結果父子倆在等待交貨的過程中,對著滿屋神情各異的嬰靈娃娃開啟了互懟模式:

“我覺得這對你是個絕好的機會,可以再次嘗試做父親……第一次被你搞砸了。”

“溫斯頓,快來見見你的兩位爸爸。”

“兩位爸爸?咱倆又不是夫妻。”

“喲,你別發出那種聲響嚇著他!”

“溫尼,讓爸爸抱抱,你不會拉臭臭吧?”

一個令人驚悚的當地傳統,就這樣被入鄉隨俗的逗比父子給去神秘化了。

又比如,倆人去拜訪河內一個者名民間大師慶先生。這位所謂行為藝術家的工作室,沒事還兼作民宿和飯館,最自豪的作品是“蝴蝶”——他號稱自己有獨門秘笈可以幫助父子倆化蛹成蝶,放飛自我,於是把倆人塞進兩個代表“陰”和“陽”的簡易衣櫥,然後跟滿身掛滿樹葉的他一起發神經。

父亲节:带爸爸,去哪儿?

老爸邁克爾討厭“窮遊”

擱以前,老爸邁克爾肯定對這樣的胡鬧發火了。如今他配合完表演後,認真地同兒子探討了瘋癲藝術家之於越南的價值。

再比如,參觀完麻街的祭品集市後,老爹建議兒子懷特豪爾是不是也應該有點孝心,給從未謀面的祖父母買點啥他們生前喜歡的伴手禮。於是倆人買了紙摩托、紙浴缸、紙皮鞋、紙茶壺、紙鐵鍬、紙高跟鞋……白廳堅持還要再買件紙兒童裙,因為聽說奶奶在老爹還小時,喜歡把他打扮成小女孩。“所以等我過去那邊了,我就穿這個,她又可以按著心意那樣打扮我了?” “是的,讓奶奶再次開心,就送她這個。”——所有中國觀眾看到這裡幾乎都同樣心情:這也可以啊?!說這個不怕不吉利麼?爺倆也太敢說了吧!

身為英國數一數二的資深製作人、朱迪·丹奇、丹尼爾·戴·劉易斯的密友,老爸邁克爾絕對不是第一次出遠門,更不會從沒到過東南亞。作為一部紀錄片形式的真人秀,情節和心理衝突應該是通過劇本預設好的——這更讓我對英國人以及他們在娛樂節目中舉重若輕、不著痕跡傳達的世界觀、科學觀和生命觀心生敬意。

當父子倆鄭重地把祭品燒給爺爺奶奶時,懷特豪爾致辭:“希望你們在那邊好好享受,如果實在不喜歡,也不用退回來了。” 原本肅穆的橋段,讓人笑到斷氣。

旅居英國的美裔旅行作家、曾做過杜倫大學校長的比爾·布萊森,對英國人這種正確的三觀讚許有加。所以當他某天讀到蓋洛普調查結果,說有三百七十萬之多的美國人都認定自己曾遭外星人劫持,面對如此混沌民智,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覺得“祖國需要我”,於是在對英國作了一次告別旅行後,便舉家遷回了美國。更重要的一個原因,他想重走青少年時期父親曾帶他旅行過的地方。他在《失落的大陸:在美國小鎮旅行》寫道:

“漸漸地,一種奇異的衝動壓倒這惱人而古怪的記憶,牢牢地攥住了我。在四千裡外的另一個大陸上,我被鄉愁悄無聲息地俘虜了。當你已到達生命的中點,父親又剛剛去世,你因此而頓悟到,他走的時候也帶走了你的一部分,那股鄉愁就徹底壓倒了我。我想回到年少時那些美妙的地方――去麥基諾島,落基山脈,葛底斯堡――看看它們是否像我記憶中一樣美好。”

雖然年少時那些同父親旅行的經驗其實都不怎麼美好,因為他總是為了省錢,帶自己去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也為了省錢不下館子,老帶著自家便當說要野餐,可偏偏火也點不著,大風又吹得食物七零八落,更別說他還老是不認路……

那天我在飛機上重看了根據他的書改編的電影《別跟山過不去》。在作品裡,他與年歲漸增的自己和解,也與記憶裡同遊的父親和解。

父亲节:带爸爸,去哪儿?

懷特豪爾帶著老爹在柬埔寨

正如《攜父同遊》第一季結束時,懷特豪爾對老爹說的:“我那些同學的爸爸都比你年輕20多歲(他父親較晚才有他),我從不指望要你陪我一起踢足球,或一起做點瘋狂事,出來喝酒啥的……我也並不想要那種努力想做我朋友的爸爸……我並沒因為這些而希望你能更年輕一點……我唯一想讓你更年輕一點的原因,是我想有更多時間和你一起……因為我那些同學,可能有更多的20年和他們的爸爸在一起……”

那啥……說好今年父子倆再次出發一起到東歐的。又到父親節了,怎麼第二季還沒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