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不會被放棄的畫廊

關於Thaddaeus Ropac

1983年,Thaddaeus Ropac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創建了自己的第一間畫廊。如今已經擁有了五個不同的空間(薩爾茨堡、巴黎、龐坦、倫敦),每年90多位員工為40多場藝術家個展和群展而忙碌。它代理了60多位包括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支持著他們的藝術創作生涯。

除了活躍於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畫廊還將業務擴展到展覽策劃,擔任藝術公共機構、博物館、公司和私人收藏顧問。畫廊有自己的出版社,出版展覽目錄和相關書籍,邀請國際著名藝術史學家、策展人和作家撰寫。

Galerie Thaddaeus Ropac(中譯:羅貝克畫廊)在巴黎的主要空間位於瑪黑區,包括一個展示素描/手稿的繪圖部門。2012年將位於巴黎近郊龐坦市(Pantin)的鍊鐵廠改造為5000多平的藝術空間,展出大型的藝術創作,同時舉辦講座、放映、音樂會等活動。

2017年,位於倫敦梅費爾區(Mayfair)的畫廊新空間也開業了。

不会被放弃的画廊

安塞姆·基弗,《致安德烈•埃墨》(Für Andrea Emo)裝置圖,羅貝克畫廊(Galerie Thaddaeus Ropac),巴黎龐坦,2018。攝影:Charles Duprat,圖片致謝羅貝克畫廊

在Thaddaeus Ropac從業期間,藝術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包括科技進步和藝博會的繁衍催生出全球範圍內接觸、體驗以及購買藝術的新方式。一些同行表示,他們三分之二的生意都是在博覽會上完成;其他藝術經銷商正要考慮放棄畫廊的實體空間。

儘管正在經歷劇變,但是Thaddaeus Ropac相信畫廊的實體空間依舊是藝術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應當在這些空間裡展出,這也是展示藝術的最佳場所。放棄營造和設計一所能幫助藝術家表達願景的空間,那將是個錯誤。而能夠幫助藝術家表達願景,是畫廊能夠成功的核心,也是保證畫廊長久運營的條件。

在Thaddaeus Ropac的個人經驗裡,畫廊創造出了一個尊重和讚賞藝術家作品的空間環境。我們從微小的細節入手,盡最大的努力去營造非凡的空間。這通常表現在撐起作品的特製地板和牆面,完美的照明,以及一個讓人能靜心沉思的氛圍和環境。

雖然現在有一批藝術家會特地為博覽會準備作品,但大多數藝術家依舊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畫廊或者博物館的空間裡展示。實際上,藝術家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視展覽空間。就以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為例,作為藝術家他最關心的是作品如何在空間中展示;他對空間進行細緻的研究,只願意在特定的空間環境裡做展覽。

不会被放弃的画廊

安東尼·葛姆雷作品《地球之身》(Earth Body),羅貝克畫廊,Villa Kast,奧地利薩爾茨堡,2018。攝影:Ulrich Ghezzi。圖片致謝羅貝克畫廊

同樣的例子還有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基弗在位於巴黎龐坦的畫廊空間裡舉辦展覽時,他曾多次在創作新作期間對空間進行考察,根據展示的空間來策劃展覽。他仔細地觀察觀眾是如何被空間影響,也注重四個空間之間是否交相呼應。還有伊利亞與艾米利亞·卡巴科夫(Ilya and Emilia Kabakov)。當Thaddaeus Ropac和其團隊為兩位藝術家準備展覽時,他們會專程從紐約飛到巴黎對畫廊的室內空間進行考察,確保他們的作品適合在這裡呈現。

有時因為空間條件的限制,如何將作品在畫廊裡進行展示是一項挑戰。並不是所有畫廊都可以滿足作品對空間的要求,但這是一項有意義的挑戰。將空間展示作為藝術創作的一部分來考慮可以視為藝術家對畫廊的肯定,這意味著他們認可畫廊的環境適合呈現自己的作品。

不会被放弃的画廊

羅貝克畫廊,Ely House,倫敦。攝影:Steve Bowbrick,來自 Flickr

畫廊當然也有侷限性:當藝術界日益全球化,固定在某一城市裡的實體空間有其地理位置上的限制,而藝博會卻可以滿足環球市場的需求。藝博會為與收藏家、策展人、博物館館長建立聯繫提供了許多重要的機會和場合。藝博會同時提供學習機會,因為不同的藝博會在內容和觀眾群體上不盡相同。雖然藝博會是藝術圈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們應該作為對畫廊實體空間的補充。

對Thaddaeus Ropac自己的畫廊而言,藝博會很重要。但是他們四分之三的業務依舊在畫廊進行,Thaddaeus Ropac也十分樂意繼續以這樣的方式來經營。每當畫廊裡舉辦重要展覽的時候,Thaddaeus Ropac更傾向於不將展覽中的作品帶到博覽會去。這樣做的原因之一,是希望能鼓勵收藏家到畫廊裡來,尤其是剛開始收藏的新藏家們。在那裡,他們能夠看到藝術家如何思考作品在空間中的呈現,同時走入藝術家的創作天地。

如今Thaddaeus Ropac的畫廊在不同城市中經營,包括倫敦和巴黎,這些城市的訪客絡繹不絕。但是當他看到同行們在相對偏遠的地點開設畫廊,依舊擁有來自全球的追隨者,比如在意大利聖吉米那諾(San Gimignano)的常青畫廊(Galleria Continua),也因其藝術家和展覽的高水平而贏得讚譽。上世紀80年代,Thaddaeus Ropac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成立了第一家畫廊,它是毗鄰阿爾卑斯山的一座小城,時至今日仍然在穩定運營。

那時,Thaddaeus Ropac確保讓每個展覽都與時下的話題相關,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在早期為讓·米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舉辦展覽時,Thaddaeus Ropac會專程來到薩爾茨堡,並不是因為他能夠迅速將其作品銷售一空,而是因為信任,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的展覽也是引人關注的重磅展覽。展覽的消息一傳出,人們就蜂擁而至。不過這種現象並不普遍,因為在當時只有少數人關心藝術,藝術圈也相對封閉。沒有藝博會的情況下,當代藝術愛好者只好來畫廊了。

在開張四五年後,薩爾茨堡的畫廊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轉折。在1988年,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的展覽大獲成功,引起了熱烈反響,奧地利的收藏家也由此活躍起來。可以說,收藏家也和藝術家一樣,與畫廊一起成長。他們也曾持有觀望的態度,後來紛紛加入到和畫廊一起支持藝術家的陣營中。當經濟能力允許他們購買藝術品時,他們知道心愛的作品如何真正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不会被放弃的画廊

喬治·巴塞利茲,《新繪畫》(Das Negativ — New Paintings)現場圖,羅貝克畫廊,Villa Kast,奧地利薩爾茨堡,2012。圖片致謝羅貝克畫廊

今天的藝術市場更加包容,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瞭解當代藝術,與當代藝術一道成長。但是,儘管這一群體在不斷擴大,畫廊與他們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容易,畫廊經營初期的幾年仍然會相當艱難。當代理的藝術家還沒有名氣的時候,則更是風險重重。畫廊唯有和藝術家共同努力,共同成長,這種模式始終沒變,畫廊也別無選擇。

當然,日常的鉅額開支對規模小的畫廊來說尤其困難(更別說參加藝博會了,我和有些同行最近表示願意承擔更高的藝博會費用來支持小畫廊)。不過,在我看來,如果儘可能地提高展覽的質量,用更吸引人的方式加深對展覽的體驗,或者引導人們對作品產生新的認識和理解,讓這些相關的活動成為對展覽的有益補充,訪客量應該不成問題。人們不願錯過好東西,你的展覽有特點,他們知道這樣接觸藝術的機會是難能可貴的。藝術體驗會提高對生活的感悟,畫廊為大眾創造出接觸藝術的機會,這件事很特別。

不会被放弃的画廊
不会被放弃的画廊

當前巴黎羅貝克畫廊(Galerie Thaddaeus Ropac Marais)在展艾德里安•格尼:巴黎叢林 Adrian Ghenie : Jungles in Paris 2018 攝影:TinyPlanet

最終,所有的畫廊無論大小,無論經營時間的長短,都很明確一點:需要給藝術提供一個比臨時的博覽會更穩定的空間。畫廊中的展覽是策展人的領悟和智慧的結晶,給觀眾留下難忘的記憶,令藏家為之興奮,也更好地服務於藝術家和作品。在當下,藝術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保護。當藝術市場愈加開放,我們則需要更謹慎地對待藝術家如何與市場接觸。當藝術家拿出了自己最優秀作品放在我們畫廊展出時,他們就把自己整個的創作世界都裝進了畫廊的四壁之內。這是我們需要予以保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